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精选.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68920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53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精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精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精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精选.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精选.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精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精选.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 导手册 湖北省教育厅 二一三年四月 目录 前言 1 一、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思想 1 二、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基本原则 1 三、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 2 (一)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流程 2 (二)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方法 3 四、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文本体例 8 (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8 (二)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10 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编写框架. 10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编写框架. 15 (三)专业课程标准. 22 (四)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25 1 前言 专业教学标准是详细描述专业所

2、面向工作领域或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专业设置 条件与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教学文件。它既是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 建立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 的基本依据,也是教育行政部门检查和评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的主要标 尺,同时还是学生选择专业和用人单位招录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开发理念、开发技术注重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 和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分水岭或衔接点,合理地、适度地与国际(或国家)职业资 格标准和职业能力等级对接,对中高职人才进行系统培养的专业教学标准。中高职衔 接的专业教学标准让企业对中高职人才需求更明确,

3、让中高职办学和人才培养更规 范,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更加系统、科学。 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 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 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要着力解决目前湖北省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 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的问题,形成优势互补、分 工协作、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 一、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思想 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 规划纲要的要求,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

4、为导向,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 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提 升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 二、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基本原则 1.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 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2. 坚持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 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 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制订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依 据,努力满足行业科技进步、劳动组织优化、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和产业文化对技能型 人才的

5、新要求。 3. 坚持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做中学、做中教” , 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强调实训和实习等教学环节,突出职教特色。 4. 坚持整体规划、系统培养, 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公共基 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严格教学评价,注重中高职 2 课程衔接。 5. 坚持先进性和可行性,遵循专业建设规律。注重吸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 程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兼顾行业发展实际和职业教育现状。 三、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 (一)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流程 一个中高职衔接的完整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过程应

6、注意开发主体、开发过程与 开发成果,每一方面都有纵深的过程,三个方面又有相互关联的依赖。 开发主体开发过程开发成果 开发项目组专业调研专业调研报告 行业专家、 教师、 课程专家 分析职业岗位 职业范围及 职业能力 行业专家、 教师、 课程专家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并描述专业课程 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 案及专业课程标准 行业专家、 教师、 课程专家 确定专业设置条件 专业设置条件 行业专家、 教师、 课程专家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3 (二)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方法 1.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 状况、岗位

7、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目的是从宏观上 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改革思路、 培养目标、职业岗位、专业方向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成果形式是“专业人才需 求调研报告”。 操作方法 1)深入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和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调研,综合运用资料查阅、 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掌握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 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确认、筛选、分类、统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 产生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思考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人才需求调 研报告初稿。 3)组织相关学校和行业技术专家对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初稿进行充分论证

8、, 并加以完善,形成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4)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形成后,仍要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完善、提炼,使之文 字简洁、表述清晰、数据详实、逻辑严密、结论科学且有深度。 注意要点 1)行业企业对中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现状、趋势); 2)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情况,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国家和行业、企业的), 应设置的专业方向; 3)各地中高职学校招生、就业情况,专业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 问题。 2. 分析岗位职业能力 操作方法 工作任务分析主要采用“头脑风暴法”。即通过一位主持人依据精心设计的分析 技术对若干行业技术专家进行引导来实施。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 水平与

9、能力,以及行业技术专家的人选,他们务必是从事生产、服务与管理的第一线 的行业技术专家。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全面和完整,每个岗位都必须有专家参加。专 业教师可通过适当方式参与分析过程。 1)主持人要求 主持人要求熟练掌握工作任务分析技术,善于引导行业技术专家小组按照任务引 领型课程开发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并善于归纳、整合、提炼专家的意见。 2)行业技术专家要求 4 (l)数量要求。一般聘请810 位为宜。 (2)单位要求。要求聘请我省在技术、服务、管理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熟 悉中高职毕业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公司企业的技术专家,有跨国公司企业的技术专家更 好。 (3)职务要求。行业技术专家以一线技术

10、骨干,如班组长、车间主任一类人员 为宜,有人力总监和技术总监更好。 (4)岗位要求。行业技术专家要覆盖本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 (5)能力要求。应尽量聘请善于思考,表达能力强,至少书面表达能力要强, 并乐于、善于与人合作,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行业技术专家。 (6)经验要求。聘请的行业技术专家应具有高级工及以上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具有 5 年以上工作经历,对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较全面的了解。 3)会议准备 会前向行业技术专家提出分析任务与要求,并作好如下充分准备: (l)介绍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背景情况; (2)介绍生涯路径; (3)介绍分析会的有关技术。要坚持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工作领域、工

