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对策ThedevelopmentpathandCountermeasureofDalianCity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对策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给世界各国经济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何走出危机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而新兴产业似乎为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各国都把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基于国际和国内两个环境背景,我国同样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正式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
2、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我国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大连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2006年大建设以来,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主要表在: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大连市作为辽宁省的省会城市,肩负着辽宁在中部率先崛起的重任,对辽宁省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看来任重而道远。大连市如何抓住“十二五”黄金机遇期,推
3、动辽宁经济前行,实现经济腾飞,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飞速发展的重大举措。大连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连市应该在创新、政策环境、融资及产业集群等方面入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本文以大连市为切入点,详细分析研究了大连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首先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点,同时根据国家和辽宁省以及大连市自身规划,明确大连市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
4、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公共安全产业。其次分析了大连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条件,得知大连市拥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天然优势,并且意义重大。然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的可能性,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主导产业是一种必然,但就目前而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最后阐述了大连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注意处理好的几大关系,并针对大连市提出了几点相关政策建议。关键字: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区位商ThedevelopmentpathandCountermeasureofDalianCi
5、ty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AbstractIn2008theinternationalfinancialcrisisspreadtotheworld,totheworldeconomycausedgreatimpact,howtogetoