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设计.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88629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33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设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设计.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设计.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设计.pdf(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附件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 划 定 技 术 指 南 ( 试 行)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二一四年一月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目录 前言7 1 适用范围7 2 规范性引用文件7 3 术语和定义8 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9 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9 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9 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 10 5.1 系统性原则10 5.2 协调性原则10 5.3 等级性原则10 5.4 强制性原则10 5.5 动态性原则10 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11 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11 6.2 生态保护现

2、状分析与评估11 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11 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11 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12 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14 7.1 重要生态功能区14 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14 7.3 禁止开发区16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16 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16 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22 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34 8.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与命名34 9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35 9.1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35 9.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36 9.3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技术报告37 附录 A 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3、NPP )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38 附录 B 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 )的土壤保持功能算法42 附录 C 物种分布数据库与物种分布模型44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 201135 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 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 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 线和资源利用红线) 。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的定义、类 型及

4、特征界定,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范围、 方法和成果要求等。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制订,主要编制单位 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 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动 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 线划定工作,省级及以下行政区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135 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

5、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0 46号)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 201142 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 院公告 200835 号)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环发 200892 号)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 (环发 2010106 号)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 (国函 201213 号) GB/T 1234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CH/T 9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 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6、3 术语和定义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在提升生态功能、改 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 围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 生态功能红线:指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保障国家和区域 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等区域划定的最小生态保护空间。 重要生态功能区: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 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关系到国家或区域生 态安全的地域空间。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生态敏感区: 指对外界干扰和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易于发生生 态退化的区域。 生态

7、脆弱区: 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在干扰 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自我修复能力较 弱、恢复时间较长的区域。 国家生态安全:指国家尺度上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善、 状态稳定,并能够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生态服务的 一种状态。 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生态功能红线是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空间,是确保国家和区域 生态安全的底线,其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态服务保障红线:指提供生态调节与文化服务,支撑经 济社会发展的必需生态区域; (2)生态脆弱区保护红线:指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 维护人居环境安全的基本生态屏障

8、; (3)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 指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关键物种、 生态系统与种质资源生存的最小面积。 4.2 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后,应满足如下属性特征与保护要求: (1)保护性质不改变; (2)生态功能不降低;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3)空间面积不减少。 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 5.1 系统性原则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不同区域范围内,根 据生态保护对象的功能与类型分别划定,通过叠加分析综合形成国 家或区域生态功能红线。 5.2 协调性原则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应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等区划、规划相协调,共同形成合力,增强生态保护

9、效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预留适当的 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空间,合理确定生态功能红线的面积规模。 5.3 等级性原则 根据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监管需求,生态功能红线实行分级划 定。生态功能红线区域内部可实行分区管理,实行差异性管控措施。 此外,国家层面划定并监管国家级生态功能红线,各地应划定并监 管地方级生态功能红线。 5.4 强制性原则 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必须实行严格管理。牢固树立生态保 护红线的观念,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与管理措施,做到 不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5.5 动态性原则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之后并非永久不变,红线面积可随生态保护 能力增强和国

10、土空间优化适当增加。当生态功能红线边界和阈值受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外界环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时,应当适时进行调整从而确保基本生 态功能供给。 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 35 号) ,参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 全国 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 中国生物多样 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文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 态环境保护规划,识别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生态敏感、脆弱的区域, 确定生态功能红线的划定范围。 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 在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内

11、开展区域生态保护现状调查,系统 分析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受自然 与人为因素威胁状况,综合评估生态保护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依据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方法,在生态 功能红线的划定范围分别进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生态敏感 性评价,明确生态保护目标与重点,在空间上识别生态保护的核心 区域。 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将各类生态功能红线进行空间叠加与制图综合分析,按照生态 功能类型、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等级确定边界。在高分辨率遥感解 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对生态功能红线区进行地面勘界,最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终划定生态功能

