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63861 上传时间:2020-05-1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 一、城市 都城的制度。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 后市, ” 周礼考工记 匠人。 中国历代都城规模大小的顺序: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北魏洛阳城 ;明、清北京城 ; 元大都 ;隋、唐洛阳 ;明南京城 ;汉长安城。 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中国七大古都:以上五处加安阳、杭州。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址变迁图(应会默画 )。元大都是与周礼考工记王城之制最 接近的。列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城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唐长安城为里坊制,为封闭型,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放型,沿街设市,沿巷建住房。 二、宫殿 周制三朝五

2、门:外朝 决定国家大事,治朝 王视事之朝,内朝 办理皇族内部 事务、宴会。 外朝 I 治朝 I 内朝 皋门 库门 雉门 应门 路门 I I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声,晋、南北朝(北周除外 )均 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唐代宫殿雄伟,尺度大。大明宫主殿含元殿建于龙首原上,前有长达75m 的龙尾道。麟 德殿面积达 5000 余平方米,约为清太和殿的3 倍。 宋代宫殿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形殿。 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

3、。 元代宫殿喜用工字形殿。受游牧生活、喇嘛教及西亚建筑影响,用多种色彩的琉璃,金、 红色装饰,挂毡毯毛皮帷幕。建叠顶殿,棕毛殿,畏吾儿殿,石造浴室等。 明、清紫禁城宫殿 (应做全面了解 )。 三、坛庙 坛。祭祀天、地、日、月、桑、农等自然物的建筑。 庙。祭祀帝王祖先的建筑。 大祭,皇帝亲自祭祀。中祭,皇帝派大臣代祭。望祭,不设庙,只朝所祭方向遥祭。 圃丘。祭天的坛。 天坛(应了解其历史概况,默绘其总平面示意图,指出其设计成功之处)。 孔庙(应了解孔庙布局的特点 )。 四、陵墓 四出羡道。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 封土。帝王陵墓地表以上陵体。 方上。累

4、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 中国已知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块铜板兆域图。 兆域。墓地的界址。 黄肠题凑。汉代帝王陵制,用柏木段垒成墓室,柏木心为黄色,木段头皆朝内,故称。 陵邑。汉陵各设陵邑,即小城市。迁各地豪富及前朝官吏来居住,名为守陵,实是强干 弱枝,便于管理统治。 唐代陵墓。 “ 因山为穴 ”(以乾陵为例,了解其布局特点)。 五音姓利。阴阳堪舆术先按姓分屑五音(宫、商、角、徵、羽 )而择地不同。宋代国姓赵, 属角音,墓地要 “ 东南地穹、西北地垂 ” ,故宋陵由高向低而建。 明十三陵。选址、布局、单体建筑均具很高水平。 五、宗教建筑 佛寺布局的演变:以塔

5、为主,前塔后殿,塔殿并列,塔另置别院或山门前,塔可有可无。 明、清佛寺建筑典型布局: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另附各 种院。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四川峨眉山 (苷贤);安徽九华山 (地藏); 浙江普陀山 (观音)。 道教名山: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山东崂山,陕西华山。? 道教建筑之特点:以 “ 宫” 、“ 观” 、“ 院” 等命名,不以寺称 ;所奉神像蓄发长鬚,穿中式 衣袍;不以塔为膜拜对象 ;常有洞天福地等园林布置。 伊斯兰教礼拜寺建筑特点:不供偶像;设朝圣地麦加朝拜的龛 ;不用动物图像做装 饰,用可兰经文、植物及几何图案做

6、装饰;设有邦克楼,望月楼,浴室等。 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寺:广州怀圣寺(俗名狮子寺 );泉州清净寺 (俗名麒麟寺 );杭州真 教寺(俗名凤凰寺 );扬州仙鹤寺。 舍宅为寺。南北朝盛行的社会风尚。致仕之人舍出住宅作佛寺,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 讲堂。 最具代表性的著名古建筑(应记其地点、年代、特色): (1)佛光寺东大殿 山西五台,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 年)建,现存最大的唐代木构建 筑。 (2)南禅寺大殿 山西五台,唐建中三年 (公元 782 年)建,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3)隆兴寺摩尼殿 河北正定,北宋皇佑四年(公元 1052 年)建,四出抱厦,山面朝前。 (4)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 辽统和二

7、年 (公元 984 年)重建, 结构合理。 (5)晋祠圣母殿 山西太原,宋崇宁元年 (公元 1102 年)重修,殿前有鱼沼飞梁。 (6)永乐宫 山西芮城,元中统三年 (公元 1264 年)建,殿内壁画极珍贵。 (7)清净寺 福建泉州,元至正年间 (公元 1341-1370 年)重修,保持外来影响。 (8)布达拉宫 西藏拉萨,清顺治二年 (公元 1645 年)重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 (9)席力图召 内蒙呼和浩特市, 清康熙三十五年 (公元 1696 年)重建,汉藏混合式喇嘛 庙。 中国佛塔的五种主要类型(举例、绘示意图 ): (1)楼阁式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 (2)密檐塔 河南登封嵩岳

