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专业民间音乐教育论文.docx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568220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专业民间音乐教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专业民间音乐教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校专业民间音乐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专业民间音乐教育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学校专业民间音乐教育论文 特征码 ASPBAEqnRyuiZCjtYzmd 内容提要: 我国学校专业音乐教育与民间音乐的传承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具有新的特征。 关键词 : 专业音乐教育 民间音乐 传承与超越 90 年代以后,文化艺术进入多元时代,特别是流行音乐的盛 行,改变了原有的社会音乐结构布局。民族声乐一方面吸收西 洋声乐技巧,同时为了使民族歌唱更贴近生活,声乐教育就出 现了民族、美声、流行杂糅,既有“三不像”的挑战:民间音 乐意识匮乏的民族声乐教育,弃“民”仿“西”合“流” 。 缺失了声乐基础教育传统民间音乐,学生接受的音乐形式 越发单一,知识面越来越窄。他们没有条件接触、学

2、习多民族、 多风格、多唱法的民间音乐。知识的匮乏,严重地影响了他们 对于歌唱艺术的判断和辨别,大多数民族声乐的学生,自然就 以舞台上成名的同类演员为模仿对象,演唱风格和技巧便朝着 趋同方向发展。因此,民间音乐正在具有文化工业特征的民族 声乐教育中走向消亡。这不是危言耸听,目前,音乐院校的民 族声乐教育现状就是如此。 第 2 页 一、我国专业声乐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翻翻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 现代教育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曲折前进的。为了救亡图 存,富国强民,洋务派推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 主张,使“西学东渐”催生了受西方国民教育思潮影响的我国 音乐基

3、础教育的萌芽。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识到了音乐 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提倡在学校开设唱歌课,向大众传播具 有新内容的乐歌并动手写作新歌歌词。一些留学日本的学子如 沈心工,在 1903 年回国后就着手在上海等地中小学创设唱歌课 和编写学校校歌。 “庚子事变” (1901 年)后,清政府迫于政治 形式的压力被迫采用维新派“废科举,兴学堂”的改良措施以 挽救危机,使得乐歌为主的新制音乐教育从群众自发的行动中 解脱出来,形成一种新的制度,后人把这段时期的乐歌统称为 “学堂乐歌” 。 “学堂乐歌” 乐歌的曲谱于欧美各国歌曲和器乐 曲,其特点大致有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的音 乐风格。因此有专家

4、称其为“异质文化” ,它实质上充当了中国 音乐基础教育的“催生剂” 。1927 年,萧友梅博士在蔡元培先 生的支持下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称国立音专) ,从而掀开了中国音乐教 育新的一页。但即便如此,国立音乐院的音乐教育“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循规蹈矩,走了一条不折不扣的西方专业 音乐教育之路”1。 第 3 页 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就艺术领域而言,按照殖民时期音乐教育 的观点:“只有欧洲的音乐才是先进的,因此只有欧洲音乐才 是唯一值得学习的。 ”为了顺应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急于走上 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选择了西方的

5、教 育模式。时至今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拥有 9 所 专业音乐学院,三百多所音乐二级院(系)和无数所为达到综 合院校标准而正在建立音乐系的综合大学这一欣欣向荣的局面。 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背后,衍生出一连串的问题:欧洲音乐 中心论、西方音乐模式盛行各大院校、中国音乐落后论等等。 同时,中国大量的民间音乐和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少数民族音 乐游走在教学大纲之外。于是在音乐教学中出现了中国的古琴 谱被翻译成五线谱拿来教学的现象;于是出现了学院里学生不 认识甚至没有见过公尺谱、减字谱的怪异现象。于是张震涛在 他出版的学位论文“前言”中写道:“在农民乐师的眼里,我 们是城市里专业的音乐家,是从国

6、家的最高学府走出来,座在 国家最高研究机构中的专业研究人员,而我们却不识谱(公尺 谱) ”;“20 世纪对传统文化教育事务的现代教育体制中培养出 来的学子的知识结构,大概基本如此:不懂传统音乐,却浅薄 地认为它落后。 ” 我国专业音乐教育通过专业音乐学院、二级音乐院(系)培养 出大量的学子,他(她)们毕业时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在教学 的过程中自然地把欧洲音乐教学体系层层渗透到全国的中小学 第 4 页 音乐教学之中,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言而喻。 “西学东渐”的 影响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并由此构成了我国 近现代音乐文化的主流,而在广大的农村,在那些“未经学校 音乐教育系统训练过的农民乐

7、师”那里,在大量民间的文艺演 出团体中,他们依然秉守着传统,传承着中国的传统音乐。 二、有关我国的民间声乐 由于中国的民间音乐及其理论较多是靠口头形式创造、使用和 沿袭下来的,因此民间音乐传承主要是指“口传心授” 。 “口传” 即口对口的教习或说是面授机宜。 “心授”就是心领神会,是传 授用书面语言难以表达的音乐的神韵。 关于“口传心授”的妙处,中国民间音乐“活态”传承的意义 在我国特有的记谱方式上也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由于“口传 心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即兴性,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记谱方 式。我国从古至今用来记录和传承音乐的乐谱种类繁多,如宫 廷雅乐所用律吕谱、工商谱,古琴文字谱、减字谱,宋瑟谱

