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辽宁省锦州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答案卷尾.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80774 上传时间:2025-08-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锦州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答案卷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锦州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答案卷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锦州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答案卷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锦州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答案卷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锦州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答案卷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2025学年度(下)小学四年级期末考试科学试卷(考试时间:4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书写:5分)一、填空题(共5道小题,每题2分,共10分)1 .冬天刚从外面进入室内,眼镜片上会出现水雾,这是现象。2 .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3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足。4 .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根、茎、叶这些器官繁殖。5 .我们要想准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使用测量。二、判断题(共10道小题,每题2分,共20分)6 .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7 .麦哲伦环球航行以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球形的,世界各地的海洋连

2、成一体。()8 .我们见到的毛毛虫与昆虫的身体特征不一样,所以它不是昆虫。()9 .向日葵的种子在土里埋多深都没有关系,只要种子的尖头向上,就能发芽。()10 .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11 .一杯凉水在加热过程中,水温始终是匀速上升的。()12 .我们看到的月相变化是月球发出的光被太阳在不同位置遮挡后形成的。()13 .蚕的一生要经历3个过程,“作茧自缚”说的就是蚕宝宝的蜕皮过程。()14 .在自然条件下,所有动物都是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15 .秋季,一些树木的叶子会变黄、飘落,是为了减轻树干的承重负担。()三、选择题(共10道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

3、6 .不把玻璃瓶装饮料放到冰箱里冷冻,是担心()oA.变味不好喝B.太凉会伤胃C.瓶体易炸裂D.冷冻耗费电17 .俗语“无心插柳柳成荫”反映了柳树的一种繁殖方式是()。A.种子繁殖B.用根繁殖C.用茎繁殖D.用叶子繁殖18 .下列全部属于昆虫的一组是()oA.螳螂、七星瓢虫B.蜘蛛、蚊子C.螳螂、蝎子D.娱蚣、西瓜虫19 .从太空看地球,绿色区域代表的可能是()oA.陆地B.海洋C.森林或草原D20 .悬铃木种子的传播方式是()oA.水传播B.动物传播C.风传播D21 .最常见的桑蚕,又称家蚕,主要食物是()oA.萝卜叶B.白菜叶C.葛苣叶D22 .孔雀开屏属于动物行为中的()方式。A.求偶B

4、示威C.吓唬天敌D23 .种子结构中,能发育成茎和叶的是()oA.胚根B.胚芽C.子叶D24 .当季节更替时,“青蛙冬眠”、“大雁南飞”是动物()的方式。A.躲避天敌B.美化自己C.适应环境变化D25 .下列属于生物的是()oA.石笋B.青苔C.白云D四、连线题。(每条连线2分,共20分)26 .把植物与种子的传播方式连起来。.沙漠.人工传播.桑叶.自娱自乐.种皮.休息放松.珊瑚礁凤仙花风力传播蒲公英动物食用椰子水力传播野樱桃果皮弹力苍耳动物皮毛燕子、马哈鱼松鼠、老鼠雷鸟、北极狐青蛙、蛇杨树、柳树冬眠迁徙或涧游落叶储存食物改变毛色毛量27 .把生物与其适应环境的方式连起来。五、实验探究题(3

5、道与水相关的实验题,共20分)28 .下图是第三小组做的第三个实验,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气温/C时间/分(1)把图中的点连成线。(2)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3)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4)水结冰时除了能发现温度的变化,还能观察到体积有什么变化?29 .下图是第三小组做的第二个实验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把图中的点连成线。(2)在该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3)发生该现象时的温度是多少?(4)在发生该现象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30 .下图是第一小组做的第三个实验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时却分(1)在该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2)

6、发生该现象时的温度是多少?(3)在发生该现象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六、解决问题(共10分)31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缓慢而具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还有无法预估的灾害性事件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变化。当生物无法适应变化时,就会死亡甚至灭绝。请给下列情况各举2个例子。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如土壤沙化、天气变化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如森林火灾、灾害性事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如龙卷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如砍伐森林、(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请简单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尽最大可能地避免、预防、减少以上所述事件的发生,才能保持生态环境的优

7、美、宜居与稳定。(至少写出6点)1. 液化【详解】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片会变模糊,使我们看不清东西的原因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在镜片上液化成小水珠,从而使眼镜片变模糊。2. 生物【详解】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3. 三对【详解】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眼、口器等,胸部有三对足,一般卵生。比如:蝴蝶、蜜蜂、蛾等。4. 营养【详解】植物会结出种子,种子可以长成新的植物,大多数植物是利用种子繁育后代的,这属于有性繁殖;除了用种子繁殖外,有的植物是利用植物体上的一小部分根、叶、茎这些营养器官来繁殖后代的,这属

