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市“十王”但合交通运输建屋祝封前言1第一章发展基础2一、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成型2二、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4三、交通行业治理体系稳步推进6第二章发展环境11一、发展短板11二、发展形势14三、发展需求17第三章总体要求20一、指导思想20二、基本原则20三、发展目标21第四章主要任务26一、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26二、构建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32三、打造高品质的城市交通网络34四、构筑人民满意的现代运输服务体系38五、建立全国领先的智慧交通管理体系43六、完善保障有力的交通行业治理体系47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56第六章规划保障措施58、,八、.刖百“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关键五年。“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是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衔接要求的五年规划。我市作为第二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城市,主动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十四
3、五时期我市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推进“五中心一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依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本规划基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引导和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交通发展相关政策、规划,安排重点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基本依据。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市持续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日臻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4、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现代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服务经济、改善民生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为“十四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成型机场枢纽地位不断上升。“十三五”时期,高崎国际机场已经成为我国东南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是国内重要的干线机场和国际定期航班机场。现状高崎国际机场拥有1条3400米跑道,停机坪总面积77万平米,机位89个,候机楼总建筑面积23.78万平方米,机场年出港航班约9.5万班次,出港运力约1650万座。至2020年末,高崎国际机场现状通航城市122个,航线175条,含国际(地区)航线36条,其中洲际航线13条,航线网络覆盖欧洲、北美
5、洲、大洋洲,通达东南亚、东北亚及港澳台地区,旅客联程国际中转量跻身全国第5位,已成为具有较高全球通达性的国际航空中转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十三五”时期,厦门港持续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完善港口布局和基础设施。至2020年末,厦门港现有生产性泊位176个(含漳州),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8个。“十三五”时期,厦门港完成水运工程固定资产投资no亿元,新增生产性泊位16个,新增货物通过能力2106万吨。全市现状主要有三处货运港区,分别为海沧港区、东渡港区、翔安港区。全市共有11处水上客运码头,分别为嵩屿码头、和平码头、轮渡码头、第一码头、邮轮码头、五通码头等。航运网络进一步拓展,至2
6、020年末,厦门港共有集装箱班轮航线157条,其中国际航线99条,内支线12条,内贸线46条。海西铁路网基本成型。“十三五”时期,随着东南沿海与华南、西南铁路新通道贯通,我市铁路逐步发展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铁路枢纽,已形成以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福厦铁路、鹰厦铁路为骨干,以海沧港货运专用线、东渡港货运专用线为支线的“四干两支”的铁路线网格局,运营里程达到146公里。沿线共设铁路场站共10处,包含厦门站、厦门北站等2处客运站,高崎一场(货场)、高崎二场(货场)、杏林货场、海沧车站、前场铁路货场等5处货运站以及东孚编组站、厦门客车整备场(所)、厦门北动车运用所等3处其他场站。道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十
7、三五”时期,我市大力推进厦门新机场高速通道的建设,其中机场高速(翔安南路以南段)已完成大部分建设,陆续完成了海翔大道(厦漳段)、同集路提升改造、同翔大道、海沧货运通道、杏滨路提升改造、集灌路提升改造、灌新路、马青路(南海一路-钟林路)提升、第二西通道(海沧隧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海沧疏港通道、溪东路、芦澳路、滨海东大道、同安东路、机场大道等工程也在加紧推动建设中。至2020年末,我市共有国家高速公路4条,普通国道3条,普通省道5条,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不含自然村道)2223公里,初步形成以高快速路为骨干,主干路、国省道为补充的“内外通达、环湾放射”的路网骨架。公路客运站
8、加快布局。2020年我市拥有公路客运站共8个,其中本岛设有梧村长途客运站、杨湖长途客运站及高崎长途汽车配客点;集美区设有集美长途客运站、杏林长途客运站及后溪长途客运站(未投用);同安设有同安长途客运站、后垓长途车站。物流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时期,我市物流产业总收入从936亿元提升至1301亿元,增长了39%,产业增加值由312亿元提升至471亿元,增长了51%。现代物流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地位进一步凸显。中欧(厦门)班列开行五年来,累计开行910歹U,完成71518个标箱、货值27.81亿美元。城市货运配送体系进一步优化,农村物流配送网点不断完善。至2020
