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荟萃.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648544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44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荟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荟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荟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荟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医学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荟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荟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荟萃.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 21 医学遗传学 绪论 1、遗传病(): 一般把遗传因素作为唯一或主要病因的疾病称为遗传病。遗传因素可以是生殖 细胞或受精卵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可以是体细胞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遗传病的特点 (1)遗传病的传播方式一般以“垂直方式”出现,不延伸至无亲缘关系的个体。 (2)遗传病的数量分布:患者在亲祖代和子孙中是以一定数量比例出现的。 (3)遗传病的先天性:具有先天性。 (4)遗传病的家族性:具有家族性。 (5)遗传病的传染性:一般不具有传染性,但人类朊粒蛋白病除外。 第一章 人类基因和基因组 1、割裂基因(断裂基因)(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由编码序列(外显子)

2、和非编码序列(内显子) 组成的,两者相间排列。 结构特点:(1)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中,由于一个基因的内含子成为另一个基因的外显子而产生基因的差 异表达。 (2)外显子内含子接头:割裂基因结构中外显子内含子的接头区是高度保守的一致序列。 2、微卫星基因:在基因组的间隔序列和内含子等非编码区内,广泛存在着与小卫星相似的一类小重复单位, 重复序列为16. 第二章基因突变 1、突变 (): 受一定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遗传物质发生某些变化。 2、基因突变(): 受一定内外环境伊苏的作用和影响下,发生在分子水平上碱基对组成和 须留的变化。其一般特点有:多向性、重复性、随机性、稀有性、可逆性、有害性。

3、 3、突变热点(): 分子上的某些部位的突变频率大大高于平均数,这些部位就称。 4、的修复系统有哪些? 一、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损伤与修复 (1)光复活修复: (光复活酶、可见光、结合(胸腺嘧啶二聚体)、解聚、解离、释放)可见光作用下, 启动光复活酶,特异性识别、结合形成酶复合体,利用光的能量使其解聚,修复完成后光复活酶解离释放 (2)切除修复:(无需光能、复制前、需酶与复制一样)复制前,核算内切酶在近旁3端一特定位置切 开单链,以正常的互补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单链片段,之后连接面在切口处将合成片段连接,最后由特异 性核算外切没在5端特定位置切割,去除异常片段,连接酶催化合成片段在缺口处连接 (3)

4、重组修复: (发生在复制过程中和复制完成后的一种不完全的修复形式)复制到损伤部位时,子链 留下缺口,复制结束后,带缺口的子链与另一分子中极性相似的完整母链发生片段的交换重组,缺口转移 到母链上,母链缺口由聚合酶催化合成互补片段,然后在连接酶作用下连接起来,从而是复制后的结构回 复正常。 二、电离辐射引起的损伤与修复 (1)超快修复:在连接酶作用下,使被打断的单链得以重新连接。 (2)快修复:需聚合酶(3)慢修复: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遗传物质相对的稳定性,也维系了细胞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但 其作用却是相对的。 第四章单基因疾病的遗传 2 / 21 1、不规则显性遗传( ): 指杂合子的显性基

5、因在一些个体重表现出来,即表达出相应的 显性性状 ;在另一些个体中却表现为隐性,即不表达出相应的性状。 2、外显率( ):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群体中某一基因型个体表现出相应表型的百分率。 3、遗传印记() :指一个个体来自双亲的某些同源染色体或等位基因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 即不同性别的亲代传给子代的同一染色体或等位基因发生改变时,可以引 起不同的表型形成,这种现象也称为基因组印记或亲代印记。 4、系谱分析(典型系谱、只有一种可能、图中无配偶代表配偶完全正常) 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 1) 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患病机会均等。 2) 患者双亲必有一个为患者,致病基因由患病的亲代传来,此时

6、患者同胞有1/2 的发病可能;双亲无 病时,子女一搬不会患病(除非发生新的基因突变) 3) 患者的子代有1/2 的发病可能。 4) 存在连续传递的现象。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 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患病机会均等。 2) 患者双亲表型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3) 患者的同胞有1/4 的发病风险,患者表型正常的同胞中有2/3 的 可能为携带者;患者的子女一般不 发病,但肯定都是携带者。 4) 系谱中患者的分布往往是散发的,通常不存在连续传递的现象。 X 连锁显性遗传: 1) 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比例约为2:1,但男性患者病情较重。 2) 患者双亲中必有一方患病;果果

7、双亲无病,则来源于新生突变。 3) (交叉遗传,无父传子现象,有父传女现象)由于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都为患者,儿子 全部正常;女性杂合子患者的子女中各有50%的可能性发病。 4) 系谱中可见到传递类似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连续传递的现象。 X 连锁隐性遗传: 5) 隐性致病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6) 双亲无病时,儿子有1/2 的可能发病,女儿则不会发病,表明致病基因是从母亲传来的;如果母亲 不是携带者,则来源于新生突变。 7) (世代呈现交叉遗传,有隔代遗传)由于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兄弟、舅父、姨表兄弟、外甥、 外孙等也有可能是患者;患者的外祖父也可能是患者,这种

