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_黄怀信.pdf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5707732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_黄怀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_黄怀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_黄怀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_黄怀信.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_黄怀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_黄怀信.pdf(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收稿日期: 2006-09-27 作者简介: 黄怀信( 1951 ) , 男, 陕西岐山人,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 2007年第 1期 总第 196期 齐 鲁 学 刊 Q I L U J O U R N A L N o . 1 G e n e r a l N o . 196 论语 中的 “仁 ”与孔子仁学的内涵 黄 怀 信 ( 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 论语中的“仁”, 是研究孔子仁学的基本素材。 以往或不知今本论语多处“仁 ”字有误, 或误解部 分“仁”字之义, 对孔子仁学内涵的归纳发生偏差。 排除不正确的材料与误解, 论语中的 “仁”虽从词

2、义上可分为 四类, 但其实质皆是“爱人” 关爱他人, 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 只有“爱人”一项, 而没有其他。 关键词: 论语; 仁; 仁者; 行仁; 仁名 中图分类号: B 222. 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22X ( 2007) 01-0005-04 “仁 ”字在今本 论语 出现 110次 , 分见于 16 篇之 50余章 。 50余章中 ,实际上有 4章之 “仁 ”为 “人”字之误 ,有 3章其中各有一处“仁 ”为 “人 ”字之 误 ,有 2章之“仁”又为他字之误。这些错误 ,迄今大 多未被发现 ,以致其本义淹没 , 谬说丛生, 严重影响 对孔子仁学乃至整个儒学思想的认

3、识。本文拟在揭 明此类错误的基础上 ,对 论语中的 “仁 ”字涵义做 系统分析,以纠前人之误, 还孔子仁学思想以真实。 以下先明 9章之误: 1、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 者 ,鲜矣 ;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 之本与 !” 1 ( 学而) 此章“其为仁之本与 ”之 “仁”当作“人 ”, 程树德 论 语集释 所引陈善、王恕、焦氏、朱彬 、江声、王肈、黄 汝成诸家早已指出 , 初学记 、太平御览 及敦煌 一唐写本亦皆作 “人”, 而今人则皆未从, 径释为孝 悌就是仁( 或 “为仁 ”) 的根本 。 “仁 ”何得有本 ? 孝 悌与“仁

4、”是两种不同的德行 ,又何得互为本末? 且 若本字为“仁 ”,以古汉语惯例 ,其上不当有 “为 ”字。 今有“为 ”字 ,则以 “仁”字释之语不可通。释为 “为 仁 ”的根本亦不可解 , “为仁 ”又是什么 ? “为仁 ”的 根本又岂能是孝悌? 事实上, 此 “为仁 ( 人 ) ”明显是 承上文 “其为人也孝弟 ”之 “为人 ”而来 , 所以, 此 “仁”必是 “人 ”字之误。此章论孝悌 、 讲为人 , 上曰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 那么君子为人 ,就应抓住 其本, 而孝悌, 则正是做人的根本 , 有何疑问? 怎么 会突然跑到仁上面去? 可见按正常逻辑思维, 也不 会为“仁”。那么,

5、以此条作为素材论证孔子仁学, 岂能有当? 2、子曰 :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 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 1 ( 学而) 此章“泛爱众而亲仁 ”旧本皆同, 前人各家亦皆如字 释 ,以 “仁”为仁者。今按仁者爱人, 不待人亲, 且弟 子 ( 即子弟 、小孩子 ) 年幼, 何得遽知人之仁与不仁 而亲之 ? 教小孩子亲仁, 无有其理。所以, 此 “仁 ” 字亦必当是 “人 ”字之误。 大戴礼记 曾子立事 云 : “言必有主, 行必有法 , 亲人必有方 。 ”正作 “亲 人 ”。 “亲人 ”,即亲热 、亲近于人 , 此正小孩子所宜 有之品行, 故教之 。 3、子曰: “

