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605345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5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0年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0年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0年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0年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昼、耘”等 6 个生字 , 读准多音字“供” , 会写“昼、耘”等 4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 。 3. 能通过读诗句 , 想象诗中的情景 , 体会其中的乐趣。 4. 能根据诗歌内容 , 展开想象 , 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 。 2. 能通过读诗句 , 想象诗中的情景 , 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激发兴趣。 同学们 , 谁来说说 , 在你眼中 , 童年是

2、什么样的呢 ?( 自由、天真、无忧无虑 ? ) 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 ! 是啊 ,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 , 快 乐也好辛酸也罢 , 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 , 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 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 , 扫清字词障碍。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 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 与同桌交流。 2.( 出示 7 个会认的字 ) (1) 学生齐读 , 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 认读多音字“供”。 3.( 出示 4 个会写的字 ) 指名学生读 , 师正音。 4. 学生齐读三首古诗 , 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 , 整体感知

3、。 1. 同学们 , 读完这三首古诗 , 结合注释 ,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 ?( 有小孩子在种 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 ? ) 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 ,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第一首古诗 : 四时田园杂兴 ( 其三十一 ) 。 ( 板书诗题 ) 2. 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 四时、田园、杂兴 ) (1)( 出示相关资料 ) 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 组田园诗 , 共六十首 , 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 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 , “杂兴” 就是随兴而写的诗 ;“四时” 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 看到一

4、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 的感想。 (2) 学生齐读诗题。 3. 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 结合注释 ,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 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 其他同学补充。 (2) 理解词语 : 杂兴 : 随兴而写的诗。 昼: 白天。 耘田 : 在田间锄草。 绩麻 : 把麻搓成线。 儿女 : 男女。 当家 : 男女都不得闲 , 各司其事 , 各管一行。 童孙 : 孩子们。 解: 理解,懂得。 供: 从事。 傍: 靠近。 阴: 树荫。 (3) 结合注释 , 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 ( 白天锄地 , 夜晚搓麻线 , 农 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 , 但

5、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 种瓜。 ) 4.( 播放纯音乐 ) 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 , 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 边读边想象 , 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 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 ?( 村庄男女 ) 他们在做什么 ?( 耘田、绩麻 ) 后面还写 了谁 ?( 童孙 ) 他们在做什么 ?( 学种瓜 ) (2) 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 ?( 童孙未解供耕织 , 也傍桑阴学种瓜。 ) 为什 么?( 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 从哪里看出来 ?( 小孩子虽然不懂耕 织 , 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 ) 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 还表现 了什么 ?( 农家孩

6、子的勤劳好学 ) 5.( 出示相关图片 ) 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 ?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 , 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 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 生活 , 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 , 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 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 , 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 这样的诗 , 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 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 , 导入新课。 1. 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 , 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 , 我们感受到了 ( 农村紧张 繁忙的劳动生活 ) 和 (

7、 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 。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 首四时田园杂兴 ( 其三十一 ), 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 接下来 , 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 , 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 彩的生活吧 !( 板书诗题 ) 二、初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 学生齐读古诗 , 划分节奏。 ( 稚子 / 金盆 / 脱晓冰 , 彩丝 / 穿取 / 当银钲。敲成 / 玉磬/ 穿林响 ,忽作/玻璃/ 碎地声。 ) 2. 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 ?( 小孩子 “) 弄”是一个动词 , 意思应该是 ( 玩) 。诗题告诉我们 ,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 ( 小孩子玩冰 ) 。 那我们

8、就一起来看看 , 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 (1) 齐读诗的第一、二句 , 结合注释 ,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 早晨 , 小孩子把冰 从盆里拿出来 , 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 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 晓 ) 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 ?( 彩丝穿取 : 用彩丝穿起来 )( 出示图片 ) 你 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 冬日的早晨 , 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 出来 , 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 从这两句诗中 , 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 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 强) (2) 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 , 又有哪些举动呢 ?让我们一起朗读诗

9、的第三、 四句。 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 小孩子敲打 “银钲” , 声音悠远动听。 ) 从哪里看出声 音悠远 ?( 穿林响 ) 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 ?( 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 ) 这里的 “玻璃” , 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 ?( 不是 , 是一种玉石。 ) 这里把冰 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 ,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比喻 ) 从这两句诗中 , 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 ?( 小孩子瞬间由喜笑 颜开变得失望无比。 ) 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 ?( 忽) (3) 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 , 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 ?( 清晨 , 小孩子从

