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规划依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主要明确“十五五”时期全省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我省今后五年建设人才强省、打造“技能”和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指导文件。第一章发展基础与主要目标“十五五”时期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型攻坚期。全省上下要以打造中原崛起核心竞争力、塑造人力资源新优势、推进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为出发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
2、人才强省战略,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努力推动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全国技能人才高地、幸福美好家园建设,为建设现代化贡献力量。第一节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奋勇争先、更加出彩,高度重视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实施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人才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省战略、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重点人才队伍规模持续
3、壮大,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分别达到257.11万人、533.19万人、226.59万人、130.7万人,较2015年分别增长26.2%、23.5%、41.5%、16.6%。人才资源快速集聚,“中国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作用有效发挥,累计签约各类人才近15万人。奋力建设科技创新高地,2020年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17位,比2015年提升3位;国家级创新载体达到179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4971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到81个,科研工作站(含分站)达到236个,创新实践基地达到241个;郑州大学、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高等教育
4、毛入学率达到51.86%,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人力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持续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五年累计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5家、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6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6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6家;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773.61万人次,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900万人,占全省4884万就业人员的18.43%。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共有职业院校520所、在校生268.38万人,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加快省级高职“双高工程”建设,确定34所高水平高职学校、54个高职高水平专业群。稳步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共有试点院校257所、试点专业学生
5、26.89万人。产教融合取得明显进展,郑州成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25所“鲸鹏产业学院”顺利落地建设,组建82个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集团。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将就业作为“六稳”“六保”首要任务,将新增城镇就业列入重点民生实事,率先推行就业实名制和“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就业技能不断提升,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687.44万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72.75万人,累计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98.79万人、
6、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3.26万人;城镇就业占比达到53%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45.41%;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创建,返乡创业人数累计新增105.5万人,累计新增带动就业806.94万人。“十四五”时期我省人才、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工作的快速发展,助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节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
7、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关键变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浪潮不断涌动,全球经济由协同复苏转为分化趋势明显,就业复苏呈现不平衡状态。国际环境的错综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素质。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才和就业工作,实施人才强国、就业优先、共同富裕战略,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根本保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上升,社会性流动更加顺畅
8、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涌现,为人才作用发挥、就业局势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也面临着人口红利逐步减少、高精尖人才培育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等问题。从省内看,我省高度重视,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列为“十大战略”之首,把“人人持证、技能”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和强大动力支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深度融入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为人才创新创业、就业扩容提质提供重要机遇和坚实支撑。重点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发
9、展体制机制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为人才创新创业释放蓬勃活力。但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创新支撑能力不足,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占比不高,高质量就业机会较为缺乏,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就业的需求更加迫切。从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工作看。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相对缺乏;“双一流”高校、国家级大院大所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数量较少;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才队伍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技能培训针对性需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有待增强,企业技能培训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艰巨,特殊群体就业难度加大,结构性就业矛盾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综合研判,“十五五”时期我省正
10、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提质增效的攻坚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面对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推动形成人才引领发展、技能提升促进就业、高质量就业推动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为实现“两个确保”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第三节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十五五”时期,我省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和发扬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把
11、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人才引领发展、技能促进就业、就业推动增收为主线,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全面推进“人人持证、技能”建设,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就业扩容提质,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全国技能人才高地、幸福美好家园提供重要支撑,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贡献重要力量。推动“十五五”时期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党的领导,
12、把牢政治方向;坚持服务大局,锚定“两个确保”;坚持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推进;坚持深化改革,持续激发活力。第四节主要目标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我省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事业发展远景目标和“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如下:到2035年,我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全国技能人才高地、幸福美好家园。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竞相涌现,各类人才创新活
13、力竞相迸发。“技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人力资源优势更加凸显,技能就业成为常态。就业更加充分,全社会保持较低失业水平,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工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满足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我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成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国家创新高地,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中原名家、中原名师、中原名医、中原名匠等,形成我省在诸多领域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技能”全面建
14、成,实现“人人有技能”,形成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的浓厚氛围。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十五五”时期要实现以下目标: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到202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分别达到300万人、650万人、608万人、140万人、5万人。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到2025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50人以上,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比例稳定在10%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0%以上。人才载体更加丰富。到2025年,
15、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创建1个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分支机构),新建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省实验室,建设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增5所左右达到国家“双一流”建设水平高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各1万家。全省各类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到300家。人才效能有效发挥。到2025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以上。人才环境持续优化。“十五五”时期,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7%,人才创新创业进程全面加快,人才服务体系更加优化,人才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二、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建设,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
16、培训,打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新优势“人人持证、技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系统完备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形成,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不断提高,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门类齐全的技能劳动者队伍。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人力资源供求匹配效率有效提升。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人力资源市场更加统一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更加高效率。三、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实现更
17、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高水平实现现代化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550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城乡、区域就业机会差距逐步缩小,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升。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城镇就业人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逐步扩大。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就业稳定性不断增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更多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就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18、覆盖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智慧化、便民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更加明显。创业扶持体系不断完善,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创业成本不断降低,创业服务效能实现跃升,劳动者投身创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就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失业预警防控机制不断健全,援企稳岗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失业人员保障范围有效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体得到及时帮扶,就业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十四五”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规划主要指标指标2020年2025年属性一、人才发展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万人)257.
