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指导(1).docx.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621661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20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复习指导(1).docx.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大学语文》复习指导(1).docx.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大学语文》复习指导(1).docx.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大学语文》复习指导(1).docx.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大学语文》复习指导(1).docx.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复习指导(1).docx.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复习指导(1).docx.pdf(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语文复习指导 一诗词部分 目的要求 了解15篇诗歌(不包括外国诗)作者的姓名、所处的时代他们在文学 史上的影响; 掌握15篇诗歌的分类和体裁以及每首诗歌的主旨和各自的表 达方式、艺术特色。对指定的有关篇目能够背诵、默写。 教学内容 一、文体知识部分: 1. 抒情是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 情即不加外物,不加掩饰,直陈口己的喜怒哀斥;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 描绘人物举动來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2. 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有象征、夸张、 用典等。(要求结合具体作品掌握) 3. 我们把唐代和唐代以前不讲究诗词格律的诗称为古体诗,把代和唐

2、代 以后讲究诗词格律的诗称之为近体诗。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是(1)近体诗有字数、 句数的限制,体 诗没有; (2)近体诗讲究平仄,而古体诗不讲究平仄;(3)近体诗 讲究押韵,而古 体诗不讲究押韵;(4)近体诗耍求对仗,而古体诗不要求对仗。 4. 在近体诗中,讲究平仄是最基本的要求,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本质区 别。 二、各篇诗词要点提示: (- )兼葭 1-本诗选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 篇, 分风、雅、颂三大类。 2. 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 法。 3. 缘景生情、情景交融是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4. 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分为三章,

3、每章前两句都是借景 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后四句表达追寻。 (- )哀郢 1.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 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文学 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2. 哀郢是九章中的第三篇,哀郢是秦将白起攻破楚国 的郢都后,屈原对郢都的哀悼和对祖国危亡的忧虑。哀郢就是哀悼楚国郢都之 意。 (三)七哀诗 1. 王粲是汉魏吋期的诗人,“建安七子” 2。王粲在“建安七子” 中 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为“曹王”。 2. 这首诗是王粲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汉末离乱和人民痛苦,以及作者对 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憎恶。

4、 3?全诗分为三层。第一层交代自己离开长安的原因和惨别的场面; 第二 层描写了两个典型画面,一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画面;一是“饥妇 弃子于草间”的画面。并通过“饥妇弃子”这一典型事例来揭露战乱带给人民的 深重灾难;第三层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4?了解该诗在叙事和抒情关系的处理方法。(请看教材后简析) 5. 这首诗的描写方法灵活多样,既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的场面 描写,又有“路有饥妇人”的典型描写;既有“亲戚对我悲”、“朋友相 追攀”、“挥涕独不还”的行动描写;又有“何能两相完”、“喟然伤心 肝”的心理描写。多种手法巧妙结合,有动有静、有虚有实,生动地描绘 出那个动乱

5、时代真实的历史画卷。 6. 简答与简析: (1)这首诗在选材上的特点是什么?(请看教材后简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作用是什么?(见提示 5) (四)春江花月夜 1. 这是一首古体诗,虽然沿用的是乐府古题,但却以清新 优美的语言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 的顶峰”。 2. 这首词的结构顺序依次是:一、展现春江花月夜的自然景 象;二、由写景转写人生,以明月常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诗人心中对人 生的迷惘和感叹;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离情别绪; 四、由写思妇转 写游子,主要抒写江湖游子辗转反恻的思归Z情。 景物、人生、思妇、游 子, 这四者依次就是这四部

6、分的基本着眼点。 3.艺术特点:这首诗绘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杲交融。而且各部分的情景交融又冇不同的方 式和作用。第一部分描绘臼然景观,以明月渐渐升起为屮心,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渐展开, 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価,- 苴作用在于从总体上为下文的人悄抒写提供引人遐想 的坏境,为卜 ?面抒情烘托气氛。二、三部分主要是用江月永照引发牛命短暂;用明月长圆引发人间离 别; 用刀光遍洒引发思妇绵绵相思。 这两部分情景交融的基木特点是相反相成, 通过 情和景的对比反衬, 鲜明地体现出月圆人不圆的旨意。最后- ?部分主要用花落、春归、雾漫、月残來引发游了的思归Z悄, 这里情景交融的特点

