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动方案(2024-2028年)刖S-4-第一章规划总则-5-一、规划依据-5-二、规划范围-6-三、规划期限-6-四、规划对象-6-第二章规划基础-8-一、规划背景-8-二、行业发展现状-9-三、存在的问题-12-第三章规划思路-16-、总体思路-16-二、规划目标-16-三、规划原则-17-第四章空间布局与建设要求-19-一、社区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20-二、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24-三、再生资源回收交易中心(循环经济产业园)-27-四、再生资源回收信息平台-27-第五章主要任务-29-一、完善回收网络、规范回收秩序-29-二、创新回收模式,技术赋能产业-31-三、丰富示范场景,扩大
2、标杆效应-32-四、培育行业龙头、提升组织化程度-33-五、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全民意识-34-2-第六章保障措施-36-一、组织保障-36-二、用地保障-36-三、税费与资金保障-37-四、统计支持-37-五、彳丁业协会-37-附件1桐庐县再生资源区域分拣中心建设选址汇总表附件2桐庐县标准化回收网点建设任务分解表(2024年-2026年)附图桐庐县域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布局图桐庐9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行动方案(2024-2028年)前言再生资源,又被称为“城市矿产”,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3、再生资源产业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和资源循环利用效益,是国家实施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固体废弃物处理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路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消费的不断升级,再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当前,再生资源产业是我国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桐庐县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但县域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复杂,行业野蛮发展与城市规范管理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
4、切实落实商务部及省市政府文件精神,解决行业引发的系列问题,结合桐庐县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行业管理机制,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秩序,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健康、有序、绿色发展,确保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与桐庐县发展相协调,特编制桐庐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行动方案(20232028年)。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修订);2 .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2019年修正);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24)7号);4 .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c2022109号);5 .再
5、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GBT37515-2019);6 .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SB/T10720-2021);7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2019修正);8 .浙江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指导目录;9 .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10 .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指导目录;11 .杭州市废旧物资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12 .2023年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工作要点;13 .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管理规范(DB3301/T0287-2019);14 .综合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DB3301/T0288-2019);15 .杭州市关于推进再生资
6、源回收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发(2018)46号);16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的通知(浙政发202410号);17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的通知(杭政函202436号);18 浙江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24)15号);19 .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 .其他相关规划和文件。二、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为桐庐县行政区域。三、规划期限2024年2028年。四、规划对象1 .业态方面:包括回收网点、分拣中心等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2 .业种方
7、面:主要为固体废弃物,不包括气体和液体,也不包括有毒有害固废、医疗废物、建筑垃圾和餐厨垃圾。重点包括废旧日用品生活性再生资源的回收、生活垃圾中可回收部分以及生产性再生资源的回收,不包括再生资源的利用。根据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指导目录,主要指未经污染可回收利用的废旧商品。包括废旧金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其他金属)、废塑料(饮料瓶、塑料包装物、其他废塑料)、废纸(旧报纸书本、纸质包装物、利乐包、其他废纸)、废橡胶(废轮胎、其他废橡胶)、废玻璃(平板玻璃、瓶料玻璃、其他玻璃)、废旧衣织物(旧衣服、旧棉织物、其他废纺织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电冰箱、空调器、吸油烟机、洗衣机、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
