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推荐相关文档.docx.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618744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35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推荐相关文档.docx.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活]【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推荐相关文档.docx.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活]【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推荐相关文档.docx.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活]【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推荐相关文档.docx.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活]【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推荐相关文档.docx.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推荐相关文档.docx.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高考第一轮复习语文】推荐相关文档.docx.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推荐相关文档 (来自百度文库) 高一语文第二专题劝学师说练习 一. 基础知识(3分x6,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蓼蓝 (lido) 祈(qi )祷金石可镂( lou )蟠(pdn) 桃 B. K(gui )步炽(zhl) 热休戚( qi )相关锲(qie )而不舍 C.靛(cling)蓝脊(ji )梁镰(sha)羽而归泽被(b“)后世 D.参省(xing) 惩罚(cheng) 亘(gQn ) r 1不变 熠熠( yi )闪光 2. 下列各纽词语屮,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寥廓急燥按部就班贻笑大方 B.须叟良辰美景沧海桑田 C.诙谐再接再励一?如既往举其不定

2、 D.狭隘骐踏怨天犹人真知卓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 一项是() A. 我看到自己孤独的身影,在海边寂寞地拉长缩短,百无聊赖,看FI 出 FI 落,听潮涨潮消。 B.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的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 向。 c. 青天碧落 Z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门述对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D.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來、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厚非、 受到众人钦佩并鬲出于众人Z 上的东西。 4.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唐代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3、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侶导者, 他们坚持按 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B.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曾巩, 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彻、王安石。 C.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侶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Z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 首”。“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情。 D.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可以通过学 习、教化来改变人性之“恶”。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J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A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4、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蚓无爪牙之利 句读 Z 不知 从师而问焉 吾尝终 H而思矣 6.下列选择中,全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金就砺则利虽有槁眾传道受业解惑也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 知明而行无过或师焉,或不焉吾从而师之君了生非异也 A.B. C.0. 二.文言文阅读(3分x8,共24分) (一)阅读劝学、师说屮的两段文字,完成711题。 吾尝终口而思矣,不如须臾Z 所学也;吾尝蹟而望矣,不如登高Z博见也。登高而招 , 臂非加氏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牛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5、 嗟乎!帅道 Z 不传也久矣,欲人Z 无惑也难矣。古Z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Z 所以为圣 , 愚人 Z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爱其了,择帅而教Z,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 Z师,授 Z 廿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 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Z 不知,惑 Z 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人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白工 之人,不耻相师,丄大夫 Z族,曰 师 H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Z。问 Z,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闪则足淆,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 Z 不复可知矣!巫庚乐师百工Z 人,君子不齿,今其

6、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师说) 7.下列句了中加点词的解释,冇错误的一 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师道 Z 不传也久矣 C.君子不齿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8.下列各组句了中,加点词的意 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9.下列句了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 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牛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疾:快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不齿:极度鄙视 惑:糊涂 A.顺风而呼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 Z 无惑也难矣 C.其皆出于此乎 巫医乐师百工 Z人,不耻相师 授而习其句读者

7、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0.下列对第二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段主要是批判当时人们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作者先以感叹的语气,惋惜古人优良的从师风气没 有能够流传下來。 B.第一层将“古 Z圣人”与“今 Z 众人”作对比,使木文更具冇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 良之风。 C.第二层把“为孩子选择老师”跟“自己不愿拜老师”作对比,深入揭露有些人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 D.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人夫之族”作对比,来批判当时士人夫们的不能尊师重道,结 尾“其可怪也欤”表鉤了作者对这种不良风尚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1

8、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谋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來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 物”。先用“吾尝终H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來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 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川四个生活中常冇的经历來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垂要作用,借此证 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 批判了当 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师说选段最后对丄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対不肯从师而学的愚 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二)

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4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英贤。管仲贫闲,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 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 管仲 Fh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 事而更穷因,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冇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 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 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 为无耻,知我不着小节而

10、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牛?我者父母,知我者鲍了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Z。了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I? 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 鲍叔能知人也。 12.对下列句了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止确的一项是 (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B.鲍叔遂进管仲 C.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游:游玩,游览。进: 推荐,进献。 既:既然。 不肖:不贤,没冇才能 A.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B.吾始闲时,尝与鲍叔贾 C.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D.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因 14.以卜- 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 表现管仲之贤的一组是() 管仲贫