7、是冋步同生, 通过情与景的相互烘染,來烘托离别相思、Z苦。 心4.诗中的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来抒写人情。 女口: “口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 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喑示思妇对镜伤怀;“卷不去”、“拂 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煤恻、难以排遣;“梦落花”暗示春将尽; “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人与物、情与景达到 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5. 简答与分析题: (1)划分这首长篇抒情诗的段落,概括各段的抒写着眼点。 (2)说明该诗第一部分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和作用。 (4)找出诗屮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 (以上均见文中捉

8、示) (五)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 李白是盛唐吋期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大胆抨击封建 权贵,同情人民的苦难;追求理想和光明;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他成功地运用 了浪漫主义手法,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 全诗分为四层,第一层,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字长安被逐以来的苦闷。 前两句感叹时光流逝,而口己却壮志蹉死,功业无成; 后两句乂恼恨今H的烦 忧。笫二层突作反转,转写“万里长空送秋雁“的壮美秋景,并激起高楼酣饮的 豪情逸兴。第三层写主客双方的才能、理想,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第四层 又是一落千丈的大转折,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愁Z深、痛Z切,最后以深深的感 慨 作结。 3. 背诵这首诗

9、。 4 ?简答与分析: (1)分析该诗的层次,并掌握它在结构上的特点。(请看教材后简 析) (2)说明“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乂清发”两句诗的含义。(同 上) (六)登高 1.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他 的诗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以来的优秀文学传统, 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2.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 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3. 首句对起,写登高见闻,用六组镜头分别从形象、颜色、声音、状态等 方面,对夔州秋天的景象作了细致的描写,从多方面给人以深秋的感

10、受。颔联对 承,从大处着墨,集屮表现了夔州秋天 比较说明该诗第二三两部分和第U!部分借景抒情的不同 的典型特征:“无边”句承接了首联第一句中的写III林,描写III间林 木落叶纷 纷的肃杀景象,“无边”写出了树木Z高、落木Z多;“不尽”句写长江,极写 远眺视界之远,形象地写出了长江源头之远、江流之长,以及长江浩瀚奔流的气 势。颈联对转,着重表现诗人的情感。分别从吋间、空间着笔,写出了离家万 里、异乡悲秋、生计艰难、多病潦倒、孑然一身等丰富曲折的悲凉之意,把登高 的情怀抒写的淋漓尽致、概括的全面具体。尾联对结,并分承颈联使内容补充的 更具体,把潦倒不堪、口发H增、因病断酒的愁苦归结到吋世艰难这一

11、根源上, 使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跃然纸上。 4?“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诗,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景色的 特征。“无边”句承接了首联第一句中的写山林,描写山间林木落叶纷纷的肃杀景 象,“无边”写出了树木Z高、落木Z 多; “不尽”句写长江,极写远眺视界之远,形象地写出了长江源头Z远、江流 Z长,以及长江浩瀚奔流的气势。这两句诗借景抒情, 诗人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发 内心的沉郁和悲凉之情。同时,通过萧萧落叶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透示出韶 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5. 背诵这首诗。 6. 简答与简析题: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來”两句诗的诗意和

12、感情内涵。 (见提示3) (3)结合诗的具体内容,体会这首诗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4)分析该诗四联的内涵。(见提示3) (七)泊秦淮 1.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尤其擅长七律和绝句。 2. 这首诗首句写景,为表达主题渲染了幽眇凄清的意境和伤感悲凉的气氛; 第二旬为承上启下他“夜泊秦淮”承上,“近酒家” 启下;三四句是全诗的主题所 在,通过议论、抒情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殷忧和愤慨,并把历史、现时和未来连在 一起。在层次上,一、 4. 简答与分析 :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这首诗后两句看似斥责歌女,实则别有深意,试对诗人的曲笔意旨进 行分析。(看教材后简

13、析) (3)找岀这首诗的承上启下句,并分析其作用和内涵。(同上) (4)掌握这首诗的层次大意和每句诗的含义。(同上) (八)贾生 二句是写景,二、I 3.背诵这首诗。 U!旬为议论抒情。 1.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 2. 这首诗主要是讽刺和揭露汉文帝表面上求贤、敬贤而实际上并不能真正 识贤、任贤。开头两句从正面着笔;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的枢纽,第四句连 用两个“问”造成句中排比,在意义上形成鲜明对照,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3. 简答与分析: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简要分析这首诗运用抑扬手法的艺术效果。(参照教材简析) (3)找出这首诗的承转交错

