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小记》示例二.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56746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菜园小记》示例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菜园小记》示例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菜园小记》示例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菜园小记》示例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菜园小记》示例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菜园小记》示例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菜园小记》示例二.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菜园小记示例二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写作的层次,体会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和综合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61 年,中国经济处于暂时的困难时期,为了鼓舞人们的斗志,渡过困难时 期,吴伯箫写了一系列以回忆延安生活为主题的散文,菜园小记就是其中一篇,文章通 过“ 小记 ” 有关菜园的一些往事,用语清新,并插以适当的描写与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继承 和发扬当年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可读性很强。 三、教学过程 1由苏武菜羹赋导入,引出俗语:“ 吃鱼不如钓鱼乐” 。其实,吃菜是一种享受, 种菜的整个过程也其乐无穷。 2听课文录音,要求: 读准音

2、,感受清新的语言,以及在行文中运用谚语、俗语和古诗,使文章摇曳多姿,生 动有趣。 3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听读中的要求,并思考下面问题(投影): 概括每段主要内容,理清段落间的关系,并初步归纳文中“ 记” 了哪些事,这些事都是怎 样紧扣标题的? 明确: (1)12 节,由种花好,说到种菜更好,引起对延安蓝家坪种的菜园的回忆, 其中 “ 延安蓝家坪 ” 点明地点, “ 想起 ” 表明是回忆。 (2)36 节,按照由四围到中间先写果园,再写花园,最后写菜园,介绍了菜园特色 概况,重点介绍了我们的菜地。其中5、6 小节插入了一些说明,点出了延安开展大生产的 背景。 (3)第 7 小节,介绍了我们

3、的那块菜地在那儿的条件是最好的。 (4)第 8 小节,写了积肥与听课学知识的事。 (5)第 9 12 小节,分别介绍了蔬菜的种植、管理与收获。 4指导细读课文,每个同学选读自己喜欢读的语句或段落,并用简短的语言说说喜欢 读的理由。 通过学生自由选读,进一步熟悉课文,亲近语言文字, 并在学生简短的点评中体会在记 叙中抒情、描写增强表达效果的特点。 例如:选读第 1小节, 可点评生动的描写,整齐的句式, 以及引用俗话, 语言亲切自然。 选读第 9 小节末尾,拟人、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的描写中抒发了 作者在劳动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 选读第 10 小节,更是将抒情、描写、议论紧密结合

4、,表现出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多说,也可参予学生的点评,并多给予肯定的评价。 四、 .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整体入手,通过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细读、 选读进一 步感受本文语言的整齐、优美、生动,同时体会到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感受到语言的美,其实文章中不少词语选用还十分精当,抓住了事物的特点, 这一点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品读,并在自己的习作中模仿、借鉴。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体会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比较阅读菜园小记与记一辆纺车,理解本文 创作主旨。 二、整体感知 课文题目曰 ” 小记 ” ,其实 “ 小” 中有 “ 大” ,从

5、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延安的精神而貌。 在那个艰苦的年月里,大家响应毛主席“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实 行生产自救,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不仅从经济上保证了战斗,而且锻炼了大家的意志,培 养了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吴伯箫在1861 那个同样困难的时期写下这篇回忆性的 散文,是希望能够发扬当年延安的这种精神战胜当前的困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一课有关知识,检查上一课作业。 2进一步体会、品析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比如:成语的使用,姹紫嫣红、五彩斑 斓、竞肥争绿等等, 增加了语言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力。再如: 叠词的使用, 施施肥、 培培土、 浇浇水、窄窄浅浅、吸吸烟、

6、说说话等等,使语言亲切自然。 3比较阅读记一辆纺车与菜园小记体会本文创作主旨。 (1)研读课文56 小节有关语句,结合记一辆纺车所了解的背景,明确这里点明 了在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背景。 (2)研读课文9、10、11、12 小节,抓住文中“ 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 、“ 种菜的整个 过程,随时都有乐趣” 、“ 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 、“ 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 园乐趣 ” 等句子,以 “ 乐” 来写种菜劳动,表现了以苦为乐,战胜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在劳 动中产生的高尚情操与情趣。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品味语言:如“ 就从那里会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 哩” 、“ 那些新芽

