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78105 上传时间:2025-07-3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十五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十五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十五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十五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一、 站在新起点:回顾与展望(一)发展回顾“十四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领域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4+4”重点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业经济呈现“速度较快、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为“十五五”时期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总量规模稳中有升。坚持存量盘活,增量做优,全市工业经济基本面较为稳健。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较2015年增加1027.2亿元;202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325亿元,占全省四分之一左右。“

2、十四五”期间,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0.2%。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坚持进退并举,精准施策,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25年“4+4”重点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3.3%,较2016年提高4.5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7.4%。其中4个优势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2016年增长45.1%,4个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增长28.6%,“一烟独大”的格局得到逐步改善。创新活力不断激发。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不断加快,涌现出稀贵金属溅射靶材、无人搬运车单机及系统、锡基合金多级真空蒸储技术、13价肺炎

3、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领先技术和产品。截至2025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252家、市级450家,较2015年分别新增2家、90家和248家,建成第二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强化项目全流程服务,加大重点项目会办、督办和查办,一批支撑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或竣工投产。“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9个、竣工194个。北汽新能源公司建成投产,东风云汽整体搬迁升级改造项目试生产;京东方微显示器实现量产,闻泰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建成;浪潮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产品正式下线,计算机、服务器首次实现Ao,o

4、承载能力大幅增强。坚持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为抓手,以引导产业集聚为核心,加快工业项目入园落地。全市共规划建设工业园区16个,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较2015年提高81.2%o其中,高新区、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五华产业园区、安宁产业园区突破100O亿元。拥有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分别占全省的50.0%、28.6%o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共淘汰产能550万吨。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

5、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23.0%。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4家、绿色工厂1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绿色设计产品18个。东川区、安宁市成功列入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名单。“十四五”期间,全市工业发展水平虽然稳步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尚处于高质量发展起步阶段,产业基础和产业生态存在明显短板,工业现状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经济规模偏小、工业增速明显放缓,产业内部结构失衡、传统产业比重过高,研发投入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要素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园区配套体系滞后、协同机制亟待健全等方面,与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不

6、匹配,须从战略高度引起重视。(二)形势展望“十五五”时期是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更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方面,创新将成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持续深入推进;实体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一系列利好政策陆续出台持续加码;“双循环”新格局加快形成,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不断深化;“新基建”步入快车道加速落地,营造新应用场景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道阻且长,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对新旧动能转换提出更高要求、区域竞争不断加剧导致产业“突围”难度增大,宏观环境的错综复杂对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带来更多不确

7、定因素。全市工业经济必须深入对接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等国家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高质量发展擎起全市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二、 描绘新蓝图: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建立健全有利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夯基础、补链条、聚主体、转方式、优载体、促开放,构建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迭代

8、升级的现代工业体系,谋划一批引领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将新兴产业打造成为工业的新引擎,全链条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实现质量、动力和效率“三大变革”,推动全市工业大调整、快升级,走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道路。(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优化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政府重点弥补共性技术缺失、基础薄弱等市场失灵环节,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坚持创新驱动与绿色低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

9、的贡献率,推动市工业产品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同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工业体系,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全面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坚持增量引入与存量优化。按照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两头重、两手抓”的发展要求,加大优质增量引入力度,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创新产业导入和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培育一批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存量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支持力度。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创新。重视核心关键技术独立自主可控,推动创新自主化,加强制度和规则标准体系建设,保障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同时坚持推进高水平开放,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

10、工,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三)发展目标1. “十五五”发展目标规模结构目标:到2030年,全市工业规模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0%,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40.0%o质量效益目标:到2030年,细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力争超过35.0%o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0万元/人。创新能力目标:到2030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到1.15%;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细分产业领域培育形成若干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一

11、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绿色集约目标:到203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25年的基础上下降15.0%以上,工业进一步向园区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目标:到2030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居西部地区前列,培育5个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 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工业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和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力量,创新生态高度活跃,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走在西南前列,形成一批全国一流的产业地标,建设成为双循环新格局下立足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工业核心区和区域性国际产业高地。三、培育新动能:构建现代工业体

12、系立足产业基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按照“增量优质、存量优化”的要求,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将其打造成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重塑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等传统产业新优势,构建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现代工业体系。(一)打造新兴产业新引擎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拓展优质增量,重点培育和引入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品牌,为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有力支撑全市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1 .电子信息(1)发展目标把握新动能、新消费为电子信

