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获奖教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532881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获奖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师说获奖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师说获奖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师说获奖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师说获奖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获奖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获奖教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特岗高中 语文试讲教案 作者:唐韩愈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师 说 试 讲 教 案 师说 韩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有关 “ 说” 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 文言句式 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

2、教的思想, 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 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 法、 、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 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堂课着重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背诵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

3、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 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 句读( d u)谀(y) 经传( zhu n) 郯(t n)苌(ch ng) 聃(d n)蟠( p n)巫(w)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二、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 老师的尊敬; 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 人们把老师比喻 成“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 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4、因此,他们 轻贱老师, 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 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 宣扬自己的观点, 批判“ 耻学于师 ” 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 师说 , 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三、回忆初中所学马说的作者韩愈及“说”这种文体。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 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韩昌黎 ” 。晚年任吏部侍 郎,又称 “ 韩吏郎 ” 。死后谥 “ 文” ,故又称 “ 韩文公 ” ,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 “ 唐宋八大家 ” 之首,苏轼又称他 “ 文起八代之衰

5、 ” ,这是对 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 古文运动 ” 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 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 汉散文那样 “ 言之有物 ” ,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 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 言之有物 ” 的古文也要 “ 师其意而不 师其词 ”“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 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 韩潮苏海 ”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 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 气势磅礴,汪洋恣

6、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 “ 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 2、解题 “ 说” 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 夹叙夹议。比 “ 论” 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 马说 爱莲说等等都 属这类文体。 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一) 、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 适当停顿; 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 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 (二) 、疏通文意 请同学翻译课文,遇到

7、重点字词句或译错的地方插进去讲 (三) 、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 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名词作动词) 、作“学习、效法”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 、做“以为师”讲。 2、之 课文中出现 25 次,它的用法如下: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 “这些” 。 郯子之徒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8、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 、 “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 17 次,用法如下: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其可怪也欲(多么) (四) 、学习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 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无 贵无 贱, 无 长无 少古: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 。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五)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 2、

10、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 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 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 3、形容词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 “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是故圣 益圣 ,愚 益愚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小 学而大 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六)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七) 、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两句均为判断句 2、不拘于时“于”表被动,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11、解由“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4、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 ,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 置句 5、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 表反问,意为“难道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做课后练习二、三; 3、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这堂课重点分析课文论证结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分析课文论证结构 (一) 、分析第一段 1. 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 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 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

12、出来。 “必 有师” ,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 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 “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 之所存。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3. 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

13、 答:道理论证;总论教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二) 、分析第二段 1. 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 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 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答: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 3、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 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通过针砭时弊, 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 三方面对比 ,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

14、“古之圣人”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 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 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 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 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 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 对比,论 证了从师 学习的重 要性。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 2 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 于其身耻师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 之 人

15、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 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 笑之 (三) 、分析第三段 1. 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答: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 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 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 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 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四) 、分析第四段 1

16、、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 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 2、这段点明作者作 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的榜样, 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三、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 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 亦远也,而耻学于师” ,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 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则是散

17、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 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 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 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 ,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 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 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 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

18、惑也。 ” 四、分析课文思想内容 引导学生体味收获 ,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 耻学于师 ” 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 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 师道不传 ” 而痛心疾首的情感 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附板书 师说 从师的必要性 学者必有师择师的态度:无论少长贵贱 (立)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今昔对比 批判耻师父子对比 (破)贵贱对比 圣人无常师孔子从师而学(言、行) (立) 写作缘由 师 说 批 判 耻 学 于 师 提 倡 尊 师 重 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