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现代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2-战略意义.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84486 上传时间:2025-08-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现代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2-战略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合肥现代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2-战略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合肥现代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2-战略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合肥现代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2-战略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合肥现代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2-战略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意义2.1安徽省及合肥市经济发展背景2.1.1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2.1.1.1安徽省自然地理状况安徽省简称皖,位于我国华东地区东北部,南连江西,北接山东,东邻江、浙,西依豫、鄂,是ZG长江经济带与京沪铁路贯穿的经济走廊交汇地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串东联西,交流南北”的作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安徽省国土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人日6278万人(2000年底),分别占全国的1.45%和4.96%,是我国近海内陆地区的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人日密度较高的省份。现辖17个省辖市,省会合肥,蚌埠、淮南、铜陵、安庆、芜湖、马鞍山等为省内主要城市。安徽省南北分属亚热带

2、湿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协调。境内地形多样、地貌复杂,西南较高,东北略低,平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90,丘陵占29.60,山地占29.60,其他占16.40o长江、淮河横贯全省,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区之一。安徽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以铁、煤、铜、明矶、瓷石、蛇纹岩等储量较大。旅游资源遍及全省,名胜众多。南部以自然山水风光为主,北部以历史文物古迹为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壮丽的人文胜迹使安徽省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省区之一。2.1.1.2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安徽省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各项SH事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初步形成

3、了由合肥、阜阳、蚌埠、芜湖等省内交通枢纽为中心、由若干个工业中心城市所组成的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家电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工农业生产、流通。科技和教育基地。2000年,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达3038.24亿元,在全国列居第14位。综合经济2000年,安徽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38.24亿元,在全国排位14位;工业总产值达1661.44亿元,在全国排第15位;财政收入达到290.4亿元;全SH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803.97亿元;SH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54.3亿元。十年来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和在全国的位次见表卜。表1.1“八五”以来安徽省各项经济指标比

4、较和排位II项目II1990年I(亿元)II2000年I(亿元)II平均增速I(%)IIII排位IIIIII国内生产总值II606.54III3338.24II12.2II14IIII工业总产值II670.3III1661.44III154IIII15IIII财政收入II52.9III2904II14.7I14IIIIII全SH固定资产投资总额I125.2II803.97II21.6III15IISH消费品零售总额I277.08I10C4.3|166|15|注:1.当年价;2,工业为规模以上企业。经济结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层次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1990年的37.40:38.2

5、2:24.38调整为为2000年的24.1:42.67:33.23;工农业总产值中工、农业比重又1990年的1.8*调整为2000年的2.5:1,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重又从1990年的1:1调整到2000年的2:3。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各种所有制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对外经济与贸易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和改善,安徽省对外经济与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0年,安徽省外贸进出日总额已达33.5亿美元(其中出日ZL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1%,比1990年增长3.53倍。在外贸总量规模扩大的同时,外贸出口结构也得到了不断优化,由过去

6、的以初级产品。原材料为主的结构转变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初级产品为辅的结构。2000年安徽省实际利用外资达4.二亿美元,且利用外资方式呈多元化,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目前,安徽己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往来关系,安徽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港、澳、台及美、德、法日、韩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分布根据安徽省的行政区划,全省划分为17个省辖市。2000年,各市的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2o从表12中可以看出,由于受自然、资源、地理、交通、历史等条件的限制,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沿长江黄金水道和沿铁路干线的城市,如合肥。蚌埠、阜阳、铜陵、芜湖和安庆等城市,经济发展实力明显

7、高于其他地区。产业布局安徽省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及交通、历史条件,在全省逐渐形成了发展侧重不同产业的城市群。详见表卜。产业发展工业经济安徽省工业行业较为齐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家电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全省现有工业企业3.7万余个,200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7.二亿元,比1990年增加4.03倍,在全国排第14位,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达IIGDP总值I(亿元)IlllIIIII第一产I第二产I第三产I农业总产I工业总产I固定资产投ISH消费品零II业亿元I业亿元I业亿元I值亿元I值亿元I资额亿元I售总额亿元IIlllIIIII324.7IlllI37.02I157.9|12