8、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电视机、监视器、微型计算机、电话单机、其他电器电子产品)。对危险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以及稻草、秸秆等农业可利用废弃物、报废汽车等物品的回收,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不在本次规划之列。第二章规划基础一、规划背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这一战略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突出地位,落实到每个家庭、社区和公民,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坚持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并举,杜绝资源浪费,降低资
9、源消耗,在节约中求发展,提升再生资源利用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体系的建设是衡量一个城市或区域科学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提升再生资源利用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再生资源行业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的时代使命。202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意见强调,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培育新型商业模式,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特别是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
10、系,加强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金属、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回收利用率等。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全国有60座重点城市入选,将率先形成示范引领效应。杭州市是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将围绕健全废旧物回收网络体系、提升再生资源分拣加工利用水平、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发展等三大建设重点方向落实具体任务和举措。杭州市政府于2022年
11、印发的杭州市废旧物资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及2023年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工作要点等文件与方案,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网点建设及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均提出了明确要求。二、行业发展现状(一)回收企业现状截至2023年11月,桐庐县注册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主体269家,其中:回收企业136家、个体回收站133家。具体分布情况见表:表1桐庐县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注册登记情况表行政区域企业个体回收站小计桐君街道6410城南街道321345凤川街道232548旧县街道336江南镇232144富春江镇101121分水镇91726横村镇133030瑶琳镇533百江镇833新合乡1钟山乡
12、122莪山乡211合村乡合计136133269(二)回收产出量现状表2近3年桐庐县再生资源回收数据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万吨)城镇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利用废弃物实际回收量(万吨)生活垃圾实际产生量(万吨)城镇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利用废弃物总量(万吨)城镇垃圾回收利用率(%)2020年7.593.114.765.9751.92021年11.13.3714.785.4561.82022年9.413.2214.275.2461.52023年7.982.912.164.5264.2(三)打包站(分拣仲转网点)经营状况表3桐庐县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基本情况表再生资源回收品类网点数量(个)场地面积(平方米)员工人数(人)
13、月回收量(吨)月流水(万元)玻璃类150022108.4纺织类21300840060废纸类912000282670534贵金属10133002615604680家电类323006180144木头类22800554053.4泡沫类150029018塑料类91160027954242.7铁类12262005162701254橡胶类22500418018混合类473180011673951479合计98104800275204498491.5(四)主要回收类型1 .基于社区网点的回收模式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或相关组织在居民社区内设置回收网点,社区居民与社区回收网点直接交售可回收物,社区回收网点对收购所得
14、可回收物进行初步分类,运送至规模更大的上一级回收站,上一级回收站对初步分类的可回收物进行存储,再批量运送到可回收物回收企业。此类回收渠道较为固定、规范,但受限于回收企业的经济考虑,建立的数量较少,导致社区居民交售距离较远,积极性不高。2 .基于流动经营户的回收模式未设置社区回收网点的社区(农村)的居民,多数选择与流动回收个体户直接交售可回收物。流动回收个体户对收购所得可回收物进行初步分类和短暂存储,再批量出售给回收企业或集散市场。流动回收个体户一般采用社区巡游、留置电话或微信等社交软件与社区居民、农村居民联络预约上门进行可回收物交售,缩短了交售距离和时间,居民积极性较高。但此类回收渠道存在回收
15、价格不统一、服务水平较低,同时还存在交通、消防等安全隐患。此类型为当前社区常见再生资源回收形式。3 .基于规模回收企业的回收模式由可回收物回收企业根据相关工业园区产出可回收物的数量和总量,在工业园区附近设置回收站。回收企业与工业园区企业直接签订可回收物交售协议,实现定期定量回收。此类回收渠道较为固定、规范,可回收物种类集中、数量较大,产生的利润较高。此渠道一般针对有较大与稳定回收资源的供给方(如企事业单位,城市更新拆建等场景)。三存在的问题桐庐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体上仍处在低水平、低层次、小规模状态,存在技术落后、装备不足、队伍庞杂、回收利用率低,管理粗放等问题。1 .市场主体小散乱,行业监管
