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80119 上传时间:2025-07-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13.020.01CCSZ0611三3310浙江省台州市地方标准DB3310/T1222025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SpecificationforcarbonbudgetaccountingincoastaIareas2025-03-20实施2025-03-15发布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核算原则与数据质量25核算内容36确定核算边界37选择核算方法48选择与收集活动数据89选择排放因子910核算碳收支量911编制核算报告9附录A(资料性)能源活动排放因子11附录B(资料性)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因子13附录C(资料性)农业活动排放因子1

2、4附录D(资料性)废弃物排放因子15附录E(资料性)碳收支核算报告模板16参考文献18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台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海环生态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展明、吴庆、叶力帆、赵青、魏源、李伟、王健、杨丽娜、邱薜、韩梦杰、陈征、卢嘉

3、悦、罗琴琴、李小健。注:二氧化碳当量(COze)等于给定温室气体的质量乘以它的全球变暖潜势值。即为了统一衡量不同温室气体对全球增温的影响,以C02为基准,将其他温室气体换算为二氧化碳当量(CO2e)。来源:GB/T321502015,3.163.4核算主体accountingsubject具有温室气体排放行为的法人企业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来源:GB/T321502015,3.23.5核算边界accountingboundary与核算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范围。3.6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一次能源的一类,在一定程度上,地球上此类能源可在自然中再生。注:此类

4、能源包括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来源:GB/T32910.42021,3.33.7碳收支carbonsinkandemission碳吸收(收)和碳排放(支)的统称。这里所指的碳是二氧化碳当量。3.8活动数据activedata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表征值。注:如各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原材料的使用量、购入的电量、购入的热量等。来源:GB/T321502015,3.123.9排放因子emissionfactor表征单位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系数。来源:GB/T321502015,3.134核算原则与数据质量4,1核算原则核算宜遵循以下原则:a)相关性:核算

5、的温室气体排放应恰当反映区域相关活动引起的排放情况;b)完整性:包括相关温室气体排放源及吸收汇;c)一致性:核算环节中应保持边界、方法学等的一致性,保证排放可比性;d)透明性:活动水平数据、排放因子、计算方法的依据和来源应明确;e)准确性:应减少温室气体核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及不确定性。4.2数据质量数据应具有以下特性:a)技术代表性:数据应反映生产中实际使用的技术程度;6. 1宜将行政区划内的滨海地区作为地理边界对碳收支进行核算,也可根据低碳政策制定、企业碳排放监控等核算目的,将建成区、园区等作为地理边界进行碳收支核算。6.2 应核算地理边界内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核算主体应根据实

6、际排放情况确定温室气体种类。6.3 涉及的不同温室气体排放量应根据对应的变暖潜势值转化为二氧化碳当量值,变暖潜势值应采用IPCC最新评估报告数据。7选择核算方法7. 1陆地生态系统7.1.1 通量塔观测法7.1.1.1 应在森林区域建设通量塔,并将数据接入数字化平台,多时间尺度动态监测森林碳吸收等多项指标。7.1.1.2 应按以下步骤进行通量塔观测法碳收支核算:a)数据获取。从通量塔获取净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高频数据,一般为30min;b)数据筛选和清洗。去除不合格和低质量数据;c)数据插补。利用回归、临近时间平均等方法填补空缺值;d)森林碳吸收计算。将净生态系统碳通量数据从30min积分到年尺度

7、然后结合森林面积计算区域森林总碳吸收量,见公式(1)。Cforest=Sforest拉Xdr)Cforest森林碳吸收量(若为负值,则表示森林为碳吸收,若为正值,则表示森林为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年(tC02a);Sforest森林面积,单位为公顷(ha);NEEi第i个时间步长的净生态系统碳通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公顷每秒(tCO2has);T时间步长,通常为30min(即180OS);n年内的时间步长总数。注:净生态系统碳通量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包含了土壤呼吸、植物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综合作用。碳通量观测获得的数据较为准确,但成本较高。7.1.2 碳储量变化法7.1.2.1碳储量变化法应

8、基于林木清查数据使用。7.1.2.2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法碳收支按公式(2)计算:”,E=铃(2)其中:_Cr=VmxSVDXBEFlot0.S(3)式中:Cforest林木碳吸收量(12年),即相邻两年的林木碳储量变化(T2T),单位为吨碳每年(tC/a);Cti在Tl年的林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C);Ct2在T2年的林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C);Ct在某T年的林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C);vt0t在某T年的林木蓄积量,单位为立方米(m3);SVD区域木材密度平均加权值,单位为吨每立方米(Sm),取0.406;BEFtot生物量扩展系数,即全林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的比值,无量纲,取1.

