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层反映 实施分级诊疗带来的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今天,的为大家了一篇关于:实施分级诊疗带来的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一、实施分级诊疗给患者带来的变化。 实施分级诊疗以来,形成了“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 一是通过分级诊疗效劳,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医疗效劳价格低、起付线低、报销比例更高,极大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二是对于疑难病、复杂病通过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联动的预约挂号、预约床位及绿色转诊通道,缩短了在大医院住院等待床位的时间,节约患者时间和费用。 三是县、乡
2、村三级医疗和社区效劳网络设置合理,效劳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标准,群众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效劳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根本医疗效劳。 四是大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效劳,加大了对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力度,有力地提高了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医疗机构的效劳能力。 二、分级诊疗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分级诊疗的全面铺开,国家出台许多惠民利民的医改政策,但“看病难”问题仍然突出。 一是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效劳中心那么“门庭冷落”。大医院大专家在忙着看头疼脑热的“基层病”,而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效劳站的医生因“无病可
3、看”,只好被“闲置”,这一热一冷突显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是按照卫计委关于“保根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建立一套分工明确,分流有序,各司其职的分级诊疗势在必行。 三是患者选择医生的就医模式根深蒂固,许多经济条件好的患者稍有小病都投向大医院,找“大医生“或者找“名医”就诊,这种传统的就医模式很大程度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四是由于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对一些普通疾病的认识缺乏,导致“盲目就医”,“小题大做”,常见病、多发病到省市大医院就诊,吃力不讨好,浪费人力、物力。 五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取信于民”,影响分级诊疗制度落实。 六是基层医疗专业
4、技术人员总量缺乏,质量不高。整个基层医疗队伍专业技术水平较低,效劳质量难以“取信于民”,因此一些稍微重患者(家属)即要求转省市大医院治疗。 七是目前医保、农医保患者在各级医院报销比例虽然有一定差距,还不能够在政策层面引导居民“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 三、对深化分级诊疗工作的建议。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应该做到各级医院“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确保有限医疗资源发挥最大化作用。 一是要转变观念,转换思维,提高居民、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分级诊疗的认识。 二是要广泛宣传,开展健康,要向民众广泛宣传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效劳内容、效劳工程、诊疗病种、专科开展情况、医改政策、双向转诊制度、报销制度等相关知识,转变居民就医观念,合理引导民众分级诊疗。 三是要端正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的分级诊疗意识。省市大医院应办成凝难、危重病的诊疗中心,上级医院应凭下级医院转诊证明,收住入院。要把体检、康复医疗工作还给区县级基层医院,不做“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事。 四是要改变传统“患者选择医生”的模式,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合理利用各级医疗资源,要在政策层面引导群众分级就医。 (吴子新)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