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愤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1.诗歌内容理解早年壮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开篇诗人回忆早年,那时他不知世事艰难,遥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山般坚定。“那知”二字,写出了年轻时的天真与对现实的懵懂,而“气如山”则生动地展现出其壮志豪情。战争场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不用一个动词,纯用名词组合,描绘出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面。在瓜洲渡,宋军以高大的楼船在夜雪掩护下与金兵作战;在大散关,宋军的铁马在秋风中奔驰,英勇抗击敌人。这是诗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也是其早年抗金经历的写照,体现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的决心。理想与现实落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
2、已先斑。”诗人以“塞上长城”自比,期望能像南朝宋名将檀道济那样,捍卫国家,然而现实却是壮志未酬,只能看着镜中自己已经斑白的鬓角,空留遗憾。“空自许”的“空”字,将诗人理想破灭后的沉痛与悲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先贤的敬仰与自身感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用诸葛亮的出师表来表达对其的敬仰,认为像诸葛亮这样一心北伐、兴复汉室的人物,千年以来无人能与之相比。同时,也借此感慨南宋朝廷中无人能像诸葛亮那样有北伐的决心和能力,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1.艺术手法赏析对比手法: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将早年的壮志豪情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所呈
3、现的如今的壮志未酬、年华老去进行对比,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诗人的悲愤之情更加深沉。用典手法:“塞上长城空自许”运用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曾自比为“万里长城”,为刘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后被冤杀。诗人借此典故,以檀道济自比,表达自己捍卫国家的志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运用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典故,借对诸葛亮的敬仰,批判南宋朝廷中主和派的怯懦,也表达了自己渴望有像诸葛亮一样的人来领导北伐,实现复国的愿望。借景抒情(间接抒情):“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虽为写景叙事,但在这些战争场景的描绘中,诗人的豪情壮志蕴含其中。通过回忆早年在瓜洲渡和大散关的战斗
4、经历,抒发了自己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二、学习难点1.诗人情感的把握与共鸣陆游生活在南宋那个动荡不安、山河破碎的时代,他一生致力于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却始终未能如愿。他的爱国情怀和悲愤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早年壮志的执着,又有对现实中朝廷主和、北伐受阻的无奈与愤慨,还有对时光流逝、自己年华老去而壮志未酬的痛心。要弓I导学生跨越时空距离,体会这种复杂情感,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如讲述南宋时期宋金对峙的局势、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派的斗争等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陆游所处的环境。同时,通过分析诗歌中具体字词,如“空”“已”等,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痛苦。还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理想的差距,来体会
5、陆游理想破灭的心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1 .历史文化背景的渗透与理解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朝廷偏安一隅,向金国称臣纳贡,军事上,宋军在与金兵的对抗中互有胜负,但总体局势对南宋不利;社会方面,百姓渴望和平,渴望收复失地。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了解有限,教师要将诗歌与南宋历史文化背景有机结合。可通过简单介绍南宋的建立、宋金之间的几次和议,如绍兴和议等,让学生明白当时的政治格局。讲述陆游所处时代的北伐战争,如张浚北伐等,使学生了解陆游渴望北伐的时代背景。通过这些历史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陆游的悲愤情感,以及他对北伐的执着追求,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价值。三、练习题L下列对书愤一诗理解
6、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世事艰”指的是南宋朝廷主和派当道,使北伐收复中原的事业受到阻碍。B.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诗对仗工整,描绘了诗人在瓜洲渡和大散关战斗的场景。C. “塞上长城空自许”中“塞上长城”是诗人自比,表达了他渴望像名将一样捍卫国家的志向。D.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认为当今无人能与诸葛亮相比。2 .下列对书愤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早年的壮志与如今的衰鬓对比,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B.诗中运用了檀道济和诸葛亮的典故,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C.“楼船夜雪
7、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通过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怀念。D.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3请赏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的妙处。4 .诗歌中的“愤”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 .陆游在诗中以诸葛亮自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请结合你对诸葛亮的了解,谈谈陆游与诸葛亮在精神品质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四、答案1.B(这两句诗是诗人回忆早年的战斗经历,并非描绘诗人亲自在瓜洲渡和大散关战斗的场景,只是通过这些典型的战争场景来体现当时的战斗情况。)2 .D(这首诗语言并非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而是沉郁顿挫,通过多种艺术手
8、法委婉地抒发诗人的悲愤之情。)3 .这两句诗妙处在于:运用了意象组合的手法,纯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些名词,构成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面,形象地展现了当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抗击金兵的战斗场景。对仗工整,“楼船”对“铁马”,“夜雪”对“秋风”,“瓜洲渡”对“大散关”,使诗句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回忆这些战斗场景,抒发了自己早年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4 .诗歌中的“愤”包含了多种情感:对早年壮志豪情的追忆,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人回忆年轻时渴望收复中原的豪情。对北伐失败、壮志未酬的痛心,“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自己
9、以“塞上长城”自许,却到如今鬓发已斑,理想仍未实现。对朝廷主和派的不满,当时南宋朝廷主和派当道,阻碍北伐,诗人对此极为愤慨。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诗人渴望北伐收复失地,拯救国家于危难,但现实却让他的愿望难以实现,因而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5 .陆游与诸葛亮在精神品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有坚定的报国之志,诸葛亮一心北伐,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一生渴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至死不渝,如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都有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诸葛亮智慧超群,为蜀汉政权出谋划策,治理国家;陆游不仅有文学才华,对军事等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渴望在北伐中施展自己的才能。都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诸葛亮面对艰难的北伐局势,多次出兵,从不放弃;陆游尽管在仕途上多次受挫,北伐主张不被采纳,但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向现实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