8、情况下,患者的舅父一般不患病。 8) 系谱中常见几代经过女性携带者传递,男性发病的现象;如果存在女行患者,其父亲一定是患者, 母亲一定是携带者。 Y 连锁遗传病:全男性遗传 第五章多基因疾病的遗传: 多基因遗传 :性状或疾病的遗传方式取决于两个以上微效基因的累加作用,还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这类 形状也称为复杂性状或复杂疾病。 多基因遗传病:出生缺陷或先天畸形;高血压;哮喘;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原发性高血压。 多基因病的遗传特点: a)包括一些常见病和常见的畸形,发病率一般在0.1%1% 3 / 21 b)遗传基础是多个微效基因变异 c)一般仅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家族聚集性

9、 d)随着亲属级别降低,发病风险迅速下降 e)近亲婚配,子女发病风险增高,但不如显著 f) 发病率有种族 (或民族 )差异 微效基因 :人类的一些遗传性状或某些遗传病的遗传基础不是一对主基因,而是几对基因,每一对基因对 遗传性状或遗传病形成的作用是微小的。 累加效应:在多对基因的累加之后,可以形成一个明显的表性效应,这种现象称为累加效应。 质量性状 (单基因遗传的性状):单基因遗传的性状分布不连续,可明显将变异个体区分为23 个群体。 数量性状: 连续变异的性状,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只是量的变异,临近的两个个体间的差异很小。 数量性状的特点: 1. 性状变异呈正态分布。 2. 由多个基因决定。 3

10、. 表型受环境影响。 (1)(2) (2)易感性:由遗传基础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风险。 易患性: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个体患某种遗传病的风险。 发病阈值 :由易患性所导致的多基因遗传病发病的最低限度,阈值代表患病所必需的,最低的易患基因 数量。一种多基因病的易患性的平均值与阈值越接近,表明易患性越高,阈值低,群体患病 率高,反之,易患性的平均值与阈值越远,表明易患性低,阈值高,群体患病率低。 遗传度: 多基因累加效应对疾病易患性变异的贡献大小。遗传度愈大,表明遗传因素对病因的贡献愈大。 遗传度的计算: r b h 2 g rg a XX b c rcc a XXp b )( 4 / 21

11、 公式: b:患者亲属对患者的回归系数 r:亲缘系数 :一般群体易患性平均值与阈值之间的标准差数 :先证者亲属易患性平均值与阈值之间的标准差数 :一般群体易患性平均值与一般群体中患者易患性平均值之间的标准差数 :对照组亲属中的易患性平均值与阈值之间的标准差数 :对照组亲属易患性平均值与对照组亲属中患者易患性平均值之间的标准差数 1(对照组亲属发病率) :一卵双生子的同病率 :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 公式: 影响多基因遗传病再发风险估计的因素: 1.患病率与亲属级别有关 2.患者亲属再发风险与亲属中受累人数有关 3.患者亲属再发风险与患者畸形或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第六章群体遗传: 一、平衡定律:在一个

12、大群体中,如果是随机婚配,没有突变,没有自然选择,没有大规模迁移和基因流, 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传递中保持不变。 当证明每个基因型的相对比例保持不变,即p2 、2 和 q2的比例,那么这个群体可以说 是处于平衡。 二、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 (一)非随机婚配:选型婚配:选择具有某些特征(如身高、智力、种族)的配偶;如果这种选择发生在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哑病患者中,就将增加纯合患者的相对频率。 近亲婚配:有共同祖先血缘关系的亲属婚配,尽管表面上不改变等位基因频率,但可 以增加纯合子的比例,降低杂合子数量,因此使不利的隐性表型面临选择, 从而又最终改变了后代的等位基因频率。 近亲婚

13、配不仅提高了后代的有害隐性基因纯合子的发生风险,而且增加了后代对多基因 或多因素疾病的出生缺陷的易感性,这是因为多基因病的患病风险与亲属级别成正比 亲缘系数( r) : 指两个人从共同祖先获得某基因座的同一等位基因的概率。 亲属级别亲缘系数 双亲 -子女一级亲属1/2 同胞 (兄弟姐妹 ) 一级亲属1/2 叔(姑、舅、姨 )-侄(甥) 二级亲属1/4 祖-孙二级亲属1/4 表/堂兄妹三级亲属1/8 近婚系数( F) :由于夫妇二人是近亲,他们可能从共同祖先传递到同一基因,婚后又可能把同一基因传递到 DZ DZMZ C CC h 100 2 5 / 21 他们子女。这样,子女的这一对基因是相同的