19、11300预期性2.专业技术人才(万人)533.19650预期性3.高技能人才(万人)226.59608预期性4.农村实用人才(万人)130.7140预期性5.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万人)4.25预期性6.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万人)22.7120预期性7.博士后研究人员累计招收数(人)29943200预期性8.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76预期性9.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3.617(年均)预期性二、人力资源开发10.技能人才总量(万人)9001950预期性11.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18.4340预期性12.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182700预期性13.其中:农
20、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人数(万人)325.58250预期性14.持证人员总量(万人)18503000预期性15,取得相应技能证书人员数量(万人)264.071050预期性16.从业人员持证率()37.8860预期性17.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144210预期性18.职业教育专科(含高专)在校生(万人)124.2148预期性19.技工院校累计招生规模(万人)55.72L52.5预期性三、就业促进2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687.44E55O预期性21.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万人)272.71150预期性22.新增返乡创业人数(万人)105.575预期性23.城镇调查失业率()5.560预
21、期性25.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万人)205.42205预期性第二章聚焦实施“十大战略”,打造八支人才队伍聚焦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目标,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围绕建设“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打造八支人才队伍。第一节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培育工程,到2025年,力争在两院院士遴选中取得新突破,遴选和培养中原学者50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700名左右,组建高端人才创新团队300个左右,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0个左右。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行动和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注重在科学实践活
22、动中培养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建立省创新人才资源库。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实施力度,充分发挥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引导作用。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拓宽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豫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渠道。到2025年,引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2000名左右、高水平创新团队200个左右。建立省科技创新团工委,开设青年科技创新学习营,组织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交流。畅通退休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在豫发挥作用渠道。第二节打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深入贯彻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完善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
23、程,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实施高级研修项目、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项目、数字技术工程师项目及各类岗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开展大规模的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体系建设。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标准和条件,加快国家、省、市三级梯次递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推荐力度,扎实做好中原学者、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优秀专家评审选拔工作。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作用。第三节打造产业人才队伍大力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实施企业管理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遴选具有战略眼光、市场洞察力
24、的企业家进行储备培养。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联合知名高校对民营企业家开展专项培训。建立青年企业家培养“导师制”,构建成长导师指导青年企业家帮带制度。实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化行动,加快培养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涉外事务、懂得国际贸易和资本运作的人才队伍。完善经营管理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全景式经营管理人才数据库,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企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探索企业领导人员市场化选拔、考核和激励机制,扩大市场化选聘经理层成员试点范围,推动“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发挥省企业联合会、省(青年)企业家协会、豫商联合会、中原企业家联盟总会等作用
25、引导企业家之间优势互补。打造高素质产业人才大军。实施产业创新人才集聚行动,精准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人才。分领域分行业编制实施产业人才发展规划,推进产业人才精准培育,集聚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人才队伍。加快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文化旅游、健康服务、养老育幼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完善急需紧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推广建设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第四节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技能”行动,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持续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金蓝领”技能提升培训项
26、目、高技能领军人才项目等,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基地型项目建设,夯实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训基础。推进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含技工院校)集团化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加强技工院校内涵建设,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培育品牌技工院校、特色化专业、技工教育教学名师。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和规模。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加强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打造“中原名匠”系列品牌,增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第五节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和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持续实施现代农民
27、培育计划,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返乡创业人才能力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和公共服务建设,培养乡村产业领军人才和乡村治理人才,推进乡村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乡村规划建设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引进,培养引进50名左右国家级农业科学家。着力培育农业科技后备人才,在全省农业科研领域遴选100名左右中青年科研骨干。加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逐步构建完善20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基层农技人员
28、素质提升工程,轮训基层农技人员30000人次以上。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达到2000人次以上,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总数达到6000人次以上。建立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实施千名青年返乡“春雁”行动、千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领头雁”计划,促进青年人才返乡下乡。完善科研人才到乡村和涉农企业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引导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服务乡村振兴,支持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工作、兼职等多种形式到基层开展服务活动。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探索赋予乡镇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第六节打造社会事业人才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教师