8、寺塔 (见图 3-6); (3)单层塔 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 ; (4)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 (5)金刚宝座式塔 北京大正觉寺塔。 其他名塔: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宋塔,现存最高的砖塔,高84m; 河南开封祜国寺塔 宋塔,俗称铁塔,是第一座砌琉璃面砖的塔;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宋塔,是现存最高的石塔 ;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明建,已毁,被当时誉为世界建筑七大奇迹之一; 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 造型华丽,是塔的一种类型,也可视为金刚宝座。 石窟寺。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佛寺。 著名石窟寺: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 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新疆拜城克

9、孜尔石窟。 六、住宅 了解古代住宅依靠的间接资料:文献,图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明器。 传统住宅的主要类型: (1)庭院式 是中国传统住宅的主要形式,包括多种形态,如:四合院,四水归堂,一 颗印,大土楼等。 (2)窑洞式 分布于河南、山西、陕西等黄土层厚的地域,有靠山及平地窑。 (3)毡包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是牧民移动式房屋。 (4)碉房藏族的住房 (5)干阑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是生活层架空,以利防潮、防虫蛇野兽的木构房屋, 如广西壮族的麻栏,云南傣族的竹楼等, 现存明代住宅:在山西、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均有遗存。 基本特征: 一、木构架体系, “ 墙倒屋不塌 ” 中国建筑

10、中的重要建筑都是采用木构架的。墙只起维护作用。木构架的主要类型有抬梁 式、穿斗式二种。由此体系而派生出以下特点: (一)重视台基 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 (包括土墙 )需台基高出地面。逐渐台基的高低与形式成为显示建筑 物等级的标志。如王府台基高度有规定、太和殿用三层须弥座汉白玉台基等。 (二)屋身灵活 由于墙不承重,可以任意设置或取消,可亭可仓可室可厅。墙体可厚可薄,开窗可大可 小以适应各种不同气候。 (三)屋顶呈曲线或曲面 “ 上欲尊,而宇欲卑,吐水疾而霤远” 。屋顶以举折或举架形成上陡下缓的坡度曲线,以 取得屋面雨水以最快的速度下注而远离屋身。檐部平缓又取得“ 反宇向阳 ” 多纳日照的好处。

11、中国建筑的曲线坡屋顶有如建筑的冠冕、优美而实惠。屋角起翘、“ 如鸟斯革、如晕斯飞 ” 。 (四)重要建筑使用斗栱 斗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栱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 仅对必需的构造加以艺术处理,而不是另外添加装饰物。如在石柱础上加以雕饰,梁、 柱做卷杀,形成梭柱、月梁。屋顶尖端接缝处加屋脊。脊端、屋檐等有穿钉处加设吻兽、垂 兽、仙人走兽、帽钉等以防雨、防滑落。甚至油漆彩画也是由于木材需要防腐而引起的,在 必需的条件下,加以美化处理,而非纯粹的装饰。 二、院落式布局 用单体建筑围合成院落,建筑群以中轴线为基准由若干院落组合,利用单体建筑的体量

12、大小和在院中所居位置来区别尊卑内外,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中国的宫殿、庙宇、 衙署、住宅都属院落式。另外,院落式平房比单幢的高层木楼阁在防救火灾方面大为有利。 三、有规划的城市 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都城都比附于周礼考工记的王城之制,虽不是完全体现,但大 多数都是外形方正,街道平直,按一定规划建造的。包括州县等城市也是如此。只有在自然 条件极为特殊的地段,才偶然有不规则的城存在。 四、山水式园林 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与中国的山水画、山水 诗文有共同的意境。与欧洲大陆的古典园林惯用的几何图形,树木修剪,人为造作的气氛, 大异其趣。强调 “ 虽由人作,宛白天开

13、 ” 。 五、特有的建筑观 视建筑等同于舆服车马,不求永存。从来不把建筑作为一种学术。崇尚俭朴,把“ 大兴土 木” 一贯列为劳民伤财的事。 对于崇伟新巧的建筑, 贬多于褒。 技术由师徒相传, 以实地操作、 心传口授为主。读书人很少有人关心建筑,术书极少,这些建筑观影响了中国建筑的进步。 七、园林 中西方园林大异其趣。 中国园林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的, 师法自然,以山水景观骨干, “ 虽 由人作、宛自天开 ” 。与欧洲古典园林追求轴线对称,几何图形,分行列队,树木修建,显示 人力的做法,大不相同。 中国园林发展的五个阶段:1,汉以前以帝王贵族狩猎苑囿为主体;2,魏、晋、南北朝山 水园奠基 (园林成

