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范文.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81335 上传时间:2025-08-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一、前言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我国媒介伊蚊分布广泛,且近年来境外输入病例不断增加,导致本地传播疫情风险日益升高。为科学指导各地规范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方案。二、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基孔肯雅病毒(CHl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为65nm,有包膜,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病毒基因组为

2、单股正链RNA,全长约11.7kb,编码4种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kE2和E3)和7种非结构蛋白(nsPl-nsP4A蛋白、6K蛋白)。根据基因序列差异,CHIKV可分为非洲型、亚洲型和印度洋型三个基因型,目前在我国流行的主要为亚洲型。CHIKV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镂盐化合物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二)流行病学L传染源: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最强,病毒血症期一般为发病后1-7天。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我

3、国主要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止匕外,有研究报道存在母婴传播、输血传播和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但较为罕见。3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4 .流行特征: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为流行高峰。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国际旅行和贸易的增加,基孔肯雅热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暴发疫情。我国自2008年首次报告输入性病例以来,输入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地区已出现本地传播疫情。(三)临床表现L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2-4天。5 .急性期: 发热:急性起病,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为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可

4、伴畏寒、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热程多为1-7天,一般2-5天可自行退热。 关节痛: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初始为单个或两个关节疼痛,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可呈对称性分布。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也可累及膝和肩等大关节。疼痛随运动加剧,关节僵硬,可影响活动。受累关节周围肿胀、压痛,少数大关节受累者可出现关节腔积液。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在发病数天内恢复,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超过12周,有的甚至持续18个月以上,个别患者遗留关节功能损害。 皮疹: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常分布在躯干、四肢、手掌和

5、足底,也可累及面部,为斑疹、丘疹或斑丘疹,疹间皮肤多正常,呈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部分伴有瘙痒。数天后消退,可伴轻微脱屑。 其他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和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伴触痛,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部分患者出现结膜炎,少数出现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和葡萄膜炎等眼部表现。儿童病例高热多见,发热持续3-5日,除了关节疼痛,皮疹较成人更多见,可见累及面部的斑片状或弥漫性斑丘疹、疱疹、褶烂样皮损等。新生儿感染多在出生后3-7日内出现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喂养困难,皮疹更广泛,可见肢端瘀斑和水肿。3.恢复期:急性期症状消退后,部分患者仍可遗留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

6、等症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四)诊断与鉴别诊断L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国家或地区旅居史,或有居住地所在省份外的境内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与基孔肯雅热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临床表现: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典型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部分患者可见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轻度减少,新生儿感染血小板减少较常见。 血生化:部分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可升高。 血清学检查:采用ELIS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

7、IgM和IgG抗体。IgM抗体于发病3-4天可检出,5天后阳性率增高,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因IgM抗体在潜伏期和发病早期阳性率低,阴性不能排除感染。IgG抗体于发病后第5-8天可检出,可持续数年。 病原学检查:通过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检测直接判断机体是否存在CHIKV感染,为早期精准诊断、明确感染状态及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关键依据。核酸检测可采用实时荧光RT-PCR,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等方法,病毒分离可采用细胞培养法。2.诊断分类: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具体诊断标准参见基孔肯雅热诊断(WS/T590-2018)。3.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需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传染性

8、红斑、疟疾、其他甲病毒感染、流感、麻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相鉴别。鉴别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核酸检测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在登革热流行高风险区,建议同时对登革热进行检测。(五)治疗与预后L治疗原则: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包括卧床休息、降温、止痛、止痒等,以帮助缓解症状。同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对症治疗: 发热:体温超过38.5C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留体类抗炎药,以防诱发或加重出血。 关节

9、痛:可使用非留体类抗炎药缓解关节疼痛,如布洛芬、蔡普生等。对于疼痛严重者,可考虑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也可采用针灸、理疗等方法缓解关节疼痛和僵硬。 皮疹: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药物,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3 .中医治疗:基孔肯雅热属于中医湿温范畴,病因为蚊虫疫毒,发病初期表现为卫分证,部分患者可传入气分或出现卫气同病,核心病机是风邪袭表、湿毒蕴热。急性期以清热化湿方剂为主,如甘露消毒丹、蕾朴夏苓汤等;恢复期针对关节疼痛、肺脾气虚等证型提供个性化方案,如独活寄生汤、补中益气汤等。同时,可采用中药沐足、放血疗法等外治手段改善症状。儿童剂量酌减,婴儿用1/3成人量,幼儿用1/2成人量,学龄儿童

10、用2/3成人量或成人量。发热体温超过38.5。C者,增加中药服用量至每日2-3齐U,每4-6小时服用一次;高热超过36小时不退者,加生石膏30g、香雷10g;出现高热、狂躁、澹语神昏、四肢抽搐者,予清瘟败毒饮加减,或加用安宫牛黄丸。4 .预后:基孔肯雅热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在1周内好转。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或遗留关节功能受损,严重损害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极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膜脑炎、脊髓炎、心肌炎、急性肝损害、急性肾损害等,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新生儿、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为重症高危人群,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治疗。(六)预防措施目前我国

