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关系回顾.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71515 上传时间:2020-05-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关系回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关系回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关系回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关系回顾.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关系回顾.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关系回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关系回顾.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关系回顾 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关系回顾 东北抗日联军曾在苏联境内组建了自己的教导旅,集训时间将近5 年之久。 最后又直接参加了苏联红军解放全东北的战役,消灭了日本关东军, 从而完成了 自己的历史使命。东北抗日联军与苏联远东军之间的关系是在国际主义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上有其特殊意义。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共满洲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创建的。自中共中央于1933 年由上海迁至江西苏区之后, 满洲省委和党中央的联系只得通过驻共产国际的中 共代表团来取得,直到1937 年底中共代表团大部分离开莫斯科回到延安为止。 当时在苏联的海参崴设有赤色职工国际太平洋秘书处

2、这一机构,东北的党组织就 是经过海参崴和莫斯科建立起交通联络的。当时,党驻太平洋秘书处的中国工作 人员叫杨春山,也叫斯达干诺夫。 东北党的国际交通员经常来往于牡丹江、绥芬河、海参崴之间。 驻该秘书处 的另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吴平同志也多次被中央代表团派到东北各地传达代表团 的指示并巡视东北党的工作。 由东北的地方党和游击队派到苏联学习的人数先后 有 300 余人,其中少数人学完之后又返回东北工作。但是,直至1937 年底,东 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或边防军之间没有发生过直接的接触。 1933 年,东北的抗日救国军、自卫军、护路军等缺少国民党政府支援,供 应得不到保证而无法坚持与日本侵略军的作战,陆

3、续被迫撤退到苏联境内, 苏联 又转道新疆将他们一批批遣返中国。 这些做法说明了当时苏联对中日关系所采取 的严守中立的态度。 到了 1938 年,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对抗日联 军极为不利的态势。 由于驻莫斯科的中共代表团已返回国内,东北各省委和我党 中央的联系完全中断。 这时处在松花江下游的抗日联军几个领导人都想通过苏联 的协助和延安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同时想试探一下苏联能不能在武器方面给我们 一点帮助。在 1938 年的一二月间,先后有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第六军 军长戴洪滨、 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越过了黑龙江进入苏联境内。戴洪滨是率部在 萝北县境与日军作战失利的情况

4、下, 为了免遭围歼而带领500 余人的武装队伍越 境的。赵尚志和祁致中则都只是仅率少数随从人员进入苏境。由于他们事先和苏 方没有任何联系, 苏联对他们都是按非法越境者处理的。戴部 500 余人被集体遣 返新疆,交给了国民党政府。到新疆后他们要求去延安,国民党未予理睬。以后 他们被分散地按排在当地就业, 许多共产党员也从此失掉了组织关系,处境相当 不好。 3 位军长虽未被送往新疆,但被长期拘留,直到1939 年夏天才允许他们 返回东北。 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也于1938年 2月经饶河县境越过乌苏里江。 他是利用抗日联军第七军的关系和苏联的边防军接头的,第七军的队伍是从 1934 年起在饶

5、河地区发展起来的,因为和苏联只有一江之隔,早就有了相互间 的来往。军参谋长崔石泉多次进入过苏联境内。但是交谈的内容多限于有关日伪 军的情报方面。不过也可以从苏方得知一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状况以及中 国关内的抗日战争形势。周保中在崔石泉的引导下和苏联边防军的代表见了面, 提出要和中共中央取得联系,要求经过莫斯科发电报给延安;或者是去海参崴, 设法到赤色职工国际太平洋秘书处找到斯达干诺夫,即杨春山。但是很快了解到 杨春山已不在海参崴。 苏联人以后又答复说莫斯科和延安之间联系不上,对此苏 方表示颇为遗憾。 周保中此行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但是由于他在莫斯科学习过两年多,能用俄 语和苏联人对话, 又

6、有和苏联人交往的经验, 因之苏联边防军的代表对周保中产 生了信任感, 表示愿意保持相互间的联系。 苏联人为周保中配备了无线电台和报 务员。除此之外,还将他们能够得到的中共中央的报纸和书籍,如新华日报、 论持久战 等给了周保中带回东北。 从这时起, 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边防军之 间的关系才开始有了一点变化。 至于抗日联军的三个军长赵尚志、戴洪滨和祁致中,被苏方关押到1939 年 6 月才准许他们返回东北。 是什么原因促使苏联这样做呢?笔者估计可能有如下 两个原因:一是苏方不知道东北抗日联军是共产党的队伍,对待几位军长的口头 陈述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将他们按非法越境者看待。二是苏联在1938 年之内正