14、为真正的艺术 );3,唐代风景园全面发展 ;4,两宋造园普及 ;5,明清 园林 的最后兴盛时期。 明、清 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 , 三山五园 清代皇家在北京西郊所建的园林。 瓮山(万寿山 )清漪园 (颐和园 ) 玉泉山 静明园 香山静宜园 江南名园:寄畅园 (明,无锡 ),留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网师园,环秀庄(以上 苏州),个园、小盘谷 (以上扬州 ),瞻园 (南京)。 八、构造、部件及装修 屋顶的五种主要形式 (1)庑殿顶 四阿顶 ; (2)歇山顶 九脊顶、厦两头 ; (3)悬山顶 不厦两头 ; (5)攒尖顶。 另有盝顶、盔顶等。 柱顶石 即柱础的清式名称,柱下的承载构件。 櫍柱与础之

15、间的垫,起隔潮作用。 梭柱上下端或仅上端做卷杀之柱。 生起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间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曲线;宋营造法式规定,次 间柱升高 2 寸,以下依次迭增2 寸。 侧脚宋营造法式规定 ;檐柱向内倾柱高的10/1000 ,两山檐柱向内倾 8/1000 ,角 柱两个方向都倾,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宋营造法式的四种地盘图(应会画、会分辨 ): 金厢斗底槽 ;单槽;双槽 ;分心槽。 副阶周匝。在主体建筑之外,加一圈回廊,营造法式称之为“ 副阶周匝 ” 。 普拍枋之变化。唐代尚未见,宋开始有,宽于阑额。宽度减小渐与阑额趋于一致。明清 时阑额宽,普拍方窄于阑额,改称平板枋。 斗栱之演变趋势:由大而小;

16、由简而繁 ;由雄壮而纤巧 ;由结构的而装饰的 ;由真 结构的而假刻的 ;分布由疏朗而繁密。 举架与举折 定屋架坡度的方法。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宋式先定脊 博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 推山与收山。推山是加长庑殿顶正脊长度的做法。有推山的年代晚(明及以后 )。收山是 歇山顶两山向内收进的做法,收进大的年代早,清代只收进一檩径。 建筑色彩的等级。春秋时期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皝(黄色),以红色为最尊 贵。清代以黄色为最尊贵,以下次序是:赤、绿、青、蓝、黑、灰。 清代彩画三种: (由尊至卑 )和玺,旋子,苏式。 宋式雕刻分类 剔地起突 (高浮雕 ),压地隐起华 (浅浮雕 ),减地平锻

17、(线刻),京平。 正脊两端构件 晋始用鸱尾,唐鸱尾,宋鸱尾、龙尾、鱼尾,元鸱吻,明、清吻兽。 仙人走兽 大清会典规定顺序为:仙人骑鸡、龙、风、狮子、海马、天马、押鱼、 狻猊、獬豸、斗牛。走兽共九只,出列时必须为奇数,只有太和殿例外,加了一只“ 行什” , 共七只。 平阍与平棋 小方格的天花板为平阍,年代早。平棋为大方格的。 铺首门上的供推拉扣门的构件。 螭首螭是龙子之一,在碑首,殿阶上常用石刻成龙首形。 象眼台阶侧面三角形的部分,宋式象眼层层凹人,营造法式规定凹人三层,每 层凹人半寸至一寸。另外在中国建筑中凡呈直角三角形的部位常称象眼。 须弥座 尊贵的台座,源于佛教圣山须弥山,用于佛像及佛殿的

18、基座。 第一节 中国建筑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 一、原始社会时期 ( 约距今 90004000 年) 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从栖息于巢与穴,进步到有意识地建造房屋。出现了干阑式与木 骨泥墙的房屋。干阑的实例如浙汀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已有 榫卯技术。木骨泥墙房屋实例以西安半坡村和陕西临漳姜寨最具代表性。姜寨有五座“大房 子”共同面向一个广场,每座“大房子”周围环绕着若干或圆或方的小房子,其布局反映了 母系氏族社会聚落的特色:二者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其中的“大房子”是仰韶文 化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议事的地方、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以西安客省庄的二座吕字形平面 的房屋

19、为例,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的变小,室内有供存贮的窖穴,表现了父系氏族社会私有 财产的出现,建筑技术的进步是地面上铺有“白灰面”。近年在浙江余杭县的瑶山与汇观山 发现有祭坛,为土筑的,呈长力形。在内蒙占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发现用石块堆成的 方形和圆形的祭坛 ; 在辽宁建平县发现了处内中有女神像的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这些考 占发现,使人们对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建筑水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奴隶社会时期 ( 公元前 21 世纪前 476 年) 此阶段包括夏、商、四周、春秋时期, (一)夏(公元前 2070前 1600 午) 夏代的城巾遗址在河南王城岗、山西夏县及河南淮阳平粮台有所发现。有人认为河