29、支持计划、中小学教师梯队攀升体系建设计划,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等,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实施“双师型”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卓越职业教育教师校长培养工程、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提升职业院校师资水平。实施省级教学名师遴选计划、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本科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培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学团队。建立省基础教育研修院、市县教师发展中心三级教师培训组织体系,统筹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各级各类培训项目,持续推动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完善师德养成和师德提升机制,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推进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扩大高层次、复合型
30、专业人才供给。加强疾控人才培养,稳定基层疾控队伍。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深入推进“岐黄工程”“仲景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全科、儿科、精神科、病理、麻醉、老年医学、遗传医学等急需紧缺人才。实施新一轮基层卫生人才工程、医学人才培养项目,推进高端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海内外高层次医学人才。到2025年,培养住院医师2万人、全科医生2万人、1万名医疗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制定社会工作者培训、轮训计划,开展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将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各地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范
31、围。持续实施社会工作人才支持计划,推进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推进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制度与职称制度有效衔接。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建立县、乡、村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支持民政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冈位。第七节打造党政人才队伍高质量开展党政干部集中轮训,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聚焦科技创新、经济管理、社会治理、数字政府建设等领域,组织专题培训,全面优化党政干部知识结构,提高数字化工作能力。健全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积极推动干部跨地区跨部门制度性交流。健全落实第一书记制度,积极选派干部到重大工程项目和乡村振兴一线历练。完善干部成长选育管用全链条工
32、作机制,及时提拔使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实施“墩苗育苗”计划,推动年轻干部“基层一机关”双向交流任职。实施选调生源头工程,吸纳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进入党政干部队伍。组织年轻干部到艰苦环境、关键岗位接受锻炼,帮助优秀年轻干部增长才干、脱颖而出。第八节打造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实施“文化豫军”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宣传文化人才“六支队伍”建设,依托中原文化名家、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等重点人才工程,培养集聚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传播管理等优秀宣传文化人才。实施重大社科研究课题“揭榜挂帅”制度,鼓励、支持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积极推动国家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活动落户
33、加强基层宣传文化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分级分类、分工负责的培训机制,推进基层骨干文化人才交流使用。建立文创作品孵化、传播机制,打造特色的文创品牌和文化名人。到2025年,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有较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一批专业素质优秀、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支持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骨干人才。第三章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党管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第一节构建运行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加强党对人才工
34、作的全面领导。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保障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将人才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深入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O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载体,探索人才“引育用留”超常规制度体系。支持郑州都市圈、洛阳副中心城市探索建设“创新型人才特区”。大力培育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全面落实用人主体用人自主权。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
35、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完善人才编制使用管理办法,发挥人才编制“绿色”通道作用,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特需特办制度。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赋予科研院所、高校、公立医院等在人才使用、配置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推进完成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扩大高校人事管理权限试点范围,继续在高校实行员额制管理,全面落实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审、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方面的自主权。有序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鼓励科研院所在编制总量内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选聘科研团队、自主安排经费使用等。第二节构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构建类别清晰、结构
36、合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增强专业设置快速响应需求能力,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开发,编制省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参考目录,健全急需学科专业引导机制,提高学科专业体系与现代化强省的匹配度。加大数字人才培育力度,适应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数字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大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建设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37、全面建设人才成长梯队。完善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推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青年创新人才承担重要科研任务、参与重大项目攻关,支持更多青年人才成长为领军人才。实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高质量建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加大博士后招收力度,按标准落实在站博士后资助、博士后安家经费补助等政策,促进博士后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扶持博士后创新创业,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主战场的青年拔尖人才。大力推进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创业园建设,打造大学生实习应聘、就业创业全链支持体系,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在豫就业创业。改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方式。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
38、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加大对两院院士和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入选者等高端人才和团队的支持力度,更大力度实施省级高层次人才和科技人才团队特殊支持计划。优化省级人才引进培养项目,给予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特殊经费支持。实施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工程,组建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研究方向明确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长期稳定支持。加强基础研究投入,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幅增加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投入,加大对企业应用基
