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交通物流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578091 上传时间:2025-07-3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交通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十五五”交通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十五五”交通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十五五”交通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十五五”交通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交通物流发展规划目录刖S第一章发展现状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第二节交通物流发展基础第三节交通物流发展短板第二章形势与需求第一节发展机遇第二节面临挑战第三节需求特征第三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定位第四节发展目标第四章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第一节构建外联内通的交通物流通道体系第二节构建多层级的交通物流枢纽体系第三节构建绿色高效的城乡物流网络体系第五章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第一节实施多式联运推进工程第二节实施城乡配送物流服务提升工程第三节实施冷链运输高质量发展工程第四节实施“互联网+”货运物流融合发展工程第五节实施应急运输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强化组织

2、保障第二节加强资金保障第三节落实人才保障附件1:交通物流通道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表附件2:交通物流枢纽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表附件3: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表附件4:交通基础设施体系(通道)图附件5: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枢纽网络)图刖S交通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对市经济实力跃升、产业体系优化、民生福祉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持续发力,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布局日臻完善,交通物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综合运输组织模式不断优化,为交通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十五五”期间,市交通物

3、流业将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紧抓“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要战略机遇,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加速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不断提高城乡交通物流服务水平,补足冷链物流服务短板,积极发展“互联网+”货运物流,强化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技术先进、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交通物流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综合运输服务“十五五”发展规划“十五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省“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市

4、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市”十五五”综合运输服务发展规划市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2026-2035年)市“十五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市国土空间控制规划(2026-2035年)等文件,编制本规划。本规划范围覆盖市行政区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第一章发展现状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地理区位市位于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处,东南与贵州毕节相接,西南与昆明、曲靖相连,西、北及东北分别与四川凉山、宜宾和泸州毗邻,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和“北大门”之称,自古就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处于昆明、贵阳、成都、重庆四大中心城市辐射地带,是“一带一

5、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之处,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也是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通往内地的双向经济大走廊的重要门户,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图1-1市区位图(二)行政区划市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约占省国土总面积的5.84%,东西宽约241公里,南北长约234公里,建成区面积57.5平方公里。市辖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水富市、昭阳区9县1市1区。202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9.3万人,人口总数约占省的10.79%,位列全省第三。图2市行政区划图(三)经济条件“十四五”期间,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省

6、内经济地位不断提升。2025年,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88.7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81.72%,“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速基本保持在8%-9%区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7.5%37.5%、45%,第三产业已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87亿元,年均增长16.5%,成为全省第5个投资达千亿元的地级市。图1-3“十四五”期间市GDP增长情况“十四五”期间,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快速提升。2025年,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41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元,均突破万元大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

7、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5.56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05.4%。经济发展呈现“总量跨越、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图4“十四五”期间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四)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市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工业、信息产业发展成效突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能源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能源、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不断升级,生物资源、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逐步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培育明显提速,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产业集群效益显著。图1-5市产业空间布局“十四五”期间,市农业经济

8、持续稳定增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342.34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54.15%。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等六大高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昭阳苹果、鲁甸花椒、大关筮竹、彝良天麻等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成绩显著,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十四五”期间,市全力打造以硅铝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新引擎,工业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2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11.7%o70万吨水电铝材一体化项目全面建成,年消纳电量47亿千瓦时。昭阳水电铝一体化项目、2万吨硅微粉项目、5000吨多晶硅及铸锭切片生产线项目等重点工业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为未来工业发展奠

9、定良好基础。“十四五”期间,市信息产业发展较快,信息技术与各产业的融合不断推进。以工业园区为重点,不断加快建设数字园区,开展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方式试点,积极推动生产制造各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以昭阳区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初步创建市级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和电商人才实训培养平台,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支撑。第二节交通物流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市抢抓机遇,交通物流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决定性成就”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保障。(一)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市以“构建枢纽、建设通道、完善路网、发展经济”为目标,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构建“内通、外畅

10、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至2025年底,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接近800公里,除永善外的其余县市区均通高速公路,基本形成“昭鲁彝大”1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和市域2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1.86万公里,完成溜索改桥工程44座,全市农村已基本形成以县道为骨架、以乡道为支线、以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实现了与国省干线公路以及城市道路的有效对接互通。“十四五”期间,全市高铁实现“零”的突破,铁路运营里程达317.3公里,全市共有内昆铁路、成贵高铁两条铁路过境,昭阳、盐津、大关等7个县市区均已通铁路。全市港口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水富港扩能工程稳步开展,新增3

