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2025年医院卫生院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以及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极为相似。近些年来,我国境外输入病例数量不断增多,本地传播风险也随之升高。为切实有效地防控基孔肯雅热,全力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指南,同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防控目标1 .大幅提升我院对于基孔肯雅热的早期识别、诊断以及治疗能力,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2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坚决杜绝疫情在院内传播扩散。3 .积极主动地配合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疾控机构开展防控工作,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2、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全面统筹规划医院的防控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以及重大决策,协调各方资源,为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协助职责:协助组长切实落实防控措施,监督检查各科室防控工作的执行情况,及时向组长汇报防控工作的进展,组织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医务科:组织医务人员参与基孔肯雅热诊疗知识培训规范门诊、急诊患者的接诊流程,加强对疑似病例的筛查和诊断工作,协调科室间的会诊和转诊工作,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防控知识培训,严格落实护理防控措施,加强病房管理,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尤其是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要做好隔离护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院
3、感科:制定和完善医院感染防控方案,监督检查各科室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开展医院环境和物品消毒效果的监测工作,指导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坚决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防保科:负责疫情的监测、报告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时收集、分析和上报疫情信息,积极配合疾控机构开展疫情处置工作,指导做好疫点消毒和蚊媒控制工作。药剂科:全力保障基孔肯雅热防治药品和物资的储备与供应,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可靠。后勤保障科:负责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做好防蚊灭蚊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保障防控工作所需物资和设备的供应与调配。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组长姓名职责:负责基孔肯雅热病例的诊断、治疗和会诊工作,制定和修订诊疗方案,指导临床科室开
4、展医疗救治工作,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和评估,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疗建议。监测与报告病例监测1 .门诊监测:门诊医生对于发热(体温38C)且伴有皮疹或关节疼痛的患者,要详细询问其流行病学史,包括发病前12天内是否前往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者其居住、工作场所周围是否有病例发生。对于疑似病例,要及时采集血液标本,送往检验科进行相关检测。2 .住院监测:住院部医生在对新入院患者进行全面问诊和体格检查时,要重点关注患者是否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以及其流行病学史。对于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并报告给医务科和防保科。3 .实验室监测:检验科要开展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检测
5、等项目。对于临床高度疑似病例,即便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仍不能排除诊断的,应当重复检测或者送往上级实验室进一步检测。疫情报告1 .医务人员一旦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需在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一基孔肯雅热”。2 .对于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应当以电话、传真等方式及时向当地县级疾控中心报告,并及时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控中心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3 .医疗卫生机构要依据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对病例信息进行复核、订正。在明确感染来源后,要及时订正病例分类,境外输入病例需在备注栏标注
6、境外国家或地区名称,省外输入病例需标注输入来源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名称。病例管理与救治病例管理1 .处于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的患者原则上应住院接受防蚊隔离治疗,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当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且超过24小时后,方可解除防蚊隔离。2 .医疗机构要切实落实防蚊灭蚊措施,在病区安装纱,门纱嘀,为患者提供蚊帐,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同时要做好外环境蚊媒孳生地的处理工作。3 .若病例不住院,医疗机构应告知其防蚊隔离要求,让其自行做好居家健康监测管理,辖区疾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提供相应指导。医疗救治1 .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
7、支持治疗措施。2 .对于发热患者,若体温在38.5C以上,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擦浴等;若体温超过38.5C或伴有明显不适,可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3 .对于关节疼痛患者,应让其休息,减少关节活动,可使用非第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如布洛芬、奈普生等;若疼痛严重,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但要密切注意不良反应。4 .对于皮疹患者,要避免其搔抓,防止皮肤继发感染,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等止痒药物,若出现皮肤破损或继发感染,应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5 .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对于病情较重、进食困难或出现脱水症状的患者,要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
8、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6 .对于关节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出现关节畸形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按摩等,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医院感染控制1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要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避免在无有效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患者血液及血性分泌物和排泄物。2 .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房通风良好,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对于疑似和确诊病例,要安排单独病房,若条件不允许,可将同类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但床间距不得小
