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六经辩证施护六经辩证施护 2017年9月 贾绅绅 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六经六经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简称三阴三阳(人体生理的六大经系)经,厥阴经,简称三阴三阳(人体生理的六大经系)六经六经病病太阳太阳病病,阳明,阳明病病,少阳,少阳病病,太阴,太阴病病,少阴,少阴病病,厥阴,厥阴病病 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
2、的反映。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之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里,进而传至脏腑。因此,它的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热证;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理变化。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热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等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
3、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六经的病机特点六经的病机特点三阳证(主实证):太阳主表寒三阳证(主实证):太阳主表寒 阳明主里燥热阳明主里燥热 少阳主半表半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证(主虚证):太阴主寒湿三阴证(主虚证):太阴主寒湿 少阴主极重证少阴主极重证 厥阴主寒热错杂证厥阴主寒热错杂证 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太阳病证太阳病证临床表现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附附 属属 医
4、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太阳经证太阳经证一、病理机制(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太阳经证太阳经证治则方药(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
5、第二手术麻醉科太阳腑证太阳腑证病理机制(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太阳腑证太阳腑证治则方药(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阳明病证阳明病证临床表现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
6、也。”概括: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阳明经证阳明经证病理机制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阳明经证阳明经证治则方药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阳明腑证阳明腑证病理机制外邪人里化热,与大
7、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阳明腑证阳明腑证治则方药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少阳病证少阳病证临床表现“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
8、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少阳病证少阳病证病理机制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邪在胆而逆(影响)在胃,故有喜呕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气机不爽即发生胸胁苦满。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往来寒热。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少阳病证少阳病证治则方药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
9、汗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因为少阳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里作用的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正治方。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太阴病证太阴病证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太阴病证太阴病证 病理机制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
10、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寒湿犯胃故呕吐。胃气呆滞故食不下。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太阴病证太阴病证治则方药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厥阴病证厥阴病证临床表现(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
11、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厥阴病证厥阴病证病理机制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
12、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厥阴病证厥阴病证治则方药上热下寒者,治宜寒热并用,厥阴寒证则宜温里寒,厥阴热证则宜清下热,厥多热少治宜温阳。厥少热多自愈。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少阴病证少阴病证临床表现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少阴病证少阴病证病理机制阴气不足,故脉微。阴血不足,故脉细。虚弱萎靡故但欲寐。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若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少阴病证少阴病证治则方药以扶阳,育阴为主法。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热化则育阴,宜兼清热法。少阴兼表用温经发汗法;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黄连阿胶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附 属属 医医 院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手术麻醉科第二手术麻醉科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