7、 在清党,远东军区司令员布留歇尔元帅是清理对象。赵尚志在去苏联之前, 曾派 第六军第二师师长陈绍滨先去苏联联系过,当时接待的苏方人员曾向陈绍滨表示 过愿意接待抗日联军的军以上负责人。赵尚志是在得知有这样的许诺后才去苏联 的。从时间上看, 赵尚志进入苏联境内时正是苏联清党开始之后,已经发生了一 系列的人事变化。如果是原先许诺赵尚志入苏的有关人员当时已成为阶下囚的 话,那么赵尚志等人的长期被关押,就是比较合理的解释了。 这样,在 1938 年之前,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边防军之间的关系,只是有个 别人之间的联系,其目的只不过是相互交换有关日本关东军的情报而已。 后来,在 1938 年 1939 年的两

8、年当中, 苏联和日本之间关系上发生了一些变 化。这就是哈桑湖地区和哈尔欣河地区的两次边境冲突。事件是由日本关东军挑 起的,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苏联的试探行动。笔者认为是出于这一原因而促使 苏联方面在对东北抗日联军的态度上发生了变化。1938 年底,曾有两批为数不 多的抗日联军队伍被迫分别于虎林地区和黑河地区进入苏联境内。苏方对他们只 作了短期的拘留审查。 当确信他们是抗日联军成员之后就将他们暂时保留在苏联 境内。其中有些人经短期训练后被派回东北进行武装侦察活动。原抗联第三军的 一个团长李铭顺就长期地带领着三五个人多次进入东北境内执行这样的任务,完 成得相当出色。他们的工作直到1945 年 8

9、月才告结束。 到了 1939 年夏季,苏联远东军事当局就释放了抗日联军的3 个军长赵尚志、 戴洪滨和祁致中,还将保留在苏联境内的抗联人员100 余人合编为一支武装队 伍,其中包括陈雷、 于保合和李在德等人。 苏联人向这支队伍宣布赵尚志为总司 令,戴洪滨为参谋长兼总队长, 祁致中为副官长。 这支队伍返回东北境内之后第 一仗攻打乌拉嘎金矿取得了胜利,还吸收了不少金矿工人入伍,队伍扩大到200 多人。但是很快在攻打汤旺河七号桥时损失重大。同时派到绥滨活动的一支队伍 也连之失利。到了年底,赵尚志身边人员又仅剩下了二三十人,无法坚持过冬, 就重新越过边境进入苏联。这次不成功的军事行动颇使苏联人有些失望。

10、 在同年 9 月,北满省委常委冯仲云在事先征得同意后也到了苏联,他这次受 到了苏远东军代表的友好接待。 他此行的目的, 一是想知道一下长期被滞留在苏 联的 3 个军长,即赵尚志、戴洪滨和祁致中的情况,他当时还不知道赵等已在6 月间返回东北; 二是想通过苏联和中共中央取得联系;三是想借苏联的帮助和吉 东省委及抗联第二路军的负责人周保中取得联系。因为在1938 年遭受严重挫折 之后的抗日联军继续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每逢冬季,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不具 备。苏联人对冯仲云的请求持积极态度并给予了协助,除了表明莫斯科和延安之 间的通讯联络尚未沟通并对此表示遗憾之外,为了寻找周保中, 苏联人立即派出 以李铭

11、顺为首的侦察小分队进入东北,到宝清和依兰一带寻找。周保中11 月到 达苏联, 12 月赵尚志也到了苏联。就是在这样难得的机会下,周保中和冯仲云、 赵尚志作了长时间的交谈。 但是,很快又出现了意外的情况。在1940 年的 1 月,北满省委通知在苏联 的冯仲云,说省委第十次常委会已作出决定将赵尚志永远开除党籍。理由是赵尚 志率队返回东北活动期间散布谣言说李兆麟、冯仲云和周保中等都是日本奸细, 赵尚志还说北满省委以及三路军的其他几个负责人金策、张兰先、许高植等都有 奸细嫌疑。 赵尚志还企图以奸细罪名, 捕杀上述人员。 北满省委要求冯仲云将此 情况转告苏方。 周保中和冯仲云在和赵尚志谈到北满省委的决定

