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省地质灾害风险综合管理系统二期建设采购需求一、采购清单序号内容名称数量单位1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数据仓完善建设1项2XX省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迭代升级1项3“地灾智治”驾驶舱拓展更新及应用场景建设1项4地质灾害防治模型算法集成1项5特色工具组件开发1项6专业业务系统成果集成应用1项7系统网络安全环境建设1项二、服务内容及要求(一)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数据仓完善建设优化完善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数据仓,迭代升级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和矿产资源治理数据归集与治理,着力构建全省一体化的地质灾害数据体系和数据仓。序号编号技术指标要求1.1地质灾害防治核心基础数据治理及专题库建设(1)在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基础上,根
2、据迭代升级工作需求,进一步开展数据清洗、优化业务逻辑,推进数据优化与重构。在对管理后台中数据管理模块涉及数据资源进行重新梳理的基础上,分为空间数据库及业务数据库建设。1.2XX省城市地质核心基础数据治理及专题库建设(2)根据设计的全省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数据体系,将城市地质各项示范数据和成果统一归集,以示范数据仓建设推进省级城市地质数据体系建设。1.3智能监管核心基础数据治理及专题库建设(3)针对治理业务,实现评审备案范围数据、开发利用统计年报数据等数据的质检、数据治理与上图入库,进行标准化处理、关联融合、数据建库、元数据管理等多项治理工作,达到规范数据成果、有效关联业务、周期性更新数据、提供
3、全方位安全保护等目标,为全方位智能监管提供基础支撑。(二)XX省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迭代升级XX省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自2017年上线运行以来,主要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数据实时管理和应用的信息平台,为满足新形势新要求,一是梳理优化地质灾害防治相关业务流程,对系统架构体系、运行模式进行重构和优化,拓展完善多源数据综合管理、空间数据分析、灾险情报送等核心业务功能,二是按照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和智能监管治理数字化管控要求和工作实际,在现有系统能力基础上,升级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模块和智能监管等模块,充分复用已开发功能,实现两个专题核心业务数据的动态归集、实时管理
4、共享应用等工作需求,并拓展专题特色功能。序号编号技术指标要求2.1地质灾害防治业务管理模块拓展升级2.1.1数据综合管理模块(4)数据管理主要包括数据态势感知、数据共享管理、空间数据管理、文档资料管理、无人机数据管理、数据资源目录等功能点。2.1.2地质灾害空间数据融合分析模块(5)后台管理系统新增地图模式用于空间数据的展示,地图模式可进行空间数据点位、范围展示,同时提供图层叠加、气象信息图层叠加等功能接入地质灾害空间数据融合分析2.1.3地灾图册一键成图模块(6)基于行政区划、影像图、地形图等底图,根据地灾避险图、风险分布图等专题或自定义模板,支持文字在线编辑功能,完成地灾图册的一键制图和
5、快速成图。2.1.4感知数据管理模块(7)此模块基于原有的专业监测平台,集成地质监测数据综合成果、雨量信息、地下水监测信息等,数据满足每小时同步,实现感知数据的全面接入和分析应用。2.1.5调查评价数据管理模块(8)新增调查评价数据入库,实现调查评价数据更新管理;对接地矿综合监管系统接口,实现与调查评价项目数据进行关联,提供调查评价数据和项目的综合查询与统计分析。2.1.6驻县进乡模块(9)一是建设工作动态管理模块,提供工作日志、应急调查事件、提示函等信息动态管理;二是建设队员管理模块,支持对驻县进乡队员进行工作状态修改,用户可通过标签筛选查询队员;三是建设应急装备管理模块,提供装备新增、查询