9、755;0.5生物量含碳率。注:乔木林、疏林、散生木和四旁树的碳吸收按照公式(2)计算;竹林、经济林和灌木林在最初几年生长迅速,很快进入稳定阶段,生物量变化小,本文件根据其林地面积变化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来估算。竹林、经济林和灌木林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参考值分别为68.48吨/公顷,35.21吨/公顷和17.99吨/公顷。7.1.2.3森林转化温室气体排放按公式(4、5)计算:Eburn=StransX(Cbefore-Cafter)XRlX口2(4)Edecom=StranS_IOyr(Cbefore-Cafter)X口3(5)式中:Eburn生物质燃烧排放,单位为吨碳每年(tCa);Edecom

10、生物质分解排放,单位为吨碳每年(tCa);Strans年转化面积,单位为公顷(ha);Strans-IOyr10年平均转化面积,单位为公顷(ha);Cbefore转化前单位面积地上森林碳储量,参考公式(3)计算,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a);Cafter转化后单位面积地上森林碳储量,取零,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a);Rl燃烧生物量比例,无量纲,现地燃烧取0.15,异地燃烧取0.2;R2燃烧生物量氧化系数,无量纲,取0.9;R3被分解部分比例,无量纲,取0.15。注:有林地转化为非林地的过程中,地上生物质的燃烧和分解产生Co2、CH和40排放。根据CHC比(16/12)和NC比(44/12),

11、将生物质燃烧碳排放转化为CH4和SO排放。7.1.2.4土壤碳收支按公式(6)计算:CSOil=ACSOilSso(6)式中:Csoi土壤碳收支量,单位为吨碳每年(tCa);Csoi土壤碳吸收/碳排放能力。保持用地类型不变,该项根据土壤碳密度的年变化表示;转变用地类型,则根据转变土地类型前后土壤碳密度的年变化表示,单位为吨碳每公顷每年(tC/ha/a);Ssoi保持(或转变的)用地类型的面积,单位为公顷(ha)O注:土壤碳密度计算方法宜符合LY/T3330的规定。7.1.2,5城市绿化碳收支核算应符合DB33/T2416的规定。7.2海洋生态系统7.2.1海洋生态系统的核算包括红树林、盐沼地、

12、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类、贝类的碳吸收;7.2.2海洋生态系统碳吸收核算方法宜符合HY/T0349的规定。7. 2.3贝类和藻类碳吸收核算相关参数参考值应符合HY/T0349、HY/T03052021中4.2的规定。7.3 能源活动应采用排放因子法进行计算,计算方法见公式(7):Eenergy=E(ADiXEFi)(7)式中:Eenergy能源活动排放总量;ADi第i种能源终端消耗量;EFi第i种能源的排放因子,参数参见附录A。7,4工业活动应采用排放因子法进行计算,计算方法见公式(8):Eindustry=2(ADjXEFi)(8)式中:industry-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总量;ADi第i种

13、工业产品产量;EFi第i种工业产品的排放因子,参数参见附录B。7.5 农业活动7.5.1 稻田甲烷排放按公式(9)计算:Ech4=(EFiXADi)(9)式中:Ech4稻田甲烷排放总量,单位为千克甲烷(kgCH4);EFi第i种稻田类型的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甲烷每公顷(kgCHha),参考值见附录C;ADi第i种稻田类型的水稻播种面积,单位为公顷(ha)o注:水稻类型包括单季水稻、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7.5.2 农用地氧化亚氮总排放按照公式(10)计算:%=(IO)式中:En20农用地氧化亚氮排放总量,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kgN2O);Ni第i种排放过程氮输入量,单位为千克氮(kgN);EFi

14、第i种排放过程对应的氧化亚氮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每千克氮(kgN20kgN,以氮计);一氧化亚氮转换系数。注:氮输入量排放过程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过程。其中直接排放过程包括氮肥、粪肥和秸秆还田,直接排放因子推荐值为0.0109kgN2O-NkgN(以氮计),范围为0.00260.022。间接排放过程包括大气氮沉降(排放因子推荐值为0.010kgN2O-NkgN)和淋溶径流(排放因子推荐值为0.0075kgN2O-NkgN)o7.5.3 动物肠道发酵总甲烷排放按公式(11)计算:ECH4=E(EFCH4,enteric,iXAPi)(II)式中:Ech4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总排放量,单位为