14、。近亲婚配使子女中得到这样一对相同基因的 概率,称为近婚系数。 常染色体上 : 1、同胞兄妹(一级亲属):设一对同胞兄妹的父亲某一基因座有等位基因A1 和 A2,母亲的这个基因座有等 位基因 A3 和 A4。他们的子女中,1/4 为 A1A3 ,1/4 为 A1A4 , 1/4 为 A2A3 , 1/4 为 A2A4 。这一对子女如果 近亲婚配, 将来所生后代中, 形成 A1A1 、 A2A2 、 A3A3 、 A4A4 的总概率即为其近婚系数。S形成纯合子A1A1 、 A2A2 、 A3A3 、 A4A4的 总 概 率 就 是4 ( 1/2) 4=1/4 。 因 此 , 一 级 亲 属 间

15、的 近 婚 系 数 就 是1/4 。 (1)(2)( 3) 2、 舅甥女(或姑侄) 之间婚配 (二级亲属) S 成为纯合子A1A1 、 A2A2 、 A3A3 、 A4A4 的总概率为4(1/2)5=1/8 , 近婚系数1/8。 3、 表兄妹婚配(三级亲属) , 形成 A1A1 、 A2A2 、 A3A3 、 A4A4 各需传递6 步, 所以其近婚系数为4(1/2)6=1/16。 三级亲属的近婚系数1/16。 X 染色体 : 1、在姨表兄妹婚配中,等位基因X1 由 P1经 B1、C1 传至 S,只需计为传递1 步( B1 转至 C1) ;基因 X1 经 B2、C2 传至 S 则传递 2 步(

16、B2 传至 C2 和 C2 传至 S) 。所以, S 为 X1X1 的概率为( 1/2)3。等位基因X2 由 P2 经 B1、C1 传至 S,需计为传递2 步;基因 X2 经 B2、C2 传至 S, 需计为 3 步。所以,S 为的概率为 (1/2) 5。因此,对X 连锁基因来说,姨表兄妹婚配的近婚系数F 为( 1/2)3+2( 1/2)5=3/16。 (1)(2) 2、在舅表兄妹婚配中,等位基因X1 由 P1 传至 B2 时中断,所以,不能形成纯合子X1X1 。等位基因X2 由 P2 经 B1、C1 传至 S,只需计为传递2 步;基因 X2 由 P2 经 B2、C2 传至 S,也只需计为传递2

17、 步。所以, S 为 X2X2 的概率为( 1/2)4。因此,对X 连锁基因来说,舅表兄妹婚配的近婚系数F 为 2( 1/2)4=1/8。 3、在姑表兄妹婚配中,等位基因X1 由 P1 传至 B1 时中断,基因X2 和 X3 由 P2 经 B1 传至 C1 时,传递中 6 / 21 断,所以,不能形成纯合子X1X1 、X2X2 和 X3X3 ,其近婚系数0。 (3)(4) 4、如果堂表兄妹婚配,基因X1 由 P1 传到 B1 时中断,基因X2 和 X3 由 P2 经 B1 传到 C1 时,传递中断, 所以,也不能形成纯合子X1X1 、 X2X2 和 X3X3 ,其近婚系数0。 仅就 X 连锁基

18、因来看,姨表兄妹婚配或舅表兄妹婚配比姑表兄妹或堂表兄妹危害还要大。 (二)选择:选择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特定表型或基因型的作用,它可以是正性选择,也可以是负性选择。 适合度( f)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一基因型个体能够生存并将基因传给后代的相对能力。用适合度 来衡量生育力的大小。当适合度为0 时,表示遗传性致死,即无生育力,当适合度为1 时,为生育力正常;因此只有选择作用发生在育龄期之前,才会影响群体的基因频率或 基因型频率,而发生在育龄期之后的选择作用,其影响将是微不足道的。 选择系数:指在选择作用下适合度降低的程度,用s 表示。 s 反映了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存在的 程度,因此1。 (三

19、)突变:平衡是基于无突变的假设条件,如果某基因座具有较高的突变率,将使群体中的突变基因比例 稳定增加。 (四)遗传漂变:在大群体中,正常适合度条件下,繁衍后代数量趋于平衡,因此基因频率保持稳定;但是 在小群体中可能出现后代的某基因比例较高的可能性,一代代传递中基因频率明显改变, 破坏了平衡,这种现象称为随机遗传漂变。 (五)基因流:随着群体迁移两个群体混合并相互婚配,新的等位基因进入另一群体,将导致基因频率改变, 这种等位基因跨越种族或地界的渐近混合称之为基因流。 第七章线粒体疾病的遗传 一、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内还含有分子,被称为人类第25 号染色体,是细胞核以外含有遗传信息和表达系 统的细

