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结合学校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堂不良行为成因及矫正.doc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6043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郊结合学校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堂不良行为成因及矫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郊结合学校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堂不良行为成因及矫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郊结合学校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堂不良行为成因及矫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郊结合学校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堂不良行为成因及矫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郊结合学校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堂不良行为成因及矫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郊结合学校初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成因及矫治对策南宁市第二十中学 王冬妹摘要:目前,初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多样,频率增多,这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即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社会因素。最后,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矫治对策。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原因;矫治对策一前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极具普遍意义的教育问题。所谓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做出的种 种影响自己学习,或既影响自己学习又妨碍他人学习、干扰教师正常上课的不当行为。在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表现出各种各样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问题行为,这种情

2、况,在各种类型的学校都都无一例外的存在着,但每种类型的学校因学生来源、家庭背景、师资力量等因素,所表现行为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城郊结合学校初中生的存在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予以正确的归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治策略,则可以有效减少或控制这种类型学校初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对于提高学校的课堂效率无疑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二研究方法1问卷和访谈本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包括3个方面,第一是课堂问题行为的自我描述,共31题,其中120题为所中年级学生完成,21_31题为小组合用学习情况调查,只限于初二年级完成;第二是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共7题,其中2、4题选项是不定选;

3、第三是学生理想的中学课堂特征,此题为自由论述题。该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访谈包括学生访谈、教师访谈、学生家庭访谈。2被试状况随机抽取本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50名学生,共150名学生测试。访谈随意抽问学生、老师和家长。3程序由研究者以年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匿名作答,抽取150名测试,收回有效问卷150份。三结果与分析(一)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 1从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范围看,初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而且存在的问题行为也特别多。我们问卷第一大题(课堂问题行为的自我描述)共计有20题,每一题都有四个选项,即A.从不;B. 有时;C.经常;D.总是。从问统计上看,没有一道题的A选项(从不

4、达到100%,最多只能达到87.3%。20题中选择BCD三项总计达60%以上的占到11题。我们根据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形式不同,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和内向性问题行为两大类。(1)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上课讲话、吃东西、睡觉、打闹、起哄等不良行为。问卷中选择有“上课与同学聊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行为的占88.7%,列第一位;选择有“上课吃东西”行为的占83.3%,列第二位;选择有“上课趴台睡觉” 行为的占82.7%,列第三位。另外如上课有“与同学打闹”行为的占72%,有“上课起哄”行为的占58%,有“上课写作业”行为的68%。(2)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看课外书、害怕提问、不动

5、手操作等不良行为。问卷中选择有“上课没心思,盼望早点下课” 行为的同学占总人数的80.7%,列第一位;选择有“上课幻想(发呆、走神、装模作样学习等”行为的同学占总人数的76%,列第二位;选择有“上课心事重重,无法集中注意力” 行为的同学占总人数的76%,并列第二位。另外如有“害怕被老师提问”行为的同学占总人数的72.7%,有“上课看课外书籍” 行为的同学占总人数的68%。2从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年级分布看,初二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比其它两年级要高。问卷中第一大题的20题中,初二年级学生有10题的不良问题行为占有率是总不良行为人数的35%以上,其中,初二年级学生有“上课趴台睡觉”行为是此项不良

6、行为总人数的42.7%,“有顶撞老师对自己的批评教育”行为是此项不良行为总人数的41.7%,有“与同学打闹”行为是此项不良行为总人数的40.7%。3从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频率看,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为偶然性,突发性较多。从问卷统计上看,第一大题的20题中选择C(经常)和D(总是)这两项总计在10%以下的有5题,在20%以下的有14题。如19题“无故迟到、早退”中,选择C(经常)为0人,选择D(总是)为2人,两项只占的1.3%;如20题“没有下课要就找借口提前离开教室”中,选择C(经常)为0人,选择D(总是)为3人,两项只占2%。4从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程度看,高年级的外向性问题行为更为突出

7、负面影响更大。结合奎伊(Quay,H巴)等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更更为直接,课堂影响更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等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如初二年级“有顶撞老师对自己的批评教育”行为的占此项不良行为总人数的41.7%。二是大声播放手机音乐,高声喧哗、吃零食、打扑克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如初三年级有“与同学打扑克或下棋”行为的占此项不良行为总人数的39.7%;三是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走动、不交作业、借故不参加考试或考试不交卷子、故意交白卷等抗拒行为,如初三年级有“擅自离开座位走动” 行为的占此项不良行为总人数的38.2%,有

8、没有下课要就找借口提前离开教室”行为的占此项不良行为总人数的58.8%。(二)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从学生因素看课堂问题行为:(1)认识和行为习惯问题。在访谈中有学生认为“来上学目标不明确,对于学校看成玩耍之地”、“对于科目不感兴趣”“上课乏味,总是听着听着就想到另的事情去”、“对学习不感兴趣,玩心重”等等。材料表明,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对纪律缺乏正确认识,于是便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分散,不能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不能约束自己,各种课堂问题行为也应运而生。(2)情绪和性格问题。 “课堂上周围同学不认真学习的行为是否给你的学习造成影响?” 选择“没有影