14、句,并分析其作用和内涵。(同_h) (4)掌握这首诗的层次大意和每句诗的含义。(同上) 4. 背诵这首诗。 (九)念奴娇(赤壁怀古) 1. 这是一首词。作者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 之一。他的词,开创了以诗入词的豪放词风,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家。 2.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游黄冈赤壁而作。诗人借景抒情, 缅怀建功立 业的英雄人物,并表达了口己事业无成、岁月蹉距的深沉感慨。 3?词的上片写景,描绘出赤壁雄奇壮观的景象。开端三句,总写长江,由江 水触发思古之幽情。 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笔, 随即 用“浪淘尽”三字, 把万里长江、 千载历史、无数风流人物贯穿起来。意思是说,时光流逝

15、,正如这滚滚东流的长江 水,一去不复返。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是被时间送走的,就好象被这千迭浪滔冲刷走 一 样。这几句蕴含着诗人人生短暂、事业无成的感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杰!”是对景抒情。前句收束上片,总括赤壁景物描写;下句启下,市写景转入写 人。 词的下片怀古, 写周瑜所建立的功业和诗人的感慨。前五句着 力塑造了赤壁Z 战中智破强敌的周瑜的形象。“雄姿英发”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 度翩翩,描写他指挥三军从容闲雅的神态,反映了他对这场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 券的心态。前一句“小乔出嫁了”则是为衬托他功业、家庭,一切志得意满,从侧 面描写他少年风流、英姿俊美。“灰飞烟灭”则是交代这场

16、战争的结果。在此一 点也没有渲染金戈铁马的战争气氛而是着笔于主帅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就更 加突出了周瑜的非凡气度和军事才能。 4. 背诵这首词。 5. 简答与分析题: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见提示2) (2)分析词的上下片中各句的含义。(见教材简析) (3)为什么说“浪淘尽”三字把万里长江、千古历史、无数风流人物 贯穿起來?这三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见提示3) (4)分析词的下片周瑜形象的描写。(同上) (十)永遇乐(落日馅金) 1. 作者李清照,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作家。她的词,以北宋 灭匸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内容比较狭窄,多写闺情;后期由于遭 遇不幸,风格突

17、变,在哀情愁绪的叙写中寄寓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具有 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意义。 2. 这首词是词人晚年流寓临安时所写。全词通过对比南渡前后过元宵佳 节的两种不同状况,展示出生活的巨大变化,抒发了词人思国怀乡的悲苦情怀。 3. 本词在写作上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往日的繁华欢悦与今日的凄苦 寂寞、他人的笑语与口己的独愁相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在章法上,由今到昔,再 由昔到今,层层深入首尾圆合,情景交融,跌宕有致,意境更为深远。 4. 词的前九句,通过景物描写来展示诗人今日“元宵佳节” 的心情。前 两句,十分逼真地揭示和刻画出这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傍晚。第三句却突叹一句“人 在何处? “以丽景衬托

18、哀情,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愁苦的心境。下面三句,前两 句继续写景,用“怨” 着力渲染愁苦凄楚之情,紧接着乂用了一个设问:“春意知 儿许? ” 同样也是用丽景衬托哀情。最后三句紧承上面词意,在交代了气候、点 明节令又笔锋一转,再设一问:“次第岂无风雨?”这里的风雨不仅是口然界的 风雨,而且还含有政治上的风雨之意,揭示了诗人在饱经沧桑、历尽丧乱Z后,面 对变换莫测的时世和周围环境所必然产生的那种忧惧心理。 以上九句,三次设问,不仅一问深似一问,而且每问都是以景衬情,生动地 表现了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的特定心境。 背诵这首词。 5. 简答与分析题: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见提示2) (2)词的上片

19、用了三个设问句,其作用是什么?(见提示4) (3)指出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其作用。(见提示3) (4)分析这首词的层次大意。(见教材简析) 6. 背诵这首词。 (十一)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 陆游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诗坛上写诗最多的诗 人。他生当北宋灭亡、金人南侵之际,年轻时就立下了抗击金虏、恢复中原的信 念。入仕后因主张抗金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仕途坎坷,晚年在故乡山阴闲居 达二十年之久。但恢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2.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赋闲家乡山阴时所写。当时诗人被迫赋闲山阴多 年,他空有报国之心,却无请缨之路,岁月空流,积一腔悲愤,写下了这首词。 3. 词的