8、9.8|64.4IlllII296.9III70.8IIII148.3II98.95IlllI15.47I48.53|34.95|25.4IlllII81.8II20.0III32.2II160.1IlllI66.34I41062|52.14|117.7IlllII47.8II3.3IIII65.6II178.8IlllI81.24I39.69|57.1|134.3II39.4II7.2III53.4II159.7HI40.5IHI62.61IHI56.55IHI71.5II86.1I-I16.3I-H1I70.8IIII200.5II84o04I52.18II64.28II161.8III7

9、6.0II23.7IIII102.2IIII12600II17.42III58.67III49.91I26.5III97.4IIIlo2III44.5IIII255.7II71.36II103.5II80.89II118.5III118.0II6.5IIII65.6IIII170.9II64O01III53.92III52.97II118.8III75.7II12.1IIII73.5IIII126.2II12.56I74.32II39.29II18.8III132.4III8.6IIII35.5IIII192.2II54.61II73.47III62.15II96.7III66.9II21.8

10、IIII63.4IIII2000.6II22.84III105.0III72.72II39.6III147.6II38.4IIII70.6IIII160.4II38.06III61.20III61.18II62.2II75.2II10.2IIII56.0IIII73.3II4.98III40.74III27.58III7.9II90.4IIIlo.oIIII23.4IIII58.12II17.37III20.39III20.36III27.6III16.0III3.9IIII20.4IIII252.4II59.36III122.7III80.42III97.8II186.7II18.7IIII

11、88.6IIII81.31III18.74III24.22III38.35III29.4III26.9III9.9IIII28.1III资产投资额为基本建设投资表13安徽省地区产业布局II产业特性I代表城市III发展依托III重点发展产业I综合性城市合肥II全省政经、文教中心,城I市能量辐射周边城市I冶金、化工。家电及I高新技术产业等I工矿城市马鞍山、淮北、铜陵等II利用本地工业资源发展II钢铁。煤炭等I专业性城市黄山、毫州等II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发展II旅游、食品工业等I区域性中心城市蚌埠、芜湖。安庆等II区域内经济辐射II交通、商贸等I地区中心城市滁州。阜阳等地II文教。卫生、科技对周围I地

12、区辐射农副产品基地和加I工工业基地I1661.4亿元,在全国的份额为2%0在工业发展中,轻工业发展势头尤为强劲,在全国列7位,是我国“轻工大省”。农业经济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200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达1219.96亿元,比1990年增长2.29倍。农业增加值在全国排第8位,在全国的份额为5%。在发展主导农产品的同时,农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迅猛发展。市场体系随着ZF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安徽省SHZY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础已经形成,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日趋显著。目前,安徽省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

13、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及金融服务等各类要素市场健全,市场秩序不断加强,市场规模不断扩展,市场体系日趋成熟。2.1.2合肥市经济发展现状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的淮河和长江之间、巢湖北岸,是安徽省省会,辖4区3县,拥有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开发区和新火车站综合开发实验区。行政区面积726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8平方公里,全市人口438.2万。合肥市是全国科教基地,华东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全省主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综合性工业基地、商贸。金融、信息中心。合肥市交通发达、地处要冲,是我国南北交流的汇聚地,南经巢湖与长江黄金水道相通,与技术先进、经济发达的沪宁

14、杭地区仅距数百公里,北有京沪铁路与津京唐经济区相连,是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地区,居中的地理位置优势,便利的交通通信条件,使合肥在安徽乃至我国的SH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合肥市是座新兴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建设,现己形成了机械、电子电器、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及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建材等优势行业。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总量增长较快“八五”以来,是合肥市国民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十年,全市国内生产总产值从58.2亿元增长到324.7亿元,年均增长17.6%,人均达到7410元。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77.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占83%,全SH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6,38亿元,财政收入41.9亿元,S

15、H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8.27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12倍、4,3倍和39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先后获得ZG城市综合实力50强、全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SH制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荣誉,经济建设和SH发展连上新台阶。主要国民经济指标比较见表12。主要产业规模较大 一工业经济合肥市是座新兴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扣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工业经济从小到大,显著增强,目前初步形成以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等为主的日用电器和电子工业;以汽车、叉车及成套配变电设备为主的机械工业;以轮胎、日用化工、化肥为主的化工工业;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