9、响”的只占11.3;选择“很大影响”的占16.7%;选择“较大影响”的占28.7%;选择“轻微影响”的占42.7%。在学生访谈中不少学生认为产生违反纪律(消极态度)行为的原因是“受周围影响没心情听课”、“课堂太吵”、“希望引人注目”、“自制力不太好” 等等因素。由材料表明,造成课堂问题行为与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够成熟,特别是青春期学生出现的反抗、叛逆心理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学生受到来自外在的影响也较大。(3)人际关系问题。“面对困难,你会用何种方式来应付”,95%的学生首选自己解决,72%的同学选择求助同学和朋友,只有20%的同学选择求助教师或家长;在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选项中,

10、只有2%的学生单独选择了“学校的教育和帮助”和“父母家庭的教育”。数据统计充分显示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交流障碍,这也造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2.从教师因素看课堂问题行为:“你认这下列老师的素质对你课堂学习的影响程度是”,选择“教学方法”、“专业知识”、“敬业精神”、“对学生的态度”、“个人品格”这五个方面认为“很重要”的分别是占59.3%、58%、60%、76.7%、71.3%。在第三大题“请写下自己心目中理想中的中学课堂应具备的特征”一题中,收回150份,其中有53份写有理想课堂的特征。在收集总计21个理想课堂的特征中,其中有个理想课堂的特征与老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方式有关,

11、例如有20位同学认为“上课精彩、有趣、幽默、生动、氛围融洽”是自己心目中理想中的中学课堂应具备的特征;有个理想课堂的特征是与老师的课堂管理有关,例如有位同学认为自己心目中理想中的中学课堂应具备的特征是“老师要管上课吵闹的同学”。在学生访谈中不少学生认为产生违反纪律(消极态度)行为的原因是“听不懂”、“老师讲课呆板、哆嗦”、“上课乏味”、“厌恶某些课目”、“老师讲课太快,听不到老师讲话”等等因素。由上述材料表明,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能力差,缺乏组织课堂教学能力,不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违纪行为也是造成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3.从社会、家庭因素看课堂问题行为:我校地段内的初中学生80%

12、以上来自于城中村和居住在进城务工子弟。失去土地但生活来源不愁的城中村,闲散的社会青年较多,黄赌毒现象时有发生,生活风气较差。城中村不良的风气容易造成学生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厌学。“你父母对你的学习有什么要求?”选择“希望我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的高中或大学”有114人占76。社会和家庭这种片面追求智商发展的“智育型” 对中学生过高学习要求造成的压力,有些学生家长“ 望子成龙”心切,采用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方法,在课外给学生请家教,剥夺了他们必要的娱乐时间,学生不堪忍受的负担,内心深处滋长着厌学情绪,而且由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控,大脑容易疲劳,课堂上情绪低迷,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低下。另外加上单亲家

13、庭和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缺陷,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由上述材料表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学生在课堂上产生问题行为起到促成作用。四.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矫治对策初探(一)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是进行有效矫治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教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很多课堂问题行为表现更多的是偶然性与突发性。此,作为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持消极态度,也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与品德败坏的学生等同起来,更不能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未来做出草率的结论和悲观的预言。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对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爱、尊

14、重、信任、宽容、体谅和帮助,而不是忙于责难、批评和歧视,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永远是希望。(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动机和抱负水平越高,则学习劲头越足,课堂问题行为就越少”。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一是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二是教师要有效地运用科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求知需要;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和教学方式多样化,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满足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因人定量”对学生提出的合理的目标或要求,并给予及时的

15、反馈和正确的评价,使学生既认识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等等。三是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地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一步推动学生自我强化。使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效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持续地推动学习活动高效率地进行。(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强化师德意识。 从以上调查可见,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克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克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就必须要不断地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强化教学基本技能。在中学课堂中,要求教师要具有积极向上的情绪感染力;要具有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能力;要

16、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学会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掌握良好的言语技术,让知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要善于运用灵活的教育机智,巧妙化解对立情绪,应对突发事件等等。(四)加强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涉及良好班风、学风的培养和教室环境的布置与管理。良好的班风会对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具有教育作用,它能引导学生向积极向的上方面方面转化,对学生具有约束作用。班风的重要内容是学风,良好的学风会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见,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对消除课堂问题行为会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教室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整洁

17、宁静的教室环境和积极向上教室氛围有助于陶冶性情,增强学生责任感和秩序。富于变化和切合学生特点的教室布置和座位安排,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校要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校园网、实验室等现有资源,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充实健康的课外生活,有利于舒缓学习的压力,解除身心的疲劳,从而精力充沛、愉快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五)联合家庭、社会因素,形成教育合力中学生受到的教育大体上分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重大,控制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也是家

18、庭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研究表明,家庭教育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育艰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而社会教育水平的高低和社会环境质量的优劣对学校教育的成败有深刻影响。因此,在矫正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学校要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以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五结束语综上所述,根据本人对本校初中学生的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我认为初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普遍性存在,但为偶然与突发性较多表现较多。产生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学生的性格类型、认知水平、情绪情感等内在因素,也有来自教师、家庭、环境教育等外在因素。有效矫治课堂问题行为的前提条件是正确的认识,关键因素是教师是否起到有效的主导作用,重要因素是

19、教育环境的优劣。只有解决好这几个问题才能真正使一个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转变成积极有效的学习者,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参考文献: 1刘利群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0,(8) 2CohenLManionL1989:215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岑国桢,李正云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5马慧课堂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2004,(1)6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2004(4).29-31. 7孙影娟.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教书育人,2005(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