9、年末,我市县(区)级物流节点覆盖率达到100%,乡镇级物流节点覆盖率达到100%,村级物流网络节点覆盖率达到73.5%o二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一)运输需求总量不断增长,运输结构持续优化旅客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对外旅客运输总量由2015年的11364万人次增长至2019年的13304万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减少至6315万人次。绿色集约交通方式旅客运输占比持续提升,铁路、航空的旅客运输占比分别由2015年的37%、19%增长至2020年末的47%,27%0至2020年末,我市全年航空客运吞吐量1671(2741)1万人次,航空吞吐量位列全国第14名,铁路客运到发量达2981(5637
10、)万人次,公路客运量为1154(4137)万人次,水路客运量为235(752)万人次。货物运输总量快速增长。全市对外货运总量由2015年的25774亿吨增长至2020年的54550(57161)万吨。至2020年末,我市航空货邮吞吐量28(33)万吨,排名位列全国第13名;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0750(21344)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141(1112)万标箱,航运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第7名;全年公路货运量20713(23158)万吨;全年铁路货运量994(1088)万吨;全年水运货运量12115(11594)万吨;全年邮政业务总量为138(102)亿元,物流快递业务量5.21(4.26)亿件。
11、二)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品质大幅改善轨道交通蓬勃发展。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开通运营后,城市轨道交通形成网络,实现本岛与岛外各区三向联系,客流明显增加,城市轨道交通4、6号线建设不断推进;新增文灶BRT站,加强了BRT与轨道交通系统换乘接驳,推动公共交通网络融合发展。2020年轨道交通客流增幅明显,第四季度日均客流量超40万人次,全年日均客流量为31.1(16.2)万人次,BRT年日均客运量18.5(25.6)万人次。I注:数据截止至2020年末,括号内数据截止至2019年末,下同。常规公交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中心城区城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提升至接近100%,接驳方式多样化发
12、展。全市公交车辆4314(4423)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8(13.1)标台,农村客运车辆数163(175)台。至2020年末,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144.8(183.9)万人次。积极尝试特色公交服务。积极尝试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公交运营服务,目前已推出城际公交、网约公交、微循环公交等特色公交产品,持续提升市民公共交通出行体验。公交政策持续配套。积极推动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融合发展,公交换乘优惠政策已正式实施,公交线路规划标准与实施导则、轨道交通配套公交衔接方案陆续制定出台,园区与城市轨道交通终点站接驳电动小巴常态化运营。出台厦门市公交运营服务质量考评办法、厦门市出租汽车运输服务质量信用考核
13、办法等系列管理办法。邮政网点强化覆盖。邮政服务覆盖能力增强,平均每营业网点服务面积为1.22(1.18)平方公里,平均每一营业网点服务常住人口为2856(2953)人。三、交通行业治理体系稳步推进(一)综合交通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建立健全的政府部门监督机制,市级领导小组、市级路长办、各区区级路长办和乡镇路长办挂牌成立工作已全部完成,制定建设实施方案,梳理编制农村公路项目库,大力实施村村通公交工程,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深化交通运输行政审批改革。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E政务”自助机、手机“i厦门”等“互联网+政务”方式实现全程网办,实现群众“多走网路,少走马路”,保证“一
14、次提交、7日办结”,“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的事项占比达99%。出台公共交通融合发展配套政策。全面落实福建省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公交换乘优惠及分时浮动票价制度,陆续出台公交线路规划标准与实施导则、轨道交通公交配套公交衔接方案,推进园区与轨道交通车站接驳电动小巴常态化运营,初步实现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运营管理。持续深化多层次立体交通发展。在铁路建设方面,开展基于厦门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轨道交通多网融合发展策略研究,逐步构建多通道、多方式、大容量、高效率的城际轨道交通体系;在港口建设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厦门市促进厦门港海铁联
15、运发展的扶持意见,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二)智慧交通建设城市大交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以“一库、一图、一平台”为主线,搭建统一的交通工作平台,现已汇集全市20余家单位的动静态业务数据,日更新记录超过1亿条,初步建立了大交通数据资源集约化管理体系,推动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信息互联互通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综合运输智能化发展。智慧港口方面,自主开发全国首创的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实现设备交接单电子化。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完成智能航道监控、厦门港口进出港船舶调度引航管理系统3.0等项目。智慧机场方面,我市先后推进机场协调决策系统、自助托运一体机、智能停车、智能乘机等项目,推进智慧
