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511887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5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守身自爱 教学目标: 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身 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 毁伤。”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 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 自己蒙

2、羞。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如果每 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 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 之终也。 - 孝经开宗明义章) 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 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 礼记

3、 ? 曲礼上 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 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父母 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 吕氏春秋 ? 孝行 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 三、思考讨论: 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 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 也。”结合所学,査一査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守身”和孝顺父母之间有什么关

4、系? 为什么说丧失了操守的人就不能孝顺父母呢?请在班级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四、延伸阅读: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孔子的学生曾参(即曾子)家有一块菜地,他的父亲曾点在地里种了许多瓜果。有 一天,曾参见瓜地里长了许多野草,就拿起锄头除草、不小心瓜的根刨断了。曾点正好 看见,于是,他拿起木杖向曾参的背上地击了两下。曾参当场不省人事,昏倒在地,过 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他爬起来对父说:“刚才得罪了父亲,父亲用尽力气教调儿子, 该不会累病了吧?”说完,曾参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已的里弹琴唱歌,以示自己并未受伤, 好让父亲放心。 孔子得知此事后,对曾参说:“曾参啊!我来跟你讲讲舜帝的故事吧!舜帝的父 亲叫瞽叟,他想使

5、唤舜的时候,舜都在他身边;但是他想置舜于死地的时候,舜便躲 开了,让父亲找不到。平日舜受父亲的小杖责打、而大杖责打时就逃走,就是不想使 瞽叟得到不义的罪名。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敦厚的孝子,你不是天子百姓吗?杀了天 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 五、积累与感悟: 1请积累以下两句关于“守身”的名言,并写写你对这两句话的感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一论语? 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论语? 卫灵公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你如何看待其中“扬名于后 世,以显父母”的观点?请组织一场题为“扬名显父母是否为孝”的辩论赛,通过辩 论引导大家辩证认识古人的

6、孝道。 第二课手足情深 教学目标: 1、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手足情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手足情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诗经? 小雅? 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古代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其中的双方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 以兄弟为例,要做到“见友弟恭”,为见的,要照顾弟弟,为弟的,要数重见长。兄 弟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兄弟之间关系和壁,则家庭安宁祥和。 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要学会爱

7、亲人,建构和谐有序的家庭伦 理关系;然后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向外扩展,做到仁爱百姓;最终达到仁爱万物的境界。 二、新课教学: 1、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见弟求矣。-诗经 ? 小雅? 常棣 注释:孔怀:很关心。孔,很。原:古同“塬”。这里指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 区因冲刷而形成的高地。隰(x):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裒( p u):聚土 为坟丘。 翻译: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 责在天。君子撤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 弟也?” -论语颜渊 注释:亡:同“无

8、”。患:忧虑。 翻译:司马牛很忧伤地说:“人人皆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啊!”子夏说:“我曾经听 先生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工作严肃认真,做事没有羞失,对人 能恭数有礼,那就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呀!”君子哪里怕没有兄弟呢? 3、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 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 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尽心上 注:与( y):参与。在其中。数:意外的事情。怍(zu):惭愧。 语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君临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很健康,兄弟 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

9、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 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 其中。 三、思考讨论: 1论语中总是将“孝”“梯”并举,认为二者是“为仁之本”。结合课文注解 想一想,“孝“和“悌”分别强调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它们能够成为“为仁之本”? 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可见“悌”是一种血缘亲情。论语中又说“四海 之内,皆兄弟也”,似乎“悌”又超越亲情,成为人们萍水相逢时对于知己的向往和 追求。你如何认识这里“兄弟”的意义呢?请在班内组织一场讨论,大家一起来说一 说。 四、延伸阅读: 兄弟情深 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是悠悠历史中璀

10、璨夺目的华章。 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用他最擅长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 了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兄弟亲情的词作。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为兄弟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绝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佳句。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 他与苏撤已有六七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 此作。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苏辙也 作了一首水调歌头 ? 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四月离家走 在。苏撤与之偕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临别之际,适達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 赏

