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以与考点总结(按照章节整理).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582489 上传时间:2020-06-17 格式:PDF 页数:82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以与考点总结(按照章节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以与考点总结(按照章节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以与考点总结(按照章节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以与考点总结(按照章节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以与考点总结(按照章节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以与考点总结(按照章节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以与考点总结(按照章节整理).pdf(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 第一章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 有理数: (1) 凡能写成)0pq,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 都是有理数 . 正整数、 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 数统称有理数 . 注意: 0 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 定是负数, +a 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 理 数 的 分 类 : 负分数 负整数 负有理数 零 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 有理数 负分数 正分数 分数 负整数 零 正整数 整数 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 线. 3相反数: (1)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

2、,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 - - 反数; 0 的相反数还是0; (2) 相反数的和为0 a+b=0 a 、b 互为相反数 . 4. 绝对值: (1)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 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 是它的相反数; 注意: 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 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a )0a(0 )0a(a a或 )0a(a ) 0a(a a;绝对值 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 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 正数永远比0 大,负数永远比0 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 两个

3、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 - 小数 0 , 小数 - 大数 0. 6. 互为倒数:乘积为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 没有倒 数;若 a 0,那么a的倒数是 a 1 ;若 ab=1a、b 互为倒数; 若 ab=-1 a 、b 互为负倒数 .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 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 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 (2)加法的结合律: (a+b) +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

4、,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 数;即 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 -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 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 (ab)c=a (bc) ;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注意:零不能做除数,无意义即 0 a .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

5、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 当 n 为正奇数时 : (-a) n=-an 或(a -b) n=-(b-a)n , 当 n 为正 偶数时 : (-a) n =an 或 (a-b) n=(b-a)n .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 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 的数记成a10 n 的形式, 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 法. 16. 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 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 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

6、到精确的位 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 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 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 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 -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 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 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 本章内容时, 应该多创设情境,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地位。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

7、或虽含有除法运算, 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 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 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 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 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 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 间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同类项概念, 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 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

8、去括号。 在准确判断、 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 - - 算。 3. 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 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 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还有字母的式 子表示出来。 在本章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 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 是 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

9、 方程 .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 (x 是未知数, a、b 是已知数,且a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 母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 化为 1 (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 : 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 - - 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 , 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 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 : 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

10、仔 细读题, 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 含义, 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 列方程的依据, 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 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 行程问题:距离 =速度时间 时间 距离 速度 速度 距离 时间; ( 2) 工 程 问 题:工 作 量 =工 效 工 时 工时 工作量 工效 工效 工作量 工时; (3) 比率问题:部分 =全体比率 全体 部分 比率 比率 部分 全体;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 =静水速度 +水流速度,逆流 速度 =静水速度 - 水流速度; (5)商品

11、价格问题:售价 =定价折 10 1 ,利润 =售价 - 成本,%100 成本 成本售价 利润率; (6) 周长、 面积、体积问题:C圆=2R, S圆=R 2, C 长方形=2(a+b) , S长方形=ab, C正方形=4a, S正方形=a 2, S 环形=(R 2-r2),V 长方体=abc , V正方体=a 3, V 圆柱=R 2h , V圆锥= 3 1 R 2h.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 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 数学的乐趣, 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 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学 - - 习的过程

12、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 一、知识框架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生活周围熟悉的 物体入手, 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 何图形 . 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 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 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 本章书涉及的数 学思想: 1. 分类讨论思想。 在过平面上若干个点画直线时,应注意对 这些点分情况讨论; 在画图形时, 应注意图形的各种可能性。 2. 方程思想。在处理有关角的大小,线段大小的计算时,常 需要通过列方程来解决。 3. 图形变换思想。 在研究角的概念

13、时,要充分体会对射线旋 - - 转的认识。 在处理图形时应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如立体图 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 4. 化归思想。 在进行直线、 线段、角以及相关图形的计数时, 总要划归到公式n(n-1)/2的具体运用上来。 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主要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 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述六章内容。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 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 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 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 线,像这样

14、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 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 5.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 与 5 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 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 2 与 6 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 与 5 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 角。 6.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7.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8. 对应点: 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 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

15、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9. 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0 垂线的性质: 性质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 段最短。 11.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 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 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 3:同旁内角

16、相等,两直线平行。 - -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 的两种位置关系, 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 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 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 利用平 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 : 垂线和它的性质, 平行线的 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 平移和它的性质, 以及这些的组织运 用. 难点 : 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 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 区别 , 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以及进行图 案设计。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 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 与 b 组成的数对

