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70388 上传时间:2020-05-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3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教学内容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 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 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 推理能力; 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 “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 下坚实的基础 ; 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 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 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 与态度目标。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

2、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 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 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 流的空间, 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 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 理相结合;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和实践中

3、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 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 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 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 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四、教学重点 理解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余角补交的定义及性质,会利用对顶角、 同角或者等角的余 角或者补交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五、教学难点 利用对顶角、同角、等角的余角或者补交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2 1

4、2 3 4 六、教学媒体资源:展台 、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 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图片总结概念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种 , 分别是和。 (2)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3)相交线: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2.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平行线? 3.不相交的直线就是平行线吗? 活动目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 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

5、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 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 高学课堂效率。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画出两条直线AB和 CD ,交于点O ,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 1:观察图形 , 1 和 2 的位置有什么 关系?(对顶角:1 与 2 有公共顶点O , 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问题 2: 请同学们用量角器测量一下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 么关系 ?(改变对顶角大小测量三次) 结论:对顶角相等 活动目的: 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

6、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结合具体的学习内 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展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操作、推 理、交流等丰富的活动素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同 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 2. 巩固练习 3 1 2 3 4 (1)选择题:下列各图中,1 和 2 是对顶角的是() (2)判断对错 a.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b.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 c.两条直线相交 , 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3)解答题: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 零

7、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活动目的 : 巩固知识点 ,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1. 如图 1 与 3 有什么数量关系呢? 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 角 余角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注: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活动目的 :引出补角和余角概念 2.巩固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填序号) 已知 A=40o,则 A的余角 =50o 若 1+2=90o,则 1 和 2 互为余角。 若 1+2+3=180o,则 1、 2 和 3互为补角。 若 A=40o2

8、6,则 A的补角 =139o34 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 活动目的 :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3.创设情景 , 探索新知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 2,将图 2-1 抽象成图2-2 ,ON与 DC交于点 O , DON= CON=900 , 1=2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2 中 问题 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1 2 1 2 1 2 1 2 A B C D 2-1 2 D C O 1 3 4 A N B 2-2 4 O B A C D E 23 问题 2: 3 与 4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 3:

9、 AOC 与 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性质: 1. 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 2.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 活动目的: 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 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 程中,掌握“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 言说出简单推理。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本着面向全体的 原则,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背景知识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串- 问题串,极大的调动全 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给学生一个充分

10、展示的舞台,以达到人人都能学 好数学的目标! (四) 随堂练习 1.填空 因为 1+2=90o, 2+ 3=90o,所以 1= , 理由是。 因为 1+2=180o, 2+3=180o, 所以 1= ,理由是。 2. 如图 23 已知:直线AB与 CD交于点 O, EOD=900, 回答下列问题: (1) AOE的余角是;补角是。 (2) AOC 的余角是;补角是;对顶角是。 3. 学以致用:如图 24:小颖想测量一堵拐角高墙在底面上所成的角AOB度数,人不能 进入围墙内,你能帮小颖想出简单的测量方法吗?请简述你的方法。 O A B 24 5 活动目的: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11、(五)小结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活动目的: 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 网络化, 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 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独自梳理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的能力。 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经历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快乐过程。 (六)布置作业 基础题: 1书 P42页习题 2.1 第 1,2,3,4,5题 提高题: 2. 下图由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其中FDE= AOB=900 ,点 O 在 FD 上, DE 在直线 AB上,请找出相等的角、互余的角、互补的

12、角。 活动目的: 作业应该体现出课堂学习的延续性,因此本节课我也精心设计了一道探究性的题 目,实现了同一图形经过不同变化可以产生不同问题,与课堂的问题相呼应;作业分层,可 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教学设计反思: 1.开放课堂激发潜能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 熟悉的情境出发,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本节课的重要性和 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 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 学。的能力!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几何直觉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

13、养。” 通过动手画图,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方法。学生的 画法千变万化, 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效 C A B D E F 6 果,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新知识。 3巧设问题串打造高效课堂 我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 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 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知识点小练习的设置, 题目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思维分层递 进,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 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开花,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