11、月,苏辙写就了这首词来告别其兄。苏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和韵之作,抒写 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全篇语调凄凉,笼罩着浓厚的“愁”与 “忧”的气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苏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 自从踏上仕途,苏轼、苏撤兄弟二人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 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进谏。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蒙难。当兄长被一贬 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而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在苏轼被关进大狱的时候,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赎罪,结果被贬到筠州 盐酒税。常言道“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后苏 轼第三次被贬,居于海南儋州

12、,而苏辙也因为受哥哥牵连被贬雷州,正是一南隔海相 望。兄弟二人同时遭贬,患难与共,倍觉情笃。“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大小苏”不愧为一对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 五、积累感悟: 1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形容兄弟关系的词汇很丰富,兄弟之间感情深厚称之为 “手足情深”;兄弟之间和睦友爱,称之为“花萼相辉”;兄弟之间意气相合、亲密 无间,称之为“伯埙( x n)仲篪( ch)”。查查资料,看看这三个词分别是什么意 思。 2中国人家庭观念强,过年过节渴望团圆,春节期间,更是全国人民“大挪 移”。你有过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大挪移”经历吗?你怎么看待春节团圆的观念? 请与同学一起分享过年过节的体会。

13、 第 三 课尽心致养 教学目标: 1、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尽心致养”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尽心致养”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符合天地法则,是人类行 为的准则,父母养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 赡养父母,既是一种法律义务,又是一种道德行为。它既包括子女给父母提供的 物质和经济保障,又包指子女对父母精神上的侍奉陪伴。“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 之至也。”赡养父母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物质上的富贵多寡,而在于即使让父母“

14、啜 菽饮水”也能“尽其欢”。 百善孝为先,孝养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子女所应尽 的天职。 二、新课教学: 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 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末之有也。-孝经庶人章 注释:庶人:普通百姓。 译: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 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 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2 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 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

15、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礼记 ? 檀弓下 注释:啜( chu):吃。菽(sh):豆类。3手:通“首”。还( xu n): 迅速。椁( gu):棺材外面套的大棺。称( ch n):相称。 译:子路说:“伤心啊,贫困!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不能好好赡养,去世了不能按礼制 来安葬。”孔子说:“即使吃豆类喝清水,而能使父母终生快乐,这就是孝。父母去世, 用棺材收敛他们的遗体,迅速下葬,不必有棺外的套棺,与家中的财产相称,这就是礼。” 3 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汉桓宽盐铁论孝养 注释:当豢( hu n):指肉类食品。 译:善于供养父母的人不一定供给他

16、们肉食,也不一定供给他们绣有花致的丝织衣物。 用自已所有的一切尽心地供养双亲,这就是最大的孝。 三、思考讨论: 1孔子认为“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盐铁论? 孝养中说“以已之所 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这两句话中对赡养父母的认识有什么共同点?你同意这种看法 吗?为什么? 2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很多年轻人因工作、生活压力大,照顾父母 力不从心,从而给人一种照顾不好老人有情可原的错觉。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四、延伸阅读: 江革负母 东汉人江革,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天下大乱,盗贼横行,江革就背着年 迈的母亲四处逃难,精心地侍奉着母亲。路上,江革多次遇到盗贼,盗贼见他没

17、有什么值 钱的东西可抢,就想拉他入伙。每次江革都是苦苦哀求,说如果留下孤零零的老母无人赡 养,在兵荒马乱之中,母亲如何保全性命?自己又如何心安?盗贼见他是个孝子,都被他 的诚心感动,谁也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杀他。 后来,江革搬到下邳( p)居住,穷得连衣裳鞋子也置办不起了,只好替人家辛苦做 工,以此来赚钱供养母亲。凡是母亲需要的东西,他都竭尽所能供给母亲。后来,母亲去 世了,江革哭得很哀伤。于是,他就住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即使睡觉的时候也不脱去丧服。 后来,人们仰慕他的德行,推举他做了孝廉。江革的事迹被后人传为佳话,人们称他为 “江巨孝”。 五、积累感悟: 1古今中外都有许多歌颂父母的诗篇,其中

