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509881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圈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物圈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物圈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物圈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物圈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圈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圈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生物圈 _高中生物教案 _模板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 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 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

2、,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生物圈,试举例说明,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

3、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书本 P30 页资料分析 (2)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 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 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

4、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 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我们国家、本地区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你对此有何建议? 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从小处入手,谈谈一些具体 的做法。) (三) 、教师总结 生物圈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圈, 使得生物圈无法恢复,那地

5、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 地球不光是我们人 类的,也是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好生物圈。 (四)课后作业 上完这节课后,你对环境问题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感想? 1 2 下一页 第三节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 在经济上的意义。 2通过对铁线蕨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通过了解蕨类植物 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

6、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蕨 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及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 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 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 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 高等,植株也比苔藓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 达、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同时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比绿色开花植物低 等。所以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殖、 生活习性的

7、特点及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 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孢子囊、孢子、原叶体等名词, 绝大多数同学 可能都未亲眼见过, 会感到比较难理解。 而且对铁线蕨植物体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 却是先产生孢子, 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雌雄性生殖器官,与葫芦藓植株上直接生 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学生会感到更难理解,加上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学生学习起 来就会有较大困难,所以铁线蕨的生殖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教学设计: 结合复习葫芦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

8、出本课题。 课上首先演示葫芦藓的植株(实物或挂图),请学生辨认它属哪类植物?形态结构上有哪些 地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在学生回答后,再演示铁线蕨、 肾蕨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 看看是否能叫出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生活环境,由此指出, 还有一类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 植物。 2关于 “ 铁线蕨 ” 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的教学: 本部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24 人一组,教师组织他们观察铁线蕨,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铁线蕨的植株的颜色如何? 用尺子测量一下铁线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记录,想一想,它与葫芦藓相比有何不同? 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

9、长在哪? 铁线蕨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紫黑发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铁线蕨名字的由来吗? 把铁线蕨的地下部分挖出来观察,看看这是什么?其上长有许多纤细的结构又是什么?它 与葫芦藓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形态。 用放大镜观察铁线蕨的小叶,看看叶上是否有叶脉?分析一下,这里有何种组织? 结合以上观察,试说明铁线蕨为什么会比葫芦藓长得高大?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性讲解。强调蕨类植物已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 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关于铁线蕨生殖过程的教学: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较复杂,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得这部分知识。 可事

10、先准备好带有孢子囊的新鲜的铁线蕨或标本、新鲜的原叶体或标本(其上带有雌雄性生 殖器官)。并准备好生殖过程的剪贴图。 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背面边缘上长出的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什么? 这些隆起内部是什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I71 观察,当学生答出: 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 孢子囊内有很多孢子时,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贴出它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 孢子囊 孢子; 并告诉学生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 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下边可提出问题:铁线蕨的雌、 雄性生殖器官长 在哪?此时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原叶体,特别是对照课本图I72,细心

11、观察原叶体的 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继续完成剪贴图: 有卵细胞, 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许多带鞭毛的精子,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 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铁线蕨的受精作用需要什么条件)。 卵受精后, 形成受精卵, 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再请一位同学根据以上内容完成整 个生殖过程的图解。 最后, 教师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从生殖过程看, 铁线蕨为什么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强调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4其他的蕨类植物: 让学生观察卷柏和蕨的标本或投影片,并给学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图,使学生了解卷柏生 长在岩石表面或岩石的缝隙

12、里,蕨生长在森林和山野阴湿的环境中。 5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重点了解了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蕨类植物的形态结 构、生殖等特点与苔蕨植物相比较,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与苔藓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和叶,而且有真根,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和比 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但它与苔藓植物一样,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所以 多数仍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学生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小结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先给学生播放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归 纳

13、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有些可食用;有些可供药;有些可供观赏;有些可 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结合最后一 点意义,可给学生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境图,使他们加深理解最后一点意义。 最后通过一道题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铁线蕨为何能长得比葫芦藓高大,为何他们都 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板书设计】 第三节蕨类植物 一、铁线蕨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殖: 二、其他蕨类植物 三、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茎和叶,有输导组织和较发达机械组织,较高大。 2受精离不开水,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蕨类植物经济意义 可食

14、;药用;观赏;绿肥;饲料; 古代蕨类植物 煤。 小资料 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一、采集铁线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 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铁线蕨叶片放入纸袋,一段时间后纸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 的孢子。 二、培养铁线蕨的原叶体: 1把砖块稍稍磨平,洗净,并煮沸消毒,放入平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内倒水使之浸没砖 块的一半。 2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用玻璃盖没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湿的地方,温度 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铁线蕨原叶体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把砖浸在水时, 把缸放在温暖阴暗处,并用玻 璃盖没缸口,砖面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都是为了维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三、观察铁线蕨的原叶体:

15、 如果管理得当,15 天后砖上长出绿色的原叶体。把钱铁蕨的原叶体从砖上小心刮下,放在 载玻片上, 底面朝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叶体,可见它是心脏形的绿色叶状体。原叶体下 端靠近 “ 心尖 ” 是丛生的须状假根。 假根基部附近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 精子器,靠近 “ 心 脏” 凹陷处可见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 颈卵器。原叶体被水浸没后,精子器里的精子游到 颈卵器里, 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最后发育成新的铁线 蕨。 附:培养铁线蕨原叶体还可使用培养基。 具体做法如下:称取硫酸钙0.25 克、磷酸钙 0.25 克、硫酸镁0.25 克、氯化钠0.08 克、硝酸 钾 0.07 克

16、、氯化铁0.005 克倒入盛有1000 毫升水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 解,再加 8 克琼脂,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倒入培养皿中,使它凝成厚11.5 厘米的平板。 把纸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纸上,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盖上盖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在 15以上的室温条件下,孢子能正常萌发成绿色的原叶体。 第二节哺乳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几种典型的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了解哺乳动物的多样性。通 过认识鸭嘴兽和袋鼠是低等的哺乳动物,了解哺乳动物的起源。 2通过参观动物园或自然博物馆或对校园周边哺乳动物的观察,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通 过归纳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思维能

17、力。 3通过学习哺乳动物的起源,增强对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学习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及 其与人类的关系, 加深对生物学科学价值观的教育,进一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 识。 重点、难点分析 在介绍七种动物中渗透的哺乳动物生活习性与形态结构相适应的观点;鸭嘴兽是哺乳动物及 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的证据;黑猩猩与人类相似的特征,说明与人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通 过蝙蝠回声定位在仿生学中的应用;通过人类控制鼠的数量、减低鼠害;通过对虎的保护, 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的关系密切,应该保护, 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应该是本节教学的重 点问题。 哺乳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认识研究哺乳动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研究人类

18、自己,研究人 的生存空间和人的生存条件问题,这是动物学学习最根本的目的,不可忽视。 本节所提供给学生的代表动物是自动物学学习以来行为最丰富、最复杂、 最易引起学生兴趣 的,其丰富复杂的行为方式体现着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料,努力 流畅地、潜移默化地宣传生物学观点,既不能仅凭兴趣,热热闹闹,走过场,也要纠正将如 此丰富的教学内容完全条理化、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 因此本节的教学易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研究的方法,教师应带领学生从丰富的资料和感性认识 中沉淀出动物学的基本观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 课时(最好两节课连排)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将学生分成七个研究小

19、组,分别研究一种代表动物,教师可提示研究方法,可采用 查阅资料、走访专家、参观动物园等。 教师尽可能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给予指导,如研究鼠, 查阅鼠的资料时要注意到我国鼠的分 布,鼠疫产生的历史、现状等。研究黑猩猩,除可以到动物园观察其行为特征外,还应注意 到目前对黑猩猩行为的研究,在研究手段上,如录音、录像、照相、做资料卡片等,教师也 应给予具体指导。 2课上,以七个研究小组分别汇报各自的研究结果,二节课连排最好。各组代表就研究题 目、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对结果和其中问题的讨论等发言。 教师应敏锐地注意到并适时点播强化这其中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应鼓励研究小组内的其他同 学补充发言, 鼓励其他同学

20、对自己认为不合理的问题提出质疑,应该对能够提出合理的、难 以解释的问题(教师也解释不了的)的同学大加称赞,并鼓励接下去进一步研究。 3教师总结,教师应该情绪饱满的、用绘声绘色的语言串联这节课、深化这节课,突出哺 乳动物的多样性、哺乳动物的起源,以及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 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 小资料 1保护我国珍稀濒危动物 虎 武松打虎, 堪称英雄,然而,当今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致使许多野生动物处于濒临灭 绝的地步。 我国境内的虎,由于人们的捕杀及虎的栖息地的消失,其命运已岌岌可危。世界 上目前仅存有5 个亚种,即孟加拉虎、东南亚虎、苏门虎、华南虎

21、、东北虎。其中,我国占 有 3 个亚种,即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但总的数量在世界上排在末尾。在我国保护虎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据文献报道, 生活在野外的东北虎,在世界上也只有200 多头, 目前生活在我国境内的野生 东北虎可能只有10 头左右;加上全国动物园和饲养基地的也不过200 多头。生活在野外的 华南虎、孟加拉虎,也不会超过10 头。 随着世界上虎的不断减少,全球保护虎的呼声日益高涨。70 年代世界自然基金会就开始了 援救老虎的行动,随后在印度、西伯利亚、我国也都采取了严加保护措施,发布野生动物保 护法,对全国饲养在动物园的三种虎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仅北京动物园饲养的东北虎从