11、个100O吨级泊位,水富港跃升为千万吨级的枢纽港口,向家坝至溪洛渡高等级航道整治正加快推进,金沙江库区水路运输条件明显改善。航空运输网络不断优化,新机场迁建工作加速推进,现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等12个城市的11条航线,基本架起连通京津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四大区域的空中走廊。(二) 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十四五”期间,市聚焦建设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打通了11个“出滇入川进黔”大通道,双向运输通道有序推进,成贵铁路、宜毕高速、串佛高速、镇毕高速、格巧高速、宜昭高速、都香高速等重点项目建成通车,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滇中城市群、黔中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的综合运输通道

12、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得到凸显,助力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决策部署的推进实施,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对内对外贸易交流的强劲引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三) 物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十四五”期间,市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物流企业向大型化、规模化转型速度加快,物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2025年,全市共完成货运量6153.51万吨,较“十二五”末增长34.3%,“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9%。其中,公路货运量达到5263万吨,较“十二五”末增长31.3%;内昆铁路段货物到发量达到584.5万吨,较“十二五”末增长126.6%;全市港

13、口完成吞吐量737万吨,较“十二五”末增长55.2%;快递业务量1355.6万件,较“十二五”末增长407.6%o2025年,全市物流业产值283亿元,同比增长12%o至2025年底,全市物流企业共计1344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的规上物流企业6家,以4A级物流企业东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理世物流有限责任公司,3A级物流企业永安货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市场主体规模正在逐渐扩大。(四) 运输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十四五”期间,市稳步发展铁水联运、公水联运、集装箱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2025年全市铁路运输分担率较“十二五”末增长4.64%,运输结构调整取得一定

14、进展。全市初步构建了公铁水联运物流体系,开通了昆明一泸州铁水、公水联运物流通道,通过打造水富至上海集装箱班轮航线,填补了港口集装箱运输的空白。配合园区建设和港口扩能,探索开展铁路专用线进园区、进港口工程,水富港多式联运物流园项目、市扶贫综合物流园区接入铁路专用线项目顺利启动。甩挂运输、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驮背运输专线等运输组织模式成功应用。(五) 城乡配送网络发展迅速“十四五”期间,市共建成1个市级三级邮件处理中心、4个县级邮件处理中心,建成全市首个邮政快递园区,实现全市域及周边地区的邮政服务覆盖,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持证邮政快递营业场所发展到839处,完成“快递进村”28

15、4个,覆盖率达21%o“十四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农村货邮融合发展,交邮合作形成“巧家白鹤滩模式”,建成52个警邮合作点、80个税邮合作点、284个邮政电商综合服务点、199个“快邮驿站”、25个“快递+电信”合作点、3个城区快递驿站网点,制约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同时,市积极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农产品物流和冷链物流发展,助力特色农副产品运向全省、全国。第三节交通物流发展短板“十四五”以来,市交通物流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交通物流设施体系、货物运输组织、城乡物流服务、信息化应用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地交通物流行业的发展。(一) 交通物流设施

16、体系不完善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的特点,规模、密度、等级明显落后于滇中地区,物流节点布局仍不完善,多式联运等相关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高效、顺畅、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尚未形成,跨区域的综合运输大通道“通而不畅”,通道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全市每万人仅拥有高速公路1.2公里,普通国省道里程仅占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的16%,制约了公路网整体效能的发挥。铁路密度1.38公里/百平方公里,远落后于全国平均铁路密度,且差距逐步扩大。航道等级整体偏低,四级及以上航道占34%,金沙江等航道建设相对滞后,部分路段断航,通道扩展受阻,整体优势得不到发挥。航空货运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足,机场货运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全货机

17、发展缓慢。货运枢纽以及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滞后,运输资源较为分散,铁路运输、内河水运仍然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公路物流港、铁路物流中心等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尚未规划建设,对公路、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造成影响。(二) 运输组织形式结构不合理目前市货物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货运量占货运总量的86%,内昆铁路、成贵铁路、金沙江航运的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矿石疏港、翻坝转运仍主要依赖公路运输。“散改集”工作推进较慢,铅锌矿产等大宗物资运输仍以散货运输为主,集装箱班轮运输效率有待提升。制约“公转铁”、“公转水”、畅通翻坝转运系统发展的设施、资金、政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仍然较多。水富港