10、 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 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 清脆 , 穿过树林传得很远 , 忽然听见冰碎了 , 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 ) 这首诗表现了 ( 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 ! 如果是你 , 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 , 导入新课。 1. 学习新知识前 , 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 田园杂兴 ( 其三十一 ) 、稚子弄冰。 2. 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 从夏季到冬季, 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 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 , 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 , 去感受

11、乡村傍晚的童 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 齐读古诗 , 说一说 : 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 ?( 地点、时间 ) 地点在哪 里?( 乡村 ) 时间呢 ?( 傍晚 ) 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 ( 乡村的傍晚 ) 。乡村的傍晚发生 了什么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 出示相关资料 , 了解作者。 3. 再次齐读全诗。 (1) 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 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 )7 个景物的描写 ,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出示图片 ,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 水草长 满了池塘 , 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 一起把影子倒映 在粼粼水波中

12、。 ) 所以 , 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 此时 , 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 ?( 牧童 ) 他在做什么 ?( 骑着牛 , 随意吹 着短笛 ) 从哪里看出来随意 ?( 短笛无腔信口吹 ) 怎么理解这句诗呢 ?( 无腔 : 没有曲 调; 信口 : 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 , 没有曲调。 ) 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 是 ( 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 , 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 。 (3) 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 , 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 ?( 无忧无虑 ) 这首诗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对闲适自由、无忧无 虑的生活状态

13、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 (4) 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 , 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 , 你的 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 ?课后写下来吧 !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 1. 认识“蚱、啃”等 9 个生字 , 读准多音字“晃” , 会写“蝴、蝶”等 13 个 字, 会写“蝴蝶、蜻蜓”等 12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 , 体会作者的感情 ,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 体会作者的感情 ,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激发兴趣。 ( 出示蝴蝶、

14、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 同学们 ,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 吗?( 学生答 ) 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 , 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 , 你会喜欢 吗?( 喜欢 ) 为什么呢 ?( 因为动物很可爱 , 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 , 因为可以在园子里 玩? ) 是啊 ,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 , 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 ! 不过 , 今天我们要去 游览的 , 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 , 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 ( 板书课题 ) 二、初读课文 , 扫清字词障碍。 1. 学生默读课文 , 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 学生汇报 , 师指导识字 : (1) 多音字“晃” : hu ng( 明晃晃 )hu ng(

15、 晃动 ) (2) 正确区分“拔” ( 拔萝卜 ) 与“拨” ( 拨打 ) 。 (3) 承: 注意中间有三横 , 不要写成两横。 3.( 出示生字 ) 指名学生带读 , 注意读准字音。 4.( 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 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 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 : 你觉得祖父的园 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 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 小组讨论 :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 全班交流 : 记忆中的园子 ( 第 13 自然段 ); 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 第 4 15 自然段 ); 园

16、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 ( 第 16 17 自然 段 ); 在园中玩累了 , 可以快乐地入梦 ( 第 1820 自然段 ) 。 4.( 出示第 13 自然段 ) (1) 学生齐读 , 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 ( 昆虫 ) 有哪些昆虫 ?( 蜜蜂、蝴蝶、蜻 蜓、蚂蚱 ) 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 ?( 蜜蜂 ) 作者先是运用了 ABB 式的叠词 , 再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 , 写出了蜜蜂的可爱 ,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 ( 喜爱之情 ) 。 (2) 除了昆虫 , 园中还有什么 ?( 树) 哪些树 ?( 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 ) 着重写 了( 大榆树 ) 。( 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

17、) 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 , 找出作者描写大 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 拟人、比喻 ) 有什么作用 ?( 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 容忽视 , 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 (3) 再次齐读第 1 3 自然段 , 边读边想象 , 此刻你正漫步园中 , 看到这些富有 生机的景物 , 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 , 有蜜蜂 , 还有大榆树 , 真是生机勃勃 , 但是不是只有这 些呢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 , 导入新课。 同学们 ,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 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 树。现在 , 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 看看祖父的园子

18、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 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 , 重点赏析。 1. 走近祖父 , 感受祖父的慈爱。 ( 出示第 415 自然段 ) 学生齐读第 4 15 段 , 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 人) 主要是 谁?( “我”和祖父 ) “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 ?( 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 铲地、浇水。 ) (1) 这么看来 , “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 ?( 不是 ) 为什么 ?( 因为“我”其 实并不懂怎么干活 , 都是在捣乱。 ) 从哪里看出来 ?( 重点词 : 瞎闹、乱钩、马马虎 虎) 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 , 祖父有没有生气 ?( 没有 ) 从哪里能看出 ?(“祖父