11、困,常欺鲍叔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Z 谋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A.B.C.D. 三. 翻译、默写(共48分) 12.翻译(28分) (1)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 : (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_ (3) 君了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_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Z 所存,师 Z 所存也。 译:_ (5) 彼童了 Z 师,授 Zb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_ (6)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了也! 译:

12、_ (7)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_ 13.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20分) (1) _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o 故临崩奇臣以人事也 吾尝终口而思矣 师不必贤于弟子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 _师者, o (4) _吾师道也,o (5) _ 是故弟了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贤于弟了。 _ , , 如是而已。 (6) _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 _, _ , 圣心备焉。 (7) _ , _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_ , 不能十步, _ , 功在不舍。 (8) _ , _ , 用心躁也。 (9)锲而舍 Z,朽木不折; _ , _ 。 (10) _ 六

13、艺”指:诗,书, _ , 礼,, O 四.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4-15题。(10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唠 T?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4. 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 ?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 (6 分) 答: 15.作者写画眉鸟何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_ 绍兴一中 09 届高三语文复习必修一文言复习梳理 劝学【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 通假字 (1)软以为轮(通“煤”,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 “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 “智”, 2. 古今异义 (1) 软以为轮 (2) 金就

14、砺则利 (3)君子聘学而 H参省乎己 (4)用心一也 (5)蚓无爪牙 Z 利 3. 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川法。木直屮绳,糅以为轮(通“煤“,用火烤,使弯山)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口参省乎己(每口)/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 二、文言虚词 1. 而 连词,表修饰。吾尝终 H而思矣 / 吾尝蹟而望矣 / 登高而招 / 顺风而呼 连词,表转折。青,取 Z 于蓝而青于蓝 / 冰,水为 Z而寒于水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15、,而见者远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而致千里 / 而绝江河 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 FI 参省乎己 2. 于 (1)介词,从。青,収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収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引岀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 之 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 Z利,筋骨 Z强 助词,的。非蛇媾之穴,无可寄托者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一说助词,的)4. 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

16、水成渊,蛟龙生焉 句末语气助词。积善成徳,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说为恭词)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古义:因为用心古 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 今义:别人的帮凶、走狗 猶慧)(4)君子牛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古义: 把做成今义:认为 古义:文小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 君子生非界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 非蛇媾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Z 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糅(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

17、而 绝江 河(省介词“于”) 3? 倒装句 (1)青,敢 Z于蓝,而青于蓝 ( 于蓝取 Z、于蓝青,介宾后置 ) (2)君子 I 専学而 H参省乎己 ( 乎己参省,介宾后迸 )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课堂演练】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指金属的刀类 B. 君子生非界也通“性”,资质,禀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动词,游泳 D.君了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淫问渊博 2. 下列各组句了小,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终 FI 而思矣 B.蚓无爪牙 Z 利,筋骨 Z强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积

18、土成山,风雨兴焉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了博学而 LI 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牛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故不积琏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锲而舍 Z,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师说【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传授 )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

19、教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非 蛇鳞之穴无可寄托者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积水成 渊,蛟龙牛焉 或师焉 , 或不焉 ( 通“否”)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 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5)吾从而师之 结果 (6)今 Z 众人 (7)小学而人遗 育的机构 3. 一词多义 (1)师 古 Z学者必冇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 Z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 的著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 传授)

20、师道 Z 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 JI 帀鄰子(以为师)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人遗(小的方曲、人的方血)/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1. 而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一说并且)/ 小学而大遗(一说但是) 惑而不从师 吾从而师之 / 人非生而知之者 7 择师而教之 是而己 2. 之 (1) 助词,的。古 Z学者必冇师 / 彼童子 Z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

21、谓之间収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 / 师说 Z 不传也久矣 / 欲人 Z无惑也难矣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 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谿了 Z 徒/ 3. 其 (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代词,他的。夫腐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人概。其 皆出于此乎 (5)指示代词,这。其可怪也欤(这不是很奇怪吗?老教材: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4. 于 (1)介词,比。夫丿时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

22、身也(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5)介词,被。不 拘于时 5. 乎 (1)介词,相当于“于” , 译为“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连词,表并列。 (2)连词,表转 折。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复音虚词“而已”,可解释为 罢了”。 (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牛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夫廂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 6. 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