13、息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新支撑、新契机,顺应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趋势;加快5G、信创等前沿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产业整体升级;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未来先导环节,培育前沿新优势。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从“结构单一、地位边缘、技术追赶”到“多业融合、核心支撑、创新引领”的转变。力争到203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亿)ISo(2)重点方向智能终端。积极发展5G智能终端产业,提升智能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物联网终端研发和制造能力,通过产业链招商吸引电子器件、PCB(印制电路板)、传感器等产业链上游企业落户,加速构建智能终端制造产业生态。新型显示。推动硅基OLE

14、D微显示产业规模的扩充和产业生态的完善,提高智能终端、硅基OLED及配套等产业智能化制造能力,逐步招引硅基OLED驱动芯片、核心器件及材料等产业链上游环节企业,支持建设下一代显示屏和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终端制造产线,建立完善的“新型显示”产业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支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持续提升服务器和计算机产品制造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在政务办公、城市管理等领域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3)重点举措加快产业链延链补链。坚持承接前沿产业转移与改造本地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重点围绕智能终端、硅基OLED等重点产业,加快产业链图谱研究,编制产业链施工图,以强链延链补链为方向,

15、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吸引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落地,推进关联产业项目集聚发展。支持园区错位发展。科学合理优化电子信息制造业布局,支持省数字经济开发区、空港经济区等错位发展。其中,省数字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智能终端、大数据、物联网产业;空港经济区主要发展硅基OLED、汽车电子产业;高新区、经开区主要发展智能终端、光电子等产业。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在大数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支持企业投资新技术、新项目、新业态,全方位、多角度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引导企业开展云计算、大数据、VR/AR、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支持360度VR4K(超高清分辨率)景点直播、远

16、程水质监测、AR人脸识别、无人机高清视频等示范应用创新,通过应用示范带动智能杆塔、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关联产业发展。2 .生物医药(1)思路目标把握健康消费升级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加速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充分挖掘医药资源优势,强化优质药材资源供给和就地转化,做优中药饮片、民族药等传统医药产业存量,做大新型疫苗、细胞治疗、生物制剂、工业大麻和健康产品等产业发展增量,支持生物技术药、化药(仿制药)、天然健康品与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健康之城”。力争到2030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2)重点方向生物技术药。抢先布局生物药前沿领域,加快细菌疫

17、苗、病毒疫苗、核酸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多联多价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开发,加强精准医学技术研究,推进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需求量较大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开发各类抗体药物。加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支持免疫细胞治疗、3D(三维)生物打印再生医学等产品创新发展。化药(仿制药)。抓住全球专利药专利保护期密集到期机遇,积极布局首仿药。鼓励企业针对重大疾病开展创新药、改良型新药研发。适度发展高端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国内短缺原料药品种研发,发展用于抗癌药物、激素药物等的高效原料药。推动“中间体+原料药+化学制剂”联合发展。现代中药与天然健康品。推动中药产业转型壮大,发展精制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及深度开发产品

18、加强中药名方二次开发和经典民族药开发利用。依托全省三七、天麻等大品种以及惹仁、茯苓等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原料优势,开发具有抗氧化、减肥、增强免疫力、辅助改善记忆、养护皮肤等功能的系列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和特殊用途化妆品。积极推动工业大麻向化妆品、食品、药品、新材料等领域延伸应用,打造全国第一、全球领先的工业大麻产业高地。高端医疗器械。开发生产高端植介入产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培育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丰富移动医疗设备、远程医疗设备等产品种类,开发智能灸疗仪、罐疗仪等中医特色诊疗设备,创新培育一批可穿戴健康智能设备。(3)重点举措搭建创新支撑平台。围绕天然药物筛选和成药性研究

19、药物临床前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和药物中试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创新研发平台、临床试验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用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中试生产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手性小分子药的制备及制剂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的创新支撑体系,提升全市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良种选育繁育、种植基地建设和产地初加工,建立特色的高山优质中药材基地,打造中药材原材料“第一车间”,争创“云药之乡”,加快推进工业大麻、三七、灯盏花、滇重楼、石斛等优质健康原料种植规模化发展,推进一批中药材稀缺