20、胞器,其遗传特点表现为非孟德尔遗传方式,又称核外遗传。 二、 线粒体基因组特点: 1) 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569; 2) 不与组蛋白结合,呈裸露闭环双链状,分为重链和轻链 3) 重链( H 链)富含鸟嘌呤,轻链(L 链)富含胞嘧啶。 三、线粒体基因组构成:分为编码区与非编码区: 1、编码区:各基因之间排列极为紧凑,部分区域出现重叠,无启动子和内含子,缺少终止密码子,仅以 U 或结尾。编码区为保守序列,不同种系间75%的核苷酸具同源性, 此区包括37 个基因:2 个基因编码线粒体核糖体的(16S、12S) 22 个基因编码线粒体中的 13 个基因编码编码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有关的蛋白质。 2、

21、非编码区:一个为控制区(D 环区)与的复制和转录有关,一个为L 链复制起始区。 四、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半自主性: 7 / 21 1、仅编码13 种蛋白质亚基,绝大部分蛋白质亚基和其他维持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都依赖于核() 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后,经特定转运方式进入线粒体; 2、基因的表达受的制约,线粒体氧化磷酸酶化系统的组装和维护需要和的协调,二者共同作用参与机体 代谢调节。 因此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受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共同控制。 五、线粒体基因转录特点:与核基因转录比较,的转录有以下特点: 两条链均有编码功能 两条链从环区的启动子处同时开始以相同速率转录,L 链按顺时

22、针方向转录,H 链逆时针方向转录 的基因之间无终止子 基因通常位于基因和基因之间 的遗传密码与不完全相同 线粒体中的兼用性较强 六、线粒体基因的突变: 突变率比高1020 倍,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中基因排列紧凑,任何突变都可能会影响到其基因组内的某一重要功能区域 是裸露的分子,不与组蛋白结合 位于线粒体内膜附近,直接暴露于呼吸链代谢产生的超氧离子和电子传递产生 的羟自由基中,极易受氧化损伤 复制频率较高,复制时不对称 缺乏有效的损伤修复能力 突变的种类:点突变 大片段重组 数量减少 突变的修复 七、线粒体疾病的遗传特点: 1、母系遗传: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方式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而是表现为母系遗传

23、,即母亲将传递给她的儿子 和女儿,但只有女儿能将其传递给下一代。 2、多质性:绝大多数细胞中有多种拷贝,其拷贝数存在器官组织的差异性。 3、异质性:一些个体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这是由于发生突变,导致一个细胞内同时存在野生型 和突变型,称为异质性 4、.阈值效应: 阈值:异质性细胞的表现型依赖于细胞内突变型和野生型的相对比例,能引起特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 突变的最少数量称阈值。 在特定组织中,突变型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阈值时,能量的产生就会急剧地降到正常的细胞、组 织和器官的功能最低需求量以下,引起某些器官或组织功能异常,其能量缺损程度与突变型所占的 比例大致相当。 5、不均等的有丝分

24、裂分离: 细胞分裂时,突变型和野生型发生分离,随机地分配到子细胞中,使子细胞拥有不同比例的突变型分子, 这种随机分配导致异质性变化的过程称为复制分离。 8 / 21 第八章 人类染色体 1、染色体组() :一个正常生殖细胞(配子)中所含的全套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2、核型():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核型的描述:分两部分:染色体总数性染色体的组成。 3、假说 1) 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人类晚期囊胚期); 2) X 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 3)失活是完全的; 4)失活是永久的和克隆式繁殖的。 4、染色体带的描述:描述一特定带时需要写明一下4 个内容

25、:染色体序号;臂的序号(p:短臂, q 长臂) ; 区的序号;带的序号。 (高分辨显带命名在原带后加“.” ,称为亚带) 例如: 1p31.1 表示:第 1 号染色体短臂3区 1 带第 1 亚带。 第九章 染色体畸变 1、罗伯逊易位 (易位) :又称着丝粒融合。这是发生在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一种易位形式。当两个近 端着丝粒染色体在着丝粒部位或着丝粒附近部位发生断裂后,二者的长臂在 着丝粒处接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由长臂构成的衍生染色体;两个短臂则构成 一个小染色体,小染色体往往在第二次分裂是丢失。 2、染色体数目非整倍体性改变的机制 原因:在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或受精卵早期卵裂中,发生了染色体不分离或