22、 50 年代到现在已繁殖成活了122 头。 为了挽救华南虎,1995 年中国动物协会专门成立了华南虎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华南虎的 救助工作,将我国目前动物园圈养的30 多头华南虎,纳入我国21 世纪议程、 中国生物 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1996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动物繁殖专家组来我国,对上海、重庆、 苏州等动物园的华南虎现状作了详细调查,共同采取人工复壮措施。 2话 “ 鼠” 鼠类是最不可低估的哺乳动物。它们有220 属 2800 种。全球鼠类约有300 亿只,约是人类 总数的 6 倍。 鼠类比人类早2300 万年。国外有一种麝鼠,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3 亿多年。全世界4000 多种哺乳动物,

23、其中鼠类占了一半。 提起老鼠,人们深恶痛绝,传播瘟疫,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它们吃粮食,制造事故,搅 得人们日夜不得安宁。有资料记载,在6 世纪时,老鼠曾传播瘟疫使全世界1 亿多人死亡。 1994 年 4 月,正当美国总统克林顿为解决索马里问题大伤脑筋之际,大批老鼠闯入白宫, 使白宫工作人员无法办公,纷纷用书去打老鼠。同年 9 月,印度西部地区因为鼠疫黑死病泛 滥, 100 多人死亡, 30 万人逃离家园。 1993 年,我国农田鼠害发生面积达2300 万公顷,损失粮食35 亿千克。全世界每年被老鼠 吃掉的粮食可养活2 亿多人口。 几千年来, 人类从没有停止过同老鼠的斗争。人们不禁要问:老鼠为

24、何越打越多,越灭越猖 獗呢?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与研究发现老鼠具有三大特性,即种群行为、 信息功能和繁殖能 力强。 一个 “ 家族 ” 或一个 “ 巢区 ” 的老鼠有很强的集体意识,常常同走一条路、 同吃共同认可的食物。 当发现新食物时,总是一些老弱病残的老鼠先去“ 品尝 ” ,这些老鼠吃了人们放下的毒饵,便 会出现中毒症状, 此时会给周围同类发出“ 信息警告 ” , 接到警告的老鼠绝不会再上当。这样, 过去大量采用的速效剧毒的药灭鼠,被消灭的大多是老弱病残鼠,反而使老鼠种群得到优化。 老鼠的信息功能特别强,原因是在它们的脑细胞中有极其精巧的神经系统,能够发出超声波 信号,迅速传播信息。 老鼠的

25、繁殖能力超群,从理论上讲,一只母鼠一生中可繁衍3000 万只后代,有关方面的专 家曾预测过: 如果消灭了老鼠的一半,只需 100 天就可恢复到原来的数量;若消灭了它们的 90,也只需400 天又会重整鼠威。 应该看到, 消灭老鼠不太可能, 如果真的灭光老鼠, 鼠的天敌吃什么, 岂不是也活不成了吗? 我们可取的办法就是尽量降低老鼠的密度。 目前灭鼠用的药物是“ 抗凝血剂 ” 系列。 主要作用机理是增加老鼠血管壁的脆性。老鼠吃药后 三四天内不会出现中毒症状,连吃几天后,毒性才会成倍增大,五至七天内大出血死亡。此 时向同类发出信息警告,为时已晚,大多数老鼠已经吃了鼠药。 用鼠类作为人类医药实验的研究

26、对象在全世界十分普遍。大自然从来不产生多余的和不需要 的东西,老鼠有有害的一面,同时对人类也有一定的价值。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化害为利,开 发利用老鼠的价值,同时又有效地控制它们数量的增长。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 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 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27、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 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 保护自己、 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 些观察活动, 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 方

28、式; 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 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 课时; 第四节、第五节用1 课时,节约 2 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城近郊区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 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对于学 生来说,毕竟 “ 读” 科学不如 “ 做 ” 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 学内容 “ 制造 ” 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

29、难, 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 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 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 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 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 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 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2引入新课: 课前, 教师尽量准备关于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