18、蕴含了人们对于父母的深沉情感,如孟 郊的游子吟、舒婷的母亲、泰戈尔的金色花等,请把这三首诗摘抄在你的积 累本上,并且背通下来。 2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因为自己的过错和父母冲突的情况?如果有,请写 一封信给你的父母,向他们表达对此事诚挚的款意。 第 四 课忠于正道 教学目标: 1、理解“忠于正道”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忠于正道”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忠于正道”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忠于正道”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正道,指我们为人处事时正确的道理、准则。管子立政中说,“正道捐弃而邪 事日长”,可见忠于正道的重要

19、性。 要忠于正道,首先要从“正身”做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可见“身正”之人才能对社会人民起正面的引导作用。如何才能“身正”?古人 常把“仁义”当成立身之本,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只有“居 仁由义”,方能“身正”,也方能让天下人信服。 当今社会,各种诱感日益增多,忠于正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需要有忠于正 道的勇气,用自己对正道的忠贞来匡正自我,匡正天下。 二、新课教学: 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 ? 颜渊 注释:帅:率领,带领。 译: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的意

20、思。您带头端正起来, 谁敢不端正?”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孔子说:“如果执政者自身品行端正,不发命令,政策也能得到施行;如果他自 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出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3、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译:扭曲了自己人格的人,没有能使他人正直的。 三、思考讨论: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坚守正道要从“正身” 做起,只有“身正”才能“令行”。为什么孔子这样认为?请思考“修身”与“治国”二 者之间的关系,并和同学们展开讨论。 2“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认为,要忠于正道就要坚守“仁 义”,请査

21、阅资料,了解“仁”“义”的内涵,并与同学们就为什么“仁义”是正道之本 展开讨论。 四、延伸阅读:郅恽拒关 郅恽是东汉时一个管洛阳城门的小官,他的耿直早在王莽算政的时候就已广为世人知 晓。后来,光武帝刘秀听说他的学问和品德,本想重用,见他年老体弱,就让他做了个管 城门的小官,他也不推辞,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份工作。 有一次,光武帝带领众人到洛阳郊外去打猎,回城的时候已是深夜。车驾到了郅把守 的上东门,光武帝的侍从让郅恽开门,被郅恽拒绝了。 过了一会儿,光武帝亲自策马立到桥边,命令郅挥开门。不料郅挥说:“夜里看不清 楚,不管是谁要进城,还是按朝廷的规矩不能随便开门。”光武帝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 第二

22、天,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了。奏章上说:“陛下 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么办?” 光武帝看了奏章,觉得郅恽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于是,赏给郅恽一百匹布,把那个掌管 东中门的官员降了职。 五、积累感悟: 1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修身的名言,比如孔子的“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 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庸中“知耻近乎勇”等, 请你把这三则名言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背通。 2忠于正道,首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这就需要对自己的人格不断地完善,曾子也 说要每日“三省吾身”。请你在班里发起一个“日三省吾身”的活

23、动把自己每天对自己的 反省及感悟记在日记本上,并在活动一个月后开一个班级交流会。 第 五 课笃行正道 教学目标: 1、理解“笃行正道”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笃行正道”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笃行正道”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笃行正道”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践行正道,是每一个忠于正道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 貊(mo )之邦行矣。”可见一个人要践行正道,首先就要做到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 敬;践行正道,还需要有一种反躬自问的精神,比如孔子所说的,君子要有“九思”。一 个道德高尚的人往往是通过不