11、 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4)提供专人服务和技术支持,如记录员、电脑、投影屏幕、纸笔、分析表等。 4)基本步骤 (l)确定工作领域。将本专业毕业生所涉及的职业活动按工作的性质和要求分解 成若干个工作领域。一般每个专业对应的工作领域以8 10 个为宜。 (2)确定项目(工作任务)。按工作的性质与要求,将每一工作领域分解成若干 相对独立的单项任务,也可以将每一工作领域作为综合项目(工作任务)。工作任务 分析要求:应当是岗位上实际存在的工作任务;应当涵盖岗位的所有要求,一般 每个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以57 个为宜;任务分解要体现出清晰的逻辑线索,要 避免任务之间的交叉,还要注意同级的工作任务应当大小比较

12、均衡;工作任务表述 采取“名词动词”的短语形式,如“产品制作”。 (3)确定职业能力。分析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 应注意:涵盖主要职业能力要求,每项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4-6 个为宜;职业能 力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建议采用“能或会操作要求操作对象”的格式,如 “能 熟练操作示波器”。职业能力描述不能笼统地进行,如“表达能力”、 “沟通能力”是 不合适的,只有结合具体任务所描述的职业能力才对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可列 出与工作任务相关的,独立于具体任务的理论知识作为能力。 (4)形成职业能力标准。把确定好的工作领域、项目与职业能力填入“职业能 力标准”表格,形成正式的职业

13、能力标准。 依据相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职业能力的学习水平。 5 注意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要关注事而不要关注人。 2)工作任务分析可分岗位进行,也可把岗位综合在一起进行,根据专业特点而 定。 3)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梳理后,仍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 4)工作领域与工作任务分析不要机械地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路径选择应以能获 得实际内容为基本依据。 5)要根据各专业面向我省各行业企业人才培养要求,准确判断职业能力描述的 恰当性。 3. 设计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并描述专业课程 操作方法 1)制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制定人培养指导方案应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

14、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的意见及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中高职衔接 职业教育特点,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2)专业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依据工作领域进行。可根据课时量或工作过程的相关性适度 对工作领域进行合并设置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一般5-8 门。特色课程占专业课程 的 10%,需要集中学习的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可单独设置课程。 3)专业课程的目标确定 专业课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其表述要求采取成就目标的形式。它是一个准确描 述在某门课程中个体能做什么的简短陈述,以展示学习活动结束后个体对任务的掌握 情况。 成就目标包括三个要素:行动、条件、标准,即在什么

15、条件下,个体能做什么事 情,达到什么标准。如“给定产品的所有工程资料,能撰写一份产品简介,这份简介 要描述和定义产品的所有商业特征”。 课程目标的制订不能通过把职业能力标准中的职业能力简单相加而成,而是要对 职业能力进行归纳、概括, 4)专业课程的内容分析 课程内容分析指具体分析每条职业能力形成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态度往往在 一门课程中有共同性,可以融合在某些技能中进行表述)的过程。 分析时,应先分析技能,然后根据技能形成要求逐条分析知识。即先确定要求学 生会做什么,然后根据会做什么确定要求学生学什么。技能确定除了尽可能地防止遗 漏外,要特别注意表达结果。不能用“相关知识”、 “基础知识”等

16、概念来表达知识内 容。应当仔细地列出每条知识内容,并根据技能形成要求、教育层次和课时容量,认 6 真甄选每条知识。 不仅要描述知识、技能的内容,而且要描述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知识学习要 求包括两个层次:( l)对知识的记忆,可用“描述知识”、 “识记知识”等格式表 述。在这两条表述中,“描述”、 “识记”便是用于界定知识学习要求的词;( 2)对知 识的理解,可用“理解知识”这一格式表述。在这条表述中,“理解”是用于界定 知识学习要求的词。建议主要采取上面所列动词界定知识学习要求。当然,根据不同 专业、课程的内容特点,动词可有所变化,但要注意,所采用的动词不宜过多,否则 会形响表述的规范性。

17、对知识要求的应用层次体现在技能中。技能的表述方式如“能按规范的指法要求 快速准确进行数字录入,达到每分钟正确击键150 次以上”。 描述格式一般为 “能(会) 动作规范操作对象表现程度”。对于不能定量描述的学习水平,可定性描述, 如“能写出欧姆定律公式,并说出各变址之间的关系”。 注意要点 1)专业课程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中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要注意专业课程 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课程内容应体现课程目标,教学要求应能满足课程内容学 习的需要。 2)专业课程要改变以知识为依据设置课程的传统方法,必须依据工作领域进行 课程设置,在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建立清晰的联系。 4. 确定专业设置条件

