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招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532169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1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师招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教师招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教师招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教师招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教师招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师招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师招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 五、案例分析 1 、案例描述 两位教师上 圆的认识 一课。 教师 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 制表,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 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 论是正确的呢 ?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 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师:

2、还有其他方法吗 ?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思考题: (1) 、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 、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3) 、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 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当 堂的教学效果看, 前者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是被教师牵着鼻子做; 而 后者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操作积极投入。 同样是采用 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形式实际操作,为何效果迥异?笔者认 为其中的原因是: 教师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设计的要素,是否真正了 解学生,真正找到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

3、,“半径和直径关系”通过自学已经明了。 而教师 A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为学生未知, 引导学生操作; 面对 已知结果的操作探索,学生索然无味,激不起操作的热情。教师B 则充分正视学生的现实, 调整教学思路, 把对未知的探索变为对已知 的思辨。 教师设计 , 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 调个体的经验的, 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 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 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 我们不仅要充分 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很 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 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

4、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 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 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 多感官的活动, 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 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 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2、案例描述 : 教学“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 售出面粉 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 ?这样一道例题 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太远, 和白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 所以不能 精品文档 .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果照着原例题讲,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 于是,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

5、来进行延伸。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猜测一 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一听是生活中经 常能遇到的事情,兴趣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 10千克,还 有的猜测 20千克,有个别学生看到了课后的内容说出来是12千克。教 师接着问,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马上算出平年 是4380千克,闰年是 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 吃惊: “哇! 这么多呀 ! ”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 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 “你家所住的楼房一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 要白白流掉多少水 ?” 思考题:原题与改动后的题目比较有什么异同(包括与学生生活 的联系、目标

6、的维度、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虽说都是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应用题,但是由于 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感兴趣,所以他们感觉不难而且有趣,同 时体现了课程综合化要求,使学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这样, 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 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 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描述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派车”的教学片断: (1)出示问题:假期里,我们班将组织25名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夏令营,学校安排面包车、 小轿车两种车接送。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 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 3人。假如你是

7、老师,你将如何派车? (2)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 生1:派2辆面包车和 3辆小轿车,算式:28 =16(人) 33=9(人) 。 师:掌声鼓励! 生2:派4辆面包车,留 7个坐位放行李。算式: 84 -7=25(人) 生3:派5辆面包车。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每辆面包车坐 5人,留 3个坐位放行李,算式: 55=25(人) 师:也可以! 生4:派6辆面包车,其中 5辆面包车每辆坐 4人,一辆坐 5人,空位放 行李。 学生海阔天空的答,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 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待过了20分钟, 学生说出了 11种

8、派车方案(其中有 8种方案空位超过一辆车的坐位) 时,教师小结并布置了练习: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案, 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增加4位教师,共有 29人,你又会怎 样派车呢? 案例分析 (从解题策略多样化要注意的有关问题的角度分析):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对几十个人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而言的,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因 此,对于学生个体来说,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学习 能力低的学生只要求能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学习能力高的学生要求 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过于追求算法多样化,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每种算法的理解不够深 入,思维仅仅停留在横

9、向的比较层面上。而现在一般强调的算法要优 精品文档 . 化,实质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纵向地、深入地发展, 同时算法的 优化也有利于更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本课“寻求租车的多种 方案”的目标。 因为优化的方法往往是已经公认的、适合大多数学生 掌握的、有推广和使用价值的方法, 学生只有在掌握优化方法的前提 下,才有可能去完成熟练的技能。 4、案例描述: 师: (呈现一个 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这两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生:左边的是长方形,右边的是正方形。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 师: (边比划边说)通过折一折量一量,你能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 边有什么特点,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

10、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四个 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与指定的方法探索) 生1:我们组发现了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的? 生1(边比划边说):用尺子量、用折纸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 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角,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2:我们组是用绳子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 边相等的。 案例分析 (从问题的品质的角度分析) : 一是应当明确、 具体可感; 二是应当具有思考价值;三是要关 注多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四是问题要具有情境功能。 5、 案例描述 平行四

11、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断: 教师布置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 我们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 知道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公式呢? 学生合作交流不到 2分钟,当教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过平行 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一个直角 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 然后再等量拼成一个长方形, 所以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的方法后,就立即宣布合作结束。 案例分析 (主要从与合作学习有关的因素的角度上加以分析)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 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 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

12、机会,当前,很多教 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它引入课堂, 但很多时候的小组合作只是作了个 形式而已。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前, 你可以先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 (或者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 用, 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 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拔、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 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学习 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 系。广大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

13、要有一个科学的态 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 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思考的空间,对 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精品文档 . 6 、 案例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 学片断: 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12元,篮球的单价 15元) 。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 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153=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我用加法 15+15+15=30+15=45 (元) 生2:我用乘法 103=30 5 3=15 30+15=45(元) 生3:把15