9、于Ll米。3 .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对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要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包装、标识,并交由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处理。4 .加强医院内环境清洁和消毒,定期对门诊大厅、病房、走廊、电梯等公共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尤其是对蚊媒易栖息和孳生的区域,如卫生间、垃圾桶周围、下水管道等,要增加消毒频次。蚊媒控制1 .开展医院内蚊媒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中的蚊虫密度进行监测,掌握蚊虫孳生和活动情况,为蚊媒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 .清除蚊虫孳生地,定期对医院内的积水容器、花盆托盘、水桶、下水道等进行清理和疏通,避免积水滋生蚊虫。对于水培植物,应每35天彻底换水,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
10、根部,或者投放灭蚊幼剂。3 .实施化学灭蚊,在蚊媒密度较高或疫情发生时,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杀虫剂对医院内公共场所、绿化带、下水道等区域进行喷洒,杀灭成蚊和蚊幼虫。同时,对病房、门诊等室内区域也要采取相应的灭蚊措施。宣传教育1 .医院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社会公众宣传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提高大家的防控意识和能力。2 .宣传内容包括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可以制作宣传海报、手册、视频等资料,在医院的门诊大厅、病房、走廊等场所张贴和播放,也可以通过医院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3 .定期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咨询活动等,邀请专家为大家
11、讲解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解答大家的疑问。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当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医务人员要立即按照疫情报告要求进行报告,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完整。病例隔离与治疗一旦发现病例,要迅速将其隔离治疗,避免病毒传播。同时,要按照医疗救治方案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流行病学调查疾控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要立即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密切接触者等信息,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医院要积极配合疾控机构的调查工作,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密切接触者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接触病例之日起12天。在观察期间,要密切关
12、注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消毒与灭蚊在疫情发生后,要立即对患者居住、活动过的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杀灭病毒和蚊虫。同时,要加强蚊媒控制工作,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防止疫情扩散。培训与演练1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孔肯雅热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防控措施、疫情报告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现场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效果。2 .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基孔肯雅热疫情应急演练,模拟疫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过程,检验医院的应急响应能力、协调
13、配合能力和处置能力。通过演练,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急处置水平。督导与评估1 .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对各科室的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疫情报告情况、医院感染控制情况、物资储备情况等。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其限期整改。2 .定期对防控工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防控目标的实现情况、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应急处置能力等。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不断提高防控工作水平。物资储备1 .药剂科要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储备足够数量的基孔肯雅热防治药品,如退热药物、止痛药物、抗病毒药物等,确保药品质量合格、有效期内。2 .后勤保障
14、科要储备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以及消毒用品,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酒精等,同时要储备足够的防蚊灭蚊用品,如蚊帐、蚊香、杀虫剂等。3 .建立物资储备台账,定期对物资进行盘点和更新,确保物资数量充足、种类齐全、质量可靠,能够满足防控工作的需要。二、2025年医院基孔肯雅热院内感染防控方案一、防控目标1 .提升医院对基孔肯雅热的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能力,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2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杜绝基孔肯雅热在院内传播扩散,保障医疗环境安全。3 .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开展防控工作,降低疫情对社会的影响。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一)防
15、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全面负责医院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的统筹规划与决策,调配医院各类资源,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副组长:协助组长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监督检查各科室防控工作执行情况,及时向组长汇报工作进展,组织协调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医务科: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基孔肯雅热诊疗知识培训,规范门诊、急诊接诊流程,加强对疑似病例的筛查和诊断工作,协调科室间的会诊和转诊,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开展防控知识培训,监督护理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强病房管理,做好患者护理,特别是对疑似和确诊病例的隔离护理,防止交叉感染。院感科:制定和完善医院感染防控方案,监督检查各科室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开展医院环境