11、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预防主要措施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L环境治理:及时清除各类积水,如花盆托盘、饮水机积水、水生植物容器、废旧轮胎、缸罐等,定期更换室内水生植物的水。填平洼地、疏通沟渠,防止积水滋生蚊虫。对无法清除的积水,可投放杀蚊幼剂。5 .物理防蚊:家庭住宅可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在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6 .化学防蚊:使用家用卫生杀虫剂,如电蚊香、蚊香片、灭蚊喷雾等进行室内外灭蚊。在蚊虫密度较高的场所,可采用超

12、低容量喷雾、滞留喷洒等方法进行大规模灭蚊。7 .个人防护:在户外活动时,可涂抹含有避蚊胺(DEET)、驱蚊酯(BAAPE)等成分的驱蚊剂,按照产品说明正确使用。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外出,减少被蚊虫叮咬的机会。8 .健康宣教: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普及基孔肯雅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倡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共同做好蚊虫防控工作。三、监测与预警(一)病例监测L医疗机构监测: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患者的监测,特别是对发病前12天内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国家或地区旅居史,或有居住地所在省份外的境内基孔肯雅热流行

13、地区旅居史的患者,要高度警惕基孔肯雅热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应以适当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及时向当地县级疾控中心报告,并及时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控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2 .进境人员监测:海关要加强对入关时有基孔肯雅热相关健康申报或检疫时有疑似症状的入境人员的筛查,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并发放就诊方便卡,及时通报当地疾控部门。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对发病12天内,有非洲I、

14、东南亚、南美和中美洲等流行国家和地区旅居史的劳务、留学生等重点就诊对象,按要求开展监测,及时发现境外输入病例。3 .登革热样病例多病原监测:I类、II类地区在蚊媒活跃季节,在基层医疗机构针对登革热样病例(即体温超过38,伴皮疹或关节疼痛,无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者)开展登革病毒、CHKV等多病原核酸检测。如检出CHKV核酸阳性,立即启动病例应急监测。(二)媒介伊蚊监测L常规监测:各地要按照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的要求,开展媒介伊蚊常规监测,掌握伊蚊种群密度、分布范围和季节消长规律,为疫情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监测内容包括伊蚊幼虫密度监测和成虫密度监测,监测方法可采用布雷

15、图指数法、房屋指数法、容器指数法、诱蚊诱卵器法、双层叠帐法等。,应急监测:当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时,疫情发生地要及时开展媒介伊蚊应急监测,重点监测疫情发生地及周边地区的伊蚊密度,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应急监测范围应根据疫情规模和传播风险确定,一般以病例居住地为中心,半径1-3公里范围内开展监测。监测频率应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和防控工作需要确定,一般在疫情发生初期加密监测,每天或隔天进行一次监测,随着疫情得到控制,逐渐减少监测频率。(三)疫情风险评估与预警1 .疫情风险评估:各级疾控机构要定期组织专家对基孔肯雅热疫情进行风险评估,综合考虑疫情形势、媒介伊蚊分布和密度、人群易感性、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等因素,评

16、估疫情传播风险和防控效果,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风险评估应在疫情发生初期、疫情发展过程中以及疫情结束后等关键节点进行,及时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 .疫情预警:根据疫情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启动预警机制: 境外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输入病例明显增加,存在本地传播风险。 本地出现首例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 同一街道/乡镇,14天内报告5例及以上本地确诊病例,或疫情有扩散趋势。 媒介伊蚊监测结果显示,伊蚊密度超过预警阈值,存在疫情暴发风险。疫情预警信息应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短信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提醒公众做好个人防护,同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通报,督促落实防

17、控措施。四、疫情处置(一)病例管理与隔离L住院隔离:对于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患者原则上须采取住院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后解除防蚊隔离。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病区安装纱门纱窗,患者使用蚊帐,防止院内感染;同时做好外环境蚊媒孳生地处理。2 .居家隔离:若病例不住院,医疗机构应告知其防蚊隔离要求,自行做好居家健康监测管理,辖区疾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指导。患者居家隔离期间,应尽量避免外出,如需外出,应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患者居住的房间应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定期进行室内外灭蚊。3

18、解除隔离标准: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或病程超过7天者,可以解除隔离。(二)流行病学调查L调查要求:县(区)级疾控中心在接到疫情报告后,会同医疗机构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可能的感染地点,搜索可疑病例,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对重点病例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重点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省外输入病例,聚集性疫情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首发病例、指示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为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象等。个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发病、就诊及实验室检测情况、发病前后活动情况等,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填写基孔肯雅热重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填报