12、红线的地理分布界线。 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编制不同类型生态功能红线 专题图件和生态功能红线总图;调查与收集生态功能红线的基础信 息,建立生态功能红线空间信息数据库,完成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 术报告。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技术流程参见图1。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图 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生态保护现状评价与重要性评价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重 要 生 态 功 能 区 重 点 生 态 功 能 区 结 构 与 功 能 状 况 生态功能红线叠加分析 现场调查遥感解析 边界标定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数据库与文字报告 禁 止 开 发 区

13、 生 态 敏 感 区 生 态 脆 弱 区 受 威 胁 状 况 生 态 系 统 服 务 重 要 性 评 价 生 态 敏 感 性 评 价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 35 号) ,结合生态功能红线的保护目标,在以下区域划定生态功能红 线: 7.1 重要生态功能区 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国家重要 生态功能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海 洋重要生态功能区。 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水源涵 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洪水调蓄等5 类共 50 个。在全国主体功能

14、区规划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水源 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4 类共 25 个。海洋 重要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 护区和海洋公园等。 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7.2.1 陆地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我国陆地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生态 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包括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与全 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生态脆弱区。 (1)生态敏感区 陆地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影 响易于引发生态问题的区域。水土流失敏感区、土地沙化敏感区、石 漠化敏感区、河湖滨岸敏感区等是我国主要的陆地生态敏感区类型。 实用标准文

15、案 文档 (2)生态脆弱区 陆地生态脆弱区主要包括降水、积温、地表土壤基质等条件较 难保障植被快速自然恢复需求,频繁受大风、干热等不利气候影响 以及受洪水、风浪等强烈冲蚀的区域。东北林草交错区、北方农牧 交错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区、西南岩溶山 地石漠化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区及青藏高原复合侵蚀区等是我国 主要的陆地生态脆弱区类型。 7.2.2 海洋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海洋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类型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敏感区、 海岸侵蚀敏感区、海平面上升影响区和风暴潮增水影响区。 (1)海洋生物多样性敏感区 指分布于我国海域和海岸带已建保护区以外的生物物种资源丰 富区,如鱼虾产卵

16、场、洄游通道、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生态系 统等,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海岸侵蚀敏感区 指受海水波浪和潮汐作用影响强烈,多年或近年处于蚀退状态 的自然岸线。 (3)海平面上升影响区 指因全球海平面上升叠加区域地面沉降引起的相对海平面持续 上升所导致的海岸带淹没区。 (4)风暴潮增水影响区 指发生风暴潮时,实况潮位高出天文潮位所导致的海岸带淹 没区。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7.3 禁止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包括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定的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 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跨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纳入生 态功能红线

17、划定范围。 因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 中 划定的 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前述三区有超过60% 的重合度, 且边界尚未确定,因此在此次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时暂不单独列入划 定范围。 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 根据不同类型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要服务功能,开展生态系统 服务重要性评价与等级划分,将重要性等级高的区域划为生态功能 红线。 8.1.1 数据准备 搜集与重要生态功能区相关的各种专题图件与数据,包括植被 类型、土壤属性、土地利用、地形以及长时间序列的NDVI、气象数 据(气温、降水、太阳总辐射量)等,完成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18、前的 数据准备工作。 8.1.2 评价方法 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功能,开展生态系统服务重要 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洪 水调蓄、防风固沙等。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1)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定量指标法 slomeanpro FKNPPS11 式中: pro S为土壤保持服务能力指数;NPPmean为评价区域多年生 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NPP的遥感模型算法参见附录A;K为 土壤可蚀性因子,算法参见附录B;Fslo为根据最大最小值法归一化 到 0-1 之间的评价区域坡度栅格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由 DEM 计算得出)。 本方法强调绿色植被、地形因