15、千克甲烷每年(kgCHJa);EFcH4,enteric,i第i种动物的甲烷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甲烷每头每年(kgCH头a),参考值见附录C;Api第i种动物的数量,单位为头。7.5.4 动物粪便管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按公式(12、13)计算:EcH4=2(EFCH4,manurejXAPi)(12)En2O(EFp420,manure,!XAPi)(13)式中:Ech4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总排放量,单位为千克甲烷每年(kgCHJa);En2o动物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总排放量,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每年(kgN20a);EFcH4,manure,1第i种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甲烷每头每年(

16、kgCHj头a),参考值见附录C;EFn2o,manure4第i种动物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每头每年(kgN2O/头a),参考值见附录C;Api第i种动物的数量,单位为头。7.6 废弃物处理7.6.1废弃物填埋甲烷排放按公式(14、15)计算:ECH4况(MSWipi_Ri)(1OXi)(14)其中,Pi=MCFiXDOCfXDOCfXRc9l4(15J式中:Ech4废弃物填埋甲烷排放量,单位为吨甲烷每年(tCHJa);Mswi第i类废弃物填埋类型的废弃物填埋量,单位为吨每年(ta);pi第i类废弃物填埋类型的废弃物填埋的甲烷生产潜力,单位为吨甲烷每吨废弃物(tCHtMS

17、W);Ri第i类废弃物填埋类型的废弃物填埋甲烷回收量,单位为吨甲烷每年(tCHa);oxi第i类废弃物填埋类型的氧化因子,无量纲;McFi第i类管理类型废弃物填埋场的甲烷修正因子(比例),无量纲;Docj第j类废弃物可降解有机碳,单位为千克碳每千克废弃物(kgC/kgMSW);Docf可分解的DOC比例,无量纲;RCH4废弃物填埋气中甲烷所占比例,无量纲;Jl一碳转化为甲烷的转换系数。注:废弃物填埋类型包括管理、非管理一深埋(5m)、非管理一浅埋(5m)和未分类四种。垃圾类型包括食品废弃物、纺织品、花园、公园废弃物、纸张,以及秸秆或木材。相关参数推荐值见附录D。7.6.2废弃物焚烧排放按公式(

18、16)计算:ECO2=(IwXccwiXFcFiXEFiX上)(16)式中:Eco2废弃物焚烧处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年(tCO2a);Iwi第i种类型废弃物的焚烧量,单位为吨每年(ta);ccwi第i种类型废弃物中的碳含量比例,无量纲;FcFi第i种类型废弃物中矿物碳在碳总量中比例,无量纲;EFi第i种类型废弃物焚烧炉的燃烧效率;一碳转换成二氧化碳的转换系数。注:焚烧废弃物类别分别表示城市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污泥。相关参数推荐值见附录D。7.6.3生活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按公式(17)计算:Ech4=(TowEF)R(17)式中:附录A(资料性)能源活动排放因子能源活动排放因

19、子见表A.1。表A.1能源活动排放因子类型能源品种CCh排放因子单位CH4排放因子单位三)排放因子单位默认CO2放因子默认Oh排放因子默认NO排放因子能源行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商业和机构住宅和农林牧渔业原煤吨CCW吨克CH/吨克四/吨1.98120.908209.080209.0806272.40031.362洗精煤吨CCW吨克CH/吨克0/吨2.40526.344263.440263.4407903.20039.516其他洗煤吨CCW吨克CHJ吨克20/吨0.95510.454104.540104.5403136.20015.681型煤吨CCW吨克CH吨克20/吨1.95017.584175.8

20、40175.8405275.20026.376煤肝石吨CCW吨标准煤克CHJ吨标准煤克KO/吨标准煤2.86029.271292.706292.7068781.18443.906焦炭吨CCW吨克CH克吨克20/吨2.86028.435284.350284.3508530.50042.653焦炉煤气C027Jm3克CHJ万n?N207Jm38.555173.54173.540867.700867.70017.354高炉煤气吨CO2/万in?克CH/万Hl?克N2O/万Hl?9.78437.68837.688188.440188.4403.769转炉煤气吨CCW万nr3克CHJ万m3克N2O/万H