16、技术在机场的应用。智慧公交方面,率先全国落地5G智能技术应用,在BRT上实现5G车路协同夜间物流系统的改造,已经完成数万公里可靠性测试;在环岛路试行全电动、自动驾驶的ART(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智轨列车,通过车载传感器识别路面状况,快速准确模拟出行轨迹,实现智能运行,免去轨道铺设。搭建交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交通信用体系标志着我市交通运输信用工作迈入新的阶段。依托信息平台,实现行业信用信息的汇集上报。全市交通运输行业超过3千家企业、5万名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都囊括其中。运输监管精准化。建立“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平台、出租汽车行业监管系统、轨道交通行业监管系统、汽车租赁行业监管服务平台,实现
17、多方位的动态监测和管理。.综合执法智慧化。建设卡口分析系统、重点区域“黑车”自动监测、车牌自动识别比对系统,迅速识别锁定重点监控车辆,提高现场处置效率。建设交通运输综合业务服务平台。为实现交通运输系统内部业务规范化、图形可视化管理及政务办公一体化,推动建设厦门市交通运输综合业务服务平台(一期)。(三)绿色交通先行先试绿色物流。继绿色包裹、绿色回收、绿色配送、绿色智能之后,在城市维度推出全球首个绿色物流城市,我市将率先成为绿色物流城市的先行者。推广绿色公交车辆。加快推进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的推广应用,全面淘汰营运黄标车,积极投放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出台厦门市网约车行业地方标准,明确提出各网约车平
18、台应引导新增车辆采用纯电动车型,并计划修订网约车细则,从2020年起实现厦门市新增网约车全部采用纯电动车型。建设绿色生态港口。积极建设绿色生态型港口,开展新一代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示范项目,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绿色生态型港口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打造绿色慢行系统。陆续策划建成了与城市山海格局相适应的厦门山海健康步道、环东海域滨海浪漫线、自行车快速道等一系列高品质慢行系统。出台绿色交通标准。绿色交通政策和地方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尤其以绿色道路为重点领域,出台道路扬尘防治考评标准,强化地方绿色道路标准发展,支撑交通可持续发展。(四)平安交通稳步推进道路运输“业安”、“路安”工程建设。以“平安交通”
19、为抓手,全面开展风险管控、隐患治理、事故防范,推动落实公路(道路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意见实施方案、厦门市道路运输安全工作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厦门市交通运输系统平安交通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厦门市交通运输“业安工程”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安全生产工作。以科技助力“平安交通”。道路运输方面,依托“两客一危”动态监管平台,推行日研判,强化对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交通执法方面,通过“智慧眼”执法仪、卡口分析系统、交运通系统、设置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提高精准执法成效;交通建设工程方面,推广在建工程项目“VR(虚拟现实)安全体验馆”;管养公路
20、桥隧方面,依托市交通运行监测指挥中心、公路路网中心及进出岛通道监控中心等信息管理平台,实时动态监测管养公路桥隧,及时保障安全畅通。持续优化应急管理。落实应急保障制度,保证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的管养、维护,强化机场、火车站等重点区域执法保障;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物资运输保障,开发“入厦登记”系统保障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开通客运专线保障复工复产,推动我市交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做好防台防汛工作,强化对易积涝点、高边坡等重点部位安全巡查。第二章发展环境一发展短板(一)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亟待提升一是现有高崎国际机场对厦门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支撑不足。机场跑道容量受限,客流增速放缓,综合客运
21、量排名由第11名降至第13名;近10年全货机航线由42班/周缩减至11班/周,航线流失严重,空港竞争力下降;周边机场迅速崛起,国际及区域客流占比仅13%;国际航班航时航权航线仍存在短板,洲际航线占比不足。二是厦门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仍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国际集装箱中转率较低,仅为9.7%,远低于国际港口40%的比例;港口腹地范围较小,东西向狭窄、纵深较短,与区域港口群腹地高度重叠,货源同质竞争激烈,直接经济腹地与泉州港重叠,间接经济腹地货量少、竞争强;港口与城市发展在土地、海洋、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矛盾,集疏运通道条件有限,集疏运方式结构亟待优化,海铁联运比例不足1%,远低于国际主要港口超过2
22、0%的海铁联运比例。三是厦门铁路枢纽尚处于高速铁路的洼地。与成渝、长沙等中部城市群缺乏高标准直达通道,与长三角等城市群铁路联系超过5小时,对厦门辐射带动闽西南乃至更广阔区域发展形成制约。(二)区域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急需完善一是我市对台目前尚缺乏直达陆路通道。客运方面,受两岸形势、新冠肺炎疫情及民众旅游意愿影响,大陆赴台旅游市场萎缩;货运方面,厦门至台湾集装箱班轮总体运力过剩,实载率不高,竞争激烈,运价提升困难。二是区域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有待加强。厦门与漳州、泉州的联系仍以公路设施衔接为主,尚缺乏轨道交通联系,仅有在建的轨道交通6号线延伸段与漳州联系,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尚处于启动阶段,厦蓉、沈海等对外