20、上片是记梦,写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前两句是写过去; 后两句是写 现在,写梦酮之后,这两句在感情上一起一落,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表现的更加 鲜明。下片是抒愤,抒发诗人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前三句从时间(年 龄)角度着眼,写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后三旬从空间角度(地域)着眼,写理 想不能实现的悲愤。 4?“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两句对仗工整。一句是写山,一句是写水; 一写西北,一写东南,使“心”(理想、愿望)与“身” (处境、现实)的矛盾 对比鲜明而强烈。 5. 背诵这首词。 6. 简答与分析题: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说明“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屮“觅封候” 典故的岀 处和在词中

21、的作用。(请参考教材后注释2、3) (3)分析这首词的层次和各部分大意。(参考前面提示3) (4)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两句词的含义。(参考前面提示 4) (十二)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 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他的词,以缅怀故国山河、抒发抗金报 国之志、揭露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为主题,题材广泛、手法多样;善于用事、用 典,亦善白描,风格沉郁顿挫、慷慨苍凉。和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并称 “苏辛”。 2. 这首词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是赠给好友陈亮、以抒发抗金 壮志O 3. 这善词前九句为第一部分,描写火热的军旅生涯和建功立业的壮志。 首句为第一层,描写现实;第二句至第九句

22、为第二层, 是描写梦境。前四句描写战地生活,通过士兵分吃烤牛肉、演奏激昂的边塞音 乐、沙场秋点兵三个典型画面來反映火热的战斗生活;下片开头两句承上片词意 描写,连用两个比喻,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进一步刻画出冲锋陷阵、杀敌 报国的英雄形象;第三层是八、九两句,点明英雄的志向是为君王恢复中原、安 定天下、博取美名。最后一句为第二部分,写英雄壮志难酬的感慨。 4. 这首词在结构上,构思奇特,富有创造性。它首尾两句写实,中间八 句写梦境,过片以后不变,使不可遏止的激情直泻而下,打破了常规分片的写 法,前九句集屮笔墨写一件事,最后一句抒情。章法奇特,前所罕见。这也正休 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23、 5. 背诵这首词。 6. 简答与分析题: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分析这首词的内容,并分析各层次Z间的关系和大意。 (请参考前面捉示) (3)分析这首词在结构上的特点。(参考前面提示) (十三)再别康桥 1. 作者徐志摩,现代著名的诗人。他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1924年与胡适、陈四淳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 在北京主编晨报 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1931年,因飞机失事 而英年早逝。 2 ?徐志摩诗的最大特点是富于音乐美。 (十四)寻梦者 1. 作者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同时,他又 是翻译家,在译介法国文学和西班牙

24、文学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1930年参加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 2. 寻梦者反映了“五四”以后觉醒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出 路的顽强而又执着的追寻精神。 (十五)发现 1. 作者闻一多,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他1920年4刀, 发表了第一 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白话新诗西岸);1923 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出版第 二本诗集死水。 2 ?闻一多是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的重要奠基人,爱国主义 作为诗魂贯穿于闻一多的全部诗作中。 记叙文部分 目的要求 了解18篇记叙文、戏剧(不包括外国作品)作者的姓名、所处的时代,以及 他们在文学

25、史上的影响;掌握17篇文章的(不包括戏剧)中心思想;划分重耍段 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掌握文章的记叙方式和描写方法; 识别文中运用的对比、 铺垫、暗示、象征、比喻、比拟、语意双关、夹叙夹议等修辞手法和修辞作用;掌 握篇 中出现的语言现象。 教学内容 一. 文体知识部分 1. 记叙文的叙事主要用记叙这种表达方式。记叙文的叙述,应该具备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六要素。 2. 人称,是作者叙述时的地位和视点。人称,也称为叙事角。 3. 第二人称代词在文章中是一种虚指,第二人称代词是不存在的。 4. 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顺叙, 是 按照事件发 生、发展和变化的顺序来

26、叙述;倒叙,是先写出事件的结局,然后再按照事情原 来的口然顺序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 插叙, 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屮,出于某种 需要,暂时屮断叙述线索,插入另一件事情的叙述,然后再回到对主要事件的叙 述上来;补叙 , 是对前面所叙情节的补充性叙述,以使内容更加完整。 5. 在记叙文中,叙事与写人很难分开,叙事离不开写人,写人离不开叙 事。写人的具体方法有:(1)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 (2)语言描写(或对话描写);(3)行动描写(或动作描写);(4)心理 描写。和以上四种描写有关的,还有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细小的地方的描 写。它可以体现在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诸方面。如左忠毅公逸事第一