20、南偃师二 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之,斟郡的遗址。 (二)商(公元前 1600前 1046 年) 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纯熟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述的历 史。建筑技术明显提高。著名遗址有:郑州商城,可能是商王仲丁时的隞都。河南偃师 二里头遗址早商宫殿建筑,可能是成汤都城西亳的遗址。其中一号宫殿最大,是我国迄 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二号宫殿是一更为完整的廊院式建筑( 二里头宫殿 遗址,近来列入夏代,存疑 ) 。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平行排列三座殿堂。可能 是商代某一诸侯国的宫殿。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已发掘出两座庭院式建筑。殷墟, 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

21、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中国考古界多年来对殷墟做过细致的考古发 掘工作,对于它的宫殿、墓葬等已有较清楚的认识。它的建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 有纵有横,说明布局已具庭院的雏形。它的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达十几米,四出羡道,有 很多殉葬的人与物。 (三)西周( 公元前 11世纪- 前 771 年) 西周时在奴隶主内部已有按宗法分封的制度,规定了严格的等级。表现在城市的规模上就是 诸侯的城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别不准超过王城的1/3 、1/5 、1/9 。否则即是“僭 越”。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风雏村的“中国第一四合院”,是一处二进院 的宗庙建筑。另外在湖北圻春出土了一处

22、建筑遗址,为干阑式建筑。西周在建筑上突出的成 就是瓦的发明,使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四)春秋( 公元前 770前 476年) 春秋时期宫殿建筑的特色是“高台榭、美宫室”。这一方面是高台建筑有利于防刺客、防洪 水、可供帝王享受登临之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建筑技术的原因,当时要修建高大的建筑, 要依傍土台才能建造成功。近年对秦国都城雍城的考古工作中出土了36cm l4cm6cm的青 灰色砖和质地坚硬有花纹的空心砖,说明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已开始了用砖的历史。此时期杰 出的工匠为公输般鲁班,被后世奉为多种行业工匠的祖师爷。 三、封建社会初期 ( 公元前 475公元 581 年) 此阶段包括

23、: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战国( 公元前 475-前 221 年) 战国时战乱频仍,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前对诸侯国城址大小的限制已失去控制。 城市规模扩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战国七雄各国的都城都很大,以齐国的临淄为例:大城南 北长 5 公里、东西宽约 4 公里,城内居民达7 万户,街道上车轴相碰,人肩相摩。大城西南 角有小城,推测是齐国宫殿所在地,其中有高达16m的夯土台。在陕西咸阳市东郊发掘的秦 咸阳一号宫殿是一座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绕的台榭式建筑。该 建筑具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等设施,显示了战国时期高级建筑已达到的水平。当时的 木工技

24、术,从近年河南、湖南等地出土的战国墓的棺椁上,可看到已有形式多样的榫卯,说 明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河北平山县的战国中山王的墓中出土了一块铜板错银的“兆域 图”,该图大体上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有名称、尺寸、地形位置的说明,并有国王诏令。 此图被誉为中国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二)秦(公元前 221前 207 年)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他每灭一国,就在咸阳北坂上仿建那一国的宫室,这在建筑技术, 建筑风格上起到了交流融会作用。秦代的都城与宫殿均不遵周礼,而是在跨渭水南北广阔地 区,弥山跨谷地修建。脍炙人口的阿房宫是秦始皇拟建的朝宫的前殿。史记记载“先作 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

25、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 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把数千米以外 的天然地形,组织到建筑空间中来。这种超尺度的构图手法,气魄之大,正是秦这个伟大帝 国气势的反映。秦始皇的陵墓骊山陵,尚未进行考古发掘,陵体遗存边长350 余米,残 高仍在 43m以上。附近农民耕地时,常有一些建筑构件出土,近年在墓东侧发掘出的“兵马 俑”,轰动世界,“秦俑学” 已成为一种专门学科。史书中说墓中具有天文地理、宫观百官、 奇珍异宝,当非忆测。修驰道、筑长城、也是秦代的重要建设。 (三)汉(公元前 206-公元 220 年,包括王莽新朝 ) 西汉在渭

26、水西岸建长安城,其中包括了秦代未毁的部分宫殿。又受地形限制,城市的外轮廓 曲折、附会为北象北斗、南象南斗,俗称“斗城”。城内布局全未按礼制对都城的规定,宫 殿与民居杂处。全城面积36 平方公里,有城门12 座,城内有五座宫城、八街九陌、168闾 里。在汉长安南郊出土了11 座“礼制建筑”,应为王莽九庙遗址。其中一座周边有圜水的建 筑,仍属有土台核心的木构建筑。汉代的陵墓仍属土圹木椁墓,用黄肠题凑。陵侧建陵邑, 迁各地豪富及外戚等来居住。名为替先帝守陵,实为强干弱枝,便于控制管理。汉代陵邑共 有七座,其中以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最著名,称“五陵”,后来诗文中常以五陵 喻为一种豪门聚居之地,