19、大 笑起来”“把我叫过去 , 慢慢讲给我听”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 ?( 疼 爱 ) 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 , 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 除了这些 ,“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 ?( 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 蚂蚱玩 ) 玩腻了 ,“我”就去帮祖父浇菜 , 怎么浇的 ?( 把水往天上扬 , 大喊着 :“下 雨啰 ! 下雨啰 ! ” ) 从此处的语言描写 , 我们不难看出 , “我”此刻无比快乐。 2. 走近园中景物 , 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 出示第 16 17 自然段 ) 在园中 , 除了生活是自由的 , 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 (1) 齐

20、读第 16 17 自然段 , 回答上面的问题。 ( 一切都是自由的。 ) (2) 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句子 : 凡是 ?回答。) 齐读这两 句话 , 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 “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 的向往 , 在“我”眼里 , 一切都是美好的 , 都充满活力。 ) 太阳底下除了这个 , 还有什么呢 ?( 出示句子 : 黄瓜愿意 ?问它。 ) 齐读这两句话 , 说一说这两句话表 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 “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 , 不受约束的 , 可以看出“我”对自 由的向往。 ) (3) 除了这些 , 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 , 它们都是

21、什么样的 ?找出相关句 子, 与同学交流。 ( 具体参照第 17 自然段 ) 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 活状态 , 可见 , “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 , 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 , “我玩累了 , 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 , 总结全文。 1. 阅读“阅读链接” 的内容 , 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 ( 从“阅读链接”的内 容可以看出 , 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 , 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 , 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 , 童年这段幸福、自由、 快乐的生活 , 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

22、要的位置 , 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 2. 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 , 但是童年一去不返 , 我们也只能时 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 ,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 , 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 ?想一想 , 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 着你童年的回忆 ?试着把它写下来。 3 *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 涵。 2.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 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 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 ;

23、 一、导入: (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 上课!(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这让我们想起了?诗歌是?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 的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 之情的散文。 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 (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 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看人看眼睛, 读文读题目。 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 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

24、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 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 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 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 年毕业 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 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 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25、等古代语言。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 位。 1946 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 学系教授、系主任。 1978 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5 年 11 月,“北京大学季羡 林海外基金会” 成立。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 村? 三、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 朗读课文。(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 别注意。 浩渺 篝火 旖旎绝伦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

26、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 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 _ 的瑞士莱芒湖上,在 _ 的非洲大沙漠 中,在 _ 的大海中,在 _ 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 该说都是 _ 的,我都异常喜欢。此地既然有_,有 _ ,有 _,有 _, 有 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 之上,上下 _ , _ ,而且 _ ,_ ,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 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齐 读) 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

27、下来。同学 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 学会质疑,学会鉴赏。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 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学生甲回答: 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 没有亲人了, 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学生丁回答: 季老思念的是他 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 只是从文 章本身出发来分析。我们

28、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 所以,我有一个建议:季羡林老先生就在北大,大家可以写封信给季老, 谈谈一个中学生对他的文章的理解。我相信,他一定会乐于解答的。当然了,更 好的是拼搏三年,到北大与季老当面讨论。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 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生答: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 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

29、小月亮相形见绌?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 提到了“对比之下?”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 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是啊, 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 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 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 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 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 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

30、小月亮” 。 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倒数 第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 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 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 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在月是故乡明 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 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 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

31、、形散神不散。) 四、总结文本: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 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本文的哪一段中有 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正如作者所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正是说 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 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 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 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 有走出

32、那刻苦名新的平民情结。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为 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五、写作实践: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现在我 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 一塘的荷花 ?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 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 4* 梅花魂 教学目标 : 1、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 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 独” 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

33、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 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 的意思。那么“梅花魂” 的“魂”指的是什 么?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

34、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 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 点拨。如“魂”“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畏惧、颇负盛名、眷恋、稀罕。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 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同桌 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

35、件事?” 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 ( 第 2 自然段 ) :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 流出眼泪。 ( 板书 : 读诗落泪 ) 第二 ( 第 3自然段 ) :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 (4一 11自然段 ) :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板书 :不 能 回国 ) 第四 (12一 13自然段) :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板书:赠墨梅图) 第五 (14一 15自然段) :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板书:送梅花巾) 4、小结 六、当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幽”、“甚”、“衰

36、”)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 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 、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2.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 、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8 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四、 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 ( 板书 ) 2、读了这五件事,你