30、为的录像片,如电影生物的进化中有两 只斗鸡相互攻击的生动镜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 栏目中有许多动物攻击与防御 行为的节目,如“ 兔子 ” 、“ 白犀牛 ” 、“ 克什米尔赤鹿” 等录像片中都有精彩的镜头。上课时, 先播放有关动物攻击行为的录像,再播放有关动物防御行为的录像,用时35 分钟。请学 生归纳这些行为,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3自学本课内容: 浏览课文。 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进行对比,琢磨二者概念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将书上介 绍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作对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之处,记下所 想到的问题。 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仔细看彩图27 和 29,想一想能否

31、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 行为的例子; 同样仔细看P. 115三幅插图, 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防御行为 的例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思考 “ 动动脑 ” 提出的两个问题。 4小组讨论: 交流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 补充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讨论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讨 论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的意义。 讨论 “ 动动脑 ” 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介绍本组举出的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 行为的例子, 着重说明本组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

32、理解。教师对学生代表的发 言要认真聆听,及时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本课的知识结构。 6建议学生边学习动物行为的类型,边完善各组上节课进行的观察或实验设计,争取将观 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节标题略) 一、攻击行为 举例:狗打架,公鸡争斗,公羚羊争斗,雄象海豹战斗(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 概念: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攻击。 二、防御行为 举例:尺蠖的拟态,乌贼释放墨汁,乌鸦群鸣叫,母鸡鸣叫,黄鼬释放臭气(及学生所举出 的例子)。 概念: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三、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意义: 小资料 1领地行为(territori

33、ality ) 很多动物有在生活领域内占领一块土地或空间作为繁殖场所,不准其他动物入侵并将入侵者 驱赶出去的行为,这种保卫领地的行为即领地行为。若与之争斗的是其同种动物,即属于本 课介绍的防御行为。 领地的类型有多种。最常见的是生活-生殖 -育幼领地。如:麻雀、莺、多种小鱼等,在其领 地中取食、 繁殖和抚育后代。领地的大小各有不同。杨树蚜虫的领地只有一片树叶大;麻雀 的领地约为20004000 平方米。 领地通常是由雄性动物建立起来的。领地是雄性动物求偶的资本,没有领地的雄性动物往往 找不到配偶。澳洲喜鹊如找不到领地,甚至生理上受影响,不能性成熟。动物在领地内抵御 入侵者、求偶、抚育子女等。领

34、地主人用姿势、气味、鸣叫来警告周围动物,不准其它动物 入侵,否则将发生攻击性战斗。蟋蟀就常因领地之争而产生攻击行为,也称为领地行为。 有些雌性动物也有领地行为。如,杨树上的一种蚜虫,一个雌虫落到树叶上刺吸叶汁,长出 虫瘿。 若有另一个雌虫落到这片树叶上,则会发生一场恶战。两虫战斗可达两天之久,最后 的结果多为一虫生,生者独霸树叶;另一虫死。 领地行为可使动物群疏散,不致因密度太大而造成食物不足,从而保证其生殖力。 2昆虫防御行为数例 蛾对蝙蝠的防御。 蛾的后胸两侧各有一鼓膜,与神经元相连,对20000Hz 以上的超声波很敏感。蛾可以因左 右鼓膜所受刺激的强度不同而判断蝙蝠的位置,根据蝙蝠在自己

35、身体的左右或上下,调整自 己的方位, 使两个鼓膜接受同等的超声波刺激,使自己与蝙蝠的飞行方向一致。由于蝙蝠很 少直飞,在其未发现蛾之前,已改变飞行方向,蛾即可安然脱身。 如果蛾与蝙蝠在空中接近,蛾不与蝙蝠在空中“ 赛跑 ” 。蛾在 “ 赛跑 ” 中不是蝙蝠的对手,难逃 被捕捉的厄运。蛾或做大转圈飞行,或飞快俯冲,直落树丛或草地,扰乱蝙蝠的声纳系统, 使蝙蝠无法确定蛾的位置,从而逃脱蝙蝠的追捕。 灭迹和转移。 阿氏天蛾( Sphecodina allottii )的幼虫在夜间咀嚼树叶,天亮时则将残叶从叶柄基部咬断, 通过灭迹使食虫鸟类不能跟踪它们。另一种夜蛾(Catocala corogame)的幼虫在夜间嚼食树 叶后,不咬断残叶,而是在天亮前转移到树丛深处,使天敌难于找到它们。 昆虫的化学战。 臭蝽能散发臭气,使敌害动物不能接近,从而保护自己; 亚洲蜜蜂在其蜜巢入口处涂抹粘性 物质, 使蚂蚁不能靠近;黄蜂在蜂巢的柄上涂抹抗蚁剂;一种苍蝇在草杆上产卵,在卵块下 面附上粘的卵样小粒,防止蚂蚁爬上,用以保护其卵。 昆虫的这些行为被称为昆虫的化学战,是昆虫的防御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