27、内中子弟称“五陵少年”。 东汉于公元 25年定都洛阳。都城内有东西二宫,两宫之间以阁道相通。文献上记载东汉的宫 室中有椒房、温室殿、冰室等防寒祛暑的房屋,说明建筑的进步,已然注意到居住条件的改 善。汉代遗存至今的地面以上建筑有墓前的石阙、墓表、石享堂、石象生,如:四川雅安高 颐墓阙、北京西郊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石享堂等。另外就是崖墓、 砖石墓等中的明器、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间接的建筑形象资料。石墓中的石制仿木构件, 显示了一些汉代建筑信息,但因石与木性质的不同,只能供参考。 (四)三国( 公元 220-265 年) 此时期是东汉末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战乱年代。位于河北临

28、漳县的邺城,原是齐桓公所置 的城、后属晋。三国时曹操以此为南征北战的大本营,城市的建设具有新的格局,文献上对 此城记述颇多,城的面积为6.5 平方公里,有中轴线,有明确的分区,是中国第一座轮廓方 正的都城。此城早已毁于兵燹,再加上漳河屡次泛滥,地上遗存已很少,有人认为它是隋唐 长安城的蓝本。 (五)两晋、南北朝 ( 公元 265581 年) 此阶段包括:西晋。五胡十六国、北魏( 东魏一北齐,西魏一北周 ) 东晋、宋、齐、梁、陈 佛寺、佛塔及石窟寺的出现,是本时期建筑最大的成就。佛教虽然于西汉末年已传人中国, 但未兴盛。直到此时,由于战乱,百姓不堪其苦,寄希望于来世; 帝王崇佛,大力提倡佛教,

29、佛教才得以大兴。文献记载:南朝佛寺有500 余所,北朝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50 所。公 元 516 年,北魏胡灵太后在洛阳建的永宁寺塔,是一座方形平面的9 层木塔,高达 40 余丈, 洛阳伽蓝记对其描述甚详。现存的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4 年(公元 523 年) ,是一座 15 层的密檐式塔,是我国地面之上真正的建筑遗存中最早的一座。石窟寺自印 度传入,与中国开凿崖墓技术结合,很快地得到推广。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 门石窟是最著名的三处。石窟中有许多反映当时建筑形象的雕刻,如塔、殿宇的屋顶、斗拱、 柱等。在河北定兴有一座北齐的义慈惠石柱、柱顶上有一座小殿,有梭柱、平直

30、檐口、屋面 瓦脊等建筑细部的形象,是研究北朝建筑的重要资料。南朝仅存有陵墓,以地面上的石刻墓 表及石象生辟邪较为出色。 综观此阶段历时 900余年,以汉代为高潮。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到汉代已经确立。 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已基本定型。后期由于佛教哲学与艺术的传入,以及中国社 会中玄学的兴起,建筑形象趋于雄浑而带巧丽的风格。 四、封建社会中期 ( 公元 581-1279 年) 此阶段包括隋、唐、五代、宋、辽、金。 (一)隋(公元 581”618 年) 隋代最突出的建筑成就就是新建一座都城大兴城。隋文帝杨坚以汉长安城内宫殿与民居 杂处,不便于民 ; 水苦涩,不宜饮用为由,在汉长安的东

31、南创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城的面积 达 84 平方公里。 城的外廓方正, 城内有纵横干道各三条, 称为“六街”。中轴线北端是宫城, 宫城前是皇城。全城设108 个坊和两个市。每个坊都有坊墙围绕。城的东南隅曲江所在的低 洼地段,辟为供居民游赏的园林,这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都是值得称赞的举措。大兴城布 局严整,街道平直、功能分区明确,规划设计得井井有条。这主要出自哲匠宇文恺之手。宇 文恺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 ; 隋代的东都也是由他规划设计的。他考证“明堂”,广引文献,并 用 1/100 比例尺制图、做模型。他还有许多具有巧思的建筑创作。隋代对佛教十分重视,隋 文帝建国之初,曾诏令全国务州建“仁寿塔”,

32、是方形平面五层的楼阁式木塔,可能有标准 图,今塔已无一遗存。隋代遗存至今最著名的建筑是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是一座敞肩拱桥, 它比欧洲同样类型的桥要早1200 年。桥由 28 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47 米。“两涯嵌 四穴,盖以杀怒水之激荡”。这种两端做成空腹拱的做法,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更可以减 低洪水的冲击力。此桥在技术上,造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桥的建造人是隋匠李春、这 在中国一向不重视工匠的古代,能留下匠人的名字,是极难能可贵的。隋代遗存的另一建筑 是山东济南柳埠的神通寺四门塔,是一座平面为方形的单层石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 611 年) 。 (二)唐(公元 618,907 年)