6、以及使用跟踪等功能;四是建设工作统计模块,实现驻县进乡专题数据可视化统计分析;五是学习平台模块,收集整理“驻县进乡”工作地区相关地质灾害资料、成果报告、规范规程、案例分析、精品课程等,在“地灾智防”移动端上形成共享知识库供队员日常学习,并动态更新。六是专业培训模块,构建培训课程体系,提供培训记录、培训结果等信息动态管理。2.1.7事件中心模块(10)事件中心模块展示基层上报的事件详情和各级处理意见,事件包括巡查有变化、紧急上报、灾险情报告、公众报灾、排查整治等类型,并能关联至对应的巡查记录、处置记录、灾险情报告、应急调查报告、整治工作进展与详情等信息。2.1.8任务中心模块(U)实现巡查、值守
7、上报、处置四大任务的综合管理,动态跟踪四大任务的进展和完成情况,支持相应的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增加规则管理模块,支持任务规则的制定、调整、修改等。2.1.9应急值守模块(12)完善应急值守模块功能,规范值班流程,为汛期快速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和应急值守提供助力和支撑。升级应急值守模块,支持地灾预报的在线签批,集成值班工作台、值班排班、值守签到、值班记录、抽查统计、值班流程管理、重要事项记录和值守调度等功能。2.1.10灾险情报送和月报管理模块(13)梳理完善月报流程,完善月报的成功避让和灾险情等功能,优化灾险情上报模块,完善灾险情上报工作流程,新增灾险情快报,集成优化灾险情速报、月报并进行
8、对应流程改造,实现后台统一管理。2.1.11综合业务分析模块(14)实现用户常规报表和定制报表需求,包括新增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情况调查表、地灾防御工作动态表以及改造优化预报预警和地灾项目等统计报表。2.1.12系统通用功能(15)对接X政钉用户体系,支持X政钉扫码登录;增加行政区划统一管理,支持对行政区划信息进行修改更新与查询。2.2城市地质数据管理模块建设(16)2.2.1数据归集入仓实现城市地质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文档资料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归集入仓。(17)2.2.2数据统计分析实现入库数据的查询检索、数据统计、数据维护功能。2.2.3图件数据发布与电子图册(18)结合服务发布工具,实
9、现图件类数据的在线发布,并开发电子图册功能,提供图件类数据的统一在线查阅。2.3智能监管模块建设2.3.1绿色矿业开发利用项目管理(19)包括底数管理、绿色矿业项目管理、复核管理、名录管理等功能。2.3.2绿色基础数字化项目管理(20)通过绿色基础数字化项目的底数、材料审核、验收安排、意见上传等功能建设,实现基础数字化项目管理。2.3.3绿色智能化项目管理(21)提供绿色智能化项目管理,实现绿色智能化项目的底数、材料审核、验收安排、意见上传等功能在线管理。2.3.4统计监测分析(22)包括项目统计分析、复核管理统计分析、设备统计分析、队伍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2.3.5统计监测一张图(23)基于
10、地质一张图,对绿色矿业分布情况、复核管理统计分布情况、设备分布情况进行空间内落图和展示,支持详细项目情况的图属一体化查询、定位与查看。2.3.6指标监测(24)包括矿山地质监测、矿产地质绿色管理监测、智慧监管等功能。2.3.7问题监测(25)对智能监测设备发现的问题进行统计整合,并持续跟踪问题整改情况、问题验收情况和协同监管的情况。2.4工具组件管理模块建设(26)组件接口管理功能可以让用户创建、编辑和管理各种接口。提供使用单位配置、白名单配置和接口清单展示等功能。2.5运维管理模块完善2.5.1地灾信息运维管理(27)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日志查询、日志统计、日志清理、日志导出功能。2.5
11、2城市地质信息运维管理(28)复用现有系统功能,根据城市地质特色化工作需求,拓展建设城市地质数据资源编目管理、数据管理,权限管理、模型算法管理、工具组件管理等信息运维功能。(三)“地灾智治”驾驶舱拓展更新及应用场景建设优化“地灾智治”应用场景驾驶舱框架体系,包括拓展城市地质综合应用建设、综合整治管理专题驾驶舱建设等三部分内容。序号编号技术指标要求3.1“地灾智治”应用场景驾驶舱框架体系优化3.1.1“地灾智治”场景驾驶舱优化(29)依据年度特定防御历史回顾时间轴复盘数据演变及历史数据地图显示,整合战时、业务驾驶舱页面融合贯通,支持各数据指标下沉及对相关统计一屏查看及导出。3.1.2地质灾害防