23、高速通道高峰日接近饱和,难以支撑厦门对内陆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不同城市体制机制仍有待协调。城市间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涉及不同的行政主体和管辖范围,城市发展策略存在差异,规划建设协同推动、资金分担、运营管理等机制、政策仍待优化,亟需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城市交通网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是我市中心城区路网密度供给仍显不足,交通微循环不畅。本岛路网密度约为9公里/平方公里(含街坊巷道),与东京、香港、深圳等城市中心区12-20公里/平方公里的路网密度相比仍存较大差距。在道路网络结构方面,全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长度级配比约为1:3:2:4,次、支路网不足。二是
24、旧城片区慢行出行环境差。仍停留在“走得通”层面,与“走得好”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步行出行比例由2015年的30.3%降至28.8%,自行车出行由4.8%降低至3.5%O(四)交通信息化技术研究和应用不足一是交通智能检测感知体系的部署尚不完善。当前货运场站设施的安全、国省干线主要道路出入口的视频监控和运行状态监测设施等不充足,全市重点道路门架、高清视频卡口等智能网联路测单元的升级改造进度缓慢,尚未构建泛在互联并总体适应行业管理服务需求的智能交通感知网络。二是信息互联互通的协同机制有待规范。各部门、单位建立的数据应用系统条块分割明显,“信息孤岛”问题仍客观存
25、在,导致相关业务无法协同管理。三是数据赋能交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尚显不足。缺乏供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各环节决策支持的一体化交通数据平台,在自动驾驶、智慧道路等方面应用落后,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项目。(五)城市交通综合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一是交通运输多头管理、职能分散。交通管理职能设置不系统、权力碎片化、职能分散,公路、市政道路、港口、停车场等管理职能分散在交通、资源和规划、市政园林、建设、港口管理、商务、交警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容易导致衔接不畅、管理脱节、协调难度大等问题,不利于交通整体效率的提升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二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权、责与人员编制不匹配。市交通运输局作为政府交通
26、主管部门,负有保障城市道路通畅的责任,但却缺乏相关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等职能权限,权、责、人员编制不协调,全市交通无实质意义的统筹部门,难以形成交通发展合力,容易造成项目落不下地、交通管理运行不畅等问题。三是交通综合执法职能有待进一步整合。公路执法、进出岛通道执法、航道执法、航运执法、港口执法等交通执法权分散在交通运输、路桥公司、港口管理等多个部门,多层执法、多头执法,造成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成本高、执法行为不规范,制约我市交通综合执法效率。四是智慧交通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市智慧交通建设缺乏牵头统筹部门,港口、航空、海事、口岸等部门都独立开展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重复开发建
27、设问题,智慧交通建设处于小、散和无序发展阶段。五是部门间沟通协调难度大。由于交通管理职能分散、权力碎片化,许多交通管理问题必然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而一些主管部门又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导致协调难度大,许多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如交通枢纽设计不合理、多种交通方式换乘不方便等。二发展形势(一)新发展格局要求巩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经贸摩擦对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和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全球规则将深度调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市将致力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
28、际旅游会展中心、区域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等“五中心一基地”建设,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新的发展格局对厦门的高水平开放和外向型经济提出更高要求,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厦门确立为全国重要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重点建设的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在全球城市网络中承担人员往来、货物交换等方面的门户和枢纽作用,应积极发挥“五中心一基地”的平台优势,提高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水平,在空港、海港、铁路、公路等方面扩大客货运输能力,打造通达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不断强化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提高国家铁路枢纽能力,加强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全面提
29、升城市服务能级,支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二)区域协同发展要求构建综合立体区域交通网络当前两岸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两岸关系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面临新的挑战,更加需要厦门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先行先试,探索新形势下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途径,率先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积极开辟两岸融合发展新通道,实现两岸融合“通”、“惠”、“情”持续深入推进,构建“厦金共同生活圈”。厦门作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的核心引擎,应构筑衔接顺畅的区域铁路交通网络,构建高效互联的区域快速公路网络,支撑”两岸双向互济、山海内外联动”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三)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要求