33、 唐代将隋代的大兴城改称长安城,作为都城,继续加以完善。后来因为宫城湫隘、宫殿 不敷使用,在长安城东北隅城墙之外修建了一座大明宫,大明宫逐渐成为唐代的政治中心。 大明宫遗址已经考古发掘,其中的主要建筑含元殿、麟德殿等按遗址做了复原设计。大明宫 的尺度比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尺度要大得多,就是非主殿的麟德殿也是太和殿面积的3 倍。唐 代最宏伟的木构建筑当推武则天所建的“明堂”。文献记载它的平面为方形,约合98m见方, 高约合 86m 。是一座底部为方形而顶部为圆形的三层楼阁。建造如此复杂的高层建筑,工期 只用 l0 个月,由此可见当时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技术已臻于成熟。据近年对明堂遗址的考古 发掘,其平

34、面尺寸与结构同文献记载基本一致。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灭法”,即消灭宗教的活动,如著名的“三武一世”灭法。从北魏 到五代,佛教建筑被拆毁殆尽,再加上木构建筑材料本身的不耐久,致使中国现存的木构佛 殿很少有年代很早的。最早的一座是山西五台的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公元782 年)( 图 3-3) 。建于唐大中十一年 ( 公元 857 年) 的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会昌灭法以后所建。佛光寺东 大殿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一座,但以之与敦煌壁画上所绘的唐代佛 寺中殿阁楼台恢弘的建筑群相比,仍不免简约。不过仅就佛光寺东大殿来看,其结构的有机、 木构件的雄劲,已能让人领会到唐代木构建筑所达

35、到的高水平。它的木构用料已具模数、斗 拱功能分明,尤其是脊搏之下只用大叉手而不施侏儒柱,表明唐代匠人已经了解三角形为稳 定形的原理。它的屋顶平缓、出檐深远,造型庄重美观,建筑技术与艺术达到了和谐统一。 唐代的木塔无一幸存到今天,砖塔则尚有数座,如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长安县的兴教寺 玄奘墓塔,这两座塔属于楼阁式塔。西安荐福寺小雁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和云南大理崇圣 寺千寻塔,三者属于密檐式塔。唐代的单层塔多属于高僧的墓塔,如河南登封净藏掸师塔、 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等。唐塔一般是方形平面,单层塔壁,以木楼板木扶梯分层。净 藏掸师塔是八角形平面,是已知唐塔中用八角形平面的首例。 唐代帝陵的特点

36、是“因山为穴”。18 座唐陵中有 16座是利用天然山体凿隧道修筑的。以唐 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为例,以阙及神道形成前导空间,在建筑布局上有显著进步。每座 陵都有若干陪葬墓。经考古发掘的永泰公主墓等若干陪葬墓中的壁画、明器等为了解唐代宫 廷生活与唐代建筑形象提供了珍贵资料。 (三)五代( 公元 907960年) 这又是一个多战乱的时代,北方尤甚。相对地说南方的吴越、前蜀、南汉等较为稳定。 此时期重要的建筑遗物如:苏州虎丘的云岩寺塔。该塔原为9 层,现存 7 层,是一座八角形 平面,双层塔壁的砖塔。它是砖塔由唐代的方形平面单层塔壁,向宋塔的多边形平面,有塔 心室转变的首例。南京栖霞山舍利塔也是此

37、时期的遗物。前蜀王建墓位于成都近郊,是中国 属于王一级的墓最早被正式考古发掘的,在建筑史上有一定价值,墓中棺床的石刻,较著名。 (四)宋(公元 9601279年) 宋代建都汴梁,即今开封,汴梁原为州治所在,作为国都过于狭隘。再加上宋代手工业商业 活跃繁荣,自古以来的城市里坊制度被突破,拆除坊墙,临街设市肆,沿巷建住房,形成开 放性城市。这是中国城市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宋代的建筑风格趋向于精致绮丽,屋顶形 式丰富多样,装修细巧,门、窗、勾阑等棂格花样很多。留存至今的木构殿堂尚有不少,常 以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宋天圣年间初建, 祟宁元年重建 ) 和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 宋皇佑四 年公元 1

38、052年建) 为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其实,它们尚不能充分地表现出宋代建筑的风格与 实际达到的水平。可以从宋代的“界画”上看到宋代的重楼飞阁是如何地华丽繁复。汴梁地 处南北两种建筑风格之间,同时受北方唐代的壮硕与南方五代秀丽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宋代 建筑的风格。 宋塔遗存至今的尚有许多,有砖塔、石塔还有琉璃贴面的琉璃塔。如: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 塔,是现存最高的砖塔,高84m 。河南开封枯国寺塔,俗称铁塔,是第一座砌琉璃面砖的塔。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是现存最高的石塔。 宋祟宁二年 ( 公元 1103年) 颁布了营造法式,内容包括了“以材为祖”的木作做法及各工 种的功限料例,附有图样。全书共34 卷