24、断地自我反省、观照,从而保证自己在正道上不偏移的。 践行正道,不仅仅是一种洁身自好的品格,更是一种匡正天下的情怀。体现在教育上, 它是教人品行忠信。体现在政治上,它是提拔正直之人才,让他引领社会走向正道。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不缺乏践行正道之人,让我们学习他们正直不屈的人格、忠信 笃实的品性,使中华之“正道”在你我身上发扬光大。 二、新课教学: 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2、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 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 注释:蛮貊( m ):泛指四方落后部族。

25、翻译:子张问如何处世。孔子说:“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身处野蛮的 国度也能行得通;言语不忠实守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 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故,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语译: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看的时侯思考是否看得明断,听的时候思考是否 听得清楚,思考表情是否温和,思考举止容貌是否端庄,思考言语是否忠实,思考做事是 否严肃认真,思考遇到问题如何向人请教,思考生气时会存在什么后患,看见能取得的事 物,思考自己是否应该得到。” 三、思考讨论: 1孔子认为“言忠信,行笃敬,虽貊之邦行矣”,可见践

26、行正道首先要从自己的言 行开始,想一想,为什么做人忠实讲信用、行为踏实就能通行千里?并和同学们展开讨论。 2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可见要做到践行正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同学们 讨论一下,在君子这“九思”当中,哪一思的内容最难做到,它和践行正道有什么关系? 四、延伸阅读:颜真卿宁死不屈 唐玄宗统治后期,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了,但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已经形成。德 宗时,李希烈叛乱,自称天下都元帅。德宗问宰相卢杞怎样处理,卢杞说,最好先派人去 动降。那么派谁去呢?卢杞说,颜真卿最合适,他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其实,这是卢 杞的奸计,他早就妒忌颜真卿的才能,想要借叛军之手杀掉颜真卿。虽然颜真卿已是

27、七八 十岁的老人,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德宗皇帝只好同意派他去。 颜真卿带着圣旨,赶到准西叛军所在之地。刚一开口,李希烈的部将就把刀架在颜真 卿的脖子上。颜真卿大义凛然,面不改色。李希烈斥退了手下,大摆筵席,想借机策反颜 真卿。这时,有人上前劝道:“李元帅当了皇帝,宰相就请颜太师来当。”颜真卿高声喝 骂:“我已是快要死的人了,会受你们的诱惑和威胁吗!”李希烈无计可施,只好把颜真 卿关起来。 后来,李希烈派人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上油,高喊再不投降就要烧死 他。颜真卿一听,毫不犹豫地起身就要朝火堆里跳,火苗烧着了他的眉毛、胡须,但叛军 这时还不想让他死,就拉住了他。 李希烈见颜真卿忠贞

28、不屈,反而成为阻碍,就下令死他。这位书法史上的一代宗师、 文武双全的四朝名臣,最后死于叛军手中,终年七十六岁。 五、积累感悟: 1积累下列名句,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一一淮南子诠言训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宋)文天祥言志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坚守的“进退”原则, 他们不管自己是“穷”是“达”,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坚守正道。请查阅资料,看看哪些古 人坚守了这一原则,并组织一场“坚守正道”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在班会上分享彼此的 感悟。 第 六 课忠言直谏 教学目标: 1、理解“忠言直谏”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忠言直谏”的

29、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忠言直谏”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忠言直谏”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圣先贤所提倡的忠,不是不论是非黑白全部听命于君王,也不是不能发表自己的意 见,而是顾全大局、秉承正道的忠言直谏。忠言直谏是一种不以个人利益为转移,始终把 国家发展放在首位的忠诚之举,也是古代知识分子落实忠道的一条常见途径。 当今社会,同样需要落实忠道。如果领导、长辈有错,下属和晚辈一定要勇于诤谏, 不可因个人利益而三缄其口。马融说,“违而不谏,则非忠臣”,范仲淹说,“直言之士, 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是否敢于忠言直谏,落实忠道,实