30、发展高品质城市交通网络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厦门未来发展指明的战略方向。推动我市交通运输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是“十四五”时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此,“十四五”时期需着力提升本岛绿色交通服务品质推进“轨道交通+慢行”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岛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多层次的公共交通体系,构建一体化的“绿色交通城市”,积极服务跨岛发展战略。(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运输服务体系我市作为第二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城市,打造绿色便捷的公众出行服务体系,构建高效经济的现
31、代化交通物流体系,推动我市交通运输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增强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获得感的重要举措。在公众出行服务方面,“十四五”时期全市出行总量将增加至1470万人次/日,出行目的也日趋多样化,通勤、通学等生产需求所占比例逐步减少,购物、休闲等生活需求日益上升,对慢行、公共交通等符合生态要求的绿色出行方式的政策支持更有力,民众由简单完成出行向高品质出行转变,对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要求提升。在现代交通物流方面,生活消费品物流需求仍将迅速发展,将更强调个性化和高效物流服务;绿色物流、智慧物流是
32、十四五”时期物流发展重点领域,需注重城市末端配送的绿色化、智能化,切实做到提效降本。(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强化智慧交通管理体系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十四五”将陆续进入核心技术突破或商业化时期,催生新一轮工业革命,必将推动智慧交通产业升级。“十四五”时期,智慧交通将成为我市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全新动力,积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交通行业生产、管理、组织和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交通体系。(六)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完善交通行业治理体系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是交通强国建设纲
33、要的重点内容之一。新冠肺炎疫情从用户偏好、技术水平、行业生态等多个维度改变了城市交通发展,后疫情时代强调防控常态化,提倡健康出行。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提高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构建完善可靠、反应迅速的交通运输安全体系,是统筹推进新冠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的基本要求。为此,需完善依法治理体系,实施一体化交通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交通政府部门,完善绿色交通服务标准;提高交通安全运输管理体系,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体系和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健全交通应急支援体系,完善预防控制体系,实施应急事件与交通运输联动机制。三发展需求“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致力
34、推进“五中心一基地”建设,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显著增强。“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实现新跨越,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核心引擎功能逐步增强,城市辐射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对运输需求总量、结构及分布特征的预测,未来我市运输需求具有如下特点:(一)对外交通联系需求持续增长根据厦门市对外铁路通道及铁路枢纽总图规划研究、厦门新机场总体规划、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互联互通交通设施规划等相关上位规划,结合近年我市各对外交通系统客货流增长趋势,使用趋势外推法、插值法等对城市对外交通需求进行推测,预计未来厦门对外交通联系将进一步增长。铁路方面,福厦高铁和漳汕高铁引入新的铁路客流,预计2025年全年旅客
35、发送量将达4200万人,货运发送量将达1600万吨,2035年全年旅客发送量将达6350万人,货运发送量将达4150万吨;航空方面,厦门新机场开通后释放运力瓶颈,引发航空客货运迅速增长,2025年全年旅客吞吐量将达3200万人,邮货吞吐量将达40万吨,2035年全年旅客吞吐量将达6500万人,邮货吞吐量将达130万吨;港口方面,2025年全年厦门港全港旅客吞吐量将达900万人,货运吞吐量将达2.5亿吨,集装箱1400万标箱,2035年全年厦门港全港旅客吞吐量将达960万人,货运吞吐量将达4.18亿吨,集装箱2000万标箱;公路方面,闽西南一体化的推进将诱发更强的交通需求,预计2025年全年公路
36、客运量5500万人次,货运量2.94亿吨,2035年全年公路客运量6700万人次,货运量3.95亿吨。(二)城市交通出行总量不断上升未来我市人口岗位将进一步增加,经济的增长也将带来人均出行次数的上升,预测2025年全市居民全日出行总量约1470万人次,较现状上升约15%。随着轨道交通成网运营,公交客流止跌回升,预计2025年全日公交系统客流总量约455.5万人次。小客车出行将维持现状增长趋势,但有所放缓,预计至2025年保有量将达170万台,全日出行量约350万人次。总体上看,2025年绿色出行占全方式71.2%、公交占机动化分担率51.8%,基本可以达到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制定的绿色出行