8、、 埙谱、工尺谱、二四谱、三弦谱等,其中使用最多应用最广的 是工尺谱。工尺谱是采用汉文字记谱的乐谱谱系,它采用文字 记录音乐的符号,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工尺 谱的最大特征就是只记录音乐旋律的框架和骨干音,对于那些 细微的变化和装饰音则忽略不记,乐谱在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只 是一个辅助工具,而音乐真正的精华和意义却蕴含在传授者那 里”2,因此说东方文化是富有弹性而不确定的,即所谓的 第 5 页 “音无定高,时无定值” ,它注重的是过程(西方音乐注重的是 结果)比如中国古琴演奏中表现出的音与音之间细微的音色控 制,在中国戏曲中“行腔” 、 “拖腔”中的不断变化等。 总之,民间音乐传承

9、是民众自发的自我传承,由于缺少自主意 识,这种自发性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认同,造成了 “失语”的境地。但是,由于这种自发性,使民间音乐传承与 学校统一教学模式的专业音乐教育相比更加有利于维护区域文 化的特征和各种流派的保存。民间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 的音乐表现,它不仅具有民间意义,更是具有民族意义,在这 一点上,民间音乐的传承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对“中西关系”的再认识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非常重视,为繁荣 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如,文艺必 须“为人民服务” 、 “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倡导艺术家重视 民间音乐, “走入民间”与群众打成一片;“

10、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方针,提倡艺术多形式、多风格、多流派的自由发展; 以及音乐艺术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思想观念等等, 为新中国文艺指明了方向,极大地调动了艺术家的积极性,投 身于群众生活。正是由于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五六十年代, 才有了以民间音乐为教育基础,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 育模式。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社会教育体制的改变,文艺教育政 第 6 页 策虽然也提倡学习传统民间音乐,但力度较弱。教育者也放松 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师生们到民间越来越少,具有民间音乐 歌唱能力的老师越来越少,传授的原生民间音乐则更少。传统 民间歌唱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缺失了应有的地位。因

11、而,民间音 乐的传承链在民族声乐教育中,出现某些环节的断裂也是历史 的必然。 大众媒体在实现信息功能之余,始终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文 化类型和文化风格。特别是电子媒介,对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 影响力一直处在强势地位。建国 17 年,整体环境的文化需求, 促使了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当时的强势媒体广播,播放 民间音乐的比例占全部文艺节目时间段的 12;另一重要媒体 电影,有大量改编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如刘 三姐 阿诗玛 冰山上的来客等电影音乐;还有全国性的 民间汇演,也通过广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整个社会都在极力 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学校教育不甘示弱,积极投身到学习、传 播民间音乐的洪流中,不断汲取

12、养分。无论专业歌唱还是音乐 创作,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80 年代以后,强势媒体对民间音乐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渐变 过程。初期,是民间音乐的恢复期,民间音乐在传播媒体中占 相当比例,学校的民间音乐教育也倍受重视。80 年代初,武汉 音乐学院恢复了民族声乐教育专业,师生们又开始了因文革停 滞十几年后的民间音乐采集和学习。 第 7 页 而到了 90 年代,随着大众传媒的无边渗透,电视、电影、 网络和 MTV,使当代社会正在成为一个视觉文化或者说影像文 化社会。工业时代的大众传媒成功地传播了固定化、标准化了 的思想和情感模式。就音乐而言,大家虽然彼此之间毫无联系, 但对千篇一律模式化音乐的

13、喜好,不分彼此。 四、有关解决学校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问题 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和开放 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具有自身根本特征的基础上,是一个传承 与发展相结合的概念(既包含古代又包含近代和现代以及未来 的发展) 。学校音乐教育,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应将民族音乐 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引进到音乐教育中,并将其作为音乐 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即在早期教育中,它是音乐教育的主体, 在随后发展教育中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让每一个学生从小浸 润在民族音乐的母语环境中,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 秀的多元音乐文化。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深层文化问题,直到 90 年代开始,随 着自身

14、改革的深入才逐步为国人所认识,但这种认识是缓慢的, 也是很不平衡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在我国已取得了相当丰富 的成果,但多年来这一学科的研究似乎也还未真正涉足作为民 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学校音乐教育。因此,从民族 音乐学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无论对于民族音乐学 的学科建设,还是对于当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 第 8 页 也都是一个迫切的、有意义的,但又颇具挑战性的课题。 本论文正是基于对这种现状和形势的分析而提出的,试图 从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双重视角,来探讨学校教育中民族音乐传 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长期来忽视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 乐文化发展互为基础的思想认识,忽视将数十万普通学校音乐 教师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队伍,忽视将学校教育作为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重要基地等问题;探讨有计划地分阶段分步 骤将文化部门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资源,在学校音乐 教育中发挥其本应具有的重要作用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