39、,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术书,作者是宋代的将作监少监 李诫。李诫字明仲,河南管城县人。李诫是很有学问的人,他能广读文献、深入工匠做了解、 写成此书。据传他参考的书中有一本木经是五代哲匠喻皓所著。 自南北朝时胡床、交椅等高足坐具传人中原以来,室内家具日渐多样,桌椅等垂足坐家具逐 渐取代了供跪坐的几案等。从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上可见一斑。至宋代,垂足坐家具已基 本普及,这影响建筑的室内高度。 宋代的造园之风甚炽,从宫廷、州县公署到市肆和一般士庶,都热衷于造园。宋徽宗的“艮 岳”更成为亡宋的导火线。 南宋定都临安,即今杭州。建筑规模不大,但精致,属南方风格,多采用穿斗架,即使是官 方所建寺观,也具南方地方风格

40、。 (五)辽(公元 9071125年) 辽是由北方契丹族统治的朝代,与北宋对峙。辽的统治者积极吸取汉族文化,辽代建筑 真可视为唐代建筑的延续。辽代遗留至今的两处最著名的古建筑,一处是天津蓟县独乐寺的 山门和观音阁 ( 公元 984年),另一处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公元 1056 年)。前者是现存最 大的木构楼阁的精晶, 后者是现存年代最早而且是独一无二的楼阁式木塔。观音阁外观二层, 内部三层,中间有一夹层。释迦塔俗名应县木塔,塔高67.31m,斗拱式样有 60 余种,外观 5 层,有四个夹层,实为9 层,二者夹层中均有斜撑构件,结构合乎力学原理。由辽代这两座 木构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所达到的水

41、平,可以反过来推断唐及北宋中原地带木构建筑达到了何 等的高水平。 (六)金(公元 1115-1234 年) 金破宋都汴梁时,拆迁若干宫殿苑囿中的建筑及太湖石等至中都,并带去图书、文物及 工匠等。在中都兴建的宫殿被称为“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宫殿用彩色琉璃瓦屋 面,红色墙垣,白色汉白玉华表、石阶、栏杆,色彩浓郁亮丽,开中国建筑用色强烈之始。 金代的地方建筑中用减柱造、移柱造之风盛行,被认为“制度不经”。如五台山佛光寺文殊 殿,内柱仅留两根,是减柱造极端之例。北京西郊的卢沟桥,长265m ,是金代所建的一座联 拱石桥。桥栏望柱头上的石狮子极多,以数不清到底有多少而著称。 综观此阶段历时 7

42、00余年,以唐代为高潮。长安城规模之大,列为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 前城市中的世界第一。这时期遗留下来的陵墓、木构佛殿、石窟寺、塔、桥及城市宫殿遗址, 在布局上、造型上都是气概雄伟、技术与艺术均有很高水平,建筑物中的雕塑、壁画尤为精 美。唐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最高峰,唐代的大建筑群布局舒展,前导空间流畅,个体建筑结 构合理有机,斗棋雄劲。建筑风格明朗、雄健、伟丽。本阶段中国建筑体系达到成熟。 五、封建社会后期 ( 公元 1279-1911 年) 此阶段包括元、明、清。 (一)元(公元 1279-1368 年) 元代是由蒙族统治的朝代,是中国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列入正统的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此前 的各

43、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只是局部的地方政权。元代在建筑上最重大的成就是完全新建了一 座都城大都。元大都基本上符合周礼考工记中所述的“王城之制”。它位于金中都 的东北方,城的外廓近于方形,除北面开二门外,其余三面都是开三门。宫城靠南、宫城以 北是漕运终点的商业区, 太庙在东侧, 社稷坛在西侧, 布局上基本符合 “方九里, 旁三门, 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矩。大都的街道取棋盘状,在南北走向的干道之间平行排列着称 为胡同”的小巷,是成排四合院住宅院落之间的通道。元大都是一座规划周密的城市,街 道平直,市政工程完备,郭守敬引西山和昌平水源解决了遭运问题。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人有 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耳。元代

44、的宫殿多用工字殿,这是继承宋代传统。元代宫殿的特色 是使用多彩琉璃 ; 高级木料紫檀 ; 金色红色装饰 ; 壁上挂毛或丝制品的帐幕等。 宫殿中出现孟顶 殿、棕毛殿、畏吾儿殿、石造浴室、石庋藏室等。 元代的木构建筑趋于简化,用料及加工都较粗放。主要表现是斗栱缩小,柱与梁直接联络, 多做彻上明造,减柱仍在采用。通常以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正殿作为元代建筑的代表作。 山西芮城的道观永乐宫是元初的建筑,以内中的壁画著称。永乐宫原址在山西永济,因修三 门峡水库而移建芮城,是我国文物保护迁建古建筑较成功的一例。 元代引进了若干新的建筑类型,如大都中的大圣寿万安寺( 妙应寺 )白塔,是一座覆钵式塔 ( 喇 嘛