17、叫做有序数 对,记做( a,b ) 2. 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 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 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 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 轴或横轴;竖直的 数轴称为 y 轴或纵轴; 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原点。 4. 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 P 分别向 x 轴, y 轴作垂 线,垂足分别在x 轴, y 轴上,对应的数a,b 分别叫点 P的 横坐标和纵坐标。 - - 5. 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 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一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由一维到二维的

18、过渡,同时它又 是学习函数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平面直角 坐标系将平面内的点与数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 想。掌握本节内容对以后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 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多从实际情形出发,通过对平面上的点 的位置确定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第七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 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 差小于第三边。 3.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 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 - 4. 中线: 在三角形中, 连接一个

19、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 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 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 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 线。 6. 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 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6. 多边形: 在平面内, 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 叫做多边形。 7. 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8. 多边形的外角: 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 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9. 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 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0. 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

20、 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1. 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 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2. 公式与性质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 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 ) 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1)从 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 (n-3 )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 )个三角形。 (2)n 边形共有 2 3)-n(n 条对角线。 三角形是初中

21、数学中几何部分的基础图形,在学习过程 - - 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发现和探索其中的知识 奥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情操和几何思维能力。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知识结构图 二、知识概念 1. 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 1, 像 这 样 的 方 程 叫 做 二 元 一 次 。 方 程 , 一 般 形 式 是 ax+by=c(a 0,b 0)。 2. 二元一次方程组: 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 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 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

22、般地,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 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5. 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 消元思想。 6. 代入消元: 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 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 - - 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7. 加减消元法: 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 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 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 深刻性 , 使学生掌握好二元

23、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重点 :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 题. 难点 : 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 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 叫做不等式。 2. 不等式的解: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 解。 3. 不等式的解集: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 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 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 - -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 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5.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 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 一次不等式

24、合在一起,就组成6. 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7. 定理与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 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 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 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经历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样的数 学模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不等式(组)的 特点和作用, 掌握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二知

25、识概念 1. 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 抽样调查: 调查部分数据, 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 式称为抽样调查。 3. 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 收 集 数 据 描 述 数 据 整 理 数 据 分 析 数 据 得 出 结 论 - - 4.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 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 频数: 一般地, 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 的频数。 8. 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9. 组数和组距: 在统计数据时, 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

26、成 若干各组, 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 做组距。 本章要求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 活动, 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 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 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 次函数和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五个章节的内容。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 - 二知识概念 1. 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 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 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

27、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 边相等。 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 SAS ” (2)“角边角”简称“ ASA ” (3)“边边边”简称“ SSS ” (4)“角角边”简称“ AAS ”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 4. 角平分线推论: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 的平分线上。 5.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 方法步骤:、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 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 隐含的边角关系) ,、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 什么,、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

28、( 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 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 出发, 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 - - 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 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 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 对称轴: 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 分能够互相重合, 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 叫做对称轴。 2. 性质: (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 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

29、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 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 对等角) 4.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 底边上的中线互 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 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 -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有理数 正有理数 无理数 )( ) 3 2 , 2 1 ( ) 3 2 , 2 1 ( )( )3,2, 1( )3, 2, 1,0( 无限循环小数有

30、限小数整数 负分数 正分数 小数分数 负整数 自然数 整数 有理数、 实数 7.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 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 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 角形。 8. 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 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 正确理解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 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实数 1. 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即 x 2=a,那么正数 x

31、 叫做 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0 的算术 平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 时,a 才有算术平方 根。 2. 平方根: 一般地, 如果一个数x 的平方根等于a,即 x 2=a, 那么数 x 就叫做 a 的平方根。 3. 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 只有 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4.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 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 负数。 - - 3 2 1 0 0 0. 0k b b b 3 2 1 0 0 0. 0k b b b 5. 数 a 的相反数是 -a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0 )

32、0, 0(0,0ba b a b a baabba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 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 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 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一. 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 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 y=kx+b(k 0) 的形式 , 则称 y 是 x 的一次函数 (x 为自变量 ,y 为因变量 ) 。特别地 , 当 b=0 时, 称 y 是 x 的正比例函数。 (1) (2) (3) (1) (3) (2) - - 2. 正比例函数一般式:

33、 y=kx (k0) , 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 的一条直线。 3.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当 k0 时,直线 y=kx 经过第一、三象限,y 随 x 的增大而增 大,当 k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 增大 ; 当 k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 不能做 除数 , 所以法则中a0. 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0 次幂等于1, 即 )0( 1 0 aa , 如 110 0 ,(-2.5 0=1), 则 00 无意义 . 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 -p 次幂 (p 是正整数 ), 等于这个数的 p 的次幂的倒数 , 即