12、时,赵尚志否认 北满省委对他的指责。为此,周、冯二人和赵尚志花了较长的时间进行交谈。赵 尚志虽有怨气,但也不得不接受周、冯对他的批评:如他的一贯的左倾观点,他 对中共代表团的指示采取不应有的抵制态度,他的比较专横的工作作风以及经常 以不负责任的态度胡说别人是奸细等。同时,赵对周保中和冯仲云也提出了许多 批评。总之,三个人是完全以同志式的坦率态度毫无保留地进行着批评与自我批 评,应该说是颇有效果的。 经过这样的谈话之后, 周保中和冯仲云各自给北满省 委写了一封信,表示支持省委的决定,但建议把永远开除党籍的写法修改一下, 去掉“永远”两个字。 后来北满省委接受了这一建议。 苏联人对 3 人会谈的情

13、况 也非常关心,并对会谈结果表示满意。由于赵尚志和北满省委的关系已经破裂, 当苏联人征徇周保中的意见, 可否让赵尚志去第二路军任副总指挥时,周保中虽 然也认为赵尚志是个难以与之合作的人,但是在衡量了多方面的利害关系之后同 意了这一意见。 在上述问题解决之后,在周保中的继续主持下,周、冯、赵3 个人共同研究 了东北党及抗日联军的领导机构问题、部队整编问题、 武装斗争方针问题以及和 苏联的工作关系问题。 在领导机构上,酝酿了吉东与北满两个省委合并的可能性, 也提出了第二路军和第三路军合并的设想;还希望在与东南满取得联系之后能建 立起东北党的统一领导机构。 关于部队的整编, 鉴于兵员日益缩减, 建议

14、各个路 军将自己的部队改编为几个支队,支队不设大队、中队。支队番号是:第一路军 为一、四、七;第二路军为二、五、八;第三路军为三、六、九。在抗日游击战 争的方针上,由于在1939 年之内部队遭受的损失依然较大,决定今后应以保存 实力为主,尽可能地使部队缩小目标,活动分散一些。 周保中和冯仲云还认为应该借此机会明确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之间 的关系。认为在当时无法取得我党中央的直接领导期间,应争取苏联边疆党委以 及苏联远东军对中国的东北党组织以及抗日联军的指导关系。为此,苏方派出了 联共远东边疆委员会书记伊万诺夫和远东军内务部长王新林为代表,与周保中、 冯仲云、赵尚志等 3 人进行了会谈。 同

15、时苏方还决定伯力和双城子两个地区的部 队负责人也列席会议,因为抗联人员穿越国境线的地区都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 内。 会议确定了联共边疆党委会和远东军司令部对中国东北党及抗日联军的指导 关系,同时双方都声明这是在未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之前的临时措施,并且明确 了苏方不干涉中共党的内部事务。除此之外,中苏双方还达成了一项君子协定, 即当抗联各部战斗失利或因其他原因而必须转移至苏联境内时,苏方应予接纳并 提供生活上的方便条件。 这次周保中、 冯仲云和赵尚志以及有苏方代表参加的会议,在抗联历史中称 之为第一次伯力会议。 在会议结束之后, 赵尚志随同周保中经饶河, 冯仲云则经 黑河返回中国东北。 在 194

16、0 年 9 月间,苏联远东军以其联系人王新林的名义给抗日联军一些领 导人发出通知,内称:今年12 月将召开东北党和游击队干部会议,将有中共中 央代表参加此会。预定在此次会议上解决东北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有关的一切问 题。各军事领导人、政治委员和党委书记要在12 月前到伯力报到。被通知到会 的有: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政治委员魏拯民,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副总 指挥赵尚志,第五军军长柴世荣、政治委员季青,第二支队支队长王效明,北满 省委书记金策,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政治委员冯仲云等人。 陆续接到上述通知的抗联领导人都喜出望外。盼望和党中央取得联系, 是大 家等待了几年的事情。 因此,从 11 月

17、到 12 月,各领导干部在自己部队的护送下, 突破日伪军的围剿网, 相继进入苏联境内。 但是,杨靖宇已在 1940 年春季牺牲, 魏拯民当时被日伪军围困在桦甸县牡丹岭的密营中。他和苏联人没有建立起无线 电联系,无法得到通知。在长时间断粮之后于1941 年春去世。在 1940 年的 12 月前后,第一路军仅有少数部队冲出敌人的包围并从晖春方向撤退至苏联境内, 其中领导人有金日成、安吉、徐哲、崔贤和朴德山等人。金日成、安吉和徐哲三 人被指定为东南满省委和第一路军的代表参加了第二次伯力会议。 当周保中和李兆麟等人到达伯力之后,苏联人才告知实际上并没有中共中央 代表要来的事, 因为当时苏联和延安之间依