16、难度大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吸引了众多从业人员,且以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进城农民工(桐庐县主要是安徽等邻省从业人员)为主,行业小、散、乱的特点明显。桐庐县再生资源回收以社会化个体回收为主(回收量约占总回收量的80%90%),回收业务流程、交易方式、盈利模式,以及废旧物资的堆放、运输和处理,总体上呈原始粗放状态。回收主体实力弱,技术落后,存在不少无照经营、无任何环保设施,或者有一些环保设施却不达标,违规堆放,线路老旧、人货混居等安全与环保隐患,及扰民等现象。行业监管涉多个商务、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应急等职能部门及街道(乡镇)等属地管理,监管的难度较大。2 .行业发展缺乏统筹与规
17、划,组织化程度有待提升各级再生资源回收管理部门往往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单纯的商业运作、市场化行为,其服务保障城市的功能定位远没有得到体现。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分拣中心处在产业链的上游和前端,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基础,但未纳入城市规划,可回收物中转分拣与加工设施用地缺乏保障,选址建设困难,企业不肯或不敢投入。由于缺乏稳定的分拣、加工及经营场所,导致回收企业多选择偏远的“三不管”地带进行分拣加工,存放在简易大棚,甚至露天堆放,面临被驱赶或被清理的困境。此外,桐庐县尚未成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缺乏行业协会的协调,多数企业只局限于回收的一个环节,后向一体化产业缺乏规划,不能有效形成规模效应或
18、连锁效应。部分行业龙头对行业的整合、对社区的渗透、网点的布局能力仍然较弱,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全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仍处于起步阶段。3 .分拣技术水平低,行业发展水平不高目前部分中小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在日常经营中,仍以手工劳动为主。操作工人缺乏技术培训,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较低。除少数企业回收工艺和装备较先进、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善外,大多数从业主体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分拣精细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废旧金属、废旧家用电器等大部分可回收品类,仍采用人工拆卸,工艺流程落后,作业效率低,安全隐患较大。标准化、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尚未形成,回收、运输、储存、各环节协作配套能力不足。4 .行
19、业信息化程度低,数字赋能潜力巨大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管理的不断推进回收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传统的拾荒式回收向集成化、智能化转变,提高行业的效率和品质。目前桐庐县在全县范围内推进再生资源产业互联网平台,此举有助于提升桐庐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但总体推进的进度与效果还需加强。此外,现有回收数据统计与上报体系并非基于回收、分拣网点的实际交易数据,存在随意性大、误差明显等问题,即不利于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也不利于增值税、行业补贴等环节的精准推进。第三章规划思路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
20、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美丽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县的战略目标,以依法治理、方便利民、培育市场、规范经营为导向,整合和利用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基础,结合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环境和资源等实际情况,巩固生态环境优势,以县域再生资源回收空间规划、业态优化、规范管理为抓手,以社区回收网点为基础、区域分拣中心为核心、循环经济产业园为龙头,构建具有桐庐特色,与中国最美县城品牌相适应,线上线下相结合,信息化程度较高,绿色、高效、经济、规范的县域再生资源
21、回收体系,适应转型创新、绿色崛起的发展需求。二、规划目标1 .近期目标2026年底前,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进一步健全,分拣利用更加规范,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明显改善,基本消除环境安全隐患。落实常态化巡查执法,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建成一批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较高的回收体系示范网点。形成“1+8+X”桐庐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即1个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8个区域分拣中心、250个村社网点),培育2-3家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行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大幅提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规范化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全县年分拣能力达到1
22、2万吨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上级规定的要求。桐庐县主要街道(乡镇)90%以上的居住小区和企事业单位设立规范的回收网点、完善的回收网络。2 .中远期目标在社区全面设立规范的智能化回收站点,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基本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连锁化经营,从业人员基本转型为有组织的再生资源产业工人;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和个人的从业资格培训体系,将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主要生活性可回收再生资源、生产性废旧金属均形成集中回收-加工-再生循环链条,建成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三规划原则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结合桐庐县城市发展规划,以方便回收和行业管理为出发点