18、绥江港、各物流园区和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滞后,铁路运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显现。航空货运发展滞后,航空物流服务需求不足,航空货邮量占比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偏低,航空快递等新业态仍需进一步发展,一体化、一站式的货运服务供给不足,航空货运能力与产业支撑能力协同不足且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不畅,亟待加强整合。甩挂运输、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等运输组织形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效率仍有待提高。(三) 交通物流服务水平不平衡市交通物流市场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智慧物流、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绿色城市配送、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受产业高度化水平和产业政策制约,发展驱动力不足,发展速度较慢,对交通物流转型升级

19、的引领作用不强。以冷链物流为例,全市仅有冷藏车200余辆,冷库234座,总体积11.73万立方米,约能存储鲜果蔬2.7万吨,仅能满足全市全年冷链仓储需求峰值的14%,且尚未建成大型公共冷链物流园区,难以支撑区域高原农特产业的聚集发展需求。交通物流市场主体呈现出企业规模小、服务能力弱、发展不充分等特点,缺乏规模化、专业化的大型交通物流企业。全市A级以上物流企业仅3家,具备网络货运资格的企业仅1家,高效集约的物流服务供给不足。同时,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建设有待完善,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配送短板仍然存在,无法满足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的市场需求。“客货邮”“邮快”融合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交

20、通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四) 物流信息资源应用不充分“十四五”期间,市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信息资源共享不足、跨部门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市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交通物流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和数据中心,部门间、方式间、企业间、区域间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机制不健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企业信息开放程度不一,“信息孤岛”“数据断链”现象较为普遍,制约了信息的高效传输和交通物流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信息技术在行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安全监管、信用管理等领域应用不充分,信息采集与监控设施设备建设仍然薄弱,基础设施监测覆盖面不够,信息化技术行业管理效率与效能有待进一步释放。第二

21、章形势与需求第一节发展机遇(一) 交通强国战略指明新方向“交通强国”战略提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建成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和广泛的基础网。省结合未来发展形势和需求,也提出了打造国内1天送达、南亚东南亚国家1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113快货物流圈”建设任务。市也提出了“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高铁、公铁水航管融合发展”的目标,重点建设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交通强国”战略部署为新时期交通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二) 区域发展战略拓展新空间随着“一带

22、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实施进程不断加快。市作为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应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坚定不移实施“六大战略”,努力拓展与滇中经济圈、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流协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融入国家级经济区的双向大通道,打造“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加快构建“背靠、面向四川、融入黔渝、联动东盟”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市交通物流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三)产业兴市战略催生新需求“十五五”市确定了高原特色产业、绿色能源和加工业、现代服务业三个千亿级产业作为促进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提出围绕“一城一

23、带四群多园”空间布局,引导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载能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产业集群式发展。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效支撑市三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发展。将不断推动制造业、特色农业、商贸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四) 交通强市战略提供新支撑“十四五”期间,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得到缓解,为交通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十五五”期间,市将持续建设5条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3张综合立体交通网,积极打造“一核两极四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新格局,并计划实施“8H”公路工程、“235”铁路工程、“331”水运工程、“127”民

24、航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将加快推进综合交通网、能源保障网、水利保障网、现代物流网、数字信息网“五网”建设,引领现代交通物流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第二节面临挑战(一) 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市山地居多,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环境相对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是省“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环境压力巨大,交通物流业空间拓展能力也因此受到极大限制。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地方财政对交通建设的投资有限,物流技术装备革新也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市交通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面临严峻挑战。作为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筑牢生态安全“大屏障”的主力军,交通物流业必须加快从粗放式

25、向集约高效环保发展模式的转变。(二) 区域城市竞争激烈“十五五”期间,市将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主动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全面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但与曲靖等经济发展迅速的省内城市相比,2025年市国民生产总值仅居全省第7位,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稍显不足。同时,邻近省外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铁联运、甩挂运输等多式联运新业态发展迅速,如宜宾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毕节提出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亟需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探索路径、弥补短板,彰显优势,实现区域发展效益最大化。(三) 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十四五”期间,市农业、工业虽已有突出成效,已逐步形成集群效

