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风险监管国际经验论文.docx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574450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资银行风险监管国际经验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外资银行风险监管国际经验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资银行风险监管国际经验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资银行风险监管国际经验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外资银行风险监管国际经验论文 特征码 VBowqSAdBMoNdCXdoIUB 摘要: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各国普遍开始注重对风险 的防范与管理,风险监管得到了重视并且迅速发展。与西方相 比,我国银行风险监管还处于较落后的水平。20XX 年起我国逐 步全面开放外资银行进入金融领域。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 国银行业将经历一个艰难而充满希望的调整阶段。加强对外资 银行的风险监管研究成为必然需要。通过介绍西方发达国家进 行风险监管的一些实际操作方法和技术,总结在外资银行风险 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 期背景,得到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结论。 关键词: 外资

2、银行 风险监管 巴塞尔协议 金融全球化不可避免地会对银行业的经营发展产生重大影 响。银行业务的跨国化增强了经营风险,也增大了监管的需要。 20XX 年 12 月 11 日起,我国全面开放银行业,按照入世承诺, 第 2 页 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银行业 将经历一个艰难而充满希望的调整阶段。但我国的风险监管体 制与风险监管发达的美、英、日、法等国相比,有待进一步完 善。如何改善和加强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监管,控制外资银行带 来的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摆在中国金融监管机构面前需要解决 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国际外资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拥有比较健全发达的银行业,由

3、于政治、 经济、文化等历史渊源各不相同,各国纷纷建立了各具特色的 银行监管体制。通过研究美国、英国、这两个主要的西方发达 国家银行业风险监管的经验,对我国建立符合新开放时期的现 代化银行监管制度是不无裨益的。 1、英国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1)比率风险监管体系 1997 年,英国银行在 1987 年的银行法案授权下制定 出“比率和比例风险监管体系” ,所谓的比率风险监管体系是风 险测评、监管措施、价值评估的综合体系,它是由英国金融服 务权力机构(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FSA)对银行业 务、风险纪录、宏观经济环境做出综合性评估,以制定有效的 监管

4、计划和使用恰当的监管措施。 第 3 页 FSA 参照 COMELB 指标和 COM 指标对银行进行风险初步测评。 COMELB 指标包括资本、资产、市场风险、盈利、债务、业务六 个方面;COM 指标包括控制、组织、管理三个方面。风险测评 的目的在于系统地识别银行业务的固有风险,评估其风险控制 的充足性和有效性,明确其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对 这些银行的监管体系。通过对银行商业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 将银行分为四个等级(A、B、C、D) ,对 A、B 等级的银行只需 要对其风险控制做出适当的监测,对 C、D 等级的银行则需要采 取监管措施。FSA 可以对 C、D 等级的银行采取如下监管措施

5、。 如要求银行提供全面的会计师报告、成立 FSA 的专家小组对银 行财政、信用领域进行检查;向跨国银行的母国监管者收集相 关信息、与银行高级管理层进行审慎性会晤及特别性会议讨论 银行未来发展计划等。在下一次风险测评之前,FSA 会对风险 测评、监管体系、监管措施的使用做一次价值评估,以保证银 行已完成必要的整改工作、FSA 已完成监管体系中所预定的工 作和监管措施被正确的执行。此外,FSA 还对其监管阶段工作 的有效性做出评估和复查所有银行是否仍然符合立法的最低标 准。 (2)习惯法 在立法方面,尽管在欧共体各国的中央银行中,英格兰银 行的独立性较差,但它却在银行监督方面比之其他国家的中央 银

6、行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英国,法律常由“习惯法”替代, 第 4 页 金融管理机构与信贷机构间的关系更多地使用“道义劝说”或 “君子协定”原则来理顺,而不是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方式。70 年代以来,英国已正式结束了银行业的“自我管制”状态,代 之以用法律的形式对银行实施管制,外国银行机构也不例外。 “1979 年银行法”生效后,管理走向正规化,但是对大型银行 的管理仍沿用传统方法,很少采取强制性措施。目前英国管制 外国银行的法律依据主要有1987 年银行法 、1971 年竞争 和信用管制条例等。 2、美国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作为拥有悠久管理外资银行历史和丰富经验的大国,美国 在外资银行风

7、险管理体制上有其独特之处。 (1)双重评估体系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对外资银行的评估体系上多半采用单 一制,即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适用同一种评估体系。而美国对 其国内银行适用的是国际通行的“骆驼评级体系(camel) ”,即 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和流动 性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对外资银行,则考虑到外资银行的分行 和代理行不是独立的法人,许多因素(如资本调控或资产流通 等)都受制于总行,采取的是“roca”等级评估制,即对外资 银行的风险管理、作业调控、遵守法规、资产质量四个方面进 行评估,将重点放在风险评估、风险跟踪、风险控制上。在美 国通货监理署(OCC)现行的监管体系中

8、,骆驼评级和风险评级 第 5 页 是两个并行的体系,他们一起构成风险监管的整体方法,二者 之间有一些区别。camels 是对历史形成的存量也就是运行结果 进行评价,风险监管(评级)是对经营过程的控制状况进行分 析、评价;前者出现的背景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后者主要针 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2)var(value at risk)风险测定方法 1995 年 12 月美国金融机构正式将 jp 摩根公司发明的 var 风险测定方法作为银行风险测定和管理的工具使用。var 是指 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置信度下,给定的资产组合可 能遭受的最大损失值。与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相 比,va