37、占比70%与公交机动化占比50%的目标。2035年全市居民全日出行总量约1970万人次。其中,全日公交系统客流总量约843万人次,小客车出行量约392万人次。(三)出入岛及环湾联系增强2025年全市交通出行分布在岛内外依然存在较大差异。出入岛出行继续增强,预计2025年全日双向总量约160万人次,以本岛为中心的放射状客流形态依然十分明显。岛外片区间出行联系量较现状显著提高,环形带状客流出行特征逐步形成。“十四五”时期我市对外交通客流迅速增长,城市交通出行总量不断上升,跨组团出行不断增加,私人机动化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将对现有对外通道、跨海通道及枢纽集疏运系统造成较大压力,公交方面,轨道交通成网运
38、营,客流迅速增加,公交系统整体分担率与“十三五”时期相比有所提升。第三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重大战略部署和要求,围绕“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建设总目标,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紧紧抓住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两条主线,充分发挥“五中心一基地”城市定位、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核心
39、引擎以及对台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构建高效通达的区域交通网络,打造高品质的城市交通,构筑人民满意的现代化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推动智慧交通发展,打造沿海开放型城市交通强国建设示范样板,全面支撑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二基本原则服务大局,先行支撑。突出我市“五中心一基地”和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核心引擎的战略地位,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适度超前,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支撑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系统布局,融合发展。立足我市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职能,整合优化、合理配置综合交通运输资源,统筹各交通方式的发展,打破各行业
40、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推动交通与产业、港口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提高城市交通治理能力,加快构建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围绕“五中心一基地”建设和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在国际性交通枢纽建设、区域交通协同、城市交通治理、交通科技创新等领域,在模式、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率先突破,完善城市交通治理体系。多方联动,合力推进。紧扣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实施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与中央、省、周边城市对按,调动政府、企业、研发机构、社会公众等各方力量,确保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三发展目标(一)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为实现全方位高
41、质量发展超越,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样板城市建设,结合交通强国建设厦门行动方案要求,2035年全面建成规模合理、方式协调、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绿色集约、经济实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全国领先水平。建成直通两岸、畅达亚太、通达全球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深度融入国家大通道大动脉,枢纽一体化水平、通道辐射能力和网络连通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我市在区域中的核心引擎功能进一步凸显,区域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全面提升,有机衔接“福建省211交通圈”,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建成高品质城市交通体系。绿
42、色交通高质量发展,基本实现公共交通服务均衡发展,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交通智能化水平达到世界领先,率先实现交通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十四五”发展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我市交通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助推“五中心一基地”建设,着力巩固“一座枢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助推我市“五中心一基地”建设;优化“两层网络”: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城市高品质交通网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服务民众便捷出行,基本形成闽西南协同发展区“2.5小时商务圈”、厦漳泉金”1小时生活圈”和厦门市域“半小时通勤圈”;完善“三个体系”:人民满意的现代运输服务体系、全国领先的智
43、慧交通管理体系、保障有力的交通行业治理体系,至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巩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为“一带一路”海上战略支点城市和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主动融入“6轴、7廊、8通道”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形成面向全球的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与国际接轨、高效便捷的国际航运中心。到202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00万标箱,邮轮旅客年吞吐量达到60万人次,空港旅客年吞吐量达到3200万人次,机场国际通航航线达42条以上,市域内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4公里。基本