14、看成3个5,共有 9个5,得45(元)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 生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 生2:用乘法。 师:好的。 练习133 70 5 24 2 13 5 31 3 34 2 24 4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 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 其中有 4位是采用加法 的 案例分析 (主要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对算法进行优化,那就谈不上算法多样化, 似乎多样化与优化之间存在矛盾。其实不然,方法和方法之间根本不 存在优劣之分, 任何优越性与不足都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算法 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 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不是群

15、体或教师的优化。 对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优化的过程, 是个体思维发展、 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 没有提高。 在优化算法的过程,教师必须注意两点:第一,优化的主体是学 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教师应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化 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 从而“悟”出 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教师在评价算法时, 不要讲“优点”, 而要讲 “特点”,把优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这才能达到优化的目的。 第二, 教师要明确“优化”并不是统一一种方法,把优化的过程作为引导学 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认为合适

16、、 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7、请你举一个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的片断。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公 式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 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 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 的方法的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 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8、 案例描述 一年级上册 P34 跳绳 (8和9的加减法) 的主题图上有: 1幢教学楼, 教学楼边上有 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 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B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断: 出示挂图。

17、 提问题。 精品文档 .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 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案例分析 (主要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 我们广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在 数学探究过程中, 设计出了大量的开放性的, 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 题。但是,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了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 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 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答案,

18、老师对他们的回答 只能作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 和老师的评价使得 我们的数学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我 们老师在设计问题题不仅要充分考试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 题的目的性, 你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 具体可测,大部分学生能寻求 到比较正确的答案。 9、 案例描述 带分数乘法 教学片断: 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 52 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 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5+)(2+) 5.82.5 ,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19、。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 (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 分析) 。 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 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 考解决的问题, 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 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 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 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 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 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

20、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 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10、 案例描述 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 分数的 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 学生在小组内、 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 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 位1,高兴的占了 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 即1/4遗憾。 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 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 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 为班级争了光, 我为我们班而自豪, 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

21、积极 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 精品文档 . 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 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 案例反思 (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 : 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 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 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 11、案例描述 师: 今天,在 学习小数的加减法 之前,请你们独

22、立解决一个问 题: 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 53 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 师: 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 解决? 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 ,花了 3. 2 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 世界,花了 11. 5 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 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 . ?) 师: (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 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 . ?教师也把它写 到黑板上,给予肯定) 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 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

23、相加。 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 数加法的算法。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 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 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 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 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 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

24、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 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 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 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 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问题讨论 (1). “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 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 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 (2) 、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 要吗?为什么? (3) 、 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 精品文档 . 题? 案例分析 (围绕上述问题分析) 1

25、. 学习小数加法,先安排整数加法的内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 激活学生已有的多位数加法的经验,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心理趋向, 找到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 有利于新知的同化。 但这样一来, 就降低 了探索的难度,也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问题也就没了挑战性。 直接安排学生尝试, 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审题到列出算式的过程,确保 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交流。 先做后说, 把教师的教建立 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之上,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会更深刻。 2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解读教材,可以让写生在解读过程中 进一步明晰思路, 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 对于理解不到位的, 通过 读书可以促进对问题的理解。 3

26、、讨论各种算法的共性,是为了突出算理:相同单位的数量才能 相加。 12、案例 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 (创设 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 (学生合作交流 9+5=? (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 (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 9+7= 9+4= 9+3= 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 再摆 小 棒, 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弄清原因, 于是我又出了一些 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 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 学,只有一人算错了 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 的,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 位数不少的

27、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 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 思考题: (1) 、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 (2) 、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 案例分析:上课前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了解学生的 已有经验,竟然学生大部分都能正确口算了,为什么还要为了追求算 法多样化而让学生经历摆小棒的实践操作过程呢?真的要摆一摆,可 以采用让一个学生上前来板演, 没必要让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这个操 作过程了(也许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之前早就经历摆小棒的学习过程 了) 。 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课堂需 要,可以删除这个操作活动。 13、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

28、情境,并加以分析。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充满趣味的“猴 妈妈分饼”的故事(多媒体呈现) :一天,猴妈妈把三块大小一样的 饼分给小猴们吃, 她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大猴子 1份。二猴 子看见了,嚷着说:“ 1份太少了,我要 2份。”于是,猴妈妈把第二 块饼平均分成 8份,给了二猴子 2份。三猴子一看,急着说:“我最小, 我要3份。”猴妈妈听了, 便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 12份,给了三猴子 3 份。 当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教师设问: “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猴妈妈这样分公平吗?聪明的 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 满足猴子们的要求的

