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46932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PDF 页数:62 大小:11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版.pdf(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三、 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 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 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 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 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

2、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 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 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 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 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 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 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

3、从而创立 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 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 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 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 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 掘墓 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 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 织起来为本阶级

4、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 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 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 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 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 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 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

5、利益、意志、愿望体 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 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 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 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 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 合理内核 ”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

6、在他看来,人们 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 “ 绝对观念 ” 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 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 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 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 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 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 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

7、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 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 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 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 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 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

8、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 斯密和大卫 ? 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 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 然界一样,都是受 “ 自然规律 ” 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 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 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 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 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

9、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 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 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 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 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4、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 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

10、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 “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 自己的精神武器 ”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 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 掘墓人 ” 、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 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 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 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 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

11、具体 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 是在 19 世纪末大致定型 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 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 公认的共同点 ” ,这个共同点来源 于“ 同一套前提 ” ,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 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 马克思主义 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 同一套 前提” 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 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 2】1934 年,当

12、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 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 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这 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 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 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 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 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 我们姑且假定 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

13、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 每个严肃的 正统 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 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 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 信仰 ,也不是对某本 圣 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 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

14、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 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 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 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 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 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 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

15、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 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 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 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 1 和材料 2 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 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 科尔施的理解 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 是卢卡奇 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 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

1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 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 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上是否认唯物主义 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 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辨析题 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 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 承认的观点。 2.

17、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 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 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世界统一于存在 ” 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 存在” 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 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 义的命题。 3.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着重抓主

18、要矛盾和矛盾 的主要方面;而两点论则是指在着重抓重点的同时,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 点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 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 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 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 一刀两断 ” 。

19、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 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又是 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 “ 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 留其积极因素。 四、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案要点 恩格斯说: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 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

20、;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两大阵营。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 观点。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答案要点 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有三个根源。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主要表现为产生初 期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二是阶级根源,保守、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的需要和支持是 唯心主义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三是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 辩证关系, 片面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或环节,也将通向唯心主义。 在这三个根源中, 认识根源的作用最为持久,因而反对

21、唯心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 实践唯物主义 ” ? 答案要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 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 “ 新世界观 ” ,“ 新” 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 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 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正是在这种

22、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 实践唯物主义 ” 。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如下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 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答案要点 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 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 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 观特征,但

23、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要点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 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 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 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 曲

24、折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 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 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

25、原因;外因是 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 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 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 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 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10.意识的能

26、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本身的 创造性;意识活动对人体的控制作用;意识通过人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五、论述题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 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 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 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

27、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 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 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2.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与其他事 物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 这个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有二:一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条件论的思想。联系是普遍 的,而具体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 联系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 一 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

28、转移。” 马克思主义者是条件论者。但又不唯条件,因为人的 实践活动本身又在创造条件和改变条件。二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整体性的思想。和系统论 一样,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功能上看,整体常常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有 全局观念。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

29、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 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 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 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 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 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 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 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 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

30、属于客观事物。 2.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就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 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 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 道” 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 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 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 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

31、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 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 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 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 它们具有直接性、 丰富性, 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 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

32、,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 心主义。 4.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 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 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 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 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 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 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

33、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 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 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 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 事物是复杂的, 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 科学技术条件、 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 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

34、,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 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 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四、简要回答题 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答案要点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指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

35、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 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 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 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案要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 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

36、绕着社会实 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 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 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 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 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 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

37、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 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答案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 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 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 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 被动的反映论是不利学的。

38、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 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 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 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 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 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 由浅人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 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

39、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4.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 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 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 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人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所以,感 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 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40、,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 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理性认识是认识 的高级阶段, 具有抽象性、 间接性的特点, 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 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 论的

41、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 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 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5.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答案要点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

42、 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 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 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 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 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 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

43、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 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 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 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 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 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 永恒真理 ” 、“ 终极真理 ” 。 “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 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44、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 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 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 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 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 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 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 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45、6.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要点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 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 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

46、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 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 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客观实在,又要 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实用主义所鼓吹的“ 有用就是真理 ” ,是主观真 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 有用” 和“ 真理” 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 理的存在。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 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 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 有所

47、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在任 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 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7.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答案要点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 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 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 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任何真理, 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 限,都不能

48、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 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 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 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 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 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 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

49、限制, 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 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 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 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 的,或者是近似性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 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也就是说, 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 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 又是相对的, 是两者的统一。 就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对有限事物的认识来说,它是相对的; 就真理在这种条件下,反映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实情况来说,是 绝对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 对向绝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