6、我未见好仁者 、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 ; 恶不仁者其为仁也 ,不使 不仁者加乎其身 。 ” 1 ( 里仁) 按 “其为仁也,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 语不伦 。既 是为仁 ,自不能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孔子必不言此。 所以, “为仁”必是 “为人”之误 。恶不仁 , 故行身为 人之时必不使不仁之事加于其身,有何疑 ? 4、子曰 :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 斯知仁矣。 ” 1 ( 里仁) 5 此章“斯知仁矣 ”, 翟灝 论语考异已指 后汉书 吴祐传 引作 “人 ”, 引陆采 冶城客论说亦谓 “仁 ” 是 “人 ”字。杨伯峻先生译注亦据 后汉书 吴祐 传 所引指此 “仁 ”同“人”。而

7、今各家本仍有作 “仁” 字解者,可谓望文生训。观过,怎么可以知仁? 无是理。 5、宰我问曰: “仁者 , 虽告之曰 井有 仁焉 , 其从之也?”子曰: “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 ; 可欺也 , 不可罔 也 。 ” 1 ( 雍也) 此章“井有仁焉”之“仁 ”,朱子集注引刘聘君说已 指当作 “人”,翟灝 论语考异 引陆采 冶城客论说 亦已指为“人 ”字以音致误 ,今考唐写郑本注 ( 经缺 ) 亦正作 “人”。今之通行本及各家仍皆作 “仁 ”而如 字解为仁人 ,甚无谓, 井中何得有仁人 ? 6、子贡问为仁,子曰: “工欲善其事, 必 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 友 其士之仁者

8、 。 ” 1 ( 卫灵公) 按下所云“事其大夫之贤者”及“友其士之仁者 ”, 皆 与为仁无关 ,此“为仁 ”之 “仁”亦必是 “人 ”字之误。 集解 引孔曰: “言工以利器为用, 人以贤、友为 助 。 ”是孔见本亦或作 “人 ”。 “为人”, 指做好人。子 贡问怎样做好人 ,故孔子举工欲 “善 ”其事为例以教 之 。旧如字解为培养仁德 , 则与下文所言不合 。孔 子不曰 “我欲仁, 斯仁至矣 ”, “为仁由己 , 而由人乎 哉”? 为仁又何需事贤友仁? 可见作“为仁” 不可通。 7、微子去之, 箕子为之奴, 比干谏而 死 。孔子曰 : “殷有三仁焉 。 ” 1 ( 微子) 按去之 、 为奴 、

9、 谏死, 焉得为仁 ? 考 微子 全篇主要 论赞古今人才,皆不言仁。如 “柳下惠 ”章赞柳下惠 不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 ”章云 “孔子行 ”, 言齐景公 失人; “齐人馈女乐”章云 “孔子行”,叹鲁失人 。此 章云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 、比干谏而死, 无疑亦是 叹殷纣之失人 , 故此 “仁 ”必为 “人 ”字之误。旧以 微 、 箕 、 比三人与仁人比附 ,实为牵强 。 8、 樊迟问仁,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 人忠 。虽之夷狄 ,不可弃也。 ” 1 ( 子路) 按子所云,皆行身之事, 与仁无涉 ,且言 “之”夷狄而 不可弃 ,亦必是行身之事, 故此 “仁”必是 “行 ”字之 讹 ,二字形

10、相似, 古书恒有互误 。 9、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1 ( 子张) 按博学笃志 、 切问近思, 皆获取知识之事, 与仁无任 何关系 ,此“仁”字当是 “知 ”字之误, 言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则能有知识。 排除了以上误字 , 论语中的 “仁”从词义上不 外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 第一类指仁德, 代表一种品行、一种思想 。如: 里仁 篇: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 君子无终食之间 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雍也 篇: “回也 其心三月不违仁 , 其余则月至焉而已矣。”泰伯 篇 : “君子笃於亲 ,则民兴於仁 。 ”“人而不仁 ,疾之已 甚 ,