39、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研发。专栏1:人才培养支持专项行动1 .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一批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和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到2025年,遴选和培养中原学者100名左右、中原领军人才100O名左右、中原青年拔尖人才600名左右。2 .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工程。组建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和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入选者等高端人才创新团队300个左右。建立科研项目库,并加大对入库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3 .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行动。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0个左右.遴选
40、和培养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0名左右、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0名左右、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0O名左右。4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计划,每年遴选资助一批,中原青年博士后创新人才”;优化博士后生源结构.力争留学回国和外籍优秀博士比例达到总招收人数的10%。到2025年,全省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0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80个.力争五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200人左右。5 .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增设50个左右新能源、新材料、储能等领域相关本科专业和100个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
41、建设50个对接区域产业链的专业(群第三节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集聚机制健全引才聚才工作体系。持续推进“中国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品牌建设。加快布局招才引智工作站,建立人才工作海外联络站和“北上广深”人才工作站,发挥驻外机构和“人才特使”引才作用,吸引更多人才来豫工作。建立政企协作引才机制,探索实施市场化引才荐才奖励政策,支持用人单位通过承办和参加学术会议、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等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探索发挥猎头机构引才融智作用,给予精准化引才奖励。推动“双招双引”融合发展,编制重点产业“双招双引”路线图,探索实行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一体化考核。建立豫籍人才数据库。加强与欧美同学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42、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等协会组织的合作,发挥统战部门、工商联、侨联优势,打造“老家”引才品牌。健全引才聚才长效机制。建立人才支持政策定期调整机制,以资助额度、支持重点、管理方式等为重点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健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和引才目录定期发布机制。实施高端(海外)人才引进专项行动。建立高端人才举荐制度。完善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绿色”通道制度。支持省外或海外院士以专职聘任方式在豫工作,“一人一策”进行岗位安排和科研支持。鼓励支持事业单位大力引进省外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加强特聘教授制度建设,全面实施特聘研究员制度,探索在更多领域
43、更大范围实施特聘制度。探索根据高水平大学、一流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的人才工作和创新工作绩效给予相应的人才计划指标,由其自定标准、自主确定引才人选。创新柔性引才聚才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一批重大项目推进、重点技术攻关、主导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精尖”短缺人才。探索“人才飞地”引才模式,建立“候鸟”人才工作服务平台,鼓励通过兼职挂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周末教授等方式汇聚人才智力资源。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等设置创新型岗位或流动岗位,大力引进“候鸟式”“双休日”专家等,更好吸引各类高端急需人才来豫贡献才智。专栏2:招才引智系列专项行动L高端(海外)人才引进专项行动。定期编制海外引才需
44、求目录,绘制海外高端人才分布地图。实施高端(海外)人才引进专项行动发挥“一区两校两院”等重点引才单位作用.构建“一事一议”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团队)“绿色”通道.精准引进一批海外顶尖人才、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其他急需紧缺人才。到2025年.吸引超过100O名海外人才全职或柔性来豫创新创业。2 .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引进专项行动。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支柱产业等发展需求,梳理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清单.面向境内外发布关键技术需求.实行“赛马制工,揭榜挂帅”制、首席科学家制等.攻克一批制约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迭代的技术难题。3 .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专项行动。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聚
45、焦10个重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紧盯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发布产业创新型人才需求,实行一产业一计划、一领域一方案,集聚一批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团队4 .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集聚专项行动。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突出“高精尖缺X人才供需.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引导境外、省外人才以多种形式向我省重点产业、行业、领域、项目、学科及地区集聚。5 .人才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留学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开展“博士后科技服务基层”活动组织专家、博士后、留学人才开展多样化基层服务活动。第四节构建充分信任
46、的人才使用机制加强创新团队创新项目集聚,加大对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团队以及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团队的支持力度。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支持帅才型科学家有效整合优势资源集中攻关,努力实现关键共性技术与“卡脖子”技术群体性突破。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支持领军人才牵头组建跨单位联合、产学研协同、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扩大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推进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等试点,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探索开展创业项目“以赛代评”改革,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发掘、引进高端人才和
47、优质项目。鼓励科研人员按规定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业创新,推动更多创新人才带专利、项目、团队创业。第五节构建放管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科学分类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探索完善学术、市场、社会等多元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评价考核周期。畅通人才评价渠道,建立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评价认定机制,完善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等工作中评价、识别人才机制。支持用人单位建立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促进人才评价与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相衔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分系列修订职称评价
48、标准,全面完成各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扩大职称自主评审范围,有序向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进新兴职业领域职称评审。完善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畅通非公经济组织、自由职业者和高技能人才职称晋升渠道。完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机制,适当放宽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条件,持续推动职称评定向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倾斜。加强对职称自主评聘单位、社会化评价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第六节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才激励机制深化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改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探索实行年薪制等分配形式,建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和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深化公立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