18、专业设置条件:指设置该专业时对师资与实训、实验设备的最低要求。 操作方法 l)专业设置条件主要依据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确定。 2)师资条件既要包括对教师数量的要求,也要包括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尤其要 突出对教师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 3)实训、实验条件以在正常班级规模(每班35 人) ,能满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 对实训、实验设备的最低需要为准。 4)实训、实验条件既要包含企业实际在用的生产型设备,使学生有机会获得真 实的职业能力训练,也要包含教学型设备,满足认知、问题解决等环节的教学需要。 注意要点 要按照新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新的实训 (实验)体系。实训(实 验)室的功能定位要打破传统模

19、式,实训室的划分要与新的课程体系相匹配,讲解区、 训练区要有机融合。要分别对实训(实验)室名称、功能与要求、装备标准提出规范 要求。 5.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指为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教学实施过程、人才培 7 养效果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的方法和实施方案。 操作方法 l)建立专业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要求,指导各职业院校保证专业教学活动的顺利 实施。 2)根据职业能力标准,确定学生专业技能的水平和等级,分解、明晰每一项专 业技能指标,形成考核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3)指定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别、名称、等级、认证机构和认证方 式,明确中高职学生职业资

20、格认定的等级和要求。 4)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方式、方法,以方便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抽查和评 估。 注意要点 1)学生专业技能评价体系要便于考核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2)一个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最多不超过5 个。 3)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 8 四、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文本体例 (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注:调研报告既要有数据,又要有分析。 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方法 调查的质量取决于调查的过程,而调查的过程又取决于调查的设计。调查设计应 包括调研过程、调研方式、调研范围(对象)及调研内容等。在调查设计阶段

21、应制作 调查问卷和调查提纲,应准备必要的录音录像器材和收集资料提纲,还有行程路线、 开支费用等等。调研的对象有毕业生、顶岗实习的学生、行业专家、企业人力资源总 监和技术总监、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等等。调查的主要内容有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或企 业职业能力标准。全省各兄弟院校现行的专业教学标准资料。 二、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1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3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过去三年人才招聘情况,未来人才 需求趋势,对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4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列出社会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经分析,确定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帮助大 的证

22、书,明确这些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技能)方向和职业岗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5专业人才招聘渠道 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目前主要招聘渠道,能否满足需要,其中中职学生所占比例。 三、专业现状分析 1专业点分布情况 主要分析湖北省内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该专业布点情况。 2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主要分析该专业近三年来在校生数和招生数,以及近三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 岗位分布情况。 3专业课程与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括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师资条件、实训条件、考证情况等。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9 1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2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23、建议 包括对课程模式、课程结构以及具体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3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包括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以及技能要求等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4专业师资与实践条件配置建议 主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要求,实验实训场地、设备以及校外实训、实 习基地建设等提出的建议。 附: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工作岗位(领域或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1 1.1 1.1.1 1.1.2 1.2 1.2.1 2 2.1 2.1.1 10 (二)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编写框架 一【专业名称】 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基本学制】 3 年。 四

24、【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等行业企业,从事等工作的的高素质 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 序号对应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举例专业(技能)方向 1 2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 素质目标 2. 知识目标 3. 能力目标 七【主要衔接专业】 高职:专业;本科:专业 八【课程结构】 11 九【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其 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 的重要内容,含校

25、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公共基础课 序号课程名称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参考学时 1 职业生涯规划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开设, 并注重培养学生等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力。 32 36 6 语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 培养学生等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力。 192 216 (二)专业技能课 1. 专业核心课 序号课程名称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参考学时 公共基础课 德育 课 语 文 数 学 外 语 计算机应用 基础 体育与 健康 艺 术 其 他 专业核心课 专业 核心课1 专业 核心课2 专业 核心课3 专业 核心课4 专业 核心课5 专业(技能) 方向课 专业技能(

26、方 向)1 专业技能(方向)课1 专业技能(方向)课2 专业技能(方向)2 专业技能 (方向) 课5 专业技能 (方向) 课6 选 修 课 专 业 技 能 课 12 1 了解;掌握;能;会; 2. 专业(技能)方向课 (1)专业技能方向1 序号课程名称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参考学时 1 了解;掌握;能;会; (2)专业技能方向2 序号课程名称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参考学时 1 了解;掌握;能;会; 3. 综合实训 4. 顶岗实习 十【教学时间安排】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分总学时 各学期周数、学时分配 1 2 3 4 5 6 公共基础课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道德与法律 经济政治与社会 哲学与人生 语文 数学