16、材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由1990年的22.83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35.39亿元。工业结构由传统的冶金工业为主向目前的“投资导向”的重型化方向升级,轻重工业比重逐步调整,2000年产值比重达1:1.2o 农业经济200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4.4亿元,农业现代化、商品化、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步伐加快。 对外经贸改革开放促进了合肥市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200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9.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3.2亿美元。外贸出口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格局,出口国别和地区达门多个。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1.27亿美元。 中心城市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城市,我国东

17、部沿海、中部、西部地区梯度发展网结点上的一个中心城市,是南北经济的过度带,具有明显的省会优势、科教优势,其SH。经济。技术条件在全省属最好,全省80%以上的文教机构、科研机构以及高科技产业都集中在合肥市;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均名列全省第一,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强,在全省的经济地位明显。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合肥市通过积极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使全市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2000年,三次产业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1.4y、48.6%和40?,产业结构从1990年的28.7:45.3:26.0调整

18、为2000年的11:48:40,实现了产业格局由“1三”向“三二一”的进一步演变。工农业总产值中农轻重比重由1990年的1:1.7:1.4调整到2000年的I:2.2:2.6: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轻钢铁和高新技术三大支柱产业日渐成熟。经济结构调整迅速“八五”以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全市工业经济中非国有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有经济,增速分别为105.3%和28.4%o到2000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365家,其ZG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类型经济分别占24.7?、15.9%和59.4%,产值比重分别占16.3%、2.3%和8

19、4.4%,国有工业企业在全市工业中的主导地位逐渐下降。城乡结构进程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是促进中心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合肥市ZF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快城镇发展,2000年城市化水平己达到32.6%,达到了世界公认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30%70%)。2.2.1安徽省国民经济与SH发展“十五”战略目标在安徽省国民经济与SH发展“十五”计划中,安徽省ZF提出的战略目标为:“十五”期间,继续全面落实D在SHZY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增2.2安徽省及合肥市国民经济与SH发展趋势加经济总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和SH发展的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

20、高经济质量,加快经济发展,继续大力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力争“十五”末基本达到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确保经济与SH事业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力争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的目标,综合省力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安徽省“十五”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为:“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0%以上,确保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力争国内生产总值期末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12个百分点,收支基本平衡;全SH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30%左右,年均投资额增长11%;三次产业比重大致调整为18:50:32,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

21、上升到25%以上,支柱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省辖市市区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幅9%左右,到2005年全省全面达到小康标准,基本消除贫困人口。安徽省根据本省的自然地理状况、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城市辐射能力等综合因素,在省内划分了淮宿、合肥、芜马。黄山等九个综合经济区,并根据各自不同条件和不同特点划分各个经济区域的基本功能与产业发展方向。其中,合肥经济区的首要发展任务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为全省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促进作用。根据省委。省ZF对合肥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合肥市第八次D代会精神,切实贯彻“加快发展,富民强市”战略思想,合肥市对现

22、有的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及十一五设想进行了重新调整,在未来的510年2.2二2合肥市经济发展战略及规划中,合肥市将以GDP达千亿元为基本目标,基本实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人民生活。SH文明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将合肥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中心城市、生、一态城市、数字城市、科教城市。2.2. 二1国民经济与SH发展目标SH经济和SH发展主要目标“十五”末期全市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SH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达到丰裕水平;初步建成经济实力较强、开放度较高、生态环境优美和SH环境文明的现代化大城市。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长分别达到5%、12

23、和1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门以上;SH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其中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左右,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5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00元。经济结构调整目标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目标达到8:49:43,农业以种植业为基础,实施压粮扩经;重点发展养殖业;加快发展加工业,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工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现有企业和产品向高附加值。集约化和高加工度方向发展;努力构建以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城区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服

24、务业新体系,着力提高商贸流通、交通邮电等行业,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显著增加。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实施城市布局、产业布局、农村经济结构三大调整,突出抓好重点工程、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开发区的建设,加快培植机械制造业。日用电器和电子工业、化学工业、新型建材和建筑业、交通能源邮电业、商业。金融保险业、开发性农业八大产业,构筑起具有规模经济和竞争力的产业群。工业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是:调整、改造和提高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壮大现有优势工业,形成和大力发展植株产业,加快培育跨世纪的先导产业,构筑结构合理。具有合肥特色的大工业体系,重点推进“335”工程,即培育发展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发