18、然没有联系。苏联人解释了他们的用 心,他们认为这样的会议是非常需要召开的,考虑到中共党员的自尊心, 认为只 有用中共中央代表的名义才能把各位请来,希望大家谅解。 当时抗联同志虽对中央代表未来很失望,也对苏联人的做法不满。 但是也认 为能够有这样广泛代表性的领导干部在一起开这样一次会议很有必要,而且在冬 季最险恶的环境中, 使抗联队伍转移至苏联境内度过冬季也是有利的。不过,在 会议的酝酿过程中, 与会人员发现苏联人有一个关于东北抗日游击队的领导关系 和斗争方针的新设想, 他们的这些设想是有损于中国共产党和兄弟党之间关系原 则利益的。 在尚未正式开会之前, 苏方代表王新林先以个别交谈方式透露出自己

19、的方案 来试探我们的反应, 他的谈话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东北抗日联军按目前这样 的游击作战方式是难以维持长久的,这样的惨重损失是谁也无法经受的;日本 人的严密封锁隔离政策, 使东北抗日联军无法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你们缺少最 起码的生存条件, 这是游击队屡次遭受挫折的原因,这种情况目前看不出有何转 机;抗日游击斗争的方式应更加小型化,以三五人的小分队单独行动的办法为 主,但不是执行一般的游击作战任务,而是以最隐蔽的方式执行武装侦察任务, 广泛收集军事情报, 为最后解放全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做长期准备工作;由一 名苏军人员担任抗日联军总司令, 中国党东北的几个省委则不要再管抗日游击队 的事情。 王

20、新林所指出的抗联所处的环境,应该说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东北抗日 联军在 1938 年之内,人数由 3 万余人锐减至 5000 人;到 1939年年底,总人数 可能还有 2000 人;而到 1940 年底,抗联撤退到苏联境内的加上仍然留在东北境 内斗争的合计起来已不足1000 人了。每年夏秋两个季节里可以打几次胜仗,增 加一些兵员; 但一到冬季又损失惨重。 因此斗争方针确有重新研究的必要,第一 次伯力会议虽说是提出了以保存实力为主,但是由于无法抵御敌人冬季的重点围 剿, 损失依然巨大。至于苏联人提出的要把抗联队伍全部改编为武装侦察小分队, 虽然总的目标也是对日斗争, 但是它改变了东北抗日联军

21、的性质。同时侦察分队 有它自己的特点, 保密性强, 派遣出去和返回必须是极端秘密的,而且又必须是 经苏联人实现的, 这种情况任何抗联领导人都无法插手,因此无法继续保持和保 护抗日联军的行政管理系统。 这样下去, 有朝一日苏日战争爆发之后, 在东北境 内就不可能再出现一支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在抗日联军中的中国共产党员和青 年团员也无法形成政治上的核心力量来领导东北人民的解放斗争。这将有损于中 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利益。 如果再加上由苏联人担任抗日联军总司令,那显然 是剥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的武装部队的领导权。让省委和抗日联军分离开 来,也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在有关上述问题的个别交谈中, 多数抗

22、联同志都感觉到苏联人的意见是不能 同意的。不过因为事关重大不便表态。只有苏联代表王新林找周保中交谈时,遇 到了周保中的强烈反对。周同意王新林所说的东北抗日联军目前的损失过于惨 重,因而必须在保存力量方面有些新的措施;但是抗日联军的性质不容改变,不 能把它变成苏联人的情报工作队;由党指挥自己的军队是一项不可改变的原则, 苏联如此, 中国共产党也是同样, 由苏方人员担任抗联总司令是不可取的,它违 反了兄弟党之间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抗日队伍必须由中国党的省委领导。王新 林仍然想说服周保中, 两人甚至争吵起来, 但周保中坚决提出, 如果王新林一定 要坚持己见的话, 他只好带着自己的队伍返回东北战场,即

23、使是死, 自己也应该 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枪口而倒下。王新林和周保中之间的谈话最后陷入了僵局。 与此同时,周保中也和其他抗联领导人普遍地交换了意见,他从理论上阐述 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日本帝国主义者是中国和苏联的共 同敌人,苏联支援东北抗日联军是在履行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同时抗日联军与 苏联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作来搜集日本关东军的情报也是在履行我们的的国际主 义义务。但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是在独立自主的情况下进行反日游击战争,不能 放弃我党的自主权。 我们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但同时也是爱国主义者, 我们 决不能使东北的党组织和它的武装队伍都处于被取消状态。 12 下一页 下列温度

24、最接近23 的是人体的正常体温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通常会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初秋的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剔透的露珠属于固态变为液态现象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气态变为液态现象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液态变为气态现象初冬树上的霜是液态变为固态现象下面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4在测量水的温度时,甲、乙、丙三位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读数,正确的是_乙_,水的温度是_42_,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_热胀冷缩_。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A.120B.100C.90