27、 部分,就是通过左光斗“覆貂”、“掩户”等细节描写展示左光斗的形象。 (以上几种叙述方法和描写方式,要求能在具体文章屮分析,理解,并能 掌握概念。) 6. 描写,是运用文字语言的造型功功能,把人、事、物的状态具体形象 地展现出来。 描写的笔法有:(1)粗笔:是对描写对象作轮廓性的简单勾勒。(2) 工笔:是细致入微的刻画,每一个部分都要具体且富于变化地再现出来。(3)白 描:是用质朴洗练的语言对描写对象作不事渲染的描写。 (以上内容,耍求掌握概念,并能在具体文章中分析、掌握。) 二、各篇要点提示 (- )庄辛论幸臣 1.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官对当时策士言行的记录。原来书名不确 定,西汉学者刘向整

28、理校定后,命名为战国策。 2. 战国策及左传、国语等先秦散文,都是历史散文。 3. 庄辛论幸臣主要的篇幅是记述君臣的对话,故事的开端、发展、 高潮、结尾都是由对话完成的。并且,通过对话塑造了一个机智果敢、有胆有识 从容善变的策士形象。 4. 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运用生动精彩的寓言故事,使说理浅显易懂。文 章中以“见兔而顾犬”、“亡羊而补牢”说明楚王现在痛改前非、力挽危急,还 不算太迟;以蜻蛉、黄雀、黄鹄等寓言故事,以及蔡灵侯的教训,以小见大、由 浅入深地说明一味追求眼前的享乐、对敌人丧失警惕必然导致后患的道理。生动 精彩的比喻,充分体现了庄辛擅长动Z以情、晓Z以理、由此及彼、由远及近的 技巧。

29、5. 掌握下列加横线的词,并说明其意义。(如没有提示,以教材中注解 为准) (1) 辇丛鄢陵君与寿陵君,主淫逸奢靡,不顾朝政,郢都必危矣! (2) 先生老悖矣?将以为楚国妖准乎? (3) 臣请避于赵,淹留以观之。 (4) 庄辛去之赵。 (5) 今楚虽小,绚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竇百里哉? (6)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7) 以其类为扭。 (8) 饭封禄Z粟,而载方府Z金。( 饭:名词用作动词,吃。) (9) 埴邑塞之内,而投己乎邑塞之外。 (10) 秦果举鄢、呈Ik上蔡、陈等地。 ( 二) 项羽木纪 1. 作者司马迁,屮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散文家。 2.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写

30、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其体例 分为五部分:木纪、世家、列传、书、表。其中本纪专记历代帝王的事迹。 3. 文章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 把所写对象放在一系列具体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口己的行动来展 现人物的主要性格。如文章借项羽在杀郡守、斩宋义、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击败 秦军等几个情节中的表现,突出地表现了项羽勇武的个性。 (2) 通过选择生活小事进行细致描写,來展现所写人物的思想个性。如文 章通过对项羽少年时代读书、学剑、要取代秦王作皇帝等几件小事进行描写,表 现了少年项羽粗犷不驯的性格和远大的抱负。 (3)文章还借对比衬托的手法进行描写,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o 文中大

31、将 军宋义与项羽就形成了对比,宋义畏惧强秦,在救赵问题上优柔寡断、贻误战 机,项羽果断斩宋义领兵迎敌;钳鹿大战吋,项羽率领楚军以一当十,与秦军激 战,而各诸侯军莫敢纵兵,只在一旁作壁上观,其怯懦惊恐的表现更反衬了项羽 勇猛无比的性格。 4. 人物的对话和独口, 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如在援救赵国的问题 上,通过项羽和大将军宋义的对话,反映了宋义自私、胆小、专横跋扈的品质;表 现了项羽勇敢、 顾全大局、忠心为国的精神。再比如,项羽见到秦王时的独白: “彼 可取而代也!”突出了项羽的豪气和雄心。 5. 本文的时间线索十分清晰。开始先点明项羽的身世,然后按照少年时 代、反秦起义、柜鹿之战的先后顺