26、益,但第三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服务资源较为分散,与一、二产业融合度较低,且产业整体发展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较短、产品偏中低端,发展质量和效益均不高,需求规模较小。现代物流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力量,具有引导需求、吸引货源的功能,如何科学布局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网与物流服务网,依托现代物流产业推动全市产业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面临的重要挑战。(四) 运输结构亟待调整为解决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适应新发展格局,省提出要加快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驮背运输等运输模式,但市铁路、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规模小,水路货运周转量占比仅为3.39%,公路运输在全社会运输中占比过高,

27、较2025年全国平均水平73.8%高12个百分点,“公转铁”“公转水”发展速度较慢,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运输服务能力不足,多式联运、网络货运等高效运输组织模式发展相对滞后,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较弱,制约了运输结构的调整优化。合理利用现有设施资源,降低交通物流运营成本,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将是市发展交通物流面临的重要挑战。第三节需求特征“十四五”以来,市加快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从总体上来看,本市的物流需求结构随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同步变化,工业物流整体稳中有进,民生消费物流保持平稳增长,新兴产业物流稳步增长,物流需求结构实现

28、了由传统单一化向多元化、高端化、高效化转变。工业物流需求较快增长。市煤炭、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制造物流需求增长较快。市矿产资源丰富,煤炭总储量占省首位,矿产开发以及相关深加工产业将带来巨大的物流需求量。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大水电站提供价格低廉的绿色能源,促进了水电铝、水电硅产业以及衍生的下游深加工产业快速增长。止匕外,建材等产品物流需求稳健增长,高端工程树脂、煤化工、页岩气化工、磷化工等重大项目也在布局之中,均可为市交通物流产业持续提供强大的工业需求支撑。消费物流保持恢复性增长。后疫情时代,新型消费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扩大了新型消费需求,为新时代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消费新动能,

29、也加快了电商、城乡配送、冷链等物流业态发展。电商、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渠道,带动着电商快递业务量加速扩张,需求端总业务量和农村业务量增速较快。与此同时,高原特色食品、药品及特色消费品制造业蓬勃发展,保证了本地“特色”高原农副产品供给,推动了商品下乡、特产进城,为电商及城乡配送提供了消费需求。近年来,市持续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冷链仓储物流园建设,并围绕市重点培育的“六个百亿元”产业工程,拓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将形成可持续的冷链物流需求。新兴产业物流需求稳步增长。从结构来看,除煤炭外的本地矿石、建材及省橡胶、有色金属、白糖、咖啡豆、矿产等大宗产品内外贸物流需求上升,将进一步推进大宗散货

30、水铁联运。近年来,市生物资源、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极具竞争力和影响力,产业集群效益显著且发展前景好。依托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市生物医药产业方兴未艾,将带来巨大的物流需求。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将形成强劲的物流需求,带动现代快递物流高速发展。第三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紧抓“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要战略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交通强国建设为统领,以

31、现代交通物流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交通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交通物流业降本增效提质,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加快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布局,积极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加快交通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打造全省现代交通物流业发展新的增长极。第二节基本原则科技驱动,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服务创新推动交通物流运输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创新结合特色的交通物流发展理念,以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重点促进互联网技术与交通物流生产和行业管理深度融合,推动行业转型发展。集约提质,协调发展。整合提升存量设施、

32、科学布局增量设施,促进区域交通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城乡物流节点等互联成网,提高交通物流设施承载能力,完善设施功能,加速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交通物流枢纽。聚力打造交通物流产业集群、释放交通物流需求动能。调整结构,绿色发展。顺应现代交通物流业发展新趋势,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完善物流标准规范,提高交通物流运作的组织化、网络化水平,加快智慧化、绿色化物流技术在物流基础设施以及运输等方面的推广应用,提升交通物流效率,推动市交通物流业高效、绿色发展。深化合作,开放发展。树立开放意识,开拓国际视野,以开放融合理念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物流体系有效衔接,推进区域交通物流大通道建设,大