16、和物品消毒效果的监测,指导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院内感染发生。防保科:负责疫情监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收集、分析和上报疫情信息,配合疾控机构开展疫情处置,指导做好疫点消毒和蚊媒控制。药剂科:保障基孔肯雅热防治药品和物资的储备与供应,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后勤保障科:负责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做好防蚊灭蚊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保障防控工作所需物资和设备的供应与调配。(二)医疗救治专家组由感染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专家组成。负责基孔肯雅热病例的诊断、治疗和会诊,制定和修订诊疗方案,指导临床科室开展医疗救治,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和评估,提出治疗建议。三、监测与报告(一)病例监测1 .门
17、诊监测:门诊医生对发热(体温三38。C)且伴有皮疹或关节疼痛的患者,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包括发病前12天内是否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其居住、工作场所周围是否有病例发生。对疑似病例,及时采集血液标本送检验科检测。2 .住院监测:住院部医生在对新入院患者问诊和体格检查时,重点关注患者是否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及流行病学史。对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并报告医务科和防保科。3 .实验室监测:检验科开展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检测等项目。对临床高度疑似病例,即便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不能排除诊断的,应重复检测或送上级实验室进一步检测。(二)疫情报告1 .医务人员发现基
18、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需在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一基孔肯雅热”。2 .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应以电话、传真等方式及时向当地县级疾控中心报告,并及时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3 .医疗卫生机构依据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对病例信息进行复核、订正。明确感染来源后,及时订正病例分类,境外输入病例在备注栏标注境外国家或地区名称,省外输入病例标注输入来源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名称。四、病例管理与救治(一)病例管理1 .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的患者原则上应住院接受防蚊隔离治
19、疗,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且超过24小时后,方可解除防蚊隔离。2 .医疗机构落实防蚊灭蚊措施,在病区安装纱门纱窗,为患者提供蚊帐,防止院内感染发生;同时做好外环境蚊媒孳生地的处理。3 .若病例不住院,医疗机构应告知其防蚊隔离要求,让其自行做好居家健康监测管理,辖区疾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指导。(二)医疗救治1 .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措施。2 .发热患者,体温在38.5C以上,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擦浴等;体温超过38.5C或伴有明显不适,可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3 .关节疼痛患者,应休息
20、减少关节活动,可使用非笛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蔡普生等;疼痛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但要密切注意不良反应。4 .皮疹患者,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继发感染,可局部涂抹炉廿石洗剂等止痒药物,出现皮肤破损或继发感染的,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5 .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病情较重、进食困难或出现脱水症状的患者,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6 .关节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出现关节畸形的患者,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按摩等,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
21、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五、医院感染控制1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避免无有效防护接触患者血液及血性分泌物和排泄物。2 .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房通风良好,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疑似和确诊病例安排单独病房,条件不允许时,可将同类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但床间距不得小于11米。3 .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对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包装、标识,并交由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处理。4 .加强医院内环境清洁和消毒,定期对门诊大厅、病房、走廊、电梯等公共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尤其
22、是蚊媒易栖息和孳生的区域,如卫生间、垃圾桶周围、下水管道等,增加消毒频次。六、蚊媒控制1 .开展医院内蚊媒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中的蚊虫密度进行监测,掌握蚊虫孳生和活动情况,为蚊媒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 .清除蚊虫孳生地,定期对医院内的积水容器、花盆托盘、水桶、下水道等进行清理和疏通,避免积水滋生蚊虫。水培植物每3一5天彻底换水,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或投放灭蚊幼剂。3 .实施化学灭蚊,在蚊媒密度较高或疫情发生时,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杀虫剂对医院内公共场所、绿化带、下水道等区域进行喷洒,杀灭成蚊和蚊幼虫。同时,对病房、门诊等室内区域也可采用安全有效的室内杀虫剂进行喷洒或使用蚊香等驱蚊产品。七、
23、培训与演练1 .培训: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培训,包括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感染防控措施、蚊媒控制等内容,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业务水平。对后勤、保洁等人员也进行相应的基础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防控要求和操作规范。2 .演练:定期开展基孔肯雅热疫情应急处置演练,模拟从病例发现、报告、诊断、隔离治疗、医院感染控制、蚊媒控制到疫情报告和信息发布等各个环节,检验和提高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完善。八、监督与评估1 .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科室的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病例监测与报告、病例管理与
24、救治、医院感染控制、蚊媒控制、培训与演练等方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2 .定期对医院的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方案和措施,不断提高医院的防控水平。三、2025年医院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一、总则(一)目的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均为通过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切实有效防控这两种疾病在医院范围内传播,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通过明确防控目标、工作原则与具体措施,提升医院应对此类疫情的能力,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