19、时间为确诊后72小时内,病例死亡后须及时订正。2.感染来源调查:调查病例发病前12天内的活动轨迹,包括旅行史、居住史、工作史、接触史等,查找可能的感染来源。对于境外输入病例,要详细了解其在境外的活动情况,是否去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是否有蚊虫叮咬史等;对于省外输入病例,要了解其在省外的活动情况,是否与基孔肯雅热患者有过接触等;对于本地病例,要重点调查其发病前12天内的活动范围,是否在蚊虫密度较高的场所停留过,是否有与输入病例或其他本地病例的接触史等。通过感染来源调查,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三)风险区域划定与防控1风险区域划定:基孔肯雅热流行季节出

20、现确诊病例(包括输入病例、本地病例)的I类、II类、III类地区,以及基孔肯雅热非流行季出现本地病例的地区,应根据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科学划分核心区域、警戒区域和监测区域。 核心区域:以病例(尤其是发病前7天内)居住或主要活动场所为中心,半径500米范围内的区域。 警戒区域:核心区域外围,半径500-1000米范围内的区域。 监测区域:警戒区域外围,半径1000-2000米范围内的区域。2.不同区域防控措施: 核心区域: 开展入户调查,主动搜索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的可疑病例,对发现的可疑病例及时进行采样检测和隔离治疗。 全面开展蚊媒孳生地清理和灭蚊工作,重点对居民院落、绿化带、下水道、废

21、旧物品堆放处等进行清理,消除积水,投放杀蚊幼剂和杀虫剂,确保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 加强健康宣教,向居民普及基孔肯雅热的防治知识,发放宣传资料,指导居民做好个人防护和家庭防蚊灭蚊工作。 限制人员聚集活动,如集市、庙会、广场舞等,减少蚊虫叮咬传播风险。.警戒区域: 开展网格化巡查,排查可疑病例,对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的人员及时引导至医疗机构就诊。 开展蚊媒孳生地清理和灭蚊工作,重点对公共区域、单位院落等进行清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10以下。 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倡导居民积极参与防蚊灭蚊工作。 监测区域: 开展常规病例监测和蚊媒密度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蚊媒变化情况。 加强健康

22、宣教,普及基孔肯雅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四)蚊媒控制L应急灭蚊:在疫情发生后,应立即组织开展应急灭蚊工作,迅速降低蚊媒密度。应急灭蚊范围包括核心区域、警戒区域以及病例活动频繁的场所。灭蚊方法可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滞留喷洒等化学防治方法,同时结合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如安装灭蚊灯、投放寄生蜂等。2 .孳生地清理: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蚊媒孳生地进行全面清理,重点清理各类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轮胎、缸罐、下水道等,确保无积水。对无法清除的积水,可投放杀蚊幼剂,如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ti)、球形芽抱杆菌(Bs)等。3 .防蚊设施建设:督促辖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防止

23、蚊虫进入室内。在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可设置灭蚊灯等灭蚊设施。4 .效果评估:在应急灭蚊工作结束后,及时开展蚊媒密度监测,评估灭蚊效果。如蚊媒密度仍未达到控制标准,应继续开展灭蚊工作,直至蚊媒密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五)密切接触者管理L密切接触者定义:与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在其发病后7天内有过近距离接触(如共同居住、共同工作、同乘交通工具等)且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员。5 .排查与登记:县(区)级疾控中心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时,应及时排查密切接触者,并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密切接触者台账。6 .医学观察:对密切接触者实行居家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接触确诊病例之日起12天。在医学观察期

24、间,密切接触者应每天测量体温,观察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向当地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报告,并及时就医。7 .健康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为密切接触者提供健康指导,告知其基孔肯雅热的防治知识和居家医学观察的注意事项,指导其做好个人防护和家庭防蚊灭蚊工作。8 .信息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每日将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信息报送至当地疾控中心,疾控中心要及时掌握密切接触者的动态,做好信息汇总和分析工作。(六)疫情终止当疫情发生地连续2个潜伏期(24天)内无新增确诊病例,且蚊媒密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布雷图指数W5),可宣布疫情终止

25、疫情终止后,仍需继续加强病例监测和蚊媒监测,防止疫情反弹。五、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成立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卫生健康、疾控、海关、教育、宣传、城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控工作。(二)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应急处置、蚊媒控制、健康宣教等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加强经费管理,确保经费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物资保障建立健全基孔肯雅热防控物资储备制度,储备足够的

26、检测试剂、疫苗(如未来有可用疫苗)、消毒剂、杀虫剂、防护用品(口罩、防护服、手套等)、医疗设备等防控物资,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使用。定期对储备物资进行检查和更新,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有效期。(四)技术保障加强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研究和培训,提高疾控人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实验室检测网络,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开展病例诊断和病毒检测工作。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引进和推广先进的防控技术和方法。(五)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宣传内容包括基孔肯雅热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在疫情发生后,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动态,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疫情,避免恐慌。六、附则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往有关基孔肯雅热防控的规定与本方案不一致的,以本方案为准。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基孔肯雅热防控实施方案。本方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