11、乱也 ”。 阳货 篇 : “怀其宝而迷其邦 , 可谓仁 乎 ? 曰 : 不可 。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 ( 恭、 宽 、 信、敏、 惠 ) 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 。 ” 1孔子 此 “仁 ”的涵义是什么? 颜渊 篇 : “樊迟问仁 , 子 曰 : 爱人 。 ”是孔子自己对其仁学涵义的明确定 义 。 “爱人”,就是关爱他人 。那么作为一种品行, “仁”就是关爱他人的品行 ; 作为一种思想 , “仁 ”就 是关爱他人的思想。有仁德 ,就是有爱心 ; 不仁, 就 是没有仁德 、 无爱心。如果用这种定义去解释此类 之 “仁 ”,似乎无有不合 。比如人若不仁之所以就不 能遵守礼乐 ,因为

12、礼乐是维护尊卑上下等级的规范, 人若没有爱心,自然不会顾及尊卑上下 ,所以必不能 遵守礼乐。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是因为笃于亲 本身有爱人之义。 中庸 曰: “仁者, 人也 , 亲亲为 大 。 ”可见笃于亲是最基本的仁。那么上行下效, 君 子笃于其亲则民自能兴于仁 , 可见 “仁 ”也是爱人。 人若不仁,疾之已甚之所以为乱 ,是因为不仁者无关 爱他人之心 。 阳货 篇孔子又以宰予反对三年之 丧为不仁, 问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 知其 所谓“仁”从根本上也是爱人之义 。又 宪问 篇: “克、 伐 、 怨、欲不行焉, 可以为仁矣?”子曰: “可以为 难矣, 仁则吾不知也 。 ”是孔子

13、不以 “克 、伐、怨、欲不 行焉”为仁。所谓 “克、伐、怨、欲不行焉 ”, 就是欺 人 、 杀人 、 怨人、贪欲等行为不在他身上出现。不欺 人 、 不杀人 、 不怨人 、不贪欲, 虽皆无伤于人, 但无疑 不属于关爱人 ,所以不为仁 。当然, 身份地位不同, 所关爱的对象必然有异。君主或当政者, 所关爱的 对象就是臣民百姓, 因而, 关爱百姓亦得为仁 。 阳 货 子张所问 , 即是君主之仁 ,故孔子答以 “能行五 者于天下”。 “怀其宝而迷其邦 ”之不可谓仁 , 正是 因为其不关爱其国人 。又 宪问 篇: 子路曰: “桓公 杀公子纠, 召忽死之, 管仲不死 , 曰未仁乎 ?”子曰: “桓公九合诸

14、侯 , 不以兵车 , 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而得为最大之仁, 因为 不以兵车, 使多国百姓皆免受战争之苦。说明其所 谓之“仁”也是指关爱人, 无有他义。可见 “仁 ”作为 一种品行, 其内涵实质就是爱人 关爱他人。当 6 然 ,仁作为一种品行 “仁德”的代称, 可以视为 名词, 但应当明白 , “仁 ”本身并不是名词。 第二类指仁者 、仁人, 即有仁德 、行仁事之人。 如 : 雍也篇 : “樊迟问仁 ,子曰 : 仁者( 二字衍) 先 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贡曰: 如有博施於民而 能济众, 何如 ?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於仁 ? 必 也 ,圣乎! 尧舜其犹病

15、诸! ” 子路 篇 : “刚毅 、木 讷 ,近仁。 ” 1除上单言 “仁”指仁者外 ,也有直言 “仁 者 ”、“仁人 ”者 , 如: 雍也 篇 : “知者乐水, 仁者乐 山 ; 知者动, 仁者静 ; 知者乐 , 仁者寿。”子罕 篇: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 ”宪问篇: “仁者 必有勇 ,有勇不必仁。” 1那么何为“仁者 ”? 根据上 节对“仁 ”的理解 , “仁者”就应是具有关爱他人的品 行或思想的人,或者能够关爱他人、做过关爱他人之 事的人 。照此理解衡量此类之“仁”与“仁者”,似也 无有不合: “里 ( 邻 ) 仁 ”之所以为为美, 因为以仁者 为邻可以得其关爱; “先难而