8、于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5. 温度计【详解】人们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符号是。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要想知道准确地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6. X【详解】热胀冷缩是许多物体的常见性质,但并非所有物体都如此。例如,水在4以下温度降低时体积反而膨胀,属于例外情况。因此,题目中所有物体的表述不正确。7. 【详解】麦哲伦船队以巨大的代价获得环球航行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球形的,世界各地的海洋是连成一体的。为此,人们称麦哲伦是第一个拥抱地球的人。8. 【详解】昆虫的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蝴蝶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

9、成虫四个阶段,这四个时期的外形完全不同。蝴蝶属于昆虫,毛毛虫是蝴蝶的幼虫阶段,所以也属于昆虫。9. 【详解】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深度、水分、空气和温度。埋得过深会导致种子无法获得足够氧气,幼芽也难以突破土壤。虽然种子方向可能影响根和芽的生长,但深度是关键因素。题目中“埋多深都没关系”的说法错误。10. 【详解】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等。11. X【详解】水的温度变化在加热过程中并非始终匀速。水在受热初期温度逐渐升高,但当达到沸点时,即使继续加热,温度不再上升,此时水开始沸腾。因此,水温变化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

10、势,而非匀速上升。12. 【详解】月相变化是月球反射太阳光,且地球、月球相对位置变化导致。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相由被太阳照亮的部分从地球视角可见的范围决定。题目中“月球发出的光被遮挡”错误,因月球无自发光,且遮挡原因描述不准确。月相变化源于月球绕地球公转,而非太阳遮挡。13. X【详解】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而非三个。“作茧自缚”指幼虫吐丝结茧变成蛹的过程,蜕皮是幼虫生长时脱去旧皮的现象,两者不同。题目中阶段数量和成语对应的过程均错误。14. 【详解】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叫生殖,生殖有两种方式:有些生物可以由成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如水蛇能长出与母体相似的小芽,脱离母体后形成新个体

11、而有些生物需要靠“父亲”和“母亲”的共同参与,产生受精卵,形成新个体,如:熊猫。15. 【详解】树木秋季落叶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理现象。主要原因是秋冬季节气温降低、光照减少,树木通过落叶减少水分蒸发和营养消耗,以度过不良环境。树干的结构足以支撑枝叶重量,落叶并非为了减轻承重负担。题目中的因果关系错误,故判断为错。16. C【详解】水在结冰时体积会增大,而玻璃瓶的材质较硬且脆,无法随体积膨胀而延展。当饮料冷冻时,内部液体结冰膨胀产生的压力超过玻璃瓶的承受能力,导致瓶体炸裂。选项C正确。A.饮料冷冻后可能变味,但这不是玻璃瓶冷冻的主要风险。B.饮料过凉可能影响健康,但与玻璃瓶冷冻的物理变化无关。D

12、冷冻耗电是事实,但与题干中“玻璃瓶”的特性无关。17. C【详解】“无心插柳柳成荫”描述的是将柳树枝条插入土壤后长成新植株的现象。A.种子繁殖与“插”无关,选项不符合题意;B.根繁殖通常指块根植物,柳树用茎繁殖,选项不符合题意;C.杆插属于利用植物茎繁殖的方式,柳树的枝条属于茎的一部分,插入土壤后能生根发芽选项符合题意;D.叶子繁殖不符合柳树用茎繁殖的实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8. A【详解】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A.蜂螂和七星瓢虫均符合昆虫的特征,是昆虫,选项不符合题意;B.项蜘蛛有八条腿,选项不符合题意;C.蝎子的结构不符合昆虫的特征,选项不符合题意;D

13、娱蚣多足,西瓜虫属于甲壳类,均不属于昆虫,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o19. C【详解】从太空观察地球时,不同颜色对应不同的地表特征。蓝色区域代表海洋,白色多为云层或冰川,咖啡色或黄色可能为荒漠或沙漠,而绿色区域通常由植被覆盖,如森林或草原。A.陆地包含多种地形,无法直接对应绿色;因此,绿色区域最可能对应森林或草原。B.海洋为蓝色。C.色区域通常由植被覆盖,如森林或草原。D.沙漠为黄色或咖啡色。故选C。20. C【详解】A.水传播:适用于水生植物(如椰子),悬铃木种子不易浮水,不适合。选项不符合题意;B.动物传播:适用于带钩刺或可食用的种子(如苍耳),悬铃木种子不易附着动物或被食用。选项不符合题

14、意;C.悬铃木的种子通常包裹在绒毛状结构中(类似小毛球),这种结构轻盈,容易被风吹起并飘散到较远的地方,从而帮助种子传播。选项符合题意;D.人工传播:指人类种植,但题干问的是自然传播方式,风传播是主要途径。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21. D【详解】桑蚕又称家蚕,其名称中的“桑”直接关联其食物来源。桑蚕在自然条件下以桑叶为主要食物,长期适应桑叶的营养成分。其他选项如萝卜叶、白菜叶和葛苣叶并非桑蚕的典型食物。故选D。22. A【详解】A.孔雀开屏是雄孔雀通过展示羽毛吸引雌孔雀的行为,属于繁殖行为中的求偶方式。B.示威通常指威胁同类或敌人。C.吓唬天敌并非其主要目的。D.自娱自乐缺乏科学依据。故选A

