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古诗三首寒食》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83475 上传时间:2025-08-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古诗三首寒食》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古诗三首寒食》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古诗三首寒食》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古诗三首寒食》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古诗三首寒食学习资料一、学习重点(一)理解诗句意思L“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指春天的京城,点明地点与季节。“无处不飞花”运用双重否定,强调整个京城处处落花飞舞,展现出暮春时节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飞”字,让画面充满动态美。“寒食东风御柳斜”则点明寒食节这天,东风吹拂,皇宫中的柳树随风摇曳,“御柳”体现出皇宫的独特环境。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交代时间是傍晚。“汉宫”这里并非实指汉朝宫廷,而是借汉喻唐,指代唐朝皇宫。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皇宫中却有传赐蜡烛的特殊情况,“传蜡烛,生动描绘出蜡烛在皇宫中传递的场景。“五侯”泛指权贵豪

2、门,“轻烟散入五侯冢形象地写出蜡烛点燃后轻烟飘入权贵之家的画面,暗示了权贵们在寒食节享有特权。(二)体会诗歌意境前两句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白昼京城的春景图,繁花飞舞,春风拂柳,充满盎然春意,让我们感受到节日的热闹氛围。后两句诗笔锋一转,描绘了日暮时分皇宫中传赐蜡烛,轻烟飘入权贵之家的场景,在这种特殊情境中,我们能体会到皇宫的庄严以及权贵们的特殊待遇,与民间禁火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深入理解诗歌所营造的独特意境。()掌握诗歌写作手法1 .借古讽今:诗中用“汉宫”“五侯”等指代唐朝的皇宫和权贵,通过描写汉朝宫廷之事,委婉地讽刺了唐朝时期权贵豪门在寒食节享有特权的黑暗社会现实,这种手法使诗歌的批判意味更加

3、含蓄深刻。2 .对比:将寒食节民间禁火,只能吃冷食的普遍情况,与皇宫及权贵豪门可以点燃蜡烛的特殊待遇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和不公平,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四)背诵并默写古诗熟练背诵和准确默写寒食,不仅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记忆,还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文学素养。在背诵过程中,要注意诗句的顺序和字词的准确,默写时要认真书写,避免错别字。二、学习难点(一)理解寒食节文化背景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对于现代的同学们来说,这种习俗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听故事等方式,了解

4、寒食节的起源、发展及相关习俗,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描绘的寒食节景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二)体会诗人委婉的讽刺意味诗人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权贵特权的批判,而是通过描绘寒食节皇宫传蜡烛这一特殊场景,委婉地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平和权贵的腐败。同学们需要深入分析诗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含蓄的讽刺手法。比如,思考为什么在普天下禁火的寒食节,皇宫和权贵却能点燃蜡烛,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从而理解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三、练习题(一)基础巩固1 .寒食的作者是一代诗人O这首诗描绘的是一节的景象。2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寒食(shsh)汉宫(hanhang)传蜡烛(ch

5、uanzhuan)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春城:御柳:五侯:1.默写寒食。(二)能力提升1.“春城无处不飞花”中“无处不”换成“处处都”好不好?为什么?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咸?l/s3下列对寒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B.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C.全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京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D.诗人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当时权势显赫

6、作威作福的天子近臣进行了深刻的讽刺。()拓展创新1 .假如你是一位古代的小诗人,看到寒食节皇宫传蜡烛,权贵享受特权的场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模仿寒食这首诗,写一首小诗表达你的想法。2 .寒食节有很多传统习俗,除了禁火、吃冷食,还有踏青、荡秋千等。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习俗,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一下当时人们过节的场景。四、答案(一)基础巩固1 .唐;韩朝;寒食2 .sh;han;chuan3 .春天的京城;皇宫中的柳树;泛指权贵豪门4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二)能力提升1 .不好。“无处不”是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更强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

7、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比“处处都”的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体现春天繁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景象。2 .这两句诗描绘了日暮时分,皇宫中忙着传赐蜡烛,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权贵豪门之家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权贵们在寒食节享有特权的不满和讽刺之情,通过这种特殊场景,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和黑暗。3 .C(全诗实际上饱含着作者对权贵的讽刺,并非对春天的赞美。)(三)拓展创新1 .示例:叹特权京城寒食禁烟火,唯有豪门烛火明。权贵逍遥享殊遇,百姓寒苦叹不平。(答案不唯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只要符合借古讽今,表达对特权现象的看法即可。)2 .示例:寒食节,阳光明媚,正是踏青的好时节。人们身着鲜艳的衣裳,走出家门,漫步在郊外的田野间。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你追我赶,手中的风筝高高飞起,在蓝天白云间飘荡。大人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看着孩子们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绿树成荫,与这热闹的踏青场景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答案不唯一,学生能围绕所选习俗,生动描绘场景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