16、后获 ”之所以可谓仁 者 ,因为其先难必曾有益于人。 “刚毅、木讷 ”之所 以接近仁者 ,因为刚毅 ( 言性格刚强行事果毅 ) 之人 必不自私, 木讷 ( 反应迟钝语言迟缓 ) 之人必不犯 人 。 “博施於民而能济众 ”之所以甚于仁者, 因为其 行为已经超越一般的关爱人 。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 达而达人”, 正是关爱人的两种表现。仁者之所以乐 山 ,因为山出万材 ,为人所用 , 有爱人之德。仁者之 所以不忧,因为仁者爱他人而无私心。仁者心里装 着他人 ,故必有勇; 而有勇者未必无私 , 故不必仁。 可见“仁者”之“仁 ”,亦无他义。 第三类指行仁, 做仁事。如: 里仁 篇 : “苟志 于

17、仁矣 ,无恶也。 ”子路篇 : “如有王者 , 必世而后 仁 。 ”卫灵公 篇: “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志士 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 有杀身以成仁 ”, “当仁 , 不让 于师” 1。何谓行仁、做仁事? 根据上文的理解, 就 是献爱心、 做关爱他人的事 。那么仁者恒思爱人, 故 必安于行仁 ;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故智者以行仁为 利 。苟志于行仁 , 怎么会有恶行 ? 故曰无恶矣 。王 者 ( 开国之君 ) 皆以杀伐得天下, 故必世而后行仁。 “民之于仁也 , 甚于水火 ”, 是说百姓对于行仁的畏 惧 ,胜过伤人的水火, 故下曰见蹈水火而死者, 未见 蹈仁而死者 。旧释为 “民需要

18、仁德, 更急于需要水 火 ”,谬甚。志士仁人之所以无求生以害仁而有杀身 以成仁 ,因为既是志士仁人 ,他就不会因贪生而伤害 做仁事 ,而只有杀身以成就做仁事, 若不能成就做仁 事 ,就不得为仁人 。 “当仁, 不让于师”,是说应当行 仁献爱心的时候, 学生不让老师 。旧释 “面临仁德, 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 亦谬, 学生怎么可以与老 师争抢仁德 ? 成语“当仁不让 ”直以 “仁 ”为真理, 去 本义已远。总之 “行仁”就是献爱心 、做关爱他人之 事 ,包括今所谓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 舍己救人之类, 超过一般所谓的人道主义 。 第四类指 “仁 ”的名声, 即被人称为 “仁 ”。例 如 :

19、 颜渊篇 : “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 使 民如承大祭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 在家无 怨 。 ”“司马牛问仁,子曰: 仁者其言也讱 。 曰: 其 言也讱 ,斯谓之仁已乎 ? 子曰 : 为之难, 言之得无 讱乎? ” 1以上二章之 “仁”,皆指仁名 ,而前人多以 仁德释之。出门如见大宾 ,正是谦敬爱人的表现; 使 民如承大祭 ,正是爱民的表现;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 施加给别人 ,也纯粹是因为关爱他人 ; 在邦无怨, 在 家无怨 ,无非是因为他有关爱他人之心而甘愿奉献, 如此之人, 自然得有 “仁”名 。说话有 “讱 ”顿之人, 做事必不苟且 ( “为之难 ”) ,