25、疗,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影响。(二)防控目标1 .显著增强医院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早期识别、诊断与治疗能力,确保病例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得到妥善处理。2 .严格落实医院内部感染控制措施,杜绝疫情在医院内部传播与扩散,为患者和医务人员营造安全的就医与工作环境。3 .积极主动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形成防控合力,有效控制疫情在社会层面的传播范围,降低疫情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将宣传教育作为重要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普及防控知识,提高防控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疾病传播风险。2 .科学防控:依据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传播规律与
26、特点,运用科学有效的防控技术与方法,确保防控措施精准、高效。3 .贵任明确:清晰界定医院各部门、各岗位在防控工作中的职责,层层压实责任,保障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4 .联防联控:加强与外部相关部门及其他医疗机构的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共同应对疫情挑战。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业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1 .组长:全面负责医院防控工作的统筹规划与决策,调配医院各类资源,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对防控工作的整体效果负责。2 .副组长:协助组长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对各科室防控工作执
27、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向组长汇报工作进展,组织协调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各项措施执行到位。3 .成员:医务科: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诊疗知识培训,提升诊断与治疗水平。规范门诊、急诊接诊流程,加强对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疑似病例的筛查与诊断。协调多科室会诊与转诊工作,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开展防控知识培训,监督护理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强病房管理,做好患者护理,特别是对疑似和确诊病例的隔离护理,防止交叉感染。协助医务科做好患者转运与交接工作。院感科:制定并监督执行医院内部感染控制措施,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防止职业暴露。对医院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
28、理感染隐患。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处置工作。预防保健科:负责疫情报告与信息管理,及时将医院疫情上报给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开展疫情监测与分析,为防控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普及防控知识。总务科:保障防控物资的充足供应,包括防护用品、消毒药品、医疗器械等。负责医院环境清洁与卫生管理,定期开展蚊虫孳生地清理与消杀工作。加强食堂、宿舍等重点区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药剂科:确保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治疗药品的及时供应与合理储备。指导临床科室合理用药,保障药品使用安全有效。(二)医疗救治专家组由感染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专家组成
29、医疗救治专家组。1 .负责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会诊与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救治成功率。2 .指导临床科室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提升全院救治水平,确保治疗规范、有效。3 .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策略。4 .参与疫情防控培训与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医务人员与公众的防控意识。三、监测与预警(一)病例监测1 .门诊和急诊医务人员接诊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患者时,详细询问发病前14天内的旅行史、居住史、蚊虫叮咬史等流行病学信息。对疑似病例及时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相关检查,并采集血清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或抗体检测。2 .住院部医务人员收治患者时,开展常规传染病筛查,对
30、疑似病例迅速组织会诊与排查。确诊病例按规定进行隔离治疗,并及时报告疫情。3 .检验科在日常检测中,如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或血清中检测出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或抗体阳性标本,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和预防保健科。(二)媒介监测1 .总务科定期组织人员排查医院内部及周边环境的蚊虫孳生地,重点检查绿化带、花坛、下水道、积水容器、垃圾堆放处等区域。发现蚊虫孳生地及时清理消杀,定期更换花盆托盘、花瓶积水,疏通消毒下水道、沟渠。2 .院感科定期采用诱蚊灯法、布雷图指数法等监测医院环境蚊虫密度。当蚊虫密度超过预警阈值,及时通知总务科加强消杀,并向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三)疫情预警1 .预防保健科密
31、切关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发布的疫情信息,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周边地区出现疫情暴发或流行趋势时,迅速向医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出预警。2 .医院内部出现以下情况时启动疫情预警:短时间内门诊或急诊接诊的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疑似病例显著增多。医院内确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达到3例及以上,或出现重症、死亡病例。医院环境蚊虫密度连续2周超过预警阈值。四、疫情报告(一)报告程序1 .医务人员发现疑似或确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提交给预防保健科。2 .预防保健科接到报告卡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24小时内以最快通讯方式(电
32、话、传真等)向当地县级疾控中心报告,并及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3 .聚集性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保健科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同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二)报告内容1 .病例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方式等。2 .临床表现,如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出血倾向等症状体征。3 .流行病学史,涵盖发病前14天内的旅行史、居住史、蚊虫叮咬史、接触史等。4 .实验室检测结果,包含血常规、血生化、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结果。5 .疫情发生地点、范围、波及人数等信息。(三)病例订正医疗卫生机构依据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复核、订正病例信息