19、子和土壤结构因子在土壤保持中 的作用,简便易行(与通用水土流失方程相比),可定量揭示生态系 统土壤保持服务能力的基本空间格局,比较适用于大尺度区域的快 速评估。 基于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 )的模型法 在数据资料丰富,能够充分满足各因子参数需求时可以采用修 正自 USLE的土壤保持服务模型开展评价,详见附录B。 (2)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 定量指标法 )1( slopresicmean FFFNPPWR 式中:WR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能力指数;NPPmean和Fslo的含 义和算法同上文。Fsic为土壤渗流能力因子,根据美国农业部 (USDA ) 土壤质地分类,将 13 种土壤质地类型

20、分别在0-1 之间均等赋值得到。 如, clay (heavy)为 1/13、silty clay为 2/13, sand 为 1; Fpre由多年(大于 30 年) 平均年降水量数据插值并归一化到0-1 之间。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基于降水和蒸散的水量分解模型法 ETPWY 1 1 1 P PET P PET P PET P ET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式中:WY为地表总产水量, 作为水源涵养服务能力的代用指标; P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ET为蒸散量,PET为多年平均潜在蒸发量; 为下垫面(土地覆盖)影响系数,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取值(表1) 。 该方法采用了高度概化的地表覆盖

21、因子,因此,需要对评价结果做 不确定性分析和参数敏感性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表 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参数参考取值 土地利用类型耕地高覆盖林地低覆盖林地灌丛草地 人工用 地 其他 取值 0.5 2 1 1 0.5 0.1 0.1 注:高覆盖林地为覆盖度30% ,低覆盖林地为覆盖度600 砂粉土、粉土300 0.2 9 在数据条件具备的条件下也可采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 ) 计算评价区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值,根据土壤侵蚀量大小进行水 土流失敏感性分级。 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功能区划技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研 究区的实际情况,选取干燥指数、起沙风天数、土壤质地、

22、植被覆 盖度等评价指标,并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对分级评价标准作相应的调 整。 根据各指标敏感性分级标准及赋值(表3)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单因子敏感性影响分布图进行乘积运算,得 到评价区的土地沙化敏感性等级分布图,公式如下: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式中:Di为i评价区域土地沙化敏感性指数;Ii、Wi、Ki、Ci分 别为 i 评价区域干燥指数、起沙风天数、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的敏感 性等级值。 表 3 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指标及分级 指标干燥指数6m/s 起沙风天数土壤质地植被覆盖度分级赋值( S) 不敏感0.8 5 基岩0.6 1 轻度敏感0.8 1.0 510

23、 粘质0.4 0.6 3 中度敏感1.0 1.25 1020 砾质0.2 0.4 5 高度敏感1.25 2.0 2030 壤质0.2 7 极敏感2.0 30 沙质0 9 I i干燥指数: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反映了某地、某时水分 的收入和支出状况。 rI i /1016.0 式中:10指日温 10持续期间活动积温总和;r为同期降 水量( mm ) 。 Wi起沙风天数:风力强度是影响风对土壤颗粒搬运的重要因 素。已有研究资料表明,砂质壤土、壤质砂土和固定风砂土的起动 风速分别为6.0 、6.6 和 5.1m/s ,选用冬春季节大于6m/s 起沙风天 数这个指标来评价土地沙化敏感性。根据研究区各气

24、象站点的气象 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利用插值生成土地沙化对起沙风天数敏感 性的单因素评价图。 Ki土壤质地: 不同粒度的土壤颗粒具有不同的抗蚀力,粘质土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壤易形成团粒结构,抗蚀力增强;在粒径相同的条件下,沙质土壤 的起沙速率大于壤质土壤的起沙速率;砾质结构的土壤和戈壁土壤 的风蚀速率小于沙地土壤;基岩质土壤供沙率极低,受风蚀的影响 不大。以土壤质地图为底图,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得出土壤质地对土 地沙化敏感性的单因素评价图。 Ci植被覆盖度 地表植被覆盖是影响沙化敏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水域、冰 雪和植被覆盖高的地区,不会发生土壤的沙化;相反,地表裸露、 植被稀少都会使土壤沙化的