23、以社区、回收企业和市场为载体,以整合现有资源为基础,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县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2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强政府在区域分拣中心建设、行业发展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资金,降低项目成本,要科学化选点,标准化开展网点建设,市场化运营。3 .突出重点,兼顾全局以主城区为主,区域性分拣中心和村社网点建设、露天网点整治为重点,推广先进回收模式和培育龙头企业为主线,推动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工作规范发展。4 .严格监管,良性发展强化联合监管制度,明确街道(乡、镇)、社区(村、组)两级职责分工;制定考核考评机制,建立责任追究等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创建一批示范性回收企业,向社会推广
24、引导行业良性发展。5 .分步实施,平稳过渡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工作思路,边整治边提升、以点带面。分拣中心,条件成熟一处建设一处运行一处,并尽可能做成资产,2026年全面建设完成并运营,基本满足属地乡镇(街道)及周边辐射区域的再生资源收购、存放需求。第四章空间布局与建设要求以桐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规划文件为准则,秉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方便交售、绿色环保”的布局理念,以居民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为基础,构建以再生资源回收信息平台为支撑、交易中心(循环经济产业园)为引领,”社区回收网点+区域分拣中心”两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25、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布局,打造“社区(村)一街道(镇、乡)县多层次县域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图1桐庐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一、社区(村)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 .设立目标在城镇社区、乡镇自然村或居住街坊等居民集聚区域,设立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场所。主要适用于少量的废金融、废家电、废纸、废玻璃、废旧纺织品等零星、多品种的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依据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管理规范(DB3301/T0287-2019)的规范要求,结合桐庐县居住小区人口规模、分布特征,及“两网融合”的现实要求,桐庐县拟设立社区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200-300
26、个。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园绿地、道路沿线等部分结合环卫设施规划统筹安排。表4社区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共75个)街道(乡镇)社区面积(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个)拟设回收网点位数(个)区域总数(个)桐君街道迎宾社区0.312743113桐君街道南门社区0.1858652桐君街道东门社区0.2234681桐君街道迎春社区0.1842042桐君街道鑫鑫社区0.2922481桐君街道圆通社区0.5627221桐君街道洋塘社区1.730461桐君街道桐江社区0.6713081桐君街道舞象社区220591桐君街道康乐社区0.1839832街道(乡镇)社区面积(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个)拟设回收网点位
27、数(个)区域总数(个)城南街道中杭社区0.438290337城南街道下杭社区0.4875803城南街道上杭社区1.3570373城南街道梅林社区0.7392(X3城南街道乔林社区1.2282723城南街道大奇山社区0.4933001城南街道白云社区0.3781303城南街道龙潭社区2.1969303城南街道江滨社区0.6780673城南街道平阳山社区0.9640302城南街道青山社区2.0544762城南街道翰林社区0.6276343城南街道望江社区0.5964822城南街道三合社区2.9736002城南街道金竹社区3.126661凤川街道凤栖社区3.3864436凤川街道凤来社区15.350
28、212凤川街道凤翔社区3.28491江南镇秦渡社区0.79343036江南镇定安社区1.8236503分水镇玉华社区1.34602326分水镇分江社区0.8169302分水镇怀恩社区1.1249412横村镇近江社区2.03193213横村镇独山社区2.1531902富春江镇大洋坪社区4.83722834富春江镇黄坡岭社区4.1532161表5村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共175个)街道(乡镇)行政村面积(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个)拟设回收网点数(个)备注桐君街道653.98118706现有6个网点城南街道1367.482847713现有1个网点旧县街道533,582335凤川街道13164.043
29、154813江南镇1981.0224691119现有16个网点分水镇26277.794689726现有13个网点瑶琳镇16216.683448016现有12个网点横村镇24124,553818124现有19个网点富春江镇951.94132569现有3个网点百江镇15243.2231949915现有5个网点新合乡57450795现有5个网点合村乡6122.24101556现有1个网点钟山乡11110.942124311现有11个网点莪山乡728.6591897现有5个网点2 .设立原则(1)回收网点的设立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国家土地、建筑、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有关方
30、面的政策和规定;(2)回收网点主要依托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在前端投放智能回收设备;或利用社区公房资源改造建设以及利用社区闲置地块、“环卫设施+”等多种方式,建设两网融合回收网点;(3)回收网点以社区为单位,原则上一个社区设立一个回收网点。对于面积较大、居民较多或居民户数虽少但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可适当增加回收网点数量;(4)回收网点以“日收日清”为导向,原则上不做储存,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和二次污染。3 .选址要求回收网点的选址要与当地市容环境相协调,方便居民投售,其建筑及设施能够符合相关技术规范。4 .建设要求(1)回收网点建筑设计应与垃圾分类体系相衔接,符合环境、市容、消防要求,交