20、品种发展,保障生物医药产业优质健康原料供应。医药医疗医保联动发展。健全医药与医疗、医保联动发展机制,支持细胞临床研究医院建设,鼓励企业与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合作推广精准诊疗方案,探索创建由企业和医疗机构共建的临床试验基地和品牌应用推广示范基地,对于本地企业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新药和医疗器械或经国家、省、市认定的新产品,优先列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纳入市医保报销范围,推动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基因检测技术和干细胞应用相关产业进入各级政府采购目录。3 .新材料(1)思路目标主要聚焦有色金属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电子新材料、化工及新能源电池材料4个领域,逐步实施重点领域的建链、补链、强链工程,不断提高产业

21、创新能力和竞争水平,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产值超五亿元的领军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大、链条长、拉动力强的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2030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2)重点方向有色金属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铝、铜、锡等新材料产业细分链条。稀贵金属新材料方面,大力发展合金功能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纯材料、前驱体材料、贵金属电子浆料、环保催化材料等产业,鼓励发展稀贵金属资源回收利用,将打造为中国“柏都”。电子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错基半导体材料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产业。化工及新能源电池材料方面,重点谋划布局丙烯晴、顺酎、ABS(丙烯月青-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BS(聚丁二酸

22、丁二醇酯)、EPS(聚苯乙烯泡沫)等材料;依托磷化工产业基础,联动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完善全市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初步构建起富有特色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3)重点举措实施材料强基强链工程。聚焦铜铝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半导体材料和绿色新能源材料等细分优势领域,梳理产业链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开展补链强链,打造“水电铝一铝板带材和铝合金材料一超薄铝箔、汽车用铝合金材料等精深加工产品”、“阴极铜一铜箔和电工用铜线坯一高端电线电缆”、“贵金属化学与催化材料、贵金属电子浆料、贵金属合金材料、贵金属高纯材料为主的贵金属新材料制造一贵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一贵金属供给服务”、“错、锢、像一光学材料、磷化锢、碑化

23、像一红外热电探测器及整机”、“磷酸铁一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石墨、铜箔、铝箔、隔膜一新能源电池”等一批特色产业链条。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加快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学研联合体,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在稀贵金属、有色金属等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集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试验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4 .先进装备制造(1)思路目标把握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机遇,发挥机床在先进装备制造中的工业母机作用,全面增强先进装备的自主可控能力、软硬一体能力、基础配套能力和服务增值能力,持续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做精做优轨道交通装备、汽车配套装备两大优

24、势特色装备,引培结合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到2030年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2)重点方向智能制造装备。以智能制造装备带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提高高端数控机床市场竞争力;加快自动化物流及其成套装备应用推广;提高工业控制系统、精密仪器、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制造装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主要发展方向,以纯电动新能源客车、乘用车、专用车等整车生产带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器总成等核心零部件发展;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创新发展,开展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创新;前瞻布局无人驾驶、车联网等前沿领域。轨道交通装

25、备。发展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客运电力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提高动力总成、电气控制、数据采集通信、设备运营维护管理系统等关键部件和系统配套能力。汽车配套装备。积极发展节油、可靠、高效的国六标准柴油发动机,鼓励开展商用车轻型汽油机、混合动力等创新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大发动机前沿技术攻关,提高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水平。培育发展新能源装备、智能电网及配套设备、节能环保装备等。新能源电池。发挥市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电芯、电池制造,发展“资源一材料一电芯一电池一应用一梯次综合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实现全市电池产业“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发展。(3)重点举措实施智造赋能

26、行动。聚焦医药、电子信息、汽车、化工、冶金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全面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形成10-15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和平台服务商。加快龙头企业“领航补链”。发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围绕装备龙头企业发展需求,重点突破高精度仪器仪表、控制器、智能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引入一批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企业和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配套服务企业,构建由零部件配套、基础制造到整机成套装备的产业发展梯队。加快先进装备推广应用。促进先进装备技术与产品示范应用,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出租、

27、环卫、邮政、景区观光、公务车等领域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培育重点装备产品品牌。支持企业实施质量第一、品牌优先的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行业主导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装备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面向南亚东南亚推动一批先进装备制造品牌产品“走出去”。明确新能源电池发展方向。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大力发展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产业,重点发展储能电池产业;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磷酸铁锂、磷酸镒锂、磷酸镒铁锂、三元(银钻锦)等正极材料产业,加快布局生产石墨、氧化亚硅、电解液、隔膜、铜箔、铝箔等材料。充分利用锂、镒、银、铜、硅、铝、磷、石墨等矿产