27、 英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 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音乐、美术) 公共基础选修课1 专 业 技 能 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1 专业核心课2 专业 (技能) 方向 1 专业(技能)方向课 1 专业(技能)方向课 2 13 专业 (技能) 方向 2 专业(技能)方向课 5 专业(技能)方向课 6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1 综合实训 顶岗实习 备注 1. 每学年为52 周,其中教学时间40 周(含复习考试),累计假期12 周。 1 周一般为28 学时。顶岗实 习一般按每周30 小时( 1 小时折1 学时)安排。3 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 3300 学时。 2.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 18 学时为1

28、 个学分,3 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170。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 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 周为 1 学分,共5 学分。 3.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 ,累计总学时约为1 学年。允许不同专业根据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 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上下浮动,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4.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2/3 ,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原则上为1 学年。要认真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 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5. 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或对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

29、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的调整。实行弹性学习 制度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 6. 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 十一【教育活动设计】 学期活动主题主要内容与要求成果表现形式 考评 方式 备注 一 二 三 四 五 十二【专业设置条件】 (一)师资条件 说明:包含对教师的数量、学历(含专业对口)、实践能力、企业工作经历、职 业教育与培训经历等方面的要求。 (二)实训、实验条件 本专业应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实习必须具备、等实训室,主要设施设备及数量见下表。 序号实训室名称 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 名称数量(生均台套) 1

30、14 2 校外实训基地。 十三【实施建议】 序号内容要求 1 教学资源如要求运用什么类型的教材等课程资源 2 教学模式如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 学习评价如以实际能力表现为依据的表现性评价 说明:整体描述专业教学标准实施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原 则性要求。教学资源应突出图片、视频、企业工单表格、技能操作表单、工作程序表 单和工作计划表单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强调优质教材的运用等课程资源。教 学模式应突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习评价要突出以实际能力表现为依据的表现 性评价。 十四【其他】 15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编写框架 一【专业名称】 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二【入学

31、要求】 中职对口毕业生。 三【学习年限】 3 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区域)(行业或企业), 培养具备相关职业领域文化素养,掌握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专业相关领 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胜任(岗位或岗位群)的工 作,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 序号对应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举例专业(技能)方向 1 2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 1. 素质目标 2. 知识目标 3. 能力目标 七【主要衔接专业】 中职:专业;本科:专业 八【课程结构】 16 九【核心课程】 1.(课程名称)学分 课程名称 实施学期总学

32、时讲授学时实训学时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学习重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组织 教学保障条件 学业评价 2.(课程名称)学分 课程名称 实施学期总学时讲授学时实训学时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学习重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组织 教学保障条件 学业评价 3.(课程名称)学分 课程名称 实施学期总学时讲授学时实训学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政实 践课、国防安全与军事教育、计算机基本操作技 术、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就业与创业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文写作、军训等。 1、公共选修课程: 艺术欣赏、文学鉴赏、书法、 人文与社会、公民修养、沟 通与礼

33、仪、现代企业管理、 演讲与口才、摄影、法律概 论、市场营销、多媒体技术、 文献检索、经济地理概论等。 2、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课 程 公共基 础课程 、专业认知实习、综合实习、学业作品、顶 岗实习等。 选 修 选 修 17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学习重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组织 教学保障条件 学业评价 18 十【教学进度安排表】 (表示专业核心课程) 课 程 类 别 序号课程名称 学 分 考核 方式 学时分配学年及学期分配(周学时周数) 理 论 理 实 一 体 实 践 总 学 时 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 第一 学期 第二 学期 第三 学期 第四 学期 第五 学期 第六 学期 第七 学期 第八

34、 学期 公 共 基 础 课 1 入学教育1 考查20 10 30 1w 2 国防安全与军事教育2 考查20 40 60 2w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 考查39 39 3/13w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 考查48 16 64 4/16w 5 形势与政策1 考查16 16 - - 6 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3 考试26 26 52 4/13w 7 大学英语8 考试96 20 116 4/13 4/16w 8 体育与健康4 考查58 58 2/13w 2/16w - - 9 就业与创业指导2 考查24 6 6 6 6 10 心理健康教育1 考查15 (1/13w) (1/1

35、6w) 11 应用文写作2 考试20 12 32 (2/16w) (2/16w) 12 ( 高等数学) 考试 13 毕业教育1 考查20 10 30 1w 小计 专 业 课 程 专业英语2 考查16 16 32 (2/16w) (2/16w) 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2 考试16 16 32 2/16w 专业认知实习 综合实习考查 学业作品4 考查60 19 顶岗实习16 考查480 480 480 小计 选 修 课 程 公共选修课程2 考查30 30 2/16w 专业选修课程1 4 考查 专业选修课程2 4 考查 义务工作或青年志愿者服务1 考查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1 考查 小计 合计 备注: 1