44、建成综合立体的区域交通网络。充分衔接全省“两群、一片、多节点”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和“三纵六横两联”综合运输大通道,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核心引擎功能持续增强,对台先行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厦金区域融合取得新进展,形成闽西南协同发展区“2.5小时商务圈”、厦漳泉金“1小时生活圈”。到2025年,城际轨道交通建设里程达到52公里,建成公路通车总里程(不含自然村道)2300公里。基本建成高品质交通网络。交通支撑“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实现新跨越,形成“衔接区域、支撑全域、通达便捷、环湾放射”的高品质城市交通网络。轨道交通的骨架作用逐步凸显,实现三向跨岛和拥湾发展。形成与山水格局相适应的安全、连续慢行路径和
45、网络,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高品质慢行交通城市。到2025年,全市快速路里程达到4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62公里;健康步道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基本建成人民满意的现代化运输服务体系。运输服务能力达到一流水平,交通运输基本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多元化交通运输服务格局,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增强公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公共交通多网融合持续深化,公共交通通达率显著提高,绿色出行水平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交通服务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形成“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有力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全方式绿色出行率不少于70%,公共交通
46、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0%,通自然村道路硬化率接近100%,邮政业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基本建成全国领先的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建设独具特色的智慧交通样板城市,智慧港口、智慧公交、智慧物流等交通智能化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要素资源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泛在互联感知网络基本建成,综合运输一体化服务成效显著。到2025年,岸桥自动化控制率达到30%,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装备、行业管理等要素的数字化率达到100%,重点路段动态监测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公共交通电子支付率达到90%。基本建成保障有力的交通行业治理体系。交通运输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交通运输服务型政府部门。绿色交通制度体系和绿
47、色技术标准逐步完善,车辆装备清洁能源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交通运输制度体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交通应急保障水平全面提升,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和防控体系基本实现。到2025年,较大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下降率比2020年下降20%,沿海离岸100海里以内水域应急到达时间小于90分钟,交通运输C02排放比2020年下降3%,邮件快件绿色包装规范化达到95%o第四章主要任务一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一)打造通达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作为“一带一路”海上战略支点城市和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重要支撑,厦门新机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同城化
48、的进程起到关键作用。以“世界一流、国内领先”为目标,推动厦门新机场定位进一步提升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机场、枢纽机场、国际货运口岸机场和对台主要口岸机场。加快新机场建设。推进厦门新机场建设,在“十四五”时期建成2条跑道、55万平方米的航站楼,196个站坪机位资源,1座塔台,3处站坪运行管理设施及其他辅助生产生活设施和公用配套设施,推进厦门区域管制中心建设。巩固和提升航空运输、飞机维修、航空工业等优势,建设厦门新机场航空工业园和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打造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通达全球的航线网络。积极争取航权和时刻资源,谋划厦门往金砖国家的航线,强化机场与金门、东南亚、海丝陆丝节点城市的交通联系,开通战略性远程航线,深耕国际重点航线,实现与世界主要枢纽城市的通航,至2025年,通航航线增长至200条以上,其中国际通航航线增加至42条以上,出入境客流占比增长至17%以上;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基地航空公司,培育本土全球网络型航空公司,吸引全球高品质航空公司入驻,力争成为主要航空联盟在中国东南的重要运作基地。打造空地、空海、空铁一体化集疏运体系。“十四五”时期推动建设“两快两高”(即第三东通道、溪东路、机场高速、泉厦金联络线)与“一快一普”(轨道交通快线4号线和普线3号线),形成与国铁、城际轨道交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