30、则是对我们每 一个人人格和品德的考验。 二、新课教学: 1、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 集奏上时务书 翻译:直言动谏的人,自古以来都明作“忠”;花言巧语的人,自古以来都作“佞”。 2、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 臣。- (汉)马融忠经 ? 忠谏章 翻译:在尚未出现苗头时劝谏,是最上等的;在已出现苗头时劝谏,这是次等的;在 发生了行为之后才劝谏,这是下等的。君主行事有过错不动速,就不是忠臣。 3、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 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论语

31、微子 翻译:柳下惠做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您不能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 “正直地对待他人,到哪里去而不被多次罢免呢?不正直地对待他人,何必一定要离开家 乡? 三、思考讨论: 1、“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柳下惠被罢免官职后,说正直地对待他人,到 哪里去都有可能会被罢免。可见一个落实忠道的人,有可能会因为过于忠直而与外界环境 发生矛盾,如何既坚守屈原般“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品性又使自己不受到伤害呢?请和同 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2、“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落实忠道,然需要正直的 品格,但在进谏时是否只能忠言直谏呢?请同学们讨论怎样的进谏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忠 道。

32、四、延伸阅读: 韩愈谏迎佛骨 唐元和十四年( 819)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风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 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趋之若鹜,甚至有人为表明虔诚供佛而倾家荡产,有人用燃烧的香 烫头顶灼路膊。 韩愈一向不信佛,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他说: “我知道陸下对佛并不迷信,无非是祈佑福祥而已。可是百姓们却很容易迷信,以致发生 灼头顶烧手指,挥霍钱财,把全部产业统统捐献。如果不加以禁止,更把佛骨送到寺院供 奉,今后一定会发展到断臂割肉的慘状。这种有伤风化、败坏习俗的做法会传笑四方,决 不是一件小事啊!何况已经枯朽的佛骨是不吉祥的秽物,怎么能将它供奉起来呢!我乞求 把

33、佛骨丢进江河或烧掉,以防止人们受到迷惑。” 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说:“韩愈的话触 犯皇上,确实罪有应得。然而如果不是心怀忠恳,不怕被斥责,怎么会做出此事?我们乞 求陛下稍加宽恕,原谅他不当的言论。”宪宗却仍愤怒。一时间人人都感到惊恐,也叹惋 韩愈的遭遇,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宗这才宽故了韩愈,将 他贬为潮州刺史。 五、积累感悟: 1古代臣子中有不少忠直之土冒着生命危险向皇帝进谏,即使因此而遭受个人不幸 也毫不后悔,比如比干因忠言直谏而被挖心,屈原因忠言直谏而被放逐,司马迁因忠言直 谏而遭宫刑等,请查阅与这三则故事有关的材料,并把它们

34、用自己的话概述在积累本上。 2请给你身边的师长写一封“进谏书”,在书中指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并阐述你写这封“进谏书”的理由。注意语言得体,方法得当。 第 七 课君子慎独 教学目标: 1、理解“君子慎独”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君子慎独”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君子慎独”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君子慎独”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将“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 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一个人在有他人在场、 有他人监督的情況下,往往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35、。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要完全靠自 己的良知与信仰约束自己,使自己遵守道德原则,这就是“慎独 “慎独”需要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自我制约的能力。汉代杨震面对企 图贿赂他的人,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你知)。”杨震看重自己的品行 操守,忠实于自己内心,严于约束自己,即使在私密场合,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慎独”让杨震万古流芳。 二、新课教学: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 其独也。 -礼记 ? 大学) 注释:恶:第一个“恶”(wu )字是动词,厌恶;第二个“恶(e)字修饰 “臭”,表示不好的味道。好:第一个“好”(hao),喜受;第二个“