7、, 条播的行列整齐, 撒播的万头攒动, 点播的傲然不群, 带着笑,发着光 ”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无不表现出劳动的乐趣。指导以“ 乐” 为中心进一步感悟语言,体会 中心。 四、 .总结、扩展 通过本节课的语言品味和与吴伯箫同时期的作品记一辆纺车 的比较, 可以看到那个 时代人们的那种不怕困难,战胜困能的斗争精神和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在1961 那个 特殊的艰苦岁月里,多么需要那个时代的延安精神呀!这就是“ 小记 ” 中蕴含的 “ 大主题 ” 。同 时这篇课文中作者那清新、优美、精炼的语言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为了加深对本文语言的体会,可指导学生做这样的扩展题,果香四溢的八月 、 菜场 一览

8、等等,要求抓住花果、蔬菜的特点,从色、香、味等多种角度进行片断摹写。 五、布置作业(略) 菜园小记教学设计示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 载请注明出处 ! 短文两篇 重庆市江北中学曾庆福冉斌何青松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https:/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 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

9、的语言特点;着重培 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 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 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 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四、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方式一名言导入 名言 “ 知识就是力量 ” ,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 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 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

10、边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探究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话题“ 读书 ” ,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益处: 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 (2)质疑问难 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进一步研讨 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老

11、师可 引导学生谈对 “ 读史使人明智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这句话的理解, 并模仿这一句式续 写几句话。) 过渡: 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 “ 咬文嚼字 ” 也有人说应 “ 不求甚解 ” ,你知道 “ 不求甚解 ” 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 “ 不求甚解 ” 在本文中的含义 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 好读书 ” 和“ 不求甚解 ” 有什么关系? 肯定 “ 不求甚解 ”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

12、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 见风使舵 ” 新解 “ 班门弄斧 ” 辩 “ 滥竿充数 ” 辩 (揭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 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 一词, 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 风” 以新的含义, 喻指实际情况的 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 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 ” 这个成语, 可 以从故事入手,翻出“ 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

13、 滥竽充数 ” 这个成语,也可以 从故事人手,翻出“ 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8探讨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1) 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 意的特点。 (2)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短文两篇谈读书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 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 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课程研究所谭桂声 本单元在七年级亡、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 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本单元选人五首抒情诗

14、,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借 景抒怀 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挠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 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 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 放风格。教学这首词,在艺术特点上,要注意全问是怎样写景与抒怀的把握北国雪景与 诗人所抒之情的联系;要注意词中是怎样以“ 诗化 ” 的艺术形象进行议论、评价历代英雄人物 的,了解 “ 涛要用形象思维” 的创作规律;要揣摩语句,体会词中

15、语言的凝练、贴切和丰富的 表现。 在内容理解上,要恰当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以及诗人抒发的豪壮情怀,特 别是对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句意的理解,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这结尾三句 是全词主旨所在,因此至关重要作者曾自注:“ 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在建国以来的相 当一段时间, 人们都遵从此说。 但从文本出发, 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 就会自然得出结论,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日抒发 丁作者本人作为革命家、政冶家的抱负和自信。对此,无须回避。 雨说 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全诗采用拟 人的艺

16、术表现手法, 让“ 雨” 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真情倾诉,使人感受到 “ 雨” 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 “ 雨 ” 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 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这首 诗还采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中的 “ 雨” 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读完全 诗之后再看看 “ 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这一标题, 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的象征性: 诗人借 “ 雨” 这一爱的使者的形象,不仅为 “ 儿童 ” 而歌,而且在深层的蕴意上为“ 中 国大地 ” 而歌这首诗写于20 世纪 70 年代末,当时

17、正值我国结束“ 文革 ” 灾难不久而开始新 的历史时期, 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 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 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特意加之以 “ 勇敢地 ” 的修饰语,并对 “ 笑” 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诗中的“ 再说 ” 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 歌,既是诗人对 “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 的祝福 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这首诗 的风格是清新而欢愉的,但其思想感情又是蕴藉而深厚的。 星星变奏曲 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 星星 ” 为主要意象并以假 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

18、渴求它以情境的交换来丰富“ 星 星” 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这正t 口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 实的 “ 星星变春曲 ” 。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 强烈而又含蓄。 这首涛的深刻主题和“ 朦胧 ” 风格,是与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时代状况 分不开的。 星星变奏曲 是“ 朦胧诗 ” 的一首重要涛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 “ 文革 ” 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 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涛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