32、序展开情节,人物的个性特征也随着情节的不断 展开而逐渐完善。 6. 本文在写作上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女口:文章第一部分介绍项羽身 世和少年时期情景, 用的是叙述手法;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项羽义斩宋义和钳鹿Z战 两个典型事例。这两个事例,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义斩宋义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 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宋义的对话,表现出他奸诈、胆小、口私和专横跋扈;项羽 的对话 , 表现了他勇敢、忠心为国和疾恶如仇。钳鹿Z战作者则是运用工笔描写的 方法,通过铺陈,把历史上著名的钳旎大战形象地再现出来。 7. 掌握下列加横线的词,并说明其意义。(如没有提示,以教材中注解 为准) (1)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

33、又不成。项梁怒之。 (2)籍大喜,坚知其意,又不肯竞学。略;大致。 (3)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了弟。阴:暗地,私下。 (4)毋妄言,尬矣。 (5)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烫。 (6)梁脚籍曰:“可行矣”。 (7)一府中皆伏,莫敢起。 (8)梁乃召故所之豪吏,谕以所谓起大事,遂举吴中兵。逾:宣布。 (9)皆走入钳鹿城。 (10)章邯至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11)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 (12)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 (13)不胜,则我引兵裁行而西。 (14)故不如先主秦赵。 (15)当是吋,楚兵冠诸侯。 (16)诸侯军救钳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 (17)诸将皆僭服,莫

34、敢枝梧。 8 ?分析与简答题: (1)“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 足以记姓名而己。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 梁乃教籍兵法。 籍大喜, 略知其意,乂不肯竞学秦始皇帝游会嵇籍曰:“彼可取而代Z也!”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才气过人”以上反映了项羽什么个性?在文中起什么 作用?(见教材简析) (2)文屮如何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描写项羽?反映了项羽什么性格特 点?(见前面提示) (3)文章展示项羽的形象时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同_h) (4)找出文中人物的对话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见教材和提示4) (三)左忠毅公逸事 1. 作者方苞,“桐城派”散

35、文的创始人。“桐城派”的主要作家还有刘 大枫、姚鼐等。 2. 左光斗的品质和精神:文中的左忠毅公,指的是左光斗。这里主要记 叙的是左光斗“视学京畿”和“狱屮怒骂”两件逸事,成功地塑造了左光斗的动人 形象。“视学京畿”,通过解貂、掩户、面署第一等一系列描写,突出表现左公为 国奖掖人才的品质。“狱中怒骂”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和语言的生动描写,表现左 公与阉党恶势力斗争刚毅品格和身处危难、心念国家的可贵精神。 3. 史可法的性格特点:史可法是文中次要人物,但同样形象鲜明,性格 突出。“视学京畿”写史可法在风雪严寒的古寺屮“文方成草”,伏案而卧,生动 刻画了史可法勤奋好学;而左公解貂、掩户、面署第一等一

36、系列描写,则从侧面表 现了史可法才华超群。微服探监和造府问候,集屮表现了史可法对左公的景仰和尊 师重道的 高贵品质。“奉檄守御”一段, 则表现史可法在左公的影响下严于律己、 忠于国事的精神。 4. 写作特点:(1)选材典型、精炼。文笔精练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 作者在写左光斗的事迹中,只选择他和史可法关系中的两三件事,抓住富有特征性 的言行,就成功地塑造了左光斗的动人形象。如写左光斗视学京畿,以“解貂覆 生”,“为掩户”表现出其爱才,以及“瞿然注视”、“而署第一”以及“他EI 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表现其识人之明,写左公狱中坚贞,以厂狱的酷烈作陪衬, 烘托其刚毅品质和心念国家的可贵精神。 (2)

37、侧血烘托,主次分明。文章以左光斗为主,以史可法为宾, 抓住人物关 系中富有特征性的言行进行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明。如“视学京畿”部分,作者选 择左公的视角为视点借左公所见:“风雪严寒”、“伏案卧”、“文方成草”等; 所做:“解貂”、“掩户”、“面署第一”等;所言:与夫人语等,既恻面描写了 史可法勤奋好学、 才 华出众,乂更加突出了左公为国奖掖人才。“狱中怒骂”部分, 正面写史可法尊师重道的高尚晶质,也是对左光斗身处危心念国家精神的映衬和 烘托。“奉檄守御”部分,虽是正面写史可法,实际上在于显示左公的巨大影响, 以烘托左公的品质和精神。 5. 掌握下列加横线的词, 并说明其意义。 (如没有提示,

