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docx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567906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特征码 rkhelDXLAkvinVyNmvoY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 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适应国际金融 危机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和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理论创 新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举措; 必须坚定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

2、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 的同时,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升全要素生产 率,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破解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结构性失衡,必须摒弃单纯依靠刺 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从供给侧想办法,通过去除无效 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 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新平衡。 第 2 页 供给侧是指与需求侧相对应的生产端、供给端;结构性是指 供给结构的配置组合;改革是指对原有的扭曲资源要素配置、 束缚资源要素供给以及供给结构调整的制度进行革新。这三方 面有机统一,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完整内涵。 落实重点任务是供给侧结构

3、性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下 一步,要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大力推动“一提一创一培” (提质量、创品牌和培育新动能)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力争经过 5 年努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创新 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深化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要深入推进 “放管服”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 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同时,健 全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供重要支撑和组织保障。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 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

4、在供给侧;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 第 3 页 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 性失衡。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由经济 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决胜阶段。 这一时期,我省经济发展步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 转换”的新常态,即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逐 渐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逐 渐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具体到我省的经济发展 现实来看,目前已从连续多年的两位数的高增长逐步过渡到 8% 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当中既有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外部发展环 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更与经济运行中长期积

5、淀的体制性矛盾和 结构性失衡密切相关。 当前经济运行主要面临三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的结构性供需 失衡,现有供给体系不能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出现部分行业产 能过剩和居民消费外流并存局面。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 增加的货币很多在金融系统自我循环,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快速上升,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三是房地产与 实体经济失衡。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投机需求旺 盛,房地产高收益进一步诱惑资金脱实向虚,并推高实体经济 成本。 第 4 页 这“三大失衡”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其中,实体经济的供需结 构性失衡起着主导性作用。如果只是简单采取扩大需求的做法 将会加剧产能过剩、抬高杠杆率和企业成

6、本,加剧经济结构失 衡。因此,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破解经济发展面临的 三大结构性失衡,就必须摒弃单纯依靠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的思路,从供给侧想办法,通过去除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 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 衡,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新平衡。 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中央 对新常态下“怎么干”的具体要求和精准施策。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可以理解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是与需 求侧相对应的生产端、供给端,与提供产品和服务相关联,包 括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投入方式和投入结构的安排, 以

7、及对促进要素有效供给、质量提升的制度建设。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宏观管理,它也重视适度扩大总需 求,但更强调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所谓 结构性,是指供给结构的配置组合。改革是指对原有的扭曲资 源要素配置、束缚资源要素供给以及供给结构调整的制度进行 第 5 页 革新,用改革的办法,调整供给结构,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 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 性和灵活性。这三方面有机统一,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完整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通过提高供 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多样、日益增 长、不断升级的物质

8、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通过减少 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 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加快推 进基础性和关键性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同时通 过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劳动生 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 落实重点任务是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 第 6 页 部署,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主线,坚 持问题导向、

9、精准施策,注重加减并重、增存并举,将化解过 剩产能、减少无效供给与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有机结合, 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下一步,要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 、做强做大实体经济为 “主战场” 、强化创新驱动为“主引擎” 、深化改革为根本途径, 遵循“市场主体、政府引导” “供需衔接、双侧发力” “增存并 举、有破有立” “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的原则,扎实推进“三 去一降一补” ,大力推动“一提一创一培”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力争经过 5 年努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 升,创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三去一降一补” “一提一创一培” 取得明显成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

10、勃发展,新兴产业 和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相互促进的格局基 本形成,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与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与各类需求相匹 配的多层次、宽领域、高效率供给体系日趋完善,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提供强大的动力支 撑和坚实的经济基础。 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深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持续 第 7 页 用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因城施策解决商业地产和 部分市县商品房库存过多等问题,降低企业杠杆率,推动企业 降本增效,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保

11、护等短板。应该 讲,我省“三去一降一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下一步任务更 加艰巨,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三去一降 一补”取得新的进展。 分类推进去产能。过剩产能挤占信贷、土地、劳动等资源,却 不能提供有效供给,客观上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优化资源配 置,提高供给效率,应持续化解过剩产能。下一步,要继续推 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采取市场化手段化解其他过 剩产能。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 ,严格执行国家安全、 环保、能耗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创造 条件推动钢铁等行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到 2020 年,全省实现 工业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基本退出,僵尸企业处置基

12、本完成,过 剩产能市场化退出机制基本建立。 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房地产业既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 支撑,又是满足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住房需求的重要保障。要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通过人的城 镇化去库存,更好满足新市民居住需求,实现房地产业健康发 展。下一步,要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加强土地供应 第 8 页 分类管控,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以促进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契机,鼓励农民工等新市民在城镇购房,把 棚户区改造和去库存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力 度,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商业房地产库存。 积极稳妥去杠杆。过度加杠杆不仅拖累企业发展,控制不好还

13、 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当前,部分实体企业高杠杆制约了其 盈利能力的提升,蕴藏了一定的债务违约风险。应坚持以市场 化、法治化方式,稳妥有序推进实体经济降杠杆。下一步,要 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点,通过处置“僵尸企业” 、发展股权 融资、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 到 2020 年,全省直接融资将突破 3000 亿元,在融资中的占比 超过 35%,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和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得到 进一步降低。 多策并举降成本。企业综合成本直接关系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高成本既不利于提高本土企业 竞争力,又不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失去企业、失去投资最终就 会