26、染色体丢失。 1)染色体不分离:细胞分裂进入中、后期时,如果某一对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彼此没有分离, 而是同时进入同一个子细胞,结果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一个将因染色体数目增 多而成为超二倍体,另一个则因染色体数目减少而成为亚二倍体。 受精卵卵裂早期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可导致产生 有两种细胞系或三种细胞系组成的嵌合体。 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染色体不分离。 2)染色体丢失: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染色体未与纺锤丝相连,不能移向两极参与新细胞的形成; 或者在移向两极时行动迟缓,滞留在细胞质中, 造成该条染色体的丢失而形成亚二倍体。 核型的描述 (简式):在简式中对染

27、色体结构的改变只用其断裂点来表示;依次写染色体总数,性染色体组成, 然后用一个字母(如t)或三联字符号(如)写明重排染色体的类型,后第一个括号写 畸变染色体的序号,第二个括号写断点的区带号。 例如: 1 号染色体长臂2 区 1带处断裂造成了该处以远的末端缺失:46, (1) (q21) 断裂和重接在2 号染色体短臂的2 区1 带和长臂的3 区1 带之间,其间的节段倒置: 46, , (2) (p21q31) 断裂和重接分别发生在2号染色体和5 号染色体长臂的2q21 和 5q31 带,这些带以远的节段在两条染 色体之间进行了交换:46, (2;5) (q21;q31) 3、记住常用的核型分析符

28、号和术语 (1)断裂 : (2)交换 e (3)断裂与重接: : (4)着丝粒 (5) 缺失(6)倒位(7)环状染色体r (8)易位 t (9)罗伯逊易位(10)短臂 p (11)长臂 q 9 / 21 第十四章免疫缺陷 总述: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决定于遗传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后天发育的环境 第一节红细胞抗原遗传与新生儿溶血症 总述:血型系统的抗原由一个或数个紧密连锁基因位点所编码,与临床关系最紧密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是和 系统 一、 红细胞抗原的遗传系统 (一)血型系统 遗传机制 基因:抗原物质由三组基因(、 和)所编码, 这三组基因各有自己的座位,其中位于9q34.134.2 , 与胸苷激酶连锁,

29、与紧密连锁,位于19 号染色体上 抗原合成示意图: 基因型对应的血型: 、均为共显性基因,而i 基因则为隐性基因 基因型型血型。 基因型型血型 和型血型 和 B 型血型 孟买型: O型个体中的血清含有抗A抗体,与 A型血的人婚配后生有型子女。 原因:这种 O型个体中H抗原是阴性的, H基因突变为无效的h 基因,不能产生H抗原。 尽管这样的个体可能含有或/ 和基因,但不能产生A抗原或 / 和 B抗原, 但其或 / 和基因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二)血型系统 定义:以恒河猴红细胞免疫家兔,家兔的抗血清能够凝集约85% 的白种人红细胞。由此 可将人群划分为阳性(凝集者)和阴性(不凝集者)两大类。与此相

30、关的血型系统称为血型 系统 遗传机制: 1. 编码抗原的基因位于1p36.234 ,由两个相关的结构基因和 组成。编码抗原,编码和抗原,两个基因紧密连锁。 2. 没有 d 抗原,因为d 基因实际上是D基因的突变或缺失,为无效基因; 3.5 种抗原中, D的抗原性最强,其次为E、C、c、 e。D抗原为该系统的主要抗原。 红细胞表面有D抗原的为阳性个体,没有D抗原的为阴性个体(熊猫血) 4. 单倍型排列有8 种形式,即、 、 、 、 、 、和, 均为共显性基因。 二、 新生儿溶血症 10 / 21 机理:又称胎儿有核细胞增多症,系由胎母红细胞抗原不相容所致;进入母体的胎儿细胞有可能作为异 物引起免

31、疫应答反应,使母体产生免疫性不完全抗体, 并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循环,导致胎儿红细胞的大 量破坏,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 血型不相容溶血症 理论上,任何母婴血型不和均可引起溶血,但实际上,溶血病好发于O型母亲所生的A型婴儿, B型婴 儿次之。 原因: A 抗原的抗原性大于B 抗原。虽然母体中抗A 和抗 B抗体均为 , 一般不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 体内,但也有人能够产生型抗A和抗 B抗体,它们能够进入胎儿体内。具有型抗A和抗 B的 O型母亲比A 型 或 B型母亲明显为多。 血型不相容溶血症 1.溶血病好发于母亲是阴性而新生儿是阳性的新生儿中,由于我国阴性个体很少,所以发病比例并 不高,

32、但病症较新生儿溶血重 2.溶血病很少发生于第一胎 因为进入母体的胎儿细胞数量少,产生的抗体也少,不至于引起溶血。 除非母亲在妊娠第一台前接受过阳性血液的数学或母亲本人出生时,有其母亲阳性血液进入,使 其已经致敏,有可能导致第一胎溶血。 3.第一次分娩、自然流产、人工流产或破腹产时,由于胎盘损伤、渗血,会使一定数量的胎儿细胞 进入母体,使其致敏,当第二次妊娠,因为“再次免疫”会造成细胞溶血。 4.生过溶血病患儿的母亲,如果父亲为阳性纯合子,则以后每胎都不能幸免;如果是杂合子则有1/2 的再发风险。 第二节系统与医学 一、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定义:人类白细胞抗原又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它分布在所有