38、以教 材中注解为准) (1)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2)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蚩笫一。 (3)持十五金,涕泣谋于禁卒。 (4)使史更敝衣草屣,背筐,手长铲,为除不洁者,引入。 (5)无俟奸人构陷。 (6)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7)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6 ?简答与简析题: (1)阅读文屮第一段文字,冋答下面的问题: 文中“左忠毅公“是指谁?并找出他为国奖掖人才的关键性词语。 文屮哪些地方表现史可法勤奋好学和才华出众?这些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从这段描写看,本文艺术上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文屮对史可法形象的描写,对表现左光斗的品质和精神有何作用? (以上均见前面提示)

39、(四)高梦旦先生小传 1. 作者胡适,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史学家。“五四”时期首侣文学革 命,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是“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 表人物。 2?“小传”是一种简短的人物传记。 3. 本文主要是通过回忆高梦旦先生生前的往事,歌颂他举贤任能、廿居下位 并以诚襄助的胸怀和气度,以及他崇实敬业、爱憎鲜明、淡泊忘我的志向和品格。 4. 作者在简要评述高梦旦先生的业绩和为人时,是由其字号一“梦旦”、 “崇有”,议出其“一生追求光明的理想”和“一生崇尚实 事的精神”入笔。接下来,分别从崇实敬业、爱憎鲜明、淡泊忘我三个方面略作 评述,既概要介绍了传主的一生及其志向和人格,有表现

40、了作者的崇敬和钦佩之 情。 5. 写作特点:(1)作者与高梦旦先生感情深厚,可以说是“忘年交“。 对于高先生的去世,内心是哀痛的。但在写作上,他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表 面上看,作者没有大喜大悲,有较明显的理性色彩,但实际上,全文涌动着一股 感情潜流,有一种动人心弦力量,使文章显得更真挚,这是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 点。 (2)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评述结合的方法。如第一部分,写高先生邀请作 者接替他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一职,作者婉言拒绝后又推荐王云五先生担任这 个职务,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叙述完毕,作者对这件事发表了口己的看法,主 要用了议论的笔法。第二、三部分是边叙述边议论,评述了高先生的业绩和

41、为人, 使全文充满了对高先生崇敬之意和敬佩之情。 6. 简答与简析题: (1)此小传在写作上主要采用了什么笔法? (2)作者在简耍评述高梦旦先生的业绩和为人时,是如何写的?(见提 示4) (3)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4)本文写作上最主要和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7?掌握下列词语: (1)襄助:从旁帮助。 (2)至笃:极为忠厚,极为纯厚。 (3)冲澹:这里指对事情不热心,对名利淡薄。 (五)登泰山记 1. 作者姚鼐,清代散文家。他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的散文以 词章取胜,简洁精练、自然清新,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2. 这是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偕友人冬口登泰山观口出的经过,生 动地

42、描写了泰山雪霁初睛和日出云海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赞美 之情,映衬出口己内心的明净和磊落情怀o (主题) 3. 本文的构思精巧。开篇一段,鸟瞰泰山概貌,给人以宏观印象。接下 去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贯穿全文,记叙了登泰山的经历和所 见景象。在整个游览过程中,作者乂采取了详写和略写的手法。“登泰山”和 “观EI出”历来被看作是游览泰山的精要之处,作者在这里紧扣时令特色不惜笔 墨重点描写,这是详写;而上下儿千年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色,只点到为止,这 是略 写;具体景物的描写也详略得当。 4. 掌握下列加横线的词,并说明其意义。(如没有提示,以教材中注解为 准) (1)泰山之

43、阻,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3)苍山复雪,明烛天南。趙见云中口若樗蒲。 (4)多松,生石霾。 (5)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当:对着。 (6)及既上,苍山负雪,明迪南天。 (7)而半山虽雾若带然。 (8)稍见云中白若樗蒲。 (9)極天云一线异色。 (10)或得H或否,绛皓驱色,而皆若偻 (11)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5. 简答与分析题: (1)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特点?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 成五彩,日上,止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乘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 峰,或得H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