36、好”(hao), 美好。谦( qie )通“慊”,心安理得的样子 语译:所谓心意真诚是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厌恶不好的气味,就如爱好美好的 事物,这就叫作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必定谨慎。 2、道也者,不可须史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语译:道,是不能高开片刘的;如果可以高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的 地方也会道候,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会畏惧。再隐的东西也没有不被发现的,恐惧乎其 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语译:道,是不能离开片刻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

37、看不 到的地方也会道镇,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会畏惧。再隐蔽的东西也没有不被发现的再细 微的东西也没有不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非常谨慎。 3、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所以過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 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宋)朱中庸章句 语译:慎独中的“独”,是指他人不知道面唯独自已知道的时候。这是将人的欲 望止在前生之初,使它不在隐、细微之中渐渐滋长,以至于远离正道。 三、思考讨论: 1“慎独”不仅称得上是传统美德中的精髓,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之一。 结合选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倡导“慎独”精神。 2朱熹说:“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

38、中,以至离道之远也。”结合 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在今天多元而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 “慎独”。 四、延伸阅读: 叶存仁赋诗拒礼 清乾隆年间,时任河南巡抚的叶存仁为人清廉正直。 他在离任的时候,僚属们为给他赠物、送礼,想方设法不透露风声,一举一动避人耳 目,在深更半夜无人能知、能见、能闻的时候,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财物。叶存仁既不想 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写诗一首加以拒绝。诗曰:“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 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将礼物全部送还。叶存仁不是怕别人知道, 而是怕自己知道,这是君子慎独的体现,也是清廉为官的最高境界。 五、积累感悟: 1中国

39、先贤留下了不少关于“慎独”的训诚,例如童蒙训里韩琦不选拔偷金使 臣的故事、辨忘录里教育孩子从细节做起养成慎独品质,请查阅相关资料,编一期关 于“慎独”故事和家训名言的小报。 2每个小组分别排演一个古今著名的诚信故事,比如杨震因“四知”拒绝王密的馈 赠、许衡拒食无主之梨等,在班级举办一次“继承诚信传统,感悟千古美德”的专题演出。 第 八 课诚中形外 教学目标: 1、理解“诚中形外”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诚中形外”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诚中形外”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诚中形外”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古人云:“人无信

40、,不可交。”不讲诚信的人,常常以欺诈的手段对待他人,与 这样的人交往,必受其害。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做到内诚于心,真实地认识自己;也要善意地理解他人,设身 处地为他人考虑,乐于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绝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要做到言而有信,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个人不守信,主要是受到利益的引 诱。有高尚道德的人,才不会口是心非,阳奉阴违,不做坑蒙拐骗之事。其次,还要 注意出言谨慎,努力信守。出言道慎,是指作出承诺时要考虑可行性,说老实话、真 话,不说谎话、大话和空话,谨慎承诺方可元现。努力信守,就是说一旦承诺就要不 惜代价去维护承诺,实现承诺。 二、新课教学: 1、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

41、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 (清李毓秀弟子规 语译: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得不够确切,不轻易传 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2、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 子胡不慥慥尔! -礼记中庸 注释:慥慥( zao):勤勉不怠慢的样子。 语译:平常依德而行,平常说话谨慎,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努力改正,有长处不敢过 分显露。说话时要考虑是否能做得到,做事时要考虑是否言行一致,君子怎么能不勤奋自 勉呢! 3、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周易 ?

42、乾卦? 文言 语译:君子提高道德,建立功业。忠于职守,取信于民,这是为了增进道德;言论树 立真实的原则,这是为了建立功业。 三、思考讨论: 1近来网络上常常出现一些不实新闻,有的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的甚至给人们的 生活带来恐慌,请结合(弟子规中“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的名言,谈 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 2道德经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人为我们提出 “不美”的真言警训?有没有并不真实可信的“美言”?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延伸阅读: 季札挂剑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为他的封地在延陵一代,所以又称他“延陵季子”。有一次, 延陵季子将要到西边去访间普国,