34、 p p a a 1 ( a 0,p是正整数 ), 而 0 -1 ,0 -3 都是无意义的 ; 当 a0 时,a -p 的值一定是正的 ; 当 a0 时,对称轴左边,y 随 x 增大而减小;对 称轴右边, y 随 x 增大而增大 当 a0 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二次函数 图像与 x 轴有两个交点; 2 4bac=0 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 像与 x 轴有一个交点; 2 4bac3 B. x3 C. x3 D. x为任意实数 3函数 y= 1 1 x 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A.x -1 B. x-1 C. x1 D. x-1 4函数 y= 1 1 x 的自

35、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A.x 1 B.x1 C.x1 D.x为任意实数 5函数 y= 2 5x 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A.x5 B.x5 C.x5 D.x为任意实数 知识点 14:基本函数的概念 1下列函数中 , 正比例函数是 . A. y=-8x B.y=-8x+1 C.y=8x 2+1 D.y= x 8 2下列函数中, 反比例函数是. A. y=8x 2 B.y=8x+1 C.y=-8x D.y=- x 8 3下列函数:y=8x 2 ;y=8x+1 ;y=-8x;y=- x 8 . 其中, 一次函 数有个 . A.1 个 B.2个 C.3个 D.4个 知识点 15:圆的基本性质 1如图

36、,四边形ABCD 内接于 O,已知 C=80 , 则 A的度数是 . A. 50 B. 80 C. 90 D. 100 2已知:如图,O 中, 圆周角 BAD=50 , 则圆周 角 BCD的度数是 . A.100 B.130 C.80 D.50 3已知:如图,O中, 圆心角 BOD=100 , 则圆周 角 BCD的度数是 . ? DB C A O ? B O C A D ? B O C A D - - A.100 B.130 C.80 D.50 4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 O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 的是 . A.A+C=180 B. A+C=90 C.A+B=180 D. A+B=90

37、5半径为 5cm的圆中 , 有一条长为6cm的弦 , 则圆 心到此弦的距离为 . A.3cm B.4cm C.5cm D.6cm 6已知:如图,圆周角BAD=50 , 则圆心角 BOD的度 数是 . A.100 B.130 C.80 D.50 7已知:如图,O中, 弧 AB的度数为 100, 则圆周角 ACB的度数是 . A.100 B.130 C.200 D.50 8. 已知:如图,O中, 圆周角 BCD=130 , 则圆心角 BOD 的度数是 . A.100 B.130 C.80 D.50 9. 在 O中, 弦 AB的长为 8cm,圆心 O到 AB的距离为 3cm, 则 O的半径为 cm.

38、 A.3 B.4 C.5 D. 10 10. 已知:如图,O中, 弧 AB的度数为 100, 则圆周角 ACB的度数是 . A.100 B.130 C.200 D.50 12在半径为5cm的圆中 , 有一条弦长为6cm,则圆心到此弦 的距离为 . A. 3cm B. 4 cm C.5 cm D.6 cm 知识点 16: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已知 O 的半径为10 , 如果一条直线和圆心O的距离 ? ? C B A O ? B O C A D ? B O C A D ? C B A O - - 为 10 , 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圆的位置关系为 . A.相离 B.相切 C.相交 D.相交或相离

39、2 已知圆的半径为6.5cm, 直线 l 和圆心的距离为7cm,那么 这条直线和这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 A.相切 B.相离 C.相交 D. 相离或相交 3已知圆 O的半径为 6.5cm,PO=6cm, 那么点 P和这个圆的位置 关系是 A. 点在圆上 B. 点在圆内 C. 点在圆外 D.不 能确定 4已知圆的半径为6.5cm, 直线 l和圆心的距离为4.5cm, 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是 . A.0 个 B.1个 C.2个 D.不能确定 5一个圆的周长为a cm, 面积为 a cm 2,如果一条直线到圆 心 的 距 离 为 cm, 那 么 这 条 直 线 和 这 个 圆 的 位 置

40、 关 系 是 . A.相切 B.相离 C.相交 D. 不能确定 6 已知圆的半径为6.5cm, 直线 l 和圆心的距离为6cm,那么 这条直线和这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 A.相切 B.相离 C.相交 D.不能确定 7. 已知圆的半径为6.5cm, 直线 l 和圆心的距离为4cm,那么 这条直线和这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 A.相切 B.相离 C.相交 D. 相离或相 交 8. 已知O的半径为 7cm,PO=14cm, 则 PO的中点和这个圆的位 置关系是 . A. 点在圆上 B. 点在圆内 C. 点在圆外 D.不能 确定 知识点 17: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 O1和 O2的半径分别为3cm 和 4cm