33、力发展城际、省际交通物流,提高交通物流服务质量,促进服务体系高效运转。加强交通物流与制造、商贸、金融等产业联动发展和有机融合,实现产业间的联动创新和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共享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物流和城市配送,引导与邮政快递、农资供销、电子商务等关联领域的合作,提升农村物流网络与城市对接能力,加快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满足城乡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对物流配送高效便捷安全的新要求。第三节发展定位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提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充分考虑的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准确把握新阶段“三个转变”“两个并重”“两个并存”“两个并列”发展特征,将市打造成为滇东北物流产业重

34、要增长极、服务滇川黔渝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城市以及连接长江经济带和南亚东南亚的核心交通物流枢纽城市。打造滇东北物流产业重要增长极。充分发挥高原特色等产业优势,助力建成滇东北物流产业集聚区,以昭泸、宜毕高速公路和成贵铁路为依托,大力发展大宗物资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商贸物流、应急物流等,支撑全省战略性产业发展并承接周边地区产业转移,与物流产业发展核、跨境物流产业发展带实现联动发展与优势互补。打造服务滇HI黔渝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城市。依托市区位优势,紧抓国家物流枢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滇中城市群建设契机,强化与省内,以及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与滇川黔渝区域协调发展,开拓

35、滇东北区域梯度开发及交通物流枢纽布局建设新路径。打造沟通长江经济带和南亚东南亚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加快构建联通全省州市、融入长江经济带及辐射南亚东南亚地区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承接省与长江经济带、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双向物资转移,进一步推动市现代交通物流业发展。第四节发展目标遵循“夯基础、构平台、调结构、促改革、推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整合市既有资源,通过“基础设施体系”及“服务体系”两大建设任务,加快交通物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即推动交通物流通道体系、交通物流枢纽体系以及城乡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即实施多式联运推进工

36、程、城乡配送物流服务提升工程、冷链运输高质量发展工程、“互联网+”货运物流融合发展工程及应急运输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等五大服务体系。力争到2030年,系统完备、布局合理、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物流综合水平显著提高,降本增效成效显现。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初步形成,城乡交通物流服务水平有效衔接,安全应急保障更加可靠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发展的交通物流服务需求。交通物流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支撑市经济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滇川黔渝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城市以及连接长江经济带和南亚东南亚的核心交通物流枢纽城市。物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到2030年,市物流效率进一步提高,社会物流费用

37、不断降低,全市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大幅增加。全市物流业总收入达到5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降至16%o物流规模稳步增长,物流集聚效应凸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跃上新台阶。多式联运体系更加完善。到2030年,港口枢纽地位巩固提升,公路枢纽地位不断增强,铁路功能稳步提升。加强铁路、公路和水路的协调与合作,建设一批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场站设施,提高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陆水联运比重,完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和运输服务配送系统,强化多式联运功能。加强多式联运设施设备技术标准、信息资源、服务规范、作业流程等方面的有效对接。推进金沙江一长江干线干散货运输,提高

38、水水中转比重,引导出入境货物从水路运输。以水富港为核心,建成向货源腹地延伸的铁路和金沙江集装箱运输通道,形成具有特色的多式联运体系,满足多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自由转换和联程运输,为拓展交通物流服务提供支撑。到2030年,市“公转水”“公转铁”取得明显成效,运输结构不断调整,货运总量突破9378万吨,其中铁路货运量突破657万吨,公路货运量突破6471万吨,水路货运量突破1600万吨。节点功能体系布局合理。到2030年,市基本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交通物流空间布局体系。物流通道进一步完善,通道各环节有效衔接,通行效率显著提高。建成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

39、枢纽。物流网络有机衔接,物流资源整合与协调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市交通物流业提档升级。物流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培育引导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交通物流企业转型为多式联运经营人、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引进一批大型知名交通物流与供应链企业在落地。到2030年,交通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信息技术水平、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交通物流企业更加规模化、集约化,3A级以上交通物流企业达到7家。智慧交通物流建设初显成效。到2030年,全市智慧交通物流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建成联结交通管理部门、交通物流企业的市级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实现标准化交通物流装备在骨干交通物流企业的试点应用,实现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

40、交通物流枢纽、节点的示范应用,以智慧交通物流为特征的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初步建成。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初步建成。形成以标准化的车辆船舶为主,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设施设备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装备设施体系。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交通物流信息系统基本完善,实现政企物流信息互联互通。碳排放增速稳中有降,生态环境基本好转,运输装备清洁化水平大幅提升,加快推进城区邮政、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中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的更新。到2030年,新增城市配送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达20%o表3-1市“十五五”交通物流发展指标号标类型具体指标2025年2030年标属性模成本物流业产值(亿元)/500子期性物流业产值年均增长(%)/12予