44、一段话的意思是什么?是分几个层次?描写EI出分为几个层(以符号为别, 三层。这三层是怎样分层描写FI出景色,请参照教材。) (六)大明湖 1.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刘鹦,清末小说家,所作老残游记是清末 四大谴责小说2。 2 ?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移步换景的结构方法。老残游大明湖,是从步行 至雀华桥开始,中间经历了历下亭、铁公祠前,远望千佛山,再到铁公享堂、水 仙祠,荡到历下亭,冋到雀华桥。其屮三处景点写得详细,分别是历下亭、铁公 祠前远望千佛山、水仙祠前后。景物之中每副对联,更是点睛之笔,结构上也起 到了串联作用。历下亭杜甫的诗句,道出了景物悠久浓郁的人文气息;铁公祠楹 柱上 的那副对联,概括了

45、千佛山大明湖整个景物的精髓一一荷花柳枝,湖光山 色;水仙祠前的对联,就是下文船行历下亭后穿越荷花直达雀华桥畔的夜半动态 写照。 3. 简答与分析题: (1)举例说明本文是如何结构全篇的?使用的是什么方法?(请参考提 示2) (2)本文选用了三副对联,各用来表达什么内容?它们在全文中有什么 作用?(参考教材提示) (3)篇中注意抓住季节特征來描写,试举例说明。(参考教材提示) (七)雪 1. 作者鲁迅,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1918 年5刀,首次用 “鲁迅”的笔名发表狂人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 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

46、6年,陆 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 雪是散文诗集野草中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反映了作者所肯 定和赞赏的一种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的人生品格。 (八)忆冼星海 1. 作者茅盾,中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他从事文学创作60 余年,创作了 子夜等大量优秀作品,塑造了大批典型人物,他的作品为读者展示了广阔的中 国现代社会生活画卷。 2. 这是一篇忆人散文。文章通过对冼星海的回忆,赞扬了冼星海高尚的 情操、真挚的爱国情感和音乐的才华,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 ;? 这篇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是:(1)围绕主题选择材料。主旨是歌颂 冼星海高询的情

47、操、真挚的爱国情感和艺术才华。作者选取听冼星海创作的音乐 作品黄河大合唱,看雕塑家雕塑的冼星海木雕像,与冼星海在西安直接见面 并交谈,以及当作者听到冼星海不幸逝世的噩耗吋所萌生的两个假想,这些看似 并不连贯的材料 , 实际上都能紧扣文章中心,为表现主题服务。 4. 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来展现人物性格。(请参考教材136页止面描写及 侧面描写的方法) 5. 掌握下列词语: (1)鄙吝:鄙俗的意思。 (2)静聆:静静地听着。 (3)困厄:艰难窘迫的处境。 6. 简答与分析题: (1)简析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请参考提示3) (2)本文在展现人物性格吋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举例说明。(参考教 材提示) (

48、九)四位先生 1. 作者老舍,现当代著名的作家。1926年曾参加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文 学研究会。新中国成立后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 称号。 分别写了 吴组细先生的猪 、 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 、 姚篷子先生的砚台 、 何容先生的戒烟。 3. 这四篇短文在艺术上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选材上以小见大,通过一些 平凡、琐碎的小事:小猪生病、开会迟到、砚台简陋、戒烟失败等,凸现生活在抗 战时期国统区的爱国文人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风貌。 4. 吴组纟相先生的猪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是一口小花猪,而 主人吴组细完全占据次要地位,猪与人之间构成饶有意味的错位。 全文紧紧围绕小花猪生病这一中心事件展开

49、,突出了“这年月猪比人还娇贵”, 写出了人不如猪的反常的社会现象。 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一文以夸张的笔法,描写了马宗融先 生不遵守时间的特点。在他许多看似无聊的举动中,不仅写出了马先生古道热肠的 性格,更反映了抗战时期国统区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悲凉。 姚篷子先生的砚台通过对书屋到处都是稿件的夸张描写,介绍了主人 是以笔墨为生的文人,而文人用以写作的工具Z砚 台却如此简陋不堪:外形 “不圆不方“,一研磨就“陀螺似的在桌子乱转”、研磨的声音“响如快跑的马 车“等。通过这些夸张描写,从侧面看出文人们当吋的生活境遇。 何容先生的戒烟首先用拟人手法委婉交代了何先生戒严的实际原因是由 于物价飞涨。而记叙何先生为戒烟换吸卷烟和烟斗的详细过程,也是为了突出物价 飞涨、生活艰难。 4. 简答与分析题: (1)本文写了哪卩L|位先生?各自写了他们的哪些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见提示4) (2)简述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的特点。(见提示3) (十)浆声灯影里的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