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528158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9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在对比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 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 3. 增强科学意识 , 培养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恐龙无处不有 【情境导入】 在人类出现之前, 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 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 恐龙 )然而在 6 500 万年前 , 在地球上生活了1.6 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 化石 , 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 ,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 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首先我们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新课解

2、读】 一、感知内容理清顺序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 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划分段落层次 , 并概括段意。 3.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小组讨论归纳,展示交流 , 明确 : 1. 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 这是一篇科普论文) 2. 第一部分 ( 第 1 段): 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 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 (2 14 段): 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 再由“恐龙 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 ( 第 15 段): 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为支持地壳

3、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 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 收束全文。 3. 二、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 “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 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小组讨论归纳,展示交流 , 明确 : 1.1986 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骨骼化石。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 “恐龙确实 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 即“恐龙无处不有”。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 疑问 , 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

4、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 出的结论是 : 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 学生自由发言 , 培养创新精神。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讨 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小组讨论 , 展示交流 , 明确 : 1. 举例子 , 说明具体真切易懂。 为了说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说明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列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 物”的事实 , 说明南极不是只有恐龙化石, 还有别的。 2. 作比较 , 鲜明具体地说明, 使读者一目了然。 将南极恐龙的

5、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 因为板块 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 打比方 , 使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 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 球上的重要地位。 4. 列数字 , 以科学依据来说明事物, 准确而具体 , 令人信服。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 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 亿 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 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 体会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 分析作用。

6、“如果看一张地图, 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 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 看地图证明南美洲与非洲的相离, 更使人信服 , 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2. 体会设问句的作用。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小组讨论 , 展示交流 , 明确 :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 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 “板块构造”理论。 五、拓展延伸 讨论 : 以本文为例 , 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小组讨论归纳,明确 : 1. 联想、想象。由南

7、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 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 使 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 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 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 是大陆在漂 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 地球此时仅由一个 主要陆地构成, 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 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3. 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 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 思考 , 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 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 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

8、 境界。 六、本课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 要从中受到启发, 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附板书设计 : 被压扁的沙子 【情境导入】 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 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引出了 板块构造理论, 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么被压 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短文寻找答案吧。 【新课解读】 一、感知内容理清顺序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

9、是怎样灭绝的? 2. 划分段落层次 , 并概括段意。 3.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小组讨论归纳,展示交流 , 明确 : 1.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2. 3. 二、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1. 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学生讨论归纳,明确 : 假说一 : “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 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 : “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 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2. 文章是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明确 : 由“在一个6 500

1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 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推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 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3. 文章是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明确 :“有人指出 ,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 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 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 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4. “为此 ,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文中找出 所列举的证据。 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 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明确 : 分别用来引为证据和佐证。 证据 : 斯石英的化学、物理

11、性质。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 斯石英在自然状 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 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 850C 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 分钟 , 它会变 为普通沙子。 佐证 :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 使一般人明白这个道理。 推断 : 在自然界 , 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形成过高压 , 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 山活动。 (2) 为什么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岩层的例子? 明确 : 证据 :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 而且有证据显示, 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 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佐证 :

12、 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年龄为6 500 万年 , 与恐龙灭绝的年代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 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沙子”。 推断 : 在 6 500 万年以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 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 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 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 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喷发。 结论 :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讨 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 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明确 : 作者对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

13、行了介绍: (1)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 石英”。 (2) 由于 ( 斯石英的 ) 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从而使斯石英可保 持数百万年。 (3)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 而且有证据显示, 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 (4)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 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3)(4)两例 ,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 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然而 , 喷发温度

14、极高 , 岩石会被熔化, 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 在岩层的年龄为6 500 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 检测到了在斯 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四、问题剖析 1. 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 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 学生画出原句,并交流看法 , 明确 : 作者认为 :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 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 万一哪天某个 星体要撞击地球, 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15、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 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 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2. 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学生讨论 , 师生共同明确: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 还能提示读者, 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 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 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 文题形象性强 , 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若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五、比较阅读 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合作探究 , 交流明确 : 1. 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 重在说明事理 , 在短小的篇幅内

16、, 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 既严谨 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了事理。 2. 说明方法 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 3. 说明的角度 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 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 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4. 说明语言 准确简练 , 浅显易懂。 六、本课小结 学习了本文 , 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些科学知识, 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 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 创造性的思维。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分析, 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对这一 结论 , 很多人支持 , 但也有一些人反对, 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 探讨。 附板书设计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