31、通便利、不扰民。(2)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设回收网点实现统一标识、统一收购价格、统一计量工具、统一管理制度、统一着装。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应采用连锁经营方式发展直营或加盟回收网点。(3)回收网点应布局合理,每个居民小区(或I(X)O户左右)、行政村(或2000户左右)设置1个回收网点。学校、商超等公共场所和不具备设置回收网点条件的小区可设智能回收设施。(4)回收网点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5)回收网点内再生资源应按商品储运和堆放存储区域要求分类堆放整齐,道路通畅,并符合GB18599-2020要求。(6)回收网点应采用封闭式,回收网点地面建设应符合GBJ22要求。5淇他符合综合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
32、管理规范(DB3301/T0287-2019)其他相关要求。表6各街道(乡镇)拟新建社区回收网点(汇总)街道(乡镇)规划回收网点数量(个)已有回收网点(个)拟新建网点数量(个)其中:社区其中:村(组)桐君街道191455城南街道5013372512旧县街道50514凤川街道19217413江南镇2520523分水镇321715213瑶琳镇1612413横村镇272255富春江镇1331010百江镇1551010新合乡5322合村乡6155钟山乡1111莪山乡7522汇总2501281224082二、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L设立目标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主要接收从社区回收网点转运而来的可回收物,根据
33、可回收物分类标准及品类、品质、规格要求,集中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分类挑选、清洗、破碎、切割、拆解、打包等简单加工,以及按产业化和环保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并进行短期储存。通过分拣中心的专业化运作,可以实现再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方便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进场采购,促进再生资源有序、高效地流通和利用。依据杭州市综合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DB3301/To288-2019)的规范要求,结合桐庐县实际情况,规划期内,全县布局综合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8个。表7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序号分拣中心类型辐射区域建筑面积(m2)主要特色1综合型分拣中心桐君街道10000以上2综合型分拣中心城南街道10000以上3
34、综合型分拣中心凤川街道10000以上废旧家电、电动自行车类4综合型分拣中心分水镇10000以上5综合型分拣中心横村镇10000以上废旧纺织品类6综合型分拣中心瑶琳镇10000以上7综合型分拣中心富春江镇10000以上废旧金属类8综合型分拣中心江南镇10000以上2.设立原则(1)遵循国家土地、建设、环境保护、劳动保护、消防安全、社会治安、道路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2)新建分拣中心应利用辖区内闲置地块进行建设,或低效厂房进行改造建设;(3)有一定面积的自有土地或租赁场所,经营规模4000平方米以上(含4000平方米),年回收量1万吨以上(含1万吨),有明确的四方边界,使用年限不
35、少于3年;(4)综合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应对不少于三类再生资源进行分拣、拆解、剪切、破碎、打包、储存等专业化和规模化初加工,为利用企业提供合格再生原料;(5)专类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一般不回收与经营其他品类的再生资源。3 .选址要求(1)综合型分拣中心的选址应符合所在行政区产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要求;(2)禁止在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铁路、机场、港口、军事等禁止区100O米内(含I(X)O米)设置。4 .建设要求(1)合理设置综合型分拣中心生产、办公、教育展示、交易、物流等区域,生活区与办公区相互隔离,距离应符合安全防护要求、生活、办公区域照明符合GB50034要求,并按GB
36、/T13869要求用电。(2)综合型分拣中心规划的厂区面积不低于总建设规划的50%。合理规划设置原料区、分拣区、加工区、成品区、临时存放区等。(3)固定建筑符合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对环境有影响的加工生产不能露天作业,地面道路根据载荷符合GBJ22的要求。(4)一般地面做硬化处理,特殊厂区地面做防水、防渗漏处理。(5)从业人员需通过岗前培训,具备相关岗位知识,掌握相关岗位技能,经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5淇他符合综合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DB3301/T0288-2019)其他相关要求。三、再生资源回收交易中心(循环经济产业园)发挥桐庐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在全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中的行业引领与
37、龙头带动作用,打造集市场交易、回收分拣、初(前端)加工、物流配送、培训教育、信息管理等一体化再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吸纳现有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废家电等品类分拣打包经营业者及终端加工产业入驻,采用先进装备、技术和管理模式,按照精细分拣、无害处理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行业生产精细化水平和资源有效利用率,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分拣、打包、循环再利用的产业闭环,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四、再生资源回收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驱动创新、高效链接作用,依托桐庐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桐庐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再生资源交易透明