25、D.806.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洗澡时淋浴 的适宜水温是60 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下面分别表示几位同学在练习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实验中的做法,正确的是)8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约为219.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该温度计的示数为39 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

26、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10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_固态、液_态和_气_态。在个标准大气压下5 的酒精、氢气、铁三种物质中,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的是_铁_,既没有固定的体积又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是_氢气_。11把糖、醋、白雾、碗、勺子、味精、 水蒸气、二氧化碳、干冰按物质的状态进行分类:属于气态的是_;属于液态的是_;属于固态的是_。均填序号)12 气象学里的平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时、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若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_5 _,最低气温是2 _,一天的温差为_7 _,平均气温是_1.25 。13在寒冷的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若冰面上方气温

27、是10,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冰的上表面为10,下表面是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10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冰层下表面的温度是1014.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碳纳米管温度计。研究人员在长约10 米,直径10 米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升高时,管中的金属镓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可读出温度值。其测量范围为18 490 ,且精确度高,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 是否异常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许多方面。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碳纳米管的体积在18 490 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金属镓的熔点很低,沸点很高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金属镓的体积在184

28、90 之间随温度变化比较均匀15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热胀冷缩_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乙_;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用两支这样的体温计给两个病人测体温,如果病人的体温分别是37. 和38.6,则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将分别是_38_ 和_38.6_。1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1) 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气体_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_左_( 选填左或右移动。(3) 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_0_。(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

29、时_ 会_(选填会或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17有一只刻度均匀,但实际测量不准确的温度计,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 ;把它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4 。把它放在某种液体中时,示数是22 ,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_20 _,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40的温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40 _。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水是生命的乳汁、经济的命脉,是自然界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资源。下列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认知正确的是)A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地球上的淡水大约占地球总水量的3% ,淡水资源丰富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损害,可以解决部分地

30、区饮水问题霜、露、雾、冰、“白气”中,由液化而形成的是霜、雾、白气霜、露、白气露、雾、白气露、雾、冰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里的水会结成冰,但是冰冻的湿衣服也能晾干, 这是因为衣服上的冰升华成水蒸气了_。有下列物态变化:洒在地上的水慢慢变干的过程;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过程;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其中属于凝华的是_,属于吸热过程的是_填写序号。5.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6.对下列现象

31、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7.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汽化现象霜的形 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8.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春天,冰雪消融夏天,积水干涸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9.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寒冷的冬天室

32、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10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热液化成小水珠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再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江河湖海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积雪放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11. 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升华_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_凝华_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 资源并保护环境。12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液化_;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降水量很小,但

33、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_吸热_选填吸热或放热。13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_升华_,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凝华_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_熔化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14 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凝华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_吸_热。15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_汽化成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_液化_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

34、形成了雾。冬天,夜晚气温如迅速降到以下, 你家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_凝华_而成的,这层冰花在你家窗户玻璃的_内侧_( 选填外侧或内侧。16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_(填物态变化名称。(2) 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原因

35、:_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_。(3) 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干冰升华吸热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水蒸气遇冷液化_形成的17有霜的季 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1) 霜是由_水蒸气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凝华_。(2) 请根据短文,对霜形

36、成的条件提出猜想。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空气湿润_和_气温在0 以下_。(3) 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第三节汽化和液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A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给湿头发吹热风下列哪一种现象属于液化?)A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 清晨,草的叶子上有露水凝结用久了的灯泡的钨丝比新时如图是对一定质量的水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98_;水在沸腾过

37、程中,需要不断_吸热_选填“吸热”或“放热”,其温度_保持不变。第题图题图如图是草叶上出现的露珠,露珠的形成是_液化_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_放_( 选填“吸”或“放”)热。张家界景区雨后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关于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雾是水蒸气雾是山中冒出来的烟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6.人游泳上岸以后,风一吹感觉身上很凉。这是因为( C )A水中的温度比岸上的气温高人的皮肤产生的错觉人身上的水分蒸发,要从人体吸热风把身上的热量带走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春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是汽化现象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出现水珠,是液化现象深秋,枯草上出现的霜,是凝固现

38、象 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汽化现象8.如图甲、乙所示,是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两组同学分别安装的实验装置,图丙是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跟时间的关系图像。根据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图线对应的是乙实验中的数据图线对应的是甲实验中的数据水的沸点跟水的多少无关到100时温度不再上升是因为水不再吸热9.夏天,人们常吃雪糕解暑,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熔化时要放热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汽化时要放热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10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B 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11. 取一只大的注射器吸进适当的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向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