33、明确可能感染来源后,及时订正病例分类,境外输入病例在备注栏标注境外国家或地区名称,省外输入病例标注输入来源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名称。五、应急处置(一)病例救治1 .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和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规范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 .重症病例及时转入重症医学科救治,组织医疗救治专家组会诊,制定个性化方案,全力抢救患者生命。3 .医疗机构对住院病例采取防蚊隔离治疗,病床安装蚊帐,病房、值班室安装纱门、纱窗,对院内和周边环境灭蚊。病程超过5天,且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7时及以上的住
34、院病例,解除防蚊隔离。4 .医疗机构告知非住院病例自我防蚊隔离期间注意事项,包括安装防蚊隔离设施、合理使用驱蚊剂、杀灭室内成蚊、清理积水容器、避免伊蚊活跃时段外出等。病程超过5天,且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及以上的病例,解除防蚊隔离。自我防蚊隔离期间病情加重及时就诊。辖区疾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指导非住院病例做好自我防蚊隔离管理和健康监测。(二)医院感染控制1 .加强病房管理,对疑似和确诊病例隔离治疗,设置明显隔离标识。病房保持通风良好,定期空气消毒和环境消毒。2 .医务人员诊疗过程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穿戴工作服、隔离衣、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有创操作采取
35、更严格防护措施,防止职业暴露。3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感染性医疗废物按规定分类收集、包装、标识,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4 .定期清洁消毒医院公共区域,如门诊大厅、住院部走廊、电梯间等,保持环境整洁卫生。(三)媒介控制1 .发现疫情,总务科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医院内部及周边环境全面蚊虫消杀。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滞留喷洒等方法,对蚊虫孳生地、栖息场所重点消杀,降低蚊虫密度。2 .疫情防控期间,增加蚊虫消杀频次,每天至少全面消杀1次,连续3-5天。之后根据疫情和蚊虫密度监测结果,适当调整消杀频次。3 .加强医院内积水容器管理,及时清理或倒置闲置积水容器,定期更换水培植物水,对无法清除的积水投放灭蚊幼剂。(
36、四)流行病学调查1 .县(区)级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会同医疗机构及时开询行病学调查,确定可能感染地点,搜索可疑病例,评估感染和流行风险。对重点病例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重点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省外输入病例,聚集性疫情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首发病例、指示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为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确定的调查对象等。个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发病、就诊及实验室检测情况、发病前后活动情况等,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填写基孔肯雅热重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填报时间为确诊后72小时内,病例死亡后及时订正。2 .医院积极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病例诊疗资料、活动轨迹等信息
37、协助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五)疫情评估与总结1 .疫情处置过程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疫情评估会议,评估疫情发展态势、防控措施实施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确保疫情有效控制。2 .疫情结束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总结疫情处置工作,分析疫情原因、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完善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六、培训与演练(一)培训1 .医务科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开展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培训,内容涵盖疾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防控措施、医院感染控制等。2 .培训对象为全体医务人员,重点是门诊、急诊、感染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人
38、员。培训方式采用集中授课、专题讲座、网络培训、案例分析等,确保培训效果。3 .定期考核培训效果,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绩效挂钩,督促医务人员认真学习防控知识,提高防控能力。(二)演练1 .院感科定期组织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内容包括病例发现与报告、会诊与诊断、隔离与治疗、医院感染控制、媒介控制、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等环节。2 .通过演练检验和提高医院各部门协调配合能力、医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和疫情防控水平,发现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问题与不足,及时修订完善。3 .演练结束后,评估总结演练效果,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督促相关部门和人员落实整改。七、物资保障(一)防护用品储备充足口罩、帽子、
39、手套、护目镜、防护服、隔离衣等防护用品,确保医务人员诊疗时正确使用,防止职业暴露。(二)消毒药品和器械储备足量消毒药品,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二氧化氯等,以及喷雾器、紫外线灯、空气消毒机等消毒器械,满足医院环境、物体表面、医疗器械消毒需求。(三)治疗药品和器械药剂科根据医院诊疗需求,储备足够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治疗药品,如退烧药、止痛药、补液药品等,以及血糖仪、血压计、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医疗器械,保障患者及时有效治疗。(四)其他物资储备一定数量蚊虫消杀药品和器械,如杀虫剂、蚊香、诱蚊灯、喷雾器等,用于医院内部及周边环境蚊虫消杀。同时储备必要生活物资,如食品、饮用水等,应对突发情况。八、健康教
40、育(一)对医务人员的教育通过培训I、讲座等形式,向医务人员普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提高防控意识和业务水平,使其能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诊断、治疗病例,做好个人防护和医院感染控制。(二)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1 .患者就诊或住院期间,医务人员向患者及家属发放防控宣传资料,介绍疾病防治知识,指导做好个人防护和家庭防蚊灭蚊。2 .对出院患者随访,了解康复情况,再次强调防蚊灭蚊重要性,指导居家康复防护工作。(三)对公众的教育1 .利用医院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防控知识和健康提示,向公众普及疾病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2 .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社区