28、资源,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关键基础原材料供应链稳定性。培育引进电池模组和电池包组装生产线,支持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终端产品。(二)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推动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产业四个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标准化+”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融合应用,持续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和市场份额,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中高端转型迈进。1 .化工(1)思路目标以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为主线,重点打造石油化工、磷化工、钛化工为主体的化工产业集群,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化工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提升高端化工产品规模和水平。力争到2030

29、年化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00亿元。(2)重点方向加快石化下游产业链延伸,打造以炼油及石化产品延伸加工为核心的石化产业园区,建设以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工程塑料、加工助剂、精细化工、特种橡胶、石油焦炭、沥青等为主的石化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基地。加快磷化工转型升级,优化提升高浓度磷复肥等大宗磷复肥产品,推动传统磷化工向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精细磷化工转型,与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耦合发展。强化提升钛化工产业基础,推动高端钛白粉等产品向医药、食品等领域延伸。(3)重点举措加强化工行业准入与管理。严格落实化工行业管理标准和项目准入条件,支持企业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加强和引导化工产业行

30、业自律管理,促进化工产业向规范化和健康化发展。支持化工企业绿色技术改造。支持磷化工、石油化工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绿色生产工艺和装备,实施节能改造、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化技术改造项目。强化安全生产依法治理,加强安全法制体系建设,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做好做实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坚决守住安全红线和底线。积极开展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隐患排查,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2 .冶金(1)思路目标深入挖掘和对接交通、房地产、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对冶金产品的需求,有效利用现有冶金资源和产能,提高冶金产品质量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冶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力争到2030年,冶金行业

31、实现工业总产值1600亿元。(2)重点方向铜铝合金产品。不断提高型材、板材、线材等铜铝产品品质,丰富电工用铜线坯、铸铜转子、运输用轻量化铝合金材料、铝合金护围板等深加工产品品种。稀贵金属和精深加Xo提高超细锌粉、氧化锌粉等铅锌精深加工产品和金银贵金属精深加工占比,支持传统冶金与有色金属新材料的互动发展。黑色金属产品。做优不锈钢及其制品、矿用支护钢、轻轨、彩涂钢板、中厚板等钢材产品,鼓励研发高强度结构钢、高档工模具钢、高温高压锅炉钢、特种耐蚀钢等钢铁新品种,提高高端钢材产品占比,支撑本地新兴产业需求。(3)重点举措实施高端产品培育计划。发挥在全省范围内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相对密集优势,立

32、足本市市场,依托省内市场,开拓省外及南亚东南亚周边市场,深入挖掘和对接交通、房地产、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对冶金产品的需求,研发生产一批适销对路的冶金中高端产品,加快推动冶金产品升级换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以武钢昆钢搬迁、中铜搬迁、滇金公司搬迁为契机,推动冶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绿色技改和循环化发展。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冶金企业实施绿色改造、资源循环利用示范、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加快构建高效节能低碳循环的绿色冶金制造体系。3 .非烟轻工(1)思路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增品种、提品质

33、创品牌”主攻方向,加快结构调整,强化产业拓链补链强链,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链群,重点丰富和提高绿色食品、家具家居、包装印刷及纸制品、塑料制品、工艺品、时尚服装和特色纺织产品的品类和品质,提高产品知名度,支持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非烟轻工体系,为推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力争到2030年非烟轻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00亿元。(2)重点方向绿色食品。打好“绿色食品牌”,以“突出特色、集约集聚、精深加工、绿色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中国最优、世界一流”为目标,提高云菜、云果、云茶、云花、云肉等品质,着力培育食品工业产业链发展模式,积极

34、发展精深农副食品加工产品,打造高端特色乳制品、绿色方便休闲食品、饮料和酒、肉制品、功能保健食品五大优势产品系列,推动食品行业向精深加工发展。积极引进一批国内食品百强企业及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做大食品产业总部经济。家具家居产品。突出基地建设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把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打造区域品牌等方面作为培育重点,推动木材加工及家具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升级,培育发展集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五金配件、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家具家居产业。推动家具制造行业向绿色、环保、健康、精细、时尚、个性化方向发展,打造本地家具产业区域品牌。包装印刷及纸制品。大力推动包装印刷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加强包装印刷与绿色食品、塑料制品