25、机会增加。因此,植被覆盖是评价土地 沙化敏感性的又一重要指标。 )/()( soilvegsoili NDVINDVINDVINDVIC 式中:NDVIveg为完全植被覆盖地表所贡献的信息,NDVIsoil为无 植被覆盖地表所贡献的信息。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图像处理,获取植被NDVI影像图, 进而计算植被覆盖度。由于大部分植被覆盖类型是不同植被类型的 混合体,所以不能采用固定的NDVIsoil和NDVIveg值,通常根据NDVI 的频率统计表,计算NDVI的频率累积值,累积频率为2% 的NDVI值 为NDVIsoil,累积频率为98% 的NDVI值为NDVIveg。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 石

26、漠化敏感性主要取决于是否为喀斯特地形、地形坡度、植被 覆盖度等因子。根据各单因子的分级及赋值(表4) ,利用地理信息 系统的空间叠加功能,将各单因子敏感性影响分布图进行乘积计算, 得到石漠化敏感性等级分布图,公式如下: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式中:Si为 i 评价区域石漠化敏感性指数;Di、Pi、Ci为i评价 区域碳酸盐出露面积百分比、地形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各因子的敏 感性等级赋值见表4。Di是区域单元范围内碳酸盐出露面积占单元总 面积的百分比;Pi根据评价区数字高程(DEM )在地理信息系统下进 行处理和分级;Ci的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参照土地沙化敏感性。 表 4 土地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及分级

27、 指标碳酸盐出露面积百分比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分级赋值( S) 不敏感 10% 50.8 1 轻度敏感1030% 5 80.6 0.8 3 中度敏感3050% 8 150.4 0.6 5 高度敏感5070% 15 250.2 0.4 7 极敏感 70% 250.2 9 河滨带敏感性评价 依据河流水环境功能和水质目标以及滨岸带集水区土壤侵蚀强 度,确定河滨带敏感性。参考国内外河滨带植被保护宽度设计经验 数据,或通过试验研究滨岸植被带宽度-效益关系,提出滨岸带植被 最小保护宽度。 ),(bafH 式中:H 为根据水质目标敏感性和土壤侵蚀强度确定的河滨植 被最小保护宽度;a 为水质目标敏感性等级;b

28、为滨岸带集水区土 壤侵蚀强度。 a. 河流水质目标敏感性等级 3 iii i CPD S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依据河流水环境功能区划确定的水环境功能类型,确定水质目 标敏感性等级,敏感性等级分别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 轻度敏感和不敏感(表5) 。 表 5 水质目标敏感性评价分级 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 水质目标类类类类类 b. 河滨带集水区土壤侵蚀强度 滨岸带集水区土壤侵蚀强度可分为极剧烈、剧烈、强烈、中度、 轻度和无明显侵蚀。土壤侵蚀强度的确定参照SL190标准要求。 c. 河滨带植被最小保护宽度 参考国内外河滨岸带保护实践经验,确定滨岸带植被最小保护 宽度(表 6)

29、。植被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推荐宽度是指植被覆盖度 高、结构良好,尤其是草被覆盖较好状态下的宽度。 表 6 河流滨岸带最小保护宽度推荐值 河滨岸缓冲带保护 的最小宽度(m ) 滨岸带集水区土壤侵蚀强度 极强烈侵蚀剧烈侵蚀强烈侵蚀中度侵蚀轻度侵蚀无明显侵蚀 水质 目标 敏感性 极敏感40 40 35 35 30 30 高度敏感30 30 25 25 20 20 中度敏感25 25 20 20 15 15 一般敏感20 20 15 15 15 10 不敏感15 15 15 15 10 10 d. 一般性实施原则 山区河流(包括水库) :根据河谷地貌特征,保护河漫滩、邻近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集水坡面