33、有核细胞表面(由于这类抗原首先在 白细胞上发现,所以被称为白细胞抗原)这类抗原决定着机体的组织相容性,对排斥应答起着决 定性作用,编码这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人类称为复合体,或称系统。 位置与长度 :复合体位于6p21.31 ,全长 3600,已经确定地基因位点有224 个,其中 128 个为功能型基 因,具有表达产物。 特点 : 免疫功能相关基因最集中、最多的一个区域。128 个功能性基因中39.8%具有免疫功能。 基因密度最高的一个区域,平均每16 就有一个基因。 最富有多态性的一个区域,因此也是一个理想的遗传标记区域。 与疾病关联最为密切的一个区域。 组成 :系统共分

34、为三个基因区: 类基因区:以下基因并非集中排列,而是相互交织排列在该区中 经典基因、 、: 分布于机体的有核细胞表面。 非经典基因、 、 分子是细胞抑制性受体;942 的特异性配体;仅表达在与母体组织直接接触的胎儿滋 养层细胞上。 假基因、 、 、 基因、 、 、 、 与为功能基因,其他为假基因。主要表达在胃肠道细胞上。 类基因区: 经典基因由区、区和区组成。 11 / 21 非经典基因由、 、和区组成,又由两个基因组成,和。 类基因区:由多种类型的基因组成,是人类基因组中基因密度最大的区域 二、与疾病关联 1. 关联:两个遗传性状在群体中实际同时出现的频率高于随机同时出现的频率 2. 抗原在

35、多数情况下可能并不是病因,而仅是一种遗传标志。 3. 机制:分子模拟学说、受体学说、连锁不平衡学说、自身抗原提呈学说、免疫耐受学说 三、抗原与器官移植 抗原与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手段,而器官移植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是排斥反应。 当供体和受体之间存在抗原差异时,受体的免疫系统就能够识别异己而引发强弱不等的排 斥,这种过程称为组织不相容性。 在排斥反应中,系统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其次红细胞血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附 的高度多态性决定了不同个体间差异的多样性,在无血缘的人群中,找到相同的概率极 低;因为血型抗原不仅存在与红细胞表面,同时也存在于其他组织细胞上,所以也需要血 型相容 单体

36、型的遗传分析:处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连锁基因群称为单倍型。由于基因的紧密连锁,使得 每个单倍型能够完整的遗传给下一代。 子代总是得到一条父亲的单倍型和一条母亲的单倍型,因而亲子之间一定共有一条单倍型, 即半相同。 同胞之间的相似性存在三种情况(按如下分析): 完全相同( 1/4 ) 、半相同 (1/2) 和完全不同 (1/4)。 附:若父母单体型中有部分相同的基因,概率就会改变,也不会出现完全不同。 四、的分型 ( 上有,课本上没有) 分型即利用检测技术,确定基因不同结构,以达到抗原分型的目的 第二节遗传性免疫缺陷病 定义 :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免疫缺陷则称为遗传性免疫缺陷病 分类:细胞免疫缺陷,如

37、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而导致T 细胞缺陷; B细胞缺陷,导致免疫球蛋白异常而造成体液免疫缺陷; 颗粒白细胞(如吞噬白细胞)缺陷而引起的综合症; 补体缺陷:主要后果是机体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高。该病可以是单个补体成分缺乏,也可是补 体调控蛋白缺乏。该病大多表现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 具体疾病举例: 遗传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12 / 21 病因:本病的发生是由于B细胞成熟受阻,体内水平极低。 遗传机制:本病表现为X连锁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21.322 。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为酪 氨酸蛋白激酶。 特征:血循环中缺乏B细胞和 球蛋白; 6 个月时开始出现病症。 附:由于出生时

38、新生儿体内存留有母亲的以暂时不表现病症。随着年龄增长,母亲 的日益减少而本身又不能有效地合成新的,所以到。 。 。 。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病因:是T细胞和 B细胞均缺乏或功能缺陷所导致的一类疾病 特征:一般该病患儿出生后6 个月即出现病症,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几乎完全缺乏, 患儿表现出发育障碍,易患严重感染,特别是皮肤和粘膜的念菌珠病以及病毒、真 菌、条件致病菌和肺囊虫感染,患儿多夭折。 分类: X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表达缺陷;其他类型的 第三节遗传性自身免疫病 定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正常免疫耐受功能受损导致免疫细胞及其成分对自身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并出现一定临床表现