21、l?2.77379.440794.404794.40423832.134119.161煤油气其他煤气吨C(V万m3克CH/万峭克N2O/万Hl?9.968202.218202.2181011.0901011.09020.222其他焦化产品吨CCW吨克CH吨克N2O/吨3.83338.099380.990380.99011429.70057.149原油吨CCW吨克CH克吨克N2。/吨3.020125.448125.448418.160418.16025.090汽油吨CCW吨克CHJ吨克冲0/吨2.925129.21129.210430.700430.70025.842煤油吨CCW吨克CHJ吨克N

22、2。/吨3.033129.21129.210430.700430.70025.842柴油吨CCW吨克CH吨克N2。/吨3.096127.956127.956426.520426.52025.591燃料油吨c(W吨克CHJ吨克N2。/吨3.170125.448125.448418.160418.16025.090石脑油吨CCW吨克CHJ吨克N2。/吨4.16043.906439.059439.05913171.77765.859润滑油吨CCW吨克CH克吨克N2。/吨3.92241.397413.974413.97412419.22962.096石蜡吨CCW吨克CH克吨克N2。/吨3.78539.

23、949399.485399.48511984.56059.923溶剂油吨CCW吨克CHJ吨克N2。/吨4.06942.946429.458429.45812883.75464.419表A.1能源活动排放因子(续)类型能源品种C02排放因子单位CH4排放因子单位项排放因子单位默认CO2放因子默认Oh排放因子默认N2。排放因子能源行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商业和机构住宅和农林牧渔业煤油汽石油沥青吨c(W吨克CH克吨克N2O/吨3.69038.950389.504389.50411685.12258.426石油焦吨CCW吨克CH克吨克NzO/吨3.02831.958319.577319.5779587.29

24、747.936液化石油气吨c(W吨克CH克吨克N2O/吨3.10150.17950.179250.895250.8955.018炼厂干气吨CCW吨克CH克吨克四/吨3.01246.05546.055230.275230.2754.606其他石油制品吨CCW吨克CH吨克NO/吨2.527105.504105.504351.680351.68021.101天然气吨CO2/万/克CH/万nr3N207Jm321.622389.31389.3101946.5501946.55038.931液化天然气吨CCW万吨克CH万吨克N2O/万吨2.88951.49851.498257.490257.4905.1

25、50其他能源(标煤计)吨CCW吨标煤克OV吨标煤克N2O/吨标煤2.77329.271292.706292.7068781.18443.906附录B(资料性)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因子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因子见表B.1。表B.1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因子类别默认排放因子单位1.水泥生产水泥熟料0.538吨CO2/吨熟料电石渣生产的熟料0.538吨Co2/吨熟料2.石灰生产0.683吨Co2/吨石灰3.钢铁生产石灰石0.43吨CCW吨石灰石白云石0.474吨CCW吨白云石炼钢用生铁含碳率4.1%钢材含碳率0.248%4.电石生产1.154吨Co2/吨电石5.己二酸生产0.293吨N2。/吨己二酸6.硝酸生产高压

26、法,无尾气处理装置0.0139吨N2。/吨硝酸高压法,有尾气处理装置0.002吨N2。/吨硝酸中压法0.01177吨N2。/吨硝酸常压法0.00972吨NzO/吨硝酸双加压0.008吨NzO/吨硝酸综合法0.0075吨NzO/吨硝酸低压法0.005吨N2O/吨硝酸7.HCFC-22生产0.0292吨HFC-23/吨HCFC-228.铝生产点式下料预焙槽技术0.0888千克CF吨铝侧插阳极棒自焙槽技术0.6千克CF吨铝点式下料预焙槽技术0.0114千克C2F6/吨铝侧插阳极棒自焙槽技术0.06千克C2F6/吨铝9.镁生产SF6保护剂的原镁0.49千克SF6/吨镁镁加工0.114千克SF6/吨镁1

27、0.电力设备生产SF6排放因子0.068吨SF6/吨SF6(使用量)11.半导体生产CHF3排放因子0.2095吨CHF3/吨CHF3(使用量)CF,排放因子0.4356吨CFJ吨CF4(使用量)C2F6排放因子0.0376吨C2F6/吨C2F6(使用量)SF6排放因子0.1951吨SF6/吨SF6(使用量)12.氢氟燃生产HFC-32HFC-125HFCT34a、HFC-143aHFCT52a、HFC-227ea、HFC-236faHFC-245fa0.005吨氢氟燃/吨氢氟烧(产量)附录C(资料性)农业活动排放因子C. 1稻田活动甲烷排放因子见表C.1。表QI稻田活动甲烷排放因子区域默认排