30、( V型)或阶地坡面( U型) 。 平原宽浅河流:保护百年一遇洪水淹没区范围。 湖滨带敏感性评价 按照渔业、水质、野生动物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休憩和视觉质 量 4 个属性的敏感性等级综合判定湖滨带敏感性等级。对 4 个属性的 敏感性由极敏感到不敏感分别设定A、B、C、D 、E共 5 个等级的判定 基准(表 7表 10) ,以 4 个属性中的最高敏感性作为综合等级。 d,max )( cbaf x 式中:f(x)为湖滨带敏感性综合等级;a为湖泊渔业敏感性等级; b为湖泊水质敏感性等级;c为湖滨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敏 感性等级;d为休憩和视觉质量敏感性等级。 针对综合等级提出湖滨保护管理宽度

31、建议,管理范围包括湿地 植被带、保护带和管理带三部分(表11) 。除非具有特别的保护价值 外,面积小于5 公顷的湖泊不再分级;面积5-1000 公顷的湖泊需要 根据敏感性等级设定湖滨管理范围;面积大于1000 公顷的湖泊根据 不同湖滨岸段的敏感性等级差异确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宽度。 表 7 湖泊渔业敏感性等级 级别分级标准 A 常年或季节性具有稀有或濒危的鱼类物种 环湖区域具有罕见或稀有的基因库 滨岸区范围被确定为省级以上鱼类保护物种的产卵场 水面面积小于1000 公顷,具有对干扰高度敏感的区域重要性鱼类物种 B 湖泊是稀有的垂钓活动场所 正在实施渔业恢复项目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级别分级标准 C

32、 支撑或季节性支持省级以上鱼类保护物种 在物理和化学特征上支持省级以上鱼类保护物种 D 有鱼类存在,但没有省级以上鱼类保护物种 湖泊的物理或化学特性限制了渔业的潜力 没有支持省级以上鱼类保护物种存活的增值潜力(一旦恢复,可以提升级别) E 由于物理或化学特性的限制,湖泊没有现存的或潜在的渔业 没有省级以上鱼类保护物种存在 没有渔业增值的潜力(由于高费用- 效益比) 表 8 湖泊水质敏感性等级 级别分级标准 A 执行水环境功能区划类水质目标 B 执行水环境功能区划类水质目标 C 执行水环境功能区划类水质目标 D 执行水环境功能区划类水质目标 E 执行水环境功能区划类水质目标 表 9 湖滨野生动物

33、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敏感性等级 级别分级标准 A 湖泊(或湖滨带)为受威胁物种(或濒危物种、省级保护物种)提供了罕见 生态系统或栖息地,生态系统和栖息地易受附近人类活动的影响。 B 湖泊(或湖滨带)为对人类干扰活动敏感的物种提供了栖息地,栖息地在区 域内相对罕见。 C 天然草被(寒、旱区)或一定郁闭度的人工林,有一定数量的非保护类野生 动物存在。 D 天然草被(寒、旱区)或稀疏的人工植被,有少量野生动物存在。 E 人工草被或单一人工林,或有显著比例的入侵物种,鲜有野生动物。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表 10 湖泊休憩和视觉质量敏感性等级 级别分级标准 A 具有省级或省级以上特色意义。 休憩资源价值非

34、常高且非常敏感,需要严格保护。 具有低视觉吸收能力(VAC )和高视觉敏感性。 B 具有地区特色意义。 休憩资源价值高且敏感,需要严格或特殊管理。 具有低到中等视觉吸收能力(VAC )和高视觉敏感性。 C 具有当地特色意义。 休憩资源价值高或中等,且敏感,需要特殊或一般性的管理。 具有中等视觉吸收能力(VAC )和中视觉敏感性。 D 具有一般性湖泊共有的功能。 休憩资源价值中等,功能一般且不敏感,需要一般性的管理。 具有高视觉吸收能力(VAC )和中视觉敏感性。 E 具有湖泊的基本功能。 休憩资源价值和功能一般且不敏感,只需要一般性的管理。 视觉敏感性低或无。 注:湖泊等级的判定不需要满足该级