39、的一类疾病 分类举例: 遗传基础: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某些基因是有关联的,包括及非基因 与相关的最典型例子是强直性脊柱炎 几种常见自身免疫病: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呈反复发作并进行性加重。 累及多个组织器官,包括皮肤、关节、心血管、肾、肝等部位和血细胞。 免疫学异常: 患者体内出现的主要自身抗体是抗核抗体,如抗、组蛋白、和核仁的抗体。 70% 80% 患 者血液中存在狼疮细胞,它是受损的白细胞在抗核抗体作用后发生破裂和溶解,形成游离 的均匀小体,小体被单核细胞吞噬后即形成狼疮细胞。 病因不明,可能为: 发生了持续而慢性的病毒感染,削弱了细胞的免疫功能。病毒感染一

40、方面使机体产 生抗病毒抗体,另一方面破坏组织细胞或改变组织细胞的抗原性,而使机体产生大 量抗自身组织的抗体; 循环中的抗原- 抗体复合物可能沉积在组织中及血管壁上,在补体的参与下造成多器 官组织的损伤; 些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以诱发样综合症,但停药后往往可以恢复。 (二)重症肌无力 临床表现: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自身免疫病。 自身抗原的 病程分布 器官特异性 (局限性) 非器官特异性 (全身性)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病毒感染后出现的多种自身抗体 慢性重症肌无力 甲状腺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13 / 21 表现为骨骼肌易产生疲劳,经休息后有一定程度

41、的恢复。 免疫学异常 胸腺病变,如增生、胸腺瘤等; 2/3 患者血清增高,少数抗核抗体阳性,多数病人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 病因不明,但表现出遗传倾向,在该病患者中3 抗原的检出率较高。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 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滑膜炎反复持久发作、关节内骨和软骨遭破坏,皮下结节、动脉炎等关节外系 统的表现也很常见 四、自身免疫病的诊疗原则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阻断 T细胞疫苗 诱导自身抗原特异性耐受或抑制 第十五章出生缺陷 总述 定义 :出生缺陷,也称为先天畸形,是患儿在出生时即在外形或体内所形成的(非分娩损伤所引起的)可 识别的结构或功能缺陷。 类

42、型(上,与书上不同): 整胚发育畸形 多由严重遗传缺陷引起,大都不能形成完整的胚胎并早期死亡而吸收或流产。 胚胎局部发育畸形 由胚胎局部发育紊乱引起,涉及范围并非一个器官,而是多个器官。例如头面发育不全等。 器官和器官局部畸形 由某一器官不发生或发育不全所致,例如双侧或单侧肺不发生、室间隔膜部缺损等 组织分化不良性畸形 这类畸形的发生时间较晚且肉眼不易识别。例如骨发育不全等。 发育过度性畸形 由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增生过度所致,例如在房间隔形成期间第二隔生长过度而引起的卵圆孔闭合或狭 窄、多指(趾)畸形等。 吸收不全性畸形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些结构全部吸收或部分吸收,如果吸收不全,就会出现畸形

43、。例如蹼状指(趾) 等。 超数和异位发生性畸形 由于器官原基超数发生或发生于异常部位而引起,如多孔乳腺、异位乳腺等。 发育滞留性畸形 器官发育中途停止,器官呈中间状态。例如双角子宫、隐睾等。 重复畸形 单卵双生胎儿未能全部分离,致使胎儿全部或部分结构重复。 诊断 14 / 21 应做产前诊断者 曾生育过严重畸形儿的孕妇 多次自然流产、死胎、死产的孕妇 孕早期服用过致畸药物或有过致畸感染或接触过较多射线者 长期处于污染环境 羊水过多或过少者 产前出生缺陷的主要诊断方法 通过羊膜囊穿刺吸取羊水分析胎儿的代谢状况、胎儿的染色体组成、基因是否有缺陷等; 通过绒毛膜活检分析胚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在 B

44、超的引导下将胎儿镜插入羊膜腔中直接观察胎儿的体表是否发生畸形,并可以通过活检钳采集 胎儿的皮肤组织和血液等样本做进一步检查; B型超声波检查 将水溶性造影剂注入羊膜腔,便可在X线荧屏上观察胎儿的大小和外部畸形。如果将某种脂溶性造 影剂注入羊膜腔,使其吸附于胎儿体表,便可在X线下清楚地观察胎儿的外部畸形; 脐带穿刺()是在B 超引导下于孕中期、孕晚期(17 周 32 周)经母腹抽取胎儿静脉血用于染色 体或血液学各种检查,亦可作为因羊水细胞培养失败,或在错过绒毛和羊水取样时机的补充。 常见的出生缺陷 (一)神经管缺陷:由于某种原因神经沟未能关闭,神经组织依然路在外面,缺陷如果局限与脊髓部分,叫 做