35、纸制品、化工品等产业链串联,大力发展以纸质包装、塑料包装、生物材料新型包装为重点的食品包装产业,推动食品包装向绿色环保、功能多样、安全可靠方向发展。打造“互联网+”包装印刷产业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据驱动、众包设计、云制造等包装生产服务模式。塑料制品业。充分利用中石油炼油基地及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强化塑料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发展。加快推进传统制品向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塑胶产品等方向调整转型,强化塑料制品加工与塑料机械设备及配套产业的上下游协同,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中高端产品比重。优化调整以传统型、低端型的塑料薄膜、塑料管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加快行业向现代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传统塑料制品转型

36、升级。积极向高端塑料模具、塑料助剂、塑料机械、医用塑料、塑料托盘业等新兴领域发展。工艺品制造。加强传统工艺品保护传承与提档升级,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有色金属、珠宝玉石、旅游等优势资源,发挥斑铜、斑锡、乌铜走银、民族刺绣、云子(围棋)等传统工艺品特色优势,加快推动工艺品产业从粗放型原料加工向现代型生产销售转型,提高市工艺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水平。特色纺织产品。坚持高端发展、终端延伸、集约集聚,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突出结构调整、加强平台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推动服装纺织行业整体升级,面向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趋势,围绕研发设计、品牌展示等产业链环节进行布局,进一步壮大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模和

37、水平。(3)重点举措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行动。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突出、集群效应明显、产业生态完善的特色产业基地。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推进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园区产业集群建设,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实施创新驱动引领行动。大力引进和培育行业创意设计领军人才和专业机构,对标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创建标准,加快推动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促进高新技术、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快推动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开展品类品种品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推

38、动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支持创新品种研发生产,引导非烟轻工企业拓展品类、丰富品种、提升产品品质。加强重点龙头产品品牌建设。加大重点产品的品牌文化建设,形成一批高端消费产品品牌。加大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支持优势领军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展跨界合作,支持制造业企业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服务化制造、平台化经营和个性化服务方向转型,拓展移动电子商务、网络精准营销、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商业模式;鼓励食品、家具、服装等制造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服务业融合发展。4 .烟草及配套(1)思路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消费需求和国家批准计划组织卷烟生产和供应,按品牌需求组织原辅材料生产和供应。促进卷烟产品结

39、构调整,巩固中式卷烟原料核心地位。加快推动烟草龙头企业向数字化、绿色化、科技化发展转型,优化升级加工生产线等产业设备,打造现代化烟草配套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力争到2030年烟草及配套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2)重点方向烟草及烟叶产品。面向市场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重点推进卷烟产品结构调整,提升高端卷烟,巩固中端卷烟,支持发展冷温卷烟、无烟气烟草制品、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支持雪茄烟原料研发、试种与推广,力争雪茄烟原料国产化取得突破。建设核心烟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强化特色优质高端烟叶开发,加快烟叶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巩固提升烟叶主导引领地位。建设智慧烟草农业应用体系及服务平台,推动烟叶育种

40、种植、收购、调拨、复烤加工、物流、营销全过程数字化,打造烟叶生产智能化机械作业体系。烟草配套产业。积极引导烟草配套产业向非烟市场拓展,支持市内烟机、滤嘴棒、卷烟纸等烟草配套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发展满足优势产品、创新品类和新型烟草制品发展需要的配套产品,重点发展铜版纸、白卡纸等卷烟用纸,新型烟用添加剂、天然香精香料和高速卷烟搭口胶等技术,加快发展发酵酶制剂、水松纸、丝束、醋酸纤维、香精香料、复合铝箔、油墨、烟用葡萄糖、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为主的烟草配套系列产品,适度发展高环保的新型烟用添加剂、高速卷烟搭口胶,支持和扶持一批优秀包装印刷企业形成产业集中度高、具有自主科技技术成果的配套产业

41、尽快形成全省乃至全国性的烟草配套专业集团。(3)重点举措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力。打造“产学研”三位一体、联运融合的现代烟草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形成以基础研究平台为支撑、技术研发平台为重点、成果转化平台为关键的梯次衔接创新平台格局,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新型烟草研发、卷烟升级等方面输出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集成应用原材料、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科技资源,促进供需两端精准对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融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强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特色烟叶开发、叶组配方、雪茄烟叶开发、新品卷烟、烟叶多用途利用等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烟草产品内在质量。提升卷烟品牌竞争力。聚焦优化品牌结构