41、,若 O1O2=10cm ,则 - - 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 A. 外离 B. 外切 C. 相交 D. 内切 2已知 O1、 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 4cm,若 O1O2=9cm,则 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 A.内切 B. 外切 C. 相交 D. 外离 3已知 O1、 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 5cm,若 O1O2=1cm,则 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 A.外切 B.相交 C. 内切 D. 内含 4已知 O1、 O2的半径分别为3cm 和 4cm,若 O1O2=7cm, 则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 A.外离 B. 外切 C.相交 D.内切 5已知 O1、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 4cm

42、,两圆的一条外 公切线长 43,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 A.外切 B. 内切 C.内含 D. 相交 6已知 O1、 O2的半径分别为2cm和 6cm,若 O1O2=6cm,则 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 A.外切 B.相交 C. 内切 D. 内含 知识点 18:公切线问题 1如果两圆外离,则公切线的条数为 . A. 1 条 B.2条 C.3条 D.4条 2如果两圆外切,它们的公切线的条数为 . A. 1 条 B. 2条 C.3条 D.4条 3如果两圆相交,那么它们的公切线的条数为 . A. 1 条 B. 2条 C.3条 D.4条 4如果两圆内切,它们的公切线的条数为 . A. 1 条 B. 2条

43、 C.3条 D.4条 5. 已知 O1、 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 4cm,若 O1O2=9cm,则 这两个圆的公切线有条. A.1 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 - 6已知 O1、 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 4cm,若 O1O2=7cm,则 这两个圆的公切线有条. A.1 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知识点 19:正多边形和圆 1如果 O的周长为 10cm ,那么它的半径为 . A. 5cm B.10cm C.10cm D.5cm 2 正 三 角 形 外接 圆 的 半 径为2, 那 么 它 内切圆 的 半 径 为 . A. 2 B. 3 C.1 D.2 3已知 ,

44、正方形的边长为2, 那么这个正方形内切圆的半径 为 . A. 2 B. 1 C.2 D.3 4扇形的面积为 3 2 , 半径为2, 那么这个扇形的圆心角为 = . A.30 B.60 C.90 D. 120 5已知 , 正六边形的半径为R,那么这个正六边形的边长 为 . A. 2 1 R B.R C.2R D.R3 6圆的周长为C,那么这个圆的面积S= . A. 2 C B. 2 C C. 2 2 C D. 4 2 C 7正三角形内切圆与外接圆的半径之比为 . A.1:2 B.1:3 C.3:2 D.1:2 8. 圆的周长为C,那么这个圆的半径R= . A.2C B. C C. 2 C D.

45、C 9. 已知 , 正方形的边长为2, 那么这个正方形外接圆的半径 为 . A.2 B.4 C.22 D.23 - - 10已知 , 正三角形的半径为3, 那么这个正三角形的边长 为 . A. 3 B. 3 C.32 D.33 知识点 20:函数图像问题 1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3 2 cbxax的一个根为2 1 x, 且二次函数cbxaxy 2 的对称轴是直线x=2, 则抛物线的顶点 坐标是 . A. (2 ,-3) B. (2,1) C. (2,3) D. (3, 2) 2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2(x-3) 2+2, 则它的顶点坐标 是 . A.(-3,2) B.(-3,-2) C

46、.(3,2) D.(3,-2) 3一次函数y=x+1 的图象在 . A.第一、二、三象限 B. 第一、三、四象限 C. 第一、二、四象限 D. 第二、三、四象限 4函数 y=2x+1 的图象不经过 . A.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 四象限 5反比例函数y= x 2 的图象在 . A.第一、二象限 B. 第三、四象限 C. 第一、三象限 D. 第 二、四象限 6反比例函数y=- x 10 的图象不经过 . A第一、二象限 B. 第三、四象限 C. 第一、三象限 D. 第二、 四象限 7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2(x-3) 2+2, 则它的顶点坐标 是 . A.(-3,2) B.(-3,-2) C.(3,2) D.(3,-2) - - 8一次函数y=-x+1 的图象在 . A第一、二、三象限 B. 第一、三、四象限 C. 第一、二、四象限 D. 第二、三、四象限 9一次函数y=-2x+1 的图象经过 . A第一、二、三象限 B.第二、三、四象限 C.第一、三、四象限 D.第一、二、四象限 10. 已知抛物线y=ax 2+bx+c(a0 且 a、b、c 为常数)的对 称轴为x=1,且函数图象上有三点A(-1,y1) 、 B( 2 1 ,y2) 、 C(2,y3) ,则 y1、y2、y3的大小关系是 . A.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