12、御管控应用场景优化提升(30)与地灾智防移动端联动防灾,实现地质灾害防御的闭环管控,完善梅汛期强降雨、台风防御等地质灾害防御案例库,实现防御指挥调度、动态演变和复盘总结。3.1.3地质灾害防控数据看板应用场景优化提升(31)依托地质灾害防控数字化工作平台,增加日常地质灾害防控数据看板功能,直观掌握各级地质灾害防控工作进度情况,从行政区、项目类型等不同维度进行评价,强化对各级有关部门工作落实情况的展示和监督,形成常态化动态监管机制。3.1.4地质灾害成果综合应用(32)实现地质灾害成果数据在地图上的可视化展示,支持地理位置框选查询成果数据。3.1.5融合通讯模块(33)增加融合通讯功能,支持在大
13、屏发起视频、语音连线功能。3.1.6数据贯通与多跨应用(34)接入铁塔视频数据、气象雨量数据、气象台风路径、无人机影像数据、卫星雷达云图数据、专业监测平台雨量筒数据等。3.1.7拓展城市地质综合应用建设(35)围绕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资源保障三大环节,以核心指标+数据图表与底图的联动一屏展示城市地质核心工作成果。包括核心业务指标分析、工作成果介绍、专题工作集成、监测数据集成、模型算法应用、场景分析等。3.2特色应用场景开发3.2.1地质码应用场景(36)展示目标区域已掌握的基础地质资料,包括地质工作程度、地下探测精度、地下资源情况、地质风险情况及可直接利用的地质资料等概要信息,并以二维码的
14、形式封装。3.2.2地质灾害风险感知应用场景(37)提升地质灾害风险等级预报,提供特定时段(24小时常规预报、3小时短时预报等)地质灾害风险分析;提升地质灾害实时预警场景,根据自动接入气象水文实况降雨,从地质灾害趋势分析和交互分析两个角度,分析计算未来防范区风险信息。3.2.3地下水突涌风险分析应用场景(38)聚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安全风险,进行地下水突涌风险分析计算,支持根据计算结果生成风险评估报告;可根据工程施工开挖深度,动态评估地下水突涌风险情况;结合地下水位监测,可进一步开展诱发深度趋势分析。3.2.4智慧监管应用场景(39)拓展完善智慧监管应用场景,完善规划情况概览和规划成果管理等模块
15、打通地矿信用监管平台、日常巡查、接入实时监测数据,实现智慧监管图数联动查询和统计。3.3地灾智防移动端整合改造(40)按照“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相关要求针对地灾智防移动端在技术架构、用户体验、功能细节、业务流程梳理等方面进行整合改造,应用通用大模型实现地灾知识智能问答,通过对接移动端相关标准,在微信端进行发布。(四)地质灾害防治模型算法集成依托应用场景开发可进一步提炼相关模型和算法,为推动建立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知识库建设奠定工作基础,推动成果的推广应用。序号编号技术指标要求4.1贯通应用类4.1.1实时预警趋势分析模型(41)综合利用地质灾害风险阈值,优化算法模型,开展地质安全实时预警趋势分析。
16、4.1.2地质灾害管控评估分析模型(42)围绕用户画像、预报预警、实际雨量等数据,对地质灾害综合防御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和评价分析。4.2专业应用类4.2.1地质码算法(43)以目标区域范围为输入参数,开展基于标准化钻孔的数据分析,从地层信息、地下水资源等地质资源评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分析、潜在地质风险分析等多个维度,实现对目标区域的地质综合分析,将分析结果转化为二维风险判别矩阵,根据相关权重系数综合评定目标区域风险等级,形成结果列表,并将结果列表封装形成二维码,实现综合地质情况分析评估。4.2.2地下水突涌风险分析算法(44)以目标区域范围和拟开发利用深度为输入参数,分析目标区范围内监
17、测承压水水位信息、土的加权平均重度、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承压水水位埋深,开展承压水浮力与土重力稳定性验算,计算得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风险系数,实现风险分析与风险提示。(五)特色工具组件开发包括通用组件、场景应用组件两部分。序号编号技术指标要求5.1通用组件5.1.1属性数据检查工具(45)支持用户自定义属性数据规程,通过后台工具组件定时检查属性数据文件中的错误,并生成错误报告。5.1.2钻孔虚拟化工具组件(46)支持用户输入标准化钻孔信息,自动生成三维地质模型,并可提供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由用户指定目标位置及深度,自动生成虚拟钻孔。5.1.3专家摇号计算工具(47)针对专家摇号功能的共性需求,建设