42、提高品牌集中度,做优“大重九”、做强“云烟”、做特“红河”,厘清各品牌战略重点和定位,完善品牌布局、品系布局和品类布局。带动品牌结构上移、形象升级,加强品牌管理和维护力度,实现品系、品类发展理念与品牌价值一脉相承。聚焦提高产品供给结构对消费升级和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适配性,稳步实施产品提质、提价、延伸品系,传统品类稳量提档,创新品类增量进位,推动规模品牌提结构、效益品牌上规模,合力驱动结构优化提升。不断提高品质升级、品类创新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准确把握常规、细支、中支等不同支型卷烟的感官特性,加强产品改造提升。支持烟草产业与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等新业态融合发展,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内涵丰富、鲜明特

43、色的烟草文化。四、重塑新格局: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围绕以工业和信息化为主的开发区、产业园区(以下简称为“园区”)加快完善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聚焦重点领域和环节,充分挖掘、发挥各个园区资源优势和特色。(一)坚持功能导向,统筹三区工业发展以各县(市)区功能定位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理念、高标准责任要求统筹并优化全市工业布局,形成支撑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空间组合。1 .产城互动一创新融合引领区依托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等城市功能核心区,遵循工业布局由城区集中向郊区延伸和向以工业园区集聚分布的阶段性变化,发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产业要素资源聚集优势,以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

44、市功能为导向,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坚持疏解调整和优化提升并重,加快推进有色金属冶炼、非烟轻工等传统存量产业向主城区外转移,着力提升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轻型化转型,引导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业设计、技术开发、检验检测等现代都市型工业,培育平台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2 .量质并举一先进制造承载区依托安宁市、晋宁区、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县等城市功能拓展区,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打造主城区工业疏解承接地和新增、新兴工业项目的重要承载区。发挥园区空间承载潜力大、产业发展基础好等优势,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45、务配套设施建设水平,聚集各类产业要素,增强对工业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3 .绿色优先一生态工业转型区依托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等城市生态涵养区产业载体,发挥生物多样性、重要植被类型集中分布的资源优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高水平生态涵养保护,突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生态涵养示范和绿色产业发展,构建以绿色食品加工、循环经济、绿色能源等为主体的生态友好型工业体系。(二)突出园区引领,强化“两核一极多点”格局加强对园区的统筹规划,全面深化园区体制

46、机制改革和政策制度创新,充分发挥高新区、经开区全市工业的引领作用,夯实滇中新区工业产业发展基础,推动各类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两核一极多点”的总体格局。1. “两核”一高新区和经开区高新区。发挥全省创新要素密集、新兴产业聚集的优势,聚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汇聚功能,提高新材料等产业研发能力,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等创新业态,加快科技服务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工业科技创新驱动核,助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经开区。发挥经开区在全省工业领域价值链处于相对高端、产业链较为完整、创新链协

47、同较强的基础优势,聚焦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要方向,积极布局工业大麻深加工等特色领域,巩固烟草及配套产业优势环节,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标杆培育新动能,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率先在重点领域实现集成应用与试点示范,打造省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区。2. “一极”一滇中新区用好滇中新区政策高地优势,以嵩明杨林经开区、空港经济区、安宁产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园区为承载主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提高滇中新区产业综合承载能力,着力建设支撑工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增长极。其中嵩明杨林经开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巩固发展以绿色食品、包装印刷及纸制品为主

48、的非烟轻工传统优势产业;空港经济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含电子信息新材料)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等产业;安宁产业园区(安宁片区、晋宁片区、海口片区)以化工产业为主导,加快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冶金等产业。3. “多点”一省级工业园区服务全市现代工业体系,挖掘省级工业园区空间承载潜力,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对工业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立足园区产业发展基础和所在区域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化各个省级园区产业方向。五华产业园区以烟草及配套产业为主导产业,培育电子信息、非烟轻工等辅助产业;省数字经济开发区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培育生物医药等辅助产业;宜良产业园区中,宜良片区以

49、新材料为主导,培育生物医药等辅助产业;石林片区以非烟轻工为主导,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辅助产业;呈贡产业园区以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产业,培育非烟轻工等辅助产业;禄劝产业园区以非烟轻工为主导产业,培育先进装备等辅助产业;寻甸产业园区以非烟轻工为主导产业,培育先进装备、煤磷化工等辅助产业;富民产业园区以新材料为主导,培育先进装备制造、非烟轻工等辅助产业;东川产业园区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培育冶金和非烟轻工等辅助产业。(三)推动错位发展,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充分依托和发挥各县(市)区、园区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围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产业链深化区域分工、强化区域合作、整合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园区之间、片区之间特色化、协同化发展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质量管理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