25、展壮大三个支柱行业、改造提升五个传统行业。2.2.2.二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趋势 培育发展三个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三个高新技术产业,使其份额由2000年的20%增长到2005年工业总产值的30%; 支持壮大三大支柱产业重点支持壮大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等三大支柱产业,到2005年三大支柱产业产值达400亿元; 改造提升五个传统产业重点改造提升机械工业、轻纺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和冶金工业等五个传统行业,大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力改力度,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到2005年,初步形成传统优势行业强大,高新技术产业地位突出,区域布局基本合

26、理,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整体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占全市GDP比重达40%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年均增长12%,其中实现利润年均增长15%;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保持在95%以上;全市工业产品出日创汇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全市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达到8万元/人,年均增长10.5%0农业合肥市“十五”农业发展战略为:以整体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统揽全局,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规模经济,突出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建设小城镇,提高农业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初步形成农

27、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高效化的城郊型市场农业新格局。“十五”期间合肥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左右,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左右;主要经济产品产量90万吨;农林牧渔业产值比调整到41:3:41:15,农村非农业劳动力比重提高到40%,农村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左右,达到2664元。第三产业合肥市“十五”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为:整合创新商贸、金融。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旅游等服务业,积极培育教育、文化

28、科技服务等知识型服务业。“十五”期间,合肥市第三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增加值达到24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8:49:43,实现“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传统的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仓储等在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重点是通过改组改造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现代化水平。“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在新增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坚持适度超前的的发展方针发展交通运输业。围绕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战略,大力发展商业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代理制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增强竞争能力,力争到2005年,全市SH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8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同时,大力发展旅

29、游业,使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进金融保险业不断进步,完善SH保证体系。加速发展通信、信息及中介服务,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和物流配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通过合理的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启动城市新区、卫星城和重点功能区建设,推进生产力布局重心由主城逐步向市郊转移,有重点地强化与周2.2.2.3区域经济分工及发展趋势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合肥市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及新城区,各个城区的经济分工及发展趋势为: 位于环城河内侧的老城区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保护环境质量;东

30、区位于南泗河、板桥河东岸地区,以对外交通为门户,轻工、机械工业为基地,集商贸、交通运输、房地产业于一体,成为城市东部发展的综合区。在新火车站地区,形成服务全国的金融、商品、信息和流通中心; 北区位于南洲河北岸、板桥河西岸地区,为合肥市大型仓储基地,发展建筑材料、有色金属、能源等工业企业,利用铁路和公路交通条件,形成城市物资储备流通中心; 西南区位于南泗河西岸,环城园林路西、南侧,四里河路西侧,形成以机械。电子、家用电器为主的西南工业区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集中的科研教育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蜀山风景区的森林公园、植物园;新城区位于312国道大龙段南侧、合安公路东侧,发展外向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

31、企业和第三产业,逐步形成工业。仓储、公共服务设施全面的综合新区。2. 3合肥市建设物流园区的战略意义物流园区的作用是与其功能密不可分的,从功能角度分析,物流园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SH发展的促进、对区域物流系统和城市物流功能区的完善以及对物流企业和物流效率的影响等3个方面,合肥建设物流园区的战略意义也充分体现在这3个万O3. 3.1对经济SH发展的促进作用合肥市建设物流园区,对经济SH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合肥物流园区的建设,有利于物流园区的物流产业开发功能的发挥,将促进合肥市现代物流与物流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必将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合肥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

32、的产业成长支持。创造经济发展的环境合肥市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将创造以合肥为中心的良好的区域内产业布局与发展环境,为通过招商引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条件。2.3.2对物流系统及功能的完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地区之间、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辐射范围内相关地区之间的物流服务需求保持了较为旺盛的增长态势,对城市物流管理与组织系统提出了较高要求。完善物流设施系统合肥建设物流园区,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将会因不同区域的物流园区在布局和功能上的呼应和协调,为区域物流的合理组织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完善物流功能系统由于物流园区的内涵决定了物流园区应设置于经济中心城市或交通运输枢纽,因此,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经济中心城市,开发和建设物流园区,将会使合肥城市的物流基础设施在布局、分工和功能上更加完善,有利于合肥市市域范围内的物流合理组织。2.3.3对物流效率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作用合肥建设物流园区,将大大改善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区域的SH物流环境,并通过物流园区为物流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依托条件的方式,提高SH物流运作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SH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将为SH物流服务与管理组织的专业化分工创造条件,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将从中受益,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其不断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