9、r 方法主要用以测定市场风险,风险监管的实质是重视 对过程控制的评价。 (3)争取实现统一立法 在立法方面,当前各国银行目睹并经历了不断加剧的银行 国际化分支运作,银行界也在呼唤着实施统一的国际化资本法 规,以维持一个健康的国际银行操作环境。美国的立法机构已 经单边制定了两个法规,即 1978 年的国际银行法规 (IBA) 和 1991 年的外国银行的强化监控法规 。 国际银行法规中 对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做出总体性规定。其目的在于让大量 的外国银行受到类似于美国国内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并减少人 为的不必要的银行机构间的竞争。 二、巴塞尔协议体系给国际外资银行风险监管带来的影响 第 6 页 19

10、88 年 7 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 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 (即通常所说的“巴塞尔协议” ) ,该 协议设定了资本充足率。通过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银行业监 管机关可以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及风险资产的监管,也对衍生 工具市场的监管有了量的标准。加上 1997 年 9 月颁布的有 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共同构成对外资银行风险性监管的基 本规定。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指出监管者应当制定和利 用审慎性法规的要求来控制风险,其中包括资本充足率、信贷 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其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监管等。 20XX 年 1 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资本协议的第二次征求 意见稿,此次协议被称

11、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包括欧洲银行界 在内的国际银行界对新资本协议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有关风险 的范围在协议中不断扩充:从信用风险到市场风险,进而又涵 盖了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名誉风险等其他风 险。这是监管当局对日趋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的必要应对,是 走向全面而准确监管的步伐。 作为国际银行界的监管准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针对风险 管理提出的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为将来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监管 指明了方向。内部评级法比标准法更能敏感地反映信用风险, 但同时也意味着商业银行要在资产组合层面实现风险和收益的 匹配,并相应地进行经济资本配置。欧洲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 第 7 页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将

12、在新协议影响下面临不同的选择路 径。这种选择也将对未来若干年内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改 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概括而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推出为国际银行业的风 险监管提供了统一的框架标准,为银行业风险有效监管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协议及其补充文件倡导的原则和方法对银行业的 监管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规范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 并成为国际银行业风险监管的指导蓝本和实践框架。 三、国际外资银行风险监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完善我国的外资银行准入制度,选择资本雄厚,经 营业绩、资产状况良好,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具有丰富管理经 验、良好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具有先进的 IT 技术和国际 网络优势

13、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高素质的外资银行大都资金雄 厚,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管理先进、控制经营风 险的能力强,能够做到稳健经营。且资信较好,能遵守法规, 注重公平竞争,重视自身市场形象。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健康 有序的发展。 第二,充分考虑中外资银行的差别。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 市场化金融体系构建进程,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 行、地方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等在资本结构、经营状况和风险管 第 8 页 理能力各异。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关风险监管指标的制定和监管 某些选择方面,要根据各个银行所处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 强、灵活度大的方案,进行分类监管。同时,在逐步融入国际 金融大环境的中国银行业,面

14、临的风险也不再仅限于信用风险, 而是要迎接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来自各方的考 验。因此,在制定监管指标时应具有预见性,充分考虑到现阶 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银行可能面临的各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以及其他风险,为未来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留有足够空间, 不至于使监管法规陷入被动的境地。 第三,加强科学的外资银行风险评估体系化研究。外部监 管与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相结合,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关系由对 抗型向协作型的转变,是银行监管的趋势。银行内部风险模型 的建立不仅是银行自身经营的必要,也是确保监管有效实施的 重要保障。除了可以参照国际上通行的“骆驼评级体系 (camel) ”外,考虑到目前在中国境

15、内的外资银行三种形式 (外国独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中,占主导 地位的是外国银行分行,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与国内银行的 “camel”评价体系相区分,采用“roca”等级评估制,将重点 放在风险管理、作业调控、遵守法规、资产质量上,以加强风 险控制。 第四,完善与健全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法规。参考国际监管 经验可以看到先进的监管体制离不开成熟的法规的配合。20XX 第 9 页 年以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还停留在是否合规的事后检查阶 段,缺乏以预防为主的风险性监管。20XX 年 2 月 1 日新出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初步确立了我国外 资银行风险监管的指标体系,然而,

16、与风险监管发达的美、英、 日等国相比,我国的风险监管体制还显得极不健全,有待进一 步完善。我国在外资银行监管方面的立法层次比较低,在风险 监管方面并没有出台相关专门性规范。面对开放时期可能的外 资银行数量激增,我国应制定出风险监管的总体政策和量化指 标,设立专门的类似于英国 FSA 的监管机构来执行这些法规。 【参考文献】 1王卫东: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XX. 2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 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3田应奎:现代金融有效监管的国际比较M,中国言实 出版社,2000. 4姜学军、刘丽巍、范南:金融对外开放与监管问题研究 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 5Basel Committee of Banking Supervision,Principl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redit Risk,Basel September,2000 第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