20、如此之人 , 必不做伤天 害理之事, 故当有 “仁 ”名 , 可见也是 “爱人 ”之义。 二弟子所问相同, 而所答不同, 自是因为各有针对, 但根本则无有不同 。可见此类 “仁”之实质也全是 关爱他人。 另外颜渊 篇第一章比较特殊 , 需要特别提 出 。其文曰 : 颜渊问仁 ,子曰 : “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 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 “非 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这一章颜渊所问之 “仁 ”, 固可与上面所举两章之 “仁”同观,但其下文孔子答语则两言“为仁”。孔子 答语既两言 “为仁 ”, 颜渊所问就当是 “为仁

21、 ”, 因为 孔子不可能答非所问 。那么就是说, 首句应作 “颜渊 问为仁 ”。孙奭孟子注疏 万章上引段氏曰正作 “颜渊问为仁 ”。 “为仁 ”作为一个词组 , “为 ”字显然 是动词。 为, 做也、造也 。那么 “为仁 ”, 就应是做 “仁”或造就 “仁”的意思。做 “仁”、 造就 “仁 ”, 自然 是指造就仁的名声 ,而不能说造就仁德 , 因为 “我欲 仁 ,斯仁至矣 ”,仁德完全在自己心里 ,无需造就。可 见 “克己复礼 ”并不是对仁的定义。而且即使没有 “为”字 , “颜渊问仁”, 也不是问什么是仁, 而是问怎 样才能被人称为仁。孔子答曰 “克己复礼为仁 ”, 就 是说通过“克己复礼

22、”造就仁的名声, 或者说 “克己 复礼”才被人称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 仁 焉 ”,意思是一旦做到克己复礼 ,天下人就会把 “仁 ” 的名声归到他身上 , 称他 “仁 ”。前人将 “天下归仁 7 焉 ”解释成天下归依仁或国家归于仁, 忽略了 “焉 ” 字 ,而且本身也不能通 。因为 “仁 ”是对人而言 , 天 下 、 国家怎么能说 “仁 ”? 那么 ,什么叫“克己复礼 ”? 为什么一旦 “克己复礼 ”,天下人怎么就会把 “仁”归 于他? “克己复礼 ”, 关键是一个 “复 ”字。这里的 “复”,据下文可知是借为“覆 ”, 意思是覆盖。 “克己 复礼”, 就是克制自己 , 使自己的言行

23、覆盖礼。覆盖 礼 ,就是不出礼的范围 。礼 ,是社会规范。一个人一 旦其视 、 听、言、 动皆不出礼的范围, 那么他就必然是 一个时时处处都想着他人、想着全社会的人,可见他 有爱心 。这样的人 , 人们怎么能不说他仁 , 而把 “仁 ”的称呼或名声归于他呢? 所以说 “一日克己复 礼 ,天下归仁焉 ”。可见这里的“仁”,其本质还是 “爱人”。而前人或直以 “克己复礼 ”视为孔子 “仁 ” 学的定义,进而将礼视为仁的内涵之一,可谓大谬不然。 以上分析可知, 论语 之 “仁”, 其实质无不可 以用“爱人”即关爱他人来概括 。那么 ,孔子仁学的 内涵, 就只能是 “爱人 ”一条, 无有其他。而纵览上

24、 世纪以来各家思想史及儒学史或关于孔子思想的论 著 ,几乎无不将仁的内涵或 “结构 ”归纳得比较复 杂 ,这无疑是因误解 论语 原文或不知原文有误字 所致,当然也有随意发挥的因素 。比如冯友兰认为: “作为四德之一的仁是一种道德范畴伦理概念 ”, “作为全德之名的仁, 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 ”, 是 “最高的境界 天地境界 ” 2。之所以有这种认 识 ,一个重要原因 , 就是不知 里仁 篇 “观过 , 始知 仁矣”之 “仁 ”为“人”字之误 。杨荣国认为 “仁 包 摄了勇 、恭 、宽 、信 、敏 、惠 ” 3,就是 因为不知该章之 “仁 ”原指君主之仁。君主有此五 德,百姓必得其惠,故为仁,并