35、别的所有标准。 视觉吸收能力(Visual absorption capability,VAC ) :是评价景观对人类干扰导致的视 觉变化的敏感性程度的指标。 表 11 滨岸保护、湖滨保护和管理区宽度(斜坡距离,单位:m ) 湖泊等级湿地植被区湖滨保护区湖滨管理区总湖滨管理范围 A 10 190 50 250 B 10 40 50 100 C 10 20 70 100 D 10 0 90 100 E 10 0 40 50 1-5 公顷未分类的湖泊10 0 20 30 10-3000 平方公里10 200 100 310-3000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2)海洋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海洋生物多样性

36、敏感区 可参考 8.1.2 中生物多样性物种分布模型方法,结合国家海洋部 门相关生态保护与管理要求综合划定海洋生物多样性敏感区红线。 海岸带灾害敏感区 在海岸带强烈侵蚀区、海平面上升影响区和风暴潮强烈影响区, 综合叠加多年蚀退宽度、海平面上升淹没影响区宽度以及风暴潮增 水影响区宽度,取三者最大宽度作为海岸带灾害敏感区范围,划定 生态功能红线。 cbaf x ,max )( 式中:f(x)为海岸带灾害敏感性影响范围;a为海岸侵蚀敏感区 宽度;b为海平面上升影响区宽度;c为风暴潮增水影响区宽度。 a. 海岸侵蚀敏感区 对淤泥质海岸和砂质海岸,依据历史岸线位置记载、海岸侵蚀监 测数据以及基于长时间序

37、列(30 年以上)遥感影像的海岸线变化监测 等,分析确定蚀退海岸分布及蚀退速率。以当前海岸线为基准,以近 30 年岸段平均蚀退宽度作为缓冲区宽度,向陆地划定生态功能红线。 b. 海平面上升影响区 对于无堤防岸段,根据海平面变化和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数据, 计算区域年均海平面上升速率,推断未来百年间海平面上升的高度, 结合高精度高程数据,确定百年海平面上升的陆域淹没范围。 tan S b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式中:b为未来百年间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区宽度;S为未来百年 间海平面上升的高度;为近岸平均坡度。 c. 风暴潮增水影响区 根据各验潮站、港口潮位监测数据,计算地区风暴潮增水重现 期水位,以百年一遇

38、重现期水位作为预设水位进行淹没分析,确定 风暴潮增水影响范围。 H c tan = 式中:c为风暴潮增水影响区宽度;H为百年一遇风暴潮增水高 度;为近岸平均坡度。 (3)其他生态敏感性评价 除上述生态敏感性以外,各地可根据地方实际的敏感性确定其 评价方法,将敏感性等级高的区域划为生态功能红线。 8.2.3 评价分级与红线划定 (1)生态敏感性等级划分 采用自然分界法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将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分 为 5 级,即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具 体分级赋值及标准见表12。 表 12 生态敏感性评价分级 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 分级赋值1 3 5 7 9 分

39、级标准1.0-2.0 2.1-4.0 4.1-6.0 6.1-8.0 8.0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2)红线划定 将不同类型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为极敏感区域和高度敏感区域 划为生态功能红线。 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 根据生态保护重要性及内部空间差异性,各类禁止开发区按以 下原则划定生态功能红线。 (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全部纳入生态功能红线。 (2)跨省的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全部纳入生态功能红线。 (3)处于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内的其他类型禁止开发区不再 单独进行生态重要性评估,根据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划定生态 功能红线。 8.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与命名 8.4.1 生态功能

40、红线叠加分析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在统一空间参考系统下,对 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 先区及禁止开发区保护红线进行空间叠加与综合分析,形成包含各 类生态功能红线的空间分布图。 8.4.2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以初步划定的生态功能红线成果图为依据,通过现场踏勘和GPS 定位,根据以下原则,进一步确定生态功能红线的实际边界。 (1)与区域生态保护相关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2)尽可能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类型相似性; (3)尽可能保持景观连通性;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4)兼顾主导生态功能与综合生态功能; (5)结合山脉、河流、地貌单元、植被等要素