19、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 胧诗的思想核心, 而意象化、象醇化、立体化和隐喻性, 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这 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涛的些典型特征。 蛔蛔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 有其特点。 蛔蛔与蚰蚰 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 “ 蛔蛔的乐音 ” 和冬日 蚰蛐的歌儿 ” 来赞美 “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 夜曲, 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 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 静的心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蛔蛔与

20、蚰蚰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曹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 蕴含深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全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 季的景象; 仅仅描写了蛔蛔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 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 歌声 ” 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 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种赞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 颂歌式的田园诗, 具有极为丰厚的人文内涵它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多写小景和避世归隐的田 园诗,而反映了另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教学诗歌, 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的分析,而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 和想像面获得

21、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因此教学 诗歌要在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上多下功夫,给以适当的点拨。 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 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人地体会其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 验和已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 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 境美和韵律美, 体会诗歌的魅力。这些诗的抒情性都很强,适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 视。 要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

22、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 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重要的不在 知其然 ” ,而在 “ 知其所 以然 ” ,要结合诗中的语境和语句,从互为表里的形式和内容的关联中,让学生体会这些表 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要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t)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 等方面的异同。 比较阅读可以灵活多样。例如,本单元安排了同为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雪 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两首词的比较,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两首诗的比 较。此外对本单元的各首诗也可以进行比较例如: 雨说与星星变奏曲的.写作有着相近的时代背景,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内容, 风格颇

23、为不同而又不无相通之处,可以适当地进行比较(蛔蛔与蛐蛐 与夜 )都是田园诗。 田园诗都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又因人、 因诗而异, 各有其特点 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 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课本中所选的 诗歌,数量十分有限,只能起引导学诗的作用,面学生在课外读一些诗歌,在扩展阅读面、 培养读诗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上,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本单元设计了一些.写作的小练习,如雨说 一课, 让学生 “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或大 短文两篇.教案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24、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 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 1 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 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 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的慧 美。 二、学法引导

25、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作求同辨异练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2.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这句引用引自哪里? 解决办法 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两位作者的介绍;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

26、草(或别的植物 )和动物中的蚕 (或别的 动物 )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 敬畏 ” 到 “ 热爱 ” ,还是从 “ 热爱 ” 到“ 敬畏 ”?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今天, 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生命, 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 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 重以植物中的小草和动物中的蚕为例,说得详细些。) 正如大家所说, 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无数的生命,不知你想过没有:你的叔叔阿姨 家添了一个小宝宝,你的父母为什么要带着你去祝贺呢?歌唱家又

27、为什么要为小草歌唱呢? 作家又为什么要亲昵地称蚕为“ 蚕宝宝 ” 呢? 下面请同学们听我们课文的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 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掌握词语。 2了解作家。 3理解张晓风敬畏生命中对生命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两课一起听 ),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勾画出小黑板上文中的词语,注意给 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纤维 () 奢侈 () 蔚然() 丰盈() 躁动不安() 折服 信服。 蔚然 形容茂盛、盛大。 哲人 有智慧的人。 丰盈 丰富、充足。 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稍纵即逝 稍微放松一下便立即消失了。这里形容时间过得快。 2了解作家张晓风和

28、蒙田张晓风,台湾女作家。散文、戏剧、小说三栖,尤以散文成就为 文坛瞩目。 1977 年, 36 岁的张晓风被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 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 之一, 在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1981 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 过出版时,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 亦秀亦豪 ” ,“ 腕挟风雷 ” 的“ 淋 漓健笔 ” 。 蒙田 (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 比亚和十七、 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主要作品有 散 文集 (也译为试笔集)。 (三)教学过程 这是两篇谈生命

29、问题的短文,请同学们自己再朗读一遍课文敬畏生命 1考虑文章分为几部分? 2.勾画出文中作者对生命感悟的词语和句子。 讨论后明确:作者以对生命的感悟从“ 诧异和震撼 ” 到“ 敬畏 ” 来构造文章,因而全文可分为两 部分。 第一部分 (1-2 节 ),写眼前所见的情景,使“ 我” 感到诧异和震撼。 第二部分 (35 节),写 “ 我” 被生命的惊心动魄的壮举所折服,感悟到要怎样地“ 敬畏生命 ” 。 文章第一部分, 作者用笔似乎不经意地开始叙述描写,但其中却已经饱含着感情。注意下列 词语: “ 不经意 ” 、“ 大团大团的 ” 、“ 令人吃惊 ” 、“ 浑然不觉 ” 、“ 诧异和震撼 ” 。 文