41、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开展防控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发放资料,解答群众疑问,倡导公众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共同做好防蚊灭蚊。九、附则(一)预案的修订本预案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变化,以及疫情防控工作实际需要,适时修订完善。(二)预案的实施时间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四、2025年医院卫生院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一、总则(一)目的为切实做好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工作,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医院周边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二)防控目标1 .提高医院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42、早治疗。2 .加强医院内部感染控制,防止疫情在医院内传播和扩散。3 .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降低疫情对社会的影响。(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强化宣传教育,提升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控意识,从源头上预防疾病传播。2 .科学防控:依据疾病传播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有效的防控手段,确保防控措施精准有力。3 .责任明确:清晰界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层层压实责任,保障防控工作有序高效推进。4 .联防联控: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以及其他医疗机构的沟通协作,形成防控合力。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业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
43、为成员的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L组长:全面统筹医院防控工作,制定防控策略和重大决策,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2 .副组长:协助组长落实防控措施,监督检查各科室工作执行情况,及时向组长汇报防控进展,组织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工作。3 .成员:医务科:负责组织医务人员开展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诊疗知识培训,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规范门诊、急诊患者的接诊流程,加强对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疑似病例的筛查和诊断。协调各科室之间的会诊和转诊工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防控知识培训,落实各项护理防控措施。加强病房管理,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尤其是对疑似和确诊病例的隔
44、离护理,防止交叉感染。协助医务科做好患者的转运和交接工作。院感科:制定医院内部感染控制措施,监督检查各科室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情况。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防止职业暴露。对医院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隐患。组织开展疫情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协助疾控机构进行疫情处置。预防保健科:负责疫情的报告和信息管理工作,及时将医院内的疫情信息上报给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开展疫情监测和分析,为防控决策提供依据。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宣传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总务科:保障防控物资的供应,包括防护用品、消毒药品、医疗器械等。负责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卫生管理,定期开展蚊虫孳生地
45、的清理和消杀工作。加强对医院食堂、宿舍等重点区域的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药剂科:保障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治疗药品的供应,及时采购和储备相关药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使用。(二)医疗救治专家组由感染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组成医疗救治专家组。1 .负责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会诊和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2 .指导临床科室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提高救治水平。3 .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4 .参与疫情防控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的防控意识。三、监测与预警(一)病例监测1 .门诊和急诊医务人员在接诊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的患
46、者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包括发病前14天内的旅行史、居住史、蚊虫叮咬史等。对疑似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应及时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相关检查,并采集血清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或抗体检测。2 .住院部医务人员在收治患者时,应进行常规的传染病筛查,对疑似病例及时进行会诊和排查。对确诊病例应按照规定进行隔离治疗,并及时报告疫情。3 .检验科在开展日常检测工作时,如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或血清中检测出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或抗体阳性的标本,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预防保健科。(二)媒介监测1 .总务科定期组织人员对医院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蚊虫孳生地的排查,重点检查医院的绿化带、花坛、下水
47、道、积水容器、垃圾堆放处等易孳生蚊虫的区域。发现蚊虫孳生地应及时进行清理和消杀,定期更换花盆托盘、花瓶中的积水,对下水道、沟渠等进行疏通和消毒。2 .院感科定期对医院环境中的蚊虫密度进行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布雷图指数法等方法进行监测。当蚊虫密度超过预警阈值时,及时通知总务科加强消杀工作,并向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三)疫情预警1 .预防保健科密切关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发布的疫情信息,及时掌握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疫情动态。当周边地区出现疫情暴发或流行趋势时,及时向医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出预警。2 .根据医院内部的病例监测和媒介监测结果,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启动疫情预警:短时间内医院门诊或急诊接诊的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疑似病例明显增多。医院内确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达到3例及以上,或出现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医院环境中的蚊虫密度连续2周超过预警阈值。四、疫情报告(一)报告程序1 .医务人员发现疑似或确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将报告卡提交给预防保健科。2 .预防保健科接到报告卡后,应在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于24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当地县级疾控中心报告,并及时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3 .对于聚集性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保健科应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