23、先乎吾/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者也”,表判断)(2)道 Z所存,师 Z 所存也(“也” , 表判 断) 2.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之”) 3? 倒装句 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24、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多的 人 C.师道 Z 不传也久矣风尚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2.卞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感也终不解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鄰子之 徒 C.夫庸知其年 Z 先后生于吾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吾从而师 Z 择师而教 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赤壁赋【重点

25、梳理】 一、文言实词 1. 通假字 3. 词多义 (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卜?面) (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4.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 顺流而东(向东进 军) (2)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 Z潜蛟(使起舞) / 泣孤舟 Z 錢妇(使哭泣) (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4)名诃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吕(向西,向东) (5)形容词川作动词。正襟危坐(使动,使端正) /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 得像) /

26、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 而 (1)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盈虚 者如彼,而 卒莫消长也 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 Z/口其不变者而观 Z 连 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 问客 (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 之 (1)助词,的。月岀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凌 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 Z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Z 所有/ 吾少子 Z 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盖将白其变者而观之/ 耳得之而为声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

27、” , 连结,盘绕) (3)举匏尊以相属(通 “樽”)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 Z 间 式 (2)白露横江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力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了 (1)东 顺流而东(名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名作状,向东)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苏子?客泛舟游于赤壁Z 下(名词,如 诉如泣(副词,像) 3? 于 (1)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托遗响于悲风/ (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8、4. 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徳 Z 困于周郎者乎 / 而又何羡乎( 2)介词,在。相为枕 藉乎舟中 (3)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 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具声)泣孤舟之裟妇(省略“其声”) (苏了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3. 倒装句 (1)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卜?(于赤撰之卜 ?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直) (2)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 于斗牛

29、之间徘徊 , 介宾短语后置) (3) 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 此非孟徳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 (7)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8)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课堂演练】 1.对卞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致意,引申为劝酒B.白鉤横江口茫茫的水汽 C.舞幽壑 Z潜蛟 使起舞D.不知东方 Z 既白白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口其不变者而观 Z B. 月出于东 ll

30、lZ 哀吾 生之须臾 C.徘徊于斗牛之间托遗响于悲风D.此非孟徳之闲于周郎者乎而乂何羡乎 3.把卞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此非孟徳之闲于周郎者乎?(3)哀吾生之须臾 , 羡长江 Z无穷。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Z,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Z,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 通假字 古义:倒塌,文屮指身了倾倒的样了今义:精神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 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遍)穷山之髙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 词,走到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

31、(名词,梦境,梦中) (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 (动词,开始) 4.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穷冋溪徒遍) / 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5)名词用作动词。外与天际(连接) / 卧而梦(做梦 “ 故为 Z 文以志(写作文帝) 名词用作状语。 F1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 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 / 四望如一(向四血) 二、文言虚词 1. 而 (1) 连词,表修饰。 (2) 连词,表承接。 施丿施而行,漫漫而游 /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披草而朋,倾壶而醉 / 卧而梦 / 觉而起,起而归 / 自远而至 (3)连词,表

32、转折。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 而莫得其涯 / 而不知其所穷 /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连词,表条件。 2. 之 穷山 Z 高而止 (1)助词,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F (2)代词,它。始指异 Z(指西山) / 故为 Z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1)自余为偻人(通“戮”,引屮为有罪)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 古今异义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承接,接著 (2) 颓然就醉 萎靡不振 (3) 游于是乎 (2)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始指异 Z(以 为异) 自远 而至(远处)四望如一(相 同) (3)助词,主谓之

33、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知 FI 之入/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 为 (1)介词,为了。故为之文以志(2)动词,成为。自余为倦人/ 不与培峻为类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屈(于)是州(省略介词“于”)以为凡是州Z山水冇异态者(定语后置) 俄)因处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4)始指(之)界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 件事) 2.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也”,表判断)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B. 颓然就

34、醉精神萎靡不振 C.穷回溪 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D.始指界 Z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 界 2.下列各纽句子屮,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游于是乎始于是饮酒乐甚B.自余为傷人不与培壇为类 C.不知口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D.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 踞而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以为凡是州 Z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两山Z 怪特。 悠悠乎与额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英所穷。 心凝形轻,与万化冥合。 4.理解课文。 文中画线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有界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一句中,“怪特” 一词是用 来写西山特点的,但它又似乎不仅如此。请结合口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专业好文档精心整理欢迎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