15、o23. B【详解】胚芽是种子的一部分,它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则发育成植物的根,子叶通常在种子发芽初期提供养分,而种皮是种子的外层保护结构。故选B。24. C【详解】动物在季节变化时会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青蛙冬眠是为了在寒冷冬季减少能量消耗,大雁南飞则是为了寻找温暖和食物。这些行为均属于动物为应对环境变化而采取的策略。选项C正确,其他选项与行为目的无关。故选C。25. B【详解】生物的特征包括能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等。A.石笋是矿物质沉积形成,无生命特征。B.青苔是苔葬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会生长繁殖,属于生物。C.白云是水蒸气凝结,无生命特征。D.珊瑚礁是珊瑚虫分泌的骨骼堆积物,无生命特

16、征。故选Bo凤仙花一风力传播蒲公英S/动物食用椰子水力传播,野樱桃/果皮弹力,苍耳一动物皮毛【详解】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和果实外部形态、结构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种子的自然传播方式大体是四种方式,水力传播、风力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突然裂开,种子被果皮弹射出去,所以是果皮弹力传播。蒲公英:种子带有绒毛,像小降落伞,容易被风吹走,所以是风力传播。椰子:果实外壳坚硬、能漂浮在水上,常被海水带到远方,所以是水力传播。野樱桃:果实香甜,动物吃下后种子随粪便排出,在别处发芽,所以是动物食用传播。苍耳:种子表面有钩刺,能钩住动物皮毛被带走,所以是动物皮毛传播。燕子、马哈鱼六

17、眠松鼠、老鼠、迁徙或涧游雷鸟、北极狐落叶青蛙、蛇储存食物杨树、柳树、变毛色毛量【详解】大多数生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生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例如:燕子在冬天飞到温暖的南方躲避寒冷;马哈鱼会涧游到出生地产卵。两者都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松鼠在秋天收集并储存坚果等食物;老鼠也会囤积粮食,以应对冬季食物短缺。雷鸟(一种鸟)冬天羽毛变白,在雪地中伪装;北极狐冬天毛色变白、毛量增厚,保暖并隐藏自己。青蛙和蛇在冬天进入休眠状态,不吃不动,降低能量消耗,以度过寒冷季节。杨树和柳树是落叶树,秋天叶子掉落,减少水分流失和能量消耗,适应冬季干旱和低温。气温/

18、C时间/分当环境温度低于(TC,水的温度下降到OC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4)体积变大【分析】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详解】(1)将题干中的点用线连起来即可;(2)通常情况下,水在OC以下的环境就会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3)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摄氏度。(4)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

19、出热量。当水结成了冰后,体积增加了。29.(1)(2)冰融化(3)0(4)当环境温度到达0时,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而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详解】(1)将题干中表格的点用线连接即可;(2)我们可以看到吸热后到达0很长时间,然后温度才继续上升,所以现象是冰融化;(3)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冰融化的温度是

20、0;(4)当环境温度到达0时,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而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30 .【小题1】水沸腾现象。【小题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oCo【小题3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小题1】现象:水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气),从图中可以看到温度在不断升高,直到100摄氏度后停止上升,由此可判断该实验是水沸腾现象。【小题2】该现象发生时的温度:100。当温度达到1。C时,水开始剧烈汽化,此时温度保持不变,即出现了沸腾现象。

21、小题3】根据题目可知,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在100左右不再上升。31 .(1)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洪水干旱海啸地震水污染空气污染(2)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实行垃圾分类。环保教育等。【详解】(1)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缓慢而规律的变化,如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是长期缓慢的,如温度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影响淡水资源),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天气变化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急速的变化,如短期气象事件):洪水、干旱。天气变化是短期的,如暴雨引发洪水(冲毁农田),干旱导致河流干涸(影响动植物生存)。灾害性事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无法预估的灾害,如自

22、然灾害):地震、海啸。灾害性事件是突发性的,如地震破坏地貌,海啸淹没海岸(导致生物死亡)。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人为造成的变化):水污染、空气污染。人类活动如工业或生活行为,水污染(如工厂排放污染河流)、空气污染(如汽车尾气导致雾霾)。(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做起:节约资源:节约用水、用电,减少浪费(如关紧水龙头),可预防资源枯竭和污染。减少污染:不乱扔垃圾、分类回收,避免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植树造林:多植树、保护森林,能减缓气候变化(如防止土壤沙化)和减少灾害(如洪水)。使用清洁能源:推广太阳能、风能,替代化石燃料,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实行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的资源再次回收利用。环保教育:宣传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如不乱砍树),保护生物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