43、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 虽然嘴上没有说什么,但露出十分想得到宝剑的表情。季子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当时 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心里已经决定把宝剑送给他了 季子在晋国的时候总想着回来,可是徐国国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了。于是,季子解下宝 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身边的人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是不能送给别人的 啊。”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 没有说什么,但是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来,他很想得到宝剑。我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 就没有送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决定把宝剑送给他了。虽然现在他已经去世了, 如果我不把宝剑送给

44、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 己良心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 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徐 国人费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基。” 五、积累感悟: 1古代还有很多诚实守信的事例,比如查道吃枣留钱、宋濂按时还书等,请查阅这 些故事,并和大家交流你的阅读感悟。 2季札信守自己内心的承诺,将宝剑送给了去世的徐国国君。在生活中,你能做到 不欺骗自已的良心,诚实守信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你的感想。 第 九 课言行一致 教学目标: 1、理

45、解“言行一致”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言行一致”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言行一致”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言行一致”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说,先把自己要说的做好了,然后再说。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说得多、做得少,也有不少人言行不一,还有的人夸夸其谈, 光说不做。 我们要内诚于心,真实地认识自己。孟子认为,善良天然地存在于人性之中,返 回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本性上,能得到真实的快乐。如果将人性的优良萌芽加以扩充, 就能达到最高的道徳境界;如果不能加以扩充,反而加以泯灭,就会进入虚妄的状态。

46、 所以,教化的目的,在于真实地呈现人善良的本性:“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 之教。诚则明矣,明则减矣。”如果人的言语与行为都建立在善良的本性上,就能做 到内外一致、言行一致。 二、新课教学: 1、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 ? 公治长) 语译:听一个人所说的话,还要看他怎么做。 2、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 宪问 注释:耻:以为耻。 语译:孔子说:“君子以所说的超过所做的为耻。” 3、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 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 ? 大略 语译:嘴上能够说出来,就能身

47、体力行,这是“国宝”。不善言辞,却能身体力行这 是“国器”。善于言辞,却不能身体力行,这是“国用”。嘴巴上说好的,行为上却是恶 的,这是“国妖”。治国者应当敬重“国宝”,爱护“国器”,任用“国用”,除去“国 妖”。 三、思考讨论: 1阅读第三则选文,说说荀子是如何看待“言”与“行”的辩证关系的。 2古人有“言行相符,始终如一”的说法,古人也曾说过“内诚于心外信于行”, 请谈谈“言行”与“心”的关系。 四、延伸阅读:言行不一的樵夫 在伊索寓言里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只狐狸为躲避猎人的追赶而逃窜恰巧遇 见了一个樵夫,它请求樵夫让它躲藏起来,于是樵夫叫狐狸去他的小屋里躲着。会儿,猎 人追赶过来,向

48、樵夫打听狐狸的下落。樵夫一边嘴里大声说不知道,又一边做手势,暗示 狐狸躱藏的地方。猎人相信了他的话,但并没留意他的手势,于是便离开了。狐狸见猎人 走远了,便从小屋出来,什么话都没说就走了。 樵夫责备狐狸,说自己救了它一命,它却一点谢意都不表示。狐理回答说:“如果你 的手势与你的言语是一致的,我就该好好感谢你了。” 五、积累感悟: 1积累以下西方诚信名言。 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一一莎士比亚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2从古至今,东西方都流传了许多倡导言行一致的故事,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不同文 化背景下,人们都将其视为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谈谈你的理解。 第十课克己复礼 教学目标: 1、理解“克己复礼”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克己复礼”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克己复礼”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克己复礼”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指努力约来自己,克制自己的 贪心,抑制自己的杂念,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以达到“仁”的境界。 “克己”是一种品德。忍让、谦让由克己而生;恒心、教力由克己而成。能克己者, 其人品自高。可见,“克己”是实现礼、达到仁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克己复 礼”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克己是指自省、自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