41、保持自然地理 边界。 8.4.3 生态功能红线命名 生态功能红线的命名采取“自然地理单元+主导生态功能保护 (或预防) +国家红线区”的命名方式。例如,“大别山水源涵养功 能保护国家红线区” 、 “毛乌素沙地土地沙化预防国家红线区”。 9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 9.1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编制的技术要求包括空间参考系统、图件编 制方法及图件内容等。 9.1.1 空间参考系统 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 高程基准: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投影方式:全国采用双标准纬线等角割圆锥(Albers )投影, 中央经线为110 度,原点纬度为10 度,双标准纬

42、线为北纬25 度和 北纬 47 度。区域采用高斯克里格投影,经差6 度分带。 9.1.2 图件编制方法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图件编制方法及比例尺可参照GB/T 12343 和 GB/T 13923 相关要求执行。 9.1.3 图件内容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应全面反映生态功能红线所在区域的生态环 境基本状况,以及生态功能红线的空间分布。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1)生态环境基础信息图件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图件: 遥感影像图 行政区划图 地形地貌图 植被类型分布图 水系分布图 土壤类型分布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 (2)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图件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图件: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系列图 生态敏感性评价系

43、列图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图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图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红线图 禁止开发区红线图 生态功能红线分布总图 9.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 9.2.1 生态功能红线特征信息描述 生态功能红线特征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范围:包括所处行政区域和地理位置,红线区面积 (以公顷为单位表示) 、生态功能红线拐点坐标等。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2)自然环境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状况、生态 系统类型等。 (3)经济社会概况:包括区内人口、社区数量与分布、土地利 用状况、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类型、产业结构与布局,以 及其他人类活动特征等。 (4)存在的问题:现存的或潜在的

44、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生 态环境问题的驱动力和原因。 (5)保护目标:包括生态功能红线保护的主导生态功能和次要 生态功能情况。 (6)生态功能红线管控措施:依托我国现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 法律法规,制定生态功能红线管控措施。对自然保护区等已具备法 律依据的,按现有规定执行;对于新划定的生态功能红线,制定相 应的管控措施。 9.2.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建设 在资料收集与图件制作基础上,汇总生态功能红线各类基础信 息与专题信息,通过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标准可 参照 GB/T 13923 和 CH/T 9005 相关要求。 9.3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技术报告 以文字报告形式表述生态功能红

45、线划定工作的主要内容,具体 包括: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必要性和意义、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生态保护现状调查与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功能红线划 定方案等。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附录 A 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NPP )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 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 )可基于CASA光能利用率模型计 算。 CASA模型认为 NPP是由植物光合作用与其对光能利用率的大小 共同决定的。所以,CASA 模型中 NPP的估算可以由植物的光合有效 辐射( APAR )和实际光能利用率()两个因子来表示,其估算公 式如下: ),(),(),(txtxAPARtxNPP 式中,APAR(x,t)表示

46、像元x在t月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g Cm -2 month -1 ) ,(x,t)表示像元x在t月的实际光能利用率(g CMJ -1 ) 。 APAR 的估算: APAR 的值由植被所能吸收的太阳有效辐射和植被 对入射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比例来确定。 5 .0),(),(),(txFPARtxSOLtxAPAR 式中:SOL(x,t) 表示t月在像元x处的太阳总辐射量,FPAR(x,t) 植被层对入射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比例,常数0.5 表示植被所能利 用的太阳有效辐射占太阳总辐射的比例。 FPAR的估算:由于在一定范围内,FPAR与 NDVI 之间存在着线 性关系,这一关系可以根据某一植被类型NDV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 及所对应的FPAR最大值和最小值来确定。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minminmax min,max, min, )( )( ),( ),(FPARFPARFPAR NDVINDVI NDVItxNDVI txFPAR ii i 式中:NDVIi,max和NDVIi,min分别对应第i种植被类型的NDVI最大 和最小值。FPAR与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