38、化、便利化、规范化。鼓励与桐庐本地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及国内再生资源回收互联网平台企业,基于互联网搭建桐庐县再生资源回收在线交易与公共服务平台,打通信息、交易、仓储、物流、结算、管理等多个环节。加快桐庐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向信息化、数据化进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完善行业数据统计、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发布,实现行业资源信息共享,密切供需对接、畅通回收渠道、整合物流资源、优化网点布局,达到减少回收环节,降低回收成本,提升回收效率与管理成效的目标。第五章主要任务一、完善回收网络规范回收秩序1 .加快构建“两网”融合的新型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把握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无废
39、城市”的大势,积极、主动推动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个网络有效衔接,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桐庐县主要街道(乡镇)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已有较好的网点条件及工作成效的基础,加快推进在全县范围内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与城市垃圾分类网点建设结合起来,整合现有的垃圾分类网点,合并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与垃圾分类“两网的高效衔接、深度融合,建立和完善社区回收网点、分拣中心、交易中心(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多级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2 .坚决落实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2026年底,在桐君街道、城南街道、凤川街道、分水镇、横村镇、富春江镇、江南镇、瑶琳镇等乡镇(街道)分别选
40、点并建设区域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各1个,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分拣中心占地面积不少于1万平方米,达到固定厂房和分拣设施设备,地面硬化、环境美化、绿色环保、管理规范的要求。计划2024年开工建设1个分拣中心、2025年完成6个分拣中心建设、2026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鼓励现有分拣中心进行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分拣中心绿色化水平。以现有回收网点为基础,以方便居民为原则,在条件具备的居民小区(或100O户家庭左右)、行政村(或2000户家庭左右)设置回收网点,每个网点营业面积15平方米(含)以上。3 .部门协同建立常态化的行业治理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商务、城管、环保、公安等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定期
41、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格以环保、节能、安全指标为主要依据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回收秩序。常态化对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进行清理、整合、规范和提升,重点查处无照无证、超范围经营、收赃销赃、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及违规搭建等问题,督促违规回收网点限期整改。充分运用社区网格员力量,在本辖区范围内开展日常巡查,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4 .平稳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整治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的社会性与公益性,网点整治工作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既要尊重历史现实,又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美好环境的追求,与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平
42、稳有序推进现有网点的整治工作。按照“规划先行、属地管理、依法整治、疏堵结合、长效治理”的原则,相关部门高效联动,对全县各类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用地、建筑、环境、安全等进行全面清理,坚持“规划发展一批、引导提升一批、重点整治一批、依法取缔一批”的原则,逐步过渡和提升,以保证桐庐县再生资源回收业务的正常运转。二、创新回收模式,技术赋能产业1 .大力推进智能型回收终端进社区针对当前社区回收方式仍然比较传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人工回收、智能回收箱回收和两者结合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打通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前端100米鼓励与支持桐庐县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或积极对接与引进省内综合实力强、效率高、服务好、经验足的再
43、生资源回收企业(含平台企业),以配建、租用、改造等方式,积极布设社区前端再生资源智能回收设备,搭建绿色回收便捷通道,满足居民交投需求。提高智能回收设备在城市社区,特别是新建社区的覆盖率,在全县范围内逐步营造智能型社区回收新环境。2 .推动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回收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回收”模式,无缝链接再生资源供给与回收,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线上线下有机结合。鼓励回收平台企业针对生活性再生资源,特别是大件可回收垃圾,废旧家电、金属等高价值再生资源,发展PC端、移动APP应用、微信小程序等互联网回收经营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回收价格线上公开、线上支付、线上预约、准时
44、收运等功能要求,提高交易的便捷度、透明度和灵活度。围绕产业类、服务消费类和机关事业单位等再生资源产生源,开展大客户回收业务,支持鼓励回收企业与产废单位建立协议回收、定时定点回收等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3 .推广绿色银行碳积分回收模式探索依托各村(社区)代理收购点或超市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绿色银行碳账户,开展绿色积分兑换业务。居民根据投送再生资源品类、价值领取积分,并利用积分兑换家庭生活用品,调动和提高居民投售积极性。三丰富示范场景,扩大标杆效应1 .打造再生资源回收公共示范点在县内各级党政机关办公大楼、行政服务中心、城市商业综合体、亚运马术中心、市民体育中心、各级院校、主要景区、商务楼宇等区域设置可回收物智能化全品类回收箱,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