41、期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期性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f期性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重(%)/16子期性施体系投资规模(亿)16582474子期性铁路营运里程(公里)317.3418子期性公路网总里程(公里)2526835000予期性水运航道里程(公里)570600f期性O高铁营运里程(公里)79.379.3子期性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1子1(公里)00600期性2机场个数12子期性3高速公路县级节点覆盖率(%)90.9100子期性4通三级公路的乡镇(街道)比例(%)/70子期性530户以上自然村通畅率(%)/70子期性6行政村(社区)快递服务通达率()/90f期性7、-输结构

42、铁路货运量(万吨)584.5657f期性8公路货运量(万吨)52636471子期性水路货运量(万吨)31子906600期性O航空货运量(吨)102.3650子期性1多式联运量年均增长率()/8子期性2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15子期性3网络货运车辆占全市营运货车比重()20%50%子期性4网络货运占公路货运比重(%)/60%予期性5网络货运区县覆盖率(%)/100%子期性6f场主体主营收超1000万物流企业数量(家)/10子期性5A级物流企业(家)03子7期性84A级物流企业(家)22子期性93A级企业数量(家)12子期性O息平台交通物流综合信息平台(个)01子期性1物流公共信息服务

43、平台覆盖小微货运企业的比例(%)/30子期性2巾配送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个)/3子期性3公共配送中心(个)/7子期性4末端共同配送站(个)/50子期性5新增城市配送车辆中新能源车辆比重(%)/20%f期性6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个)/10期性7新改建乡镇运输服务站/65f期性8彳村物快递进村覆盖率(%)21100f期性9流乡镇物流服务站覆盖率(%)/100%f期性0村级物流服务点覆盖率(%)/100%f期性到2035年,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成,并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快时效、高品质的物流服务将更加

44、普及,基本实现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物流产业规模大幅跃升,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降本增效成果丰硕,经济转型再迈新台阶,内涵更丰富、层次更多样、服务更优质、管理更高效的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基本形成,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城市地位巩固提升。第四章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综合对市交通物流发展形势与需求的判断,结合市产业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容量等因素,致力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助力完善市交通物流空间新格局。第一节构建外联内通的交通物流通道体系(一) 区域物流通道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和物流大通道建设,结合市构建综合运输大通道

45、的相关规划,建成东西畅达、南北畅通、出境出省、多向连通的“一沿两纵两横”区域物流通道,对外衔接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滇中城市经济圈三大经济区域的立体运输通道体系,助力实现“背靠、面向西南、融入川渝、联动东盟”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一沿”指沿金沙江综合运输大通道,通道包含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两纵”指2条纵向城市经济圈综合运输大通道。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滇东北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通道,包含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凉山州-永善-镇雄/威信-北部湾通道,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组成部分,包含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两横”指2条横向省际综合运输大通

46、道。一是滇西北-川南-滇东北-黔北通道,主要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二是滇西-川南-滇东-黔西南通道,包含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图4-1市“一沿两纵两横”区域物流通道(二) 市域物流通道根据市公路建设布局规划,依托“一沿两纵两横”区域物流通道建设基础,进一步实现市内“县县通高速”目标,形成对内连接全市所有镇级及以上行政区的市域物流通道格局。县际支线高速路网建设。加快建设连接水富市至绥江县、永善县至盐津县、鲁甸县至巧家县、威信县至彝良县、盐津县至镇雄县、大关县至彝良县、镇雄中屯至赤水源至果珠高速等高速公路,助力建成“两环四纵五横九联络”高速公路网络。重要国省道扩建改建。积极推进连接昭阳区北闸至鲁甸县、水富市至岔河、大关县至鲁甸县、大关县上高桥乡至靖安新区重要国道改建扩建。积极推进连接威信县比喜至九红寨的重要省道改建扩建。建设水富至巧家滨江美丽公路。专栏1交通物流通道体系(一)区域物流通道:铁路:建设渝昆铁路、叙毕铁路、宜西攀铁路、攀昭毕铁路、昭六铁路等,完善“四横九纵两联”市域铁路干支网络。高速公路:建设会泽至巧家高速、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