45、脊髓裂,而头端部分的未管壁叫做无脑儿 1.脊柱裂: 隐性脊柱裂:位于腰骶部,外面有皮肤覆盖着,脊髓和脊神经通常是正常的,没有神经症状 脊膜突出: 缺损涉及一两个脊椎,脊膜就从这个孔突出,在表面能看到一个用皮肤包着的囊 脊髓裂: 由神经沟没有关闭而形成的,神经组织很广泛地露在表面 阿- 希畸形() 脊髓脊膜突出常合并着延髓和一部分小脑向尾端移位 到椎管。上位的颈神经根往往从其椎间孔的水平向着尾端固定在骶部的脊 髓下降。由于枕骨大孔被延髓或小脑所阻塞,所以脊髓脊膜突出往往合并 脑积水。这些异常的合并发生就叫做阿- 希氏畸形 2.无脑畸形: 特点: 神经管的头部没有合拢,出生时脑是一块露在外面的变性

46、组织。这种缺损几乎总是通连 到一个颈部开放的脊髓。 头部外观: 眼向前突出, 没有颈部,脸面和胸部的表面处在一个平面上。 由于这种胎儿缺少吞咽的控制机构,所以妊娠最后两个月的特点就是羊水过多。 3.产前诊断: 孕 16-18 周,抽取孕妇静脉血检测其血清,值高于标准为阳性。 孕 14-18 周,可做超声波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 当孕母血清两次结果阳性,而B 超不能明确诊断时应做穿刺检查羊水和乙酰胆碱酯酶,孕 16-20 周为最佳时间。 孕 20 周后进行X线检查,可作为补充诊断。 其他实验室检查作为辅助诊断。 (二)先天性心脏病 1.病因 15 / 21 多基因遗传所致的先心病(此类患者以心血

47、管畸形为惟一的临床异常) 染色体畸变所致先心病 单基因遗传的先心病 2. 先心病常见类型 房间隔缺损:原始心房间隔在发生上吸收和融合时出现异常,左右心房之间仍残留未闭的 房间孔。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在胚胎期发育不全,形成异常交通,在心室水平产 生左向右的血流分流,它通常是单独存在,但也可是某种复杂心脏畸形的组成部分 法洛氏四联症 大血管圆锥动脉干转位的发育畸形,主要缺陷包括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升主动脉骑 跨及右心室肥厚 发生因素 (一)遗传因素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的个体常发生智能发育不全和不育,最常见的畸形之一是神经管发育的缺陷。 基因突变 约 5% 的出生缺陷由基因突变引起,主要有

48、:软骨发育不全、肾上腺大、小头畸形、无虹膜、多囊肾、 皮肤松垂症、睾丸女性化综合征等 (二)环境因素 1、生物性致畸因子 各种传染因子: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妊娠前16 周水痘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梅毒螺 旋体等,特别是病毒 生物因子致畸机制 穿过胎盘屏障直接作用于胚体 作用于母体和胎盘,引起母体发热、缺氧、脱水、酸中毒等间接地影响胚胎发育 干扰胎盘功能,破坏胎盘屏障,间接地影响胚胎发育 例如 :1. 风疹病毒:前4 周受感染,致畸危险为61; 58 周时为 26; 910 周时为 6。 妊娠第 6 周感染病毒,产生白内障; 第 9 周感染产生耳聋; 第 510 周感染引起心脏畸形; 第

49、 69 周感染引起牙釉缺损; 第 46 个月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 2. 弓形虫感染:主要表现为眼的疾患,90有脉络膜炎,50 60有癫痫、小头和脑积水。 2、物理性致畸因子 辐射: 1. 致畸作用 - 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2. 各种组织对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吸收量不同 3. 胎儿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程度还与胎龄有关 例如:孕妇必须用放射性碘进行诊断时,应在胎龄第56 周之前进行,即在胎儿甲状腺分 化之前完成。 机械性压迫和损伤 高温 严寒 微波 3、致畸性药物 抗肿瘤药物,抗生素、抗惊厥药物、抗凝血药、碘剂、激素类药物 16 / 21 4、“三废”、农药、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 5、酗酒、大量吸烟、吸毒、缺氧、严重营养不良 例如:每天吸烟10 支的孕妇,其胎儿出现畸形的危险性增加90 (三)影响致畸发生的因素 致畸因子作用下,是否发生畸形,结果如何,还取决于下列一些因素: 孕妇对致畸因子的感受性,在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胎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致畸因子的感受性不同,大多数致畸因子有其特定的作用阶段; 畸因子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致畸因子的损伤与剂量有关; 致畸因子的作用后果,包括胎儿死亡、生长发育延迟、畸形或功能缺陷 发育异常的机制 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