37、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 知道?(出示最后一段,释“眷恋”一词。)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3、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外祖父那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上批 注。 六、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 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 背。”( 2)思考讨论: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 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 “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

38、。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 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 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 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 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

39、哭起来了?” 一句,体 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 现了他对 祖国深深的眷恋。 (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 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 雪白 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 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 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 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 2)

40、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 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 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 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 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 行动来 体会他对梅 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 思想 ) 从何而知

41、? (“这清白的 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 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 、“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 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 干戈呢?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 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 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 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 有灵魂、有 骨气的!” )(2) 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 什么? ( 梅花的精神 )(3) 播放梅花凌寒独放的图片,出示古诗王安石的梅花、 墨梅,难怪外祖父这样赞美梅花,读句“这梅花,是中国最有

42、名的花,旁的 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 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4) 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 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 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 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 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 (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 借物喻人 )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 6)饱含深情读 “几千年来, 我

43、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 不 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 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 ( 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 国人的气节。 ) 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 ( 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 这种气节。 ) 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 点明中心 )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 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

44、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 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 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 2、填写基本功。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 , 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 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 息。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记者采访的视频 ) 看完这段采访视频 , 大家认为采访需要注意哪些 技巧 ?( 要有礼貌 ; 提出有用的问题 ; 认真听别人说完 ; 提出新的问题 ,

45、并耐心等 待别人回答。 ) 嗯 , 看来大家都明白了 ! 今天 , 我们也要来当一回小记者 , 不过 , 我们 不是去采访同学 , 而是去采访我们的父母、邻居等大人 , 采访的主题就是“走进他 们的童年岁月”。 ( 板书课题 ) 二、明确要求。 1. 个人展示 , 明确交际要求。 老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采访所用的“问题清单” , 说说采访内容。 如果其他同学认为他的采访内容符合主题, 而且对其采访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 请鼓掌表示支持。如果听完以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或是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可以大胆举手提问。 2. 评价交流 , 提高口语水平。 (1) 鼓励上台展示的同学 , 大方表

46、达 , 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音频、 视频等 , 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采访内容。 (2) 请同学说一说支持的理由。 (3) 在评价交流中进一步肯定采访的重点 : 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问 , 也可以围绕一 个话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4) 思考总结。 小结 : 最好给大家介绍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不要只局限于一两 个方面。 三、规范语言 , 有序表达。 1. 回顾教科书提供的信息 , 明确采访时的技巧 : 要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 , 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 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 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 以适当追问。 2. 照顾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 , 可以提供规范的

47、语言表达方式 , 有一 定的句式辅助。 四、模拟演练。 1. 现在大家手中都有了问题清单 , 请以老师为采访对象 , 来模拟一下采访的 情景吧 ! 生: 老师您好 ! 请问您小时候在哪里上小学? 师: 学校。 生: 那您最喜欢哪个学科呢 ? 师: 我最喜欢的学科是。 生: 为什么呢 ? 师: 因为这个学科的老师很和蔼 , 上课很有趣。有一次 ? ( 老师讲起小时候 的故事来 ) 生记录。 2. 现在 , 大家了解采访的流程了吗 ?( 了解了 ) 刚刚老师所说的信息 , 大家有没 有记录呢 ?( 有) 那么 , 对于老师所说的童年记忆 , 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 学生自由回 答) 3. 学生自由

48、模拟练习。 五、小结。 想要了解别人的故事 , 就必须先了解与人交流和倾听故事的技巧。作为小记 者的同时 , 不要忘记你也是一名倾听者。大家今天回家之后 , 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 妈妈或者家里其他长辈吧! 记得记录下来 , 与大家分享。 习作:那一刻, 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能将从某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 能自主修改作文 , 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 一、图片导入 , 引出主题。 ( 多媒体播放学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 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学生发言 , 教师引导。 ) 刚才播放照片的时候 , 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看

49、到自 己小时候的照片 , 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老师看到这些 照片 , 也感慨万千。转眼间 , 同学们已经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娃娃, 长成了朝 气蓬勃的少年 , 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 ! 二、小组讨论 , 感受成长。 1. 小组讨论 : 什么是长大 ?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 ?那一刻你做了什么事 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你是怎么想的 ?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 然后与全班 同学分享。 2. 学生汇报交流内容 , 师引导学生总结。 长大 , 不仅是年龄的增长、形体的变化 ,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 , 学会了反思 , 学会了孝顺 , 学会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 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内涵。 ( 学生互动交流成长故事 , 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思考问题 , 从而养成说真话、写真实故事的习惯。另一方面 , 让学生养成多问为 什么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