36、. 每学年52 周,学期原则上可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灵活设计,但总学期不得少于6 段;周平均学时不超过26 学时(含选修课),整周实训教学每周30 学 时,三年课内总学时2000 2200( 不含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学时) 。每学期教学考核1 周;第一学期新生入学教育1 周,军训2 周(在此期间开展国防安全和军事 教育活动);最后学期毕业教育1 周,办理离校手续1 周;学生顶岗实习不少于6 个月。假期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2. 本专业学生至少须修满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分,专业课程学分,专项技能课程学分,选修课程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4 学 分,公共拓展课程

37、不少于2 学分,义务工作或青年志愿者服务1 学分,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1 学分。) 3. 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原则上每门课程教学总学时为30 学时,计2 学分;选修课程具体名单表中不必列出,只安排开设学期和学时分配,但在课程结构图中必须详 细列出课程名单。 4. 学业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制作的实物(包括设计思路与使用说明)、产品设计方案、加工工艺方案、调查分析报告、专题策划方案、商业计划书、应用性研究 论文、生产(经营)性案例分析报告等。学业作品经过批准允许学生结合参加竞赛、参加科研项目等,表中不安排具体完成时间,从第二学年开始在任何时间段完成均可。 20 十一【教育活动设计】

38、学期活动主题主要内容与要求成果表现形式考评方式备注 一 二 三 四 五 十二【专业设置条件】 (一)师资条件 说明:包含对教师的数量、学历(含专业对口)、实践能力、企业工作经历、职 业教育与培训经历等方面的要求。 (二)实训、实验条件 本专业应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实习必须具备、等实训室,主要设施设备及数量见下表。 序号实训室名称 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 名称数量(生均台套) 1 2 校外实训基地。 十三【实施建议】 序号内容要求 1 教学资源如要求运用什么类型的教材等课程资源 2 教学模式如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 学习评价如以实际能力表现为依据的表现性评价 说明:整体描述

39、专业教学标准实施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原 则性要求。教学资源应突出图片、视频、企业工单表格、技能操作表单、工作程序表 单和工作计划表单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强调优质教材的运用等课程资源。教 学模式应突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习评价要突出以实际能力表现为依据的表现 性评价。 21 十四【其他】 22 (三)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注:如果同一门课程在中高职阶段都要开设,其课程标准中要对在中职阶段和高 职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说明。 课程名称: 适用专业: 适用阶段:(中职阶段或高职阶段)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主要包括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所起的主要支撑或促进作

40、 用,以及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关系。 2设计思路 要体现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主线, 关注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同时要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 和开放性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生考核等环节的选择和设计思路。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明确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因此定位要准确,表述 要清晰明了。课程目标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为使课程内容与要求 表述清晰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建议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 +操作动词 +操作对象” 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压片机”。 通常采用的动词有: 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

41、定、使用、挑选等 程序类:排序、连接、制造、调整、准备、安装等 理会类:理会、阅读、摘录、寻找等 知识类:了解、理解、应用等 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选择、布置等 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 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于课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用具体、 可测量或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能力目标主要指专业能力或者 岗位专项能力。 知识目标: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常在工作 过程中获得的工作过程知识,并包括必要的理论知识在内,体现“必须、够用”的原 23 则。 素质目标: 素质目标指学生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过程

42、中应形成的职业态度和素质 要求。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 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可以是教学项目,也可以是教学模块或教学任务或学 习情境等,据具体课程开发设计路径而定) 教学项目工作任务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教学时数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 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 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四、实施建议 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学建议、课时建议、教材编写建

43、议、教学评价 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1教材编写 选用先进、适用教材,引入企业行业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 材,教材编写的设计思想和基本方法。 2教学方法与手段 2.1 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2.2 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 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2.3 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 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

4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 实习基地的作用,使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 率,取得实效。 24 3考核与评价 考核方式说明(包括说明过程、技能考核、期末考核等) 、课程成绩形成(比例分 配) 、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 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五、其它说明 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 25 (四)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注:整个评估体系的设计要求社会参与,多元评价。 一、专业日常教学运行基本要求 保障专业日常教学运行的检查、监督、指导、评价等制度。 二、学生技能评估指标体系 职业能力描述考核评估方案结论 职业能力1 1 1 职业能力1 1 2 学生技能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具体化,且具有可操作性;专业必备技能都应纳入学 生技能评估指标体系中。 三、职业资格证书 包括必须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建议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获取证书的基本 要求。中高职学生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应该有区别。 四、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 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指标、方式和方法。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在条件许可的情 况下,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