45、塔) ,是尼泊尔匠人阿尼哥所授。在河南登封有一座由郭守敬建造的观星台,是中国最早的 一座天文台。居庸关云台原是一座过街塔的塔座,上面原有三座覆钵式塔。 元代的戏曲极盛行,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与之相应的戏台建筑很多,至今在山西临汾等 多处仍有元代戏台留存。 (二)明(公元 1368-1644 年) 明代曾在南京、临濠 ( 风阳 )、北京先后三次建造都城和宫殿,建设经验丰富,有一批熟练的 工官与工匠。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址上建设北京城。在用砖瓦砌元大都的土城时,去掉了北 边不发达的五里,向南边扩展一里。到嘉靖年间加建外城时,从南郊开始,中途收口,形成 了北京城特有的凸字形外轮廓。北京城有一条从南到

46、北约长7.5 公里的中轴线。中轴线通过 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筑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紫禁城宫殿规划设计严整,造型壮丽,功能完 备,是院落式建筑群的最高典范。明代在北京还建造了各种坛庙如:太庙、社稷、天、地、 日、月、先农、先蚕等坛。并修建了衙署、仓廪、寺观、府邸等。重要建筑均采用楠木,规 模及造型严谨规整。明代的13 座陵墓位于昌平天寿山麓。 它的地形选择和神道等前导空间的处理都很成功。明长陵的枝恩殿木构架中的12 根金丝楠木 柱,柱高约 23m ,最大柱径达 1.17m,蔚为壮观。 明代制砖的数量与质量均有很大提高,不仅把大都的土墙改为砖瓮,万里长城以及许多州、 府、县的砖城墙也多是明代所建。砌

47、砖技术的大发展,出现了完全不用木料,以砖拱券为结 构的无梁殿。最著名的一处是南京灵谷寺的无量殿。明代的琉璃制品也达到了极高水平,色 彩及纹饰丰富。南京报恩寺塔,高80 余米,塔身遍饰有佛像、力士、飞天等纹饰的彩色琉璃 砖,绚丽壮观,被列为当时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可惜在太平天国时被毁。山西大同的九 龙壁和山西洪洞广胜寺上寺飞虹塔也是明代的琉璃建筑,可以略见明代琉璃的风采。 在明代,中国佛塔增加一种类型,即在北京大正觉寺仿印度佛陀伽耶大塔建造的一座金刚宝 座式塔。 明代家具用花梨、紫檀等质地坚实的名贵木料,构件断面小,榫卯严紧密实,不多加装饰, 造型与受力情况和谐一致。美观高雅,明式家具驰誉世界

48、。 明初朱元璋曾明令禁止宅旁多留隙地营造花园,但明中叶后,江南富庶之地,私家造园之风 甚炽。明末吴江人计成著有园冶一书,记述反映了明代造园理论与艺术水平。 明代修建北京宫殿、坛庙、陵墓的工匠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主力来自江南,以蒯祥、徐木最 为杰出。蒯祥能“目量意营”,“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人称“蒯鲁班”。 (三)清(公元 1644-1911 年) 清代定都北京,没有沿用过去每改朝换代均要焚毁前朝宫室以煞王气的传统,继续使用了明 代的紫禁城,在使用中加以完善。清代在建筑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皇家苑囿的建设上。 除了在北京城内的三海多有建树之外,在西郊所建的三山五园和在承德所建的避暑山庄都达 到了很

49、高的水平。私家园林也大有发展,江南园林达到极盛。中国园林影响所及,不仅是近 邻的日本、朝鲜, 18 世纪时更远及欧洲。中国园林成为世界园林渊源之一。 清代为满族统治的朝代,为了团结蒙、藏兄弟民族,在西藏、青海、甘肃、蒙古等地修建了 若干喇嘛庙。清初在拉萨修建的布达拉宫,在呼和浩特修建的席力图召,都是汉藏混合式的 建筑。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修建的“外八庙”结合山坡地形,仿建布达拉宫等建筑,融合了 汉藏两式建筑而有所创新,使中国建筑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清代于雍正十二年 ( 公元 1734 年) 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列出了27 种单体官式建筑 的各种构件的尺寸。改宋式的以“材”、“契”为模数的方法为以“斗口”为模数。简化了 计算,标准化程度提高,有利于预制构件、缩短工期,程式化程度加大了。清代承担宫廷建 筑设计的是七世世袭的“样房”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他们制作的建筑模型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