25、不是说五者本身就是仁。 那么“仁 ”字本义是否真有爱人之义呢 ? 考说 文 云 : “仁, 亲也 ,从人二。 ”亲, 即与人相亲 ,有爱人 义 。那么从 “人、二”会意为何就是仁呢 ? 前人多以 汉代人 “相人偶”之义说之。何谓人偶? 段玉裁说 文注曰: “人偶, 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 耦 则相亲 。 ”“尔我”,就是自己与他人。仁者心中装着 他人、关爱他人 ,故其字作 “人二 ”。 “仁 ”的古字亦 作身 心, 实际上也是会心在身外之意, 就是说心不在自 己身上而在别人身上。心在别人身上, 就是替别人 着想; 替别人着想, 就是关爱别人 。可见与从 “人 二 ”之义完全相同 , 所以

26、为异体字。 说文 古文仁 作 “忎 ”,或以为 “千 ”系 “身”字之讹, 也有可能。实 际上千 、 心会意也能讲通, 因为一千条心, 正是形容 为他人着想之多, 可见还是关爱他人之义。由此可 见 , “仁 ”之本义就是心里装着他人、替他人着想、关 爱他人 。 中庸 曰: “仁者 , 人也。”孟子 : “仁也 者 ,人也。 ”其 “人也”, 亦人、己之人 , 谓他人 。所以 国语 周语下云“言仁必及人 ”。而旧皆以为人、 马之人 ,或认为是探讨人的价值, 或所谓 “理想人格 化 ”,甚至生出“人学”之说 ,实令人不可思议。 总之, 孔子仁学的实质内涵, 就是 “爱人 ” 关爱他人。当然 ,孔子

27、仁学也有仁及鸟兽的内容, 比 如他“钓而不纲 ( 网 ) , 弋不射宿”。但实际上 , 这一 思想正是“爱人”思想的自然延伸 , 即由关爱他人延 伸到关爱自己以外的所有生灵 。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2 冯友兰. 对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 J . 孔子研 究, 1989, ( 3) . 3 杨荣国. 中国古代思想史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3. 责任编辑: 李观澜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B e n e v o le n c e ” i nt h e A n a l e c t s a n dt

28、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t h e D o c t r i n e o f C o n f u c ia nB e n e v o l e n c e H u a n gH u a i - x i n ( C o l l e g e o f C o n f u c i u s C u l t u r e , Q u f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Q u f u273165,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B e n e v o l e n c e ” i nt h eA n a l

29、e c t si st h eb a s i so nw h i c hr e s e a r c ho f C o n f u c i a nb e n e v o l e n c ei sc o n d u c t e d .I nt h er e l a t e d s t u d i e so f t h ep a s t , s o m es c h o l a r s , f a i l i n gt or e c o g n i z et h en u me r o u s mi s u s e so f “r e n ”( b e n e v o l e n c e )o r

30、m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p a r t o f t h e mu l t i p l em e a n i n g so f “ r e n ”, h a v em a d es o m ew r o n gd e d u c t i o n so f t h ed o c t r i n eo f C o n f u c i a nb e n e v o l e n c e .T h e“b e n e v o l e n c e ” i nt h e A n a l e c t s , t ot h ee x c l u s i o no f i n c

31、 o r r e c tr e s o u r c e sa n d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f a l l sl e x i c a l l yi n t of o u r c a t e g o r i e s , b u tw h i c hi nn a t u r ea l l me a n“l o v i n go t h e r s ”, a s t e s t i f i e s t h a t 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t h ed o c t r i n eo f C o n f u c i a nb e n e v o l e n c e c o n s i s t s i n“l o v i n go t h e r s ” o n l y . Ke yw o r d s :T h e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 ;b e n e v o l e n c e ;b e n e v o l e n t p e r s o n ;p r a c t i c i n gb e n e v o l e n c e ;f a m eo f b e n e v o l e n c e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