29、?如果四猴子 要块,猴妈妈该怎样分呢?”由此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操作、 观察、思考、交流、验证、探索,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精品文档 . 14、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 场景1 一位教师在教学“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在学生 根据情境列出 16-7这样一个算式之后,马上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应该怎样计算 16-7。 场景2 某校四年级六班有 5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 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 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 50人,每辆 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 30人,每辆 200元。个人票每人

30、 10元,团体 票每人 8元(10 人为一组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 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 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 场景3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让小组合作 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 笛,它的重量是 8克。”老师问道:“是8克吗?”坐在旁边的学生提 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 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 有的 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 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31、?场景 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 85克的情 况呢? 案例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 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 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于是与其相适 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 合作 交流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 民主,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 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 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

32、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现象1中,由于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缺少合作交流的 愿望,尽管教师安排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由于时机把握得不好, 不可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现象2中,学生第二次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会理想,有的学生会 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 有的会互相玩计数器。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第二次合作学习的时机不当,大多数学生仍然沉浸在第一次 合作学习的情境之中,因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现象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 85克的情 况呢?因为二年级的学生无法通过常识来判断自己汇报的数据是否正 确,那么他的数据的惟一来源就是测量的结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 误,是因为

33、小组里没有人做记录。 这不仅涉及到对测量数据的严谨科 学态度的养成问题, 更在于小组里没有明确的分工,因而也就没有真 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一来,合作学习真正的价值就被抹杀了。 15、案例描述: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教学片段 教师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随着演示活动的进行, 教师随即提出以下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是沿着什么将平行四边形剪开的? 精品文档 . 生:高。 师: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哪两个图形? 生:(直角)三角形、 ( 直角)梯形。 教师把三角形平移到梯形的另一面(并大声强调了几遍“平 移”这个词 ),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 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

34、么样? 生:相等 ! 师:为什么 ? 生:面积既没有多也没有少。 师:很好 ! 那长方形的长、宽分别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 生:长方形的长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高对应着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现在你能说出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 生: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为了强调可以沿任意一条高剪开,老师又重复地操作了一遍, 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直角梯形,转化成长方形。 由于问题的提问与 前面相仿,笔者不再赘述) 教师又出示了大量变式练习进行提问与训练,学生进入习题操练过 程 问题探讨: (1)从提问目的、层次、开放上分析上述教学你认为怎样? (

35、2)这样的教学是否表明学生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方 法? (3)这样的教学与新理念比较你认为怎样? 案例分析: 课堂上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割补”是由教师示范完成的,而并 非学生的独立发现, 一旦出现较复杂的情况, 一部分学生就会因此而 陷入困境。其实,让学生实际地去进行剪拼 (“操作验证” )正是摆脱 上述“困境”有效的方法。如:我认为可以这样设计: 师: ( 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片) 请同学们估算这张平行四边 形妖片的面积 ?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估计结果,教师板书) 师:谁的估计最接近真实的面积?下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 的学具 (剪刀、平行四边形纸片 ) ,借助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

36、法,求出 这张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方法好? 如果你们有困难,请告诉老师。 (学生分组合作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共有 6种方法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 当然,我们这里所讲的活动化设计理念,并不是要求把小学数 学的所有内容都变成活动的形式。但是,在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 动手,学生操作,学生做数学的今天,教学设计的时候,尽量多一些 贯穿“活动化设计理念”, 对于学生动手动脑, 以及手脑并用, 都是 非常有好处的。 16、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的教学过程片断: 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顶点下定义。 通过动手操作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

37、棱、顶点的个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的模型,闭上眼睛摸一摸,睁开眼 睛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有几个顶点? 精品文档 . (生按要求操作并回答) 。 课后笔者进行了一个小调查: 调查对象:还没有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同一个学校、同 一个年级的五( 3)班学生。 调查内容: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学生填 空前先学习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调查结果:全班 56人,六个面答对的有 50人,12条棱答对的有 37人, 8个顶点答对的有 51人。 案例分析: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发展都是经历直观行动思维 ? 具体 形象思维 ? 抽象逻辑思维

38、这样三个阶段。一二年级学生以直观行动 思维为主, 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 到三四年级, 具体形象思维逐渐 开始为主;到五六年级,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补充和渗 透。 上述案例中的问题情境, 如果用在小学一年级“认识物体”的 教学中,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和想一想的体验,使学生初步 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特点, 是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特点的,无论是在探索知识规律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 面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滥用这样直观性的问 题情境,将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手中无物体, 脑中想物体的良好习惯。 如上例,当教师提出长方体有几个面的简单 问题时,学生脑中应有一个长方体,通过对前后、左右、上下的思考 得出长方体有 6 个面的结论。 只有当有些学生想像受阻时, 才设法引 导他们看长方体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来完成。 创设的问题情境的直观性程度应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 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材料来确定,决不能 搞一刀切。创设问题情境力求做到直观性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活动 相结合,力求保证学生的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处理好直观性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阶段 性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