30、章第二部分,作者着重抒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勾画出来的句子可能有: (1)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 (2)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 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3)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 命。 3研读第二部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着重于结合学生所感知的生命现象,真正理解勾画 的三句话。 (1)作者为什么会被“ 折服 ” ,会感到 “ 无以名之的敬畏”? 讨论后明确, 因为作者从树飘散白色纤维传播种子的情形,思考得很多, 体会到了生命的伟 大、坚韧和这

31、种不屈不挠的付出精神。 如前面我们说到的小草和蚕,小草为了来年的“ 春风吹又生 ” ,要经受严冬的考验,还有野火 的焚烧;蚕呢 ?为了它生命的延续,不仅要作茧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经过成蛹变蛾的几次 脱胎换骨。由此,我们也真的被自然界生命的这种伟大、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了, 对生命,我们能不敬畏吗? (2)怎样理解生命的投资是“ 豪华的 ” 、“ 奢侈的 ” 、“ 不计成本的 ”?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你 的认识。 (3) “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的那一棵树是一棵真正的树吗? 显然不是, 因为作者已经在前面明确了这棵树是长在她自己的“ 心之峡谷 ” 的一片土地上。 这 是作者充

32、满诗意的抒情语句。 4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外 ) 1复习课文,掌握词语,理解课文。 2课外阅读张晓风的散文。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一小题:作者为什么说“ 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 ?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 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释。 2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每一天。 3 尽量当堂背下课文的第二段。 (二)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热爱生命,将练习第二题中的四个句子在文中勾画下来,注意体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在上节课对生命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这篇文章。和上一 篇相比,

33、这篇散文以说理为主。 (1)文章第一段阐释了什么?怎样阐释的 ? 讨论后明确,阐释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 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 “ 我们的 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作者从对 “ 度日 ” 这个词语的理解写起,通过与“ 哲人 ” 的态度对比,否定“ 哲人 ” 的看法,反衬 自己对生命的称颂和热爱。最后一句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之情。 (2)作者既然认为生命“ 值得称颂,富于乐趣” 、“ 优越无比 ” ,那么为何又在第二段中说“ 我对 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同学再渎第二段,然后提问明确。因为作者认为“ 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 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

34、苦恼。” “ 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 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在 “ 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 之时, “ 就愈想增力生命的分量” 。“ 剩 下的生命愈是短暂” ,就 “ 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 也就是说作者认识到了生的本质之后,会更加珍惜此生。此时,做到此生无憾了,那么对告 别人生还有什么惋惜呢! (3)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段文章都紧紧围绕“ 热爱生命 ” 这一中心来谈。第一段,作者从对“ 度日 ” 的理解谈起,深入 到对生命的热爱;第二段,作者用“ 不过 ” 一转,谈的似乎是生死观,但他要使此生无悔,同 样还是在谈对生命的热爱,而且第二段

35、谈得更具体,更深人,对我们更有启发教育意义。 2比较这两篇短文的主要几方面。 我们已经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理解分析,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 相同:题材都是谈生命;都从“ 我” 的认识、感受来写;两文都是文约意丰,内容深邃。 不同: 谈论的方式不同。一篇是写景抒情引发出敬畏生命的感悟;篇是从日常的词浯理 解人手引发出热爱生命的议论。 语言风格不同。是景物描写细致逼真,语言富于形象化;一篇是采用议论方式,语言较概 括。 构思线索不同。 敬畏生命的线索是从“ 诧异和震撼 ” 到“ 敬畏 ” , 热爱生命是从“ 要热 爱生命 ” 到“ 怎样热爱生命 ”(不虚度此生 ) ” 。 3组织同学讨论。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发言,对于生命,我们是由“ 敬畏 ” 到“ 热爱 “ 敬畏 ”? (四).总结、扩展还是从“ 热爱 ” 到 通过学习这两篇谈论生命问题的文章,我们对 “ 生命 ” 的理解更深刻了我们应该爱世界上一 切的生命, 特别是应该珍惜我们每一天的时光。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一段关于生 命的名言是这样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 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