18、通用的项目评审专家摇号工具,辅助实现地质灾害治理相关专家和项目的管理,包括专家信息维护、项目信息维护和摇号管理等。5.2场景应用组件5.2.1地质灾害风险分析评价(48)通过地理坐标转换和空间数据匹配技术,实现地理位置与地质灾害易发性地图、等级预报成果的精准匹配,从而获取每个点位对应的地质灾害风险等级。5.2.3实时预警探索分析工具(49)引入未来时段预报降雨,根据自动接入气象水文实况降雨,通过交互,重新构建持续时段降雨强度。(六)专业业务系统成果集成应用集成在运行的各专业系统成果,包括成熟的工具组件、系统成果,实现数据和应用成果的贯通和共享。序号编号技术指标要求6.1接口统一监控管理(50)
19、对于已建设的数据接口、功能接口、调用接口等进行统筹管理并统一监控,对接口的状态、运行异常、调用日志进行监控预警。6.2开发数据接口(51)对于省级已梳理和建成的数据仓中地灾、城市的基础数据、工作数据和成果数据等,统一开发数据接口,并集成接入地质灾害数据管理服务中心。6.2定制数据标准(52)对于需要填报入库的数据,由省级主管部门制定数据的标准和数据校验规则,各级用户可统一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应模块完成数据的录入、批量导入和基础校验。6.3规范成果接入(53)集成专业业务系统成果,由试点地区按照接入规范开发成果接入页面并提出申请,使其具备通过省级驾驶舱的弹窗等模式展示具体的成果。(七)系统网络安全
20、环境建设及其他要求按照XX省本级电子政务项目审批管理办法(修订)XX省省级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指南(修订)XX省自然资源厅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要求,规范本项目建设,并满足以下技术指标要求。本文件未提及的内容以上述文件为准。序号编号技术指标要求(54)7.1应用部署在安全可靠的软硬件环境上,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为政务云环境,按照政务信创云范畴,配置符合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规范的设备。新建内容全部基于政务信创云开发和部署,对于前期已建成的系统和应用,全面开展政务信创云的适配与改造。(55)7.2应用基于安全可靠的技术路线进行开发。(56)7.3系统安全稳定运行。(57)7.4除政务信创云提供的安全组
21、件和服务外,进一步做好网络、数据和系统安全加固,包括数据降密脱敏、加密传输、安全服务管理。(58)7.5供应商需保证应用满足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要求。(59)7.6供应商需保证应用的密码技术、产品和服务满足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测评要求。(60)7.7项目验收前按要求进行软件测评、信创环境兼容性测试等内容。三、服务人员要求序号编号技术指标要求1.团队人数要求(1)拟派本项目的项目团队成员为20人以上,为投标人在职员工。2.项目负责人(2)拟派本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如投标人为联合体,项目负责人由联合体主办单位派遣)具有人力资源和社会
22、保障部门颁发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信息技术(系统集成)高级工程师职称证书。3.技术负责人(3)拟派本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如投标人为联合体,技术负责人由联合体主办单位派遣)具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系统分析师”资格证书、信息技术(系统集成)高级工程师职称证书。4.项目组其他成员(4)1 .项目组其他成员由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以下之一的人员组成。2 .具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地理信息系统高级工程师职称证书、地图制图高级工程师职称证书、信息技术(系统集成)高级工程师职称证书。四、其他要求序号编号技术指标要求1配合奖项申报工作要求(1)项目建设完成后,需在两年内积极协助采购人开展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工作。2配合相关标准立项要求(2)项目建设完成后,需在两年内协助采购人开展相关标准立项工作。3项目成果推广配合要求(3)项目建设完成后,需在两年内协助采购人开展数据体系建设、数据成果利用和数字化运行模式等进行对外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