28、放因口公顷)单季稻双季早稻双季晚稻范围推荐值范围推荐值范围推荐值台州市158.2-255.9215.5153.1-259.0211.4143.4261.3224.0D. 2动物肠道发酵及动物粪便管理排放因子见表C.20表Q2动物肠道发酵及动物粪便管理排放因子动物种类动物肠道发酵甲烷默认排放因子动物粪便管理排放因子甲烷排放因子(千克CHJ头(只)/年)甲烷排放因子(千克OV头(只)/年)MO排放因子(千克N2O/头(只)/年)规模化饲养农户散养放牧饲养奶牛88.189.399.38.332.065非奶牛52.967.985.33.310.846水牛70.587.75.550.875绵羊8.28.

29、77.50.260.113山羊8.99.46.70.280.113猪15.080.175兔0.08家禽0.020.007马181.640.33驴/骡100.90.188骆驼461.920.33附录D(资料性)废弃物排放因子E. 1垃圾填埋甲烷排放因子构成因素及推荐值见表D.E表D.1垃圾填埋甲烷排放因子构成因素及推荐值类别默认系数甲烷修正因子管理1非管理一一深埋(5米)0.8非管理一一浅埋(5米)0.4未分类0.4可降解有机碳(DoC)含量比例范围推荐值食品废弃物8%-20%15%纺织品20%40%24%花园、公园废弃物18%22%20%纸张36%45%40%木材或秸秆39%46%43%可分解

30、DOC比例0.5填埋气中CH4比例0.5CHJC比1.333333333氧化因子管理型填埋场0.1非管理填埋场所0D.2垃圾焚烧C02排放因子构成因素及推荐值见表D.2。表D.2垃圾焚烧C02排放因子构成因素及推荐值废弃物默认排放因子构成因素排放因子值(吨Co2/吨垃圾)范围推荐值城市生活垃圾含碳量比例(湿)33%35%20%0.27矿物碳比例30%50%39%燃烧效率95%99%95%C02-C转换系数3.67一危险废弃物含碳量比例(湿)1%95%1%0.03矿物碳比例90%-100%90%燃烧效率95%99.5%97%C02-C转换系数3.67一污泥含碳量比例(干物质)10%40%30%0

31、矿物碳比例0%0%燃烧效率95%95%C02-C转换系数3.67附录E(资料性)碳收支核算报告模板碳收支核算报告模板参见表E.1。表E.1碳收支核算报告模板主体信息核算主体名称社会统一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填报人联系方式报告核算周期年月至年月地址碳吸收(收)和碳排放(支)碳吸收部分(C02e)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海洋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碳排放部分(CO2e)能源活动碳排放量工业过程碳排放量农业活动碳排放量废弃物碳排放量碳抵消部分(CO2e)替代减排量净排放量(C()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类型蓄积量H)面积(ha)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净初级生产力、面积(gm2am2)盐沼地净初级生产力、面积(gm2am2)海草

32、床净初级生产力、面积(gm2am2)浮游植物净初级生产力、面R(gm2am2)大型藻类生物量(g)贝类生物量(吨)能源活动能源类型能源消耗量单位工业过程工业产品类型工业产品量单位活动数据农业活动稻田名称稻田类型播种面积(ha)农用地名称氮输入种类氮输入量(kgN)动物种类饲养方式存栏量(头、只)废弃物处理固废类型处理方式处理量(吨)废水类型废水排入环境中的化学需氧量(kgCOD)甲烷回收量(kgCH。表E.1碳收支核算报告模板(续)活动数据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名称替代发电量(万kWh)排放因子及数据来源说明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参数及数据来源说明海洋生态系统碳吸收参数及数据来源说明能源活动排放因子及数据来源说明工业过程排放因子及数据来源说明农业活动排放因子及数据来源说明废弃物处理排放因子及数据来源说明可再生能源替代排放因子及数据来源说明核算结论(应包含核算边界、核算过程、清单、结论等的说明)报告日期:法定代表人(签字):核算主体(盖章):参考文1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2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2005年温室气体清单研究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4联合国环境署沿海和海洋区域综合管理指南5RobertKayandJacquelineAiderCoastalPlanningandManage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国际贸易法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