14、失去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保持我省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应 打出“组合拳” ,切实降低实体企业综合成本。下一步,要继续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 加快电力油气等能源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发展多式 第 9 页 联运等现代物流运输组织形式,降低物流成本。力争到 2020 年, 全省实体经济企业要素成本明显降低,涉企税费逐步下降,经 济效益处于西部先进水平。 全力以赴补短板。补短板作用于供需两侧,具有“一石二鸟” 的作用。一方面,补短板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做加法, 精准对接发展需要,提供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补短板本身也 会增加投资、扩大需求,起到稳增长的作用。当前

15、,无论从满 足人民群众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从稳定经济增长、 增强发展后劲来讲,都需要加快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下一 步,要以“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四大集中连片特 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为重点,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到 2020 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剩余 83 个县摘帽、9064 个 贫困村退出、272 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以长江经济带立体综 合交通走廊和出川大通道建设为重点,优化省域综合交通网络, 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到 2020 年,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 通硬化路,铁路营运里程达到 6000 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总 里程突破 8000 公里;要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

16、生等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到 2020 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85%以上,高中阶 段毛入学率达到 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0%以上;基 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县域内就诊率达到 90%左右,群众 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要严守环境质量 第 10 页 “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 ,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 大战役,到 2020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40%,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建设取得新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实现“天 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 着力推进“一提一创一培”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深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17、” 。推进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减法, 更要做好创新驱动、新动能培育的加法,通过“提质量、创品 牌和培育新动能” ,打造我省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产业迈向中 高端。 全面提升质量。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应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 识,把质量的要求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质量先 行赢得发展主动。要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完善质 量保障体系,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企业全员质量主体责任意识, 提升质量行为能力。要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内外销产品同 线、同标、同质,实施重点产品质量对标提升行动,鼓励企业 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支持企业按照高标 准加快推进

18、技术改造,以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 为重点,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到 2020 年,全省质量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质量竞争 第 11 页 力指数排名保持在全国前 10,基本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 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全力创建品牌。推动品牌建设有助于企业产品价值提升和我省 产业转型升级。创品牌要完善企业主体、政府推进、部门监管、 行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品牌工作机制,严格四川名牌、四川省 著名商标、天府质量奖等评选和认定标准,加强“四川造”品 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 ,提高“川字号”产品市场占有 率。提高企业商标注册、管理和使用、保护水平

19、。以新型工业 化产业示范基地、经开区、高新区等为主体,加快培育一批特 色鲜明、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到 2020 年, 力争培育四川制造品牌企业 100 家以上、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 区 20 个、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 10 个以上、地理标志保 护示范区 6 个,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产品和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大力培育新动能。下一步,要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攻坚战, 加快国家授权的 30 项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和“9 张清单”落地落 实,着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 “三个通道” ,夯实创新平台、创新产业、创新人才“三个支撑” 。扎实推进创新

20、创造,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推进关键 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深入实施 第 12 页 中国制造 2025 四川行动计划 ,做大做强“双七双五”产业, 着力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新产业,发展分 享经济、数字经济。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集群,提 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实施“创业四川行动” ,积极发展众创、 众包、众扶、众筹,实施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川籍企业家、农 民工返乡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高端人才、 大学生、民间能人在川创业。加强产权保护,激发和保护企业 家精神。到 2020 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2 万亿元,战 略性新兴产业增加

21、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18%以上,形 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具有国际影响 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农业大省这个金字招牌不能 丢。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要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 点任务,实施“十大行动” ,建设“四区四基地” ,实现由农业 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分区,促进 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做强川酒、川茶、川菜、川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

22、育助农 第 13 页 增收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农 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农村改革示范区、农业休闲养 生示范区和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 基地、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优化农业产品体系。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积极供应特色农产 品,探索发展功能农产品,做优“川字号”品牌。完善保障农 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规范和标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优化农业经营体系。落实“三权分置”政策,多种形式放活土 地经营权,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 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 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新

23、型农村集体经济。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现代草原畜 牧业。开展生态退化区恢复和治理。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行动,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与治理修复,推行耕地轮作休 耕制度。 深化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 造成当前经济运行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基础性关键性 第 14 页 改革不到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导致 要素自由流动受阻、资源配置扭曲。有效破解上述问题,必须 深化基础性关键性改革。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 行公平竞争审查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升事中事后监管 能力。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

24、环境。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引导国有 资本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和混合 所有制改革。全面推行契约化管理,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 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国资监管体 制,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由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 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规范政 府债务管理。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多层次资本市 场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 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着力破解民间投资市场准

25、入的 “玻璃门” “旋转门”和“弹簧门” 。深化政府投资管理改革, 第 15 页 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范围,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 互联互通,主动参与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 制造合作。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 走廊建设。高标准推进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大服 务业、制造业开放力度,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 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重要支撑和组织保障。下一步,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 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的总体思路,通过制定和落实财税、金融、土地、产业、人才、 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破解制约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的制度瓶颈,通过落实“清单制+责任制” ,建立健全 会商协商通报机制、调研督导考核机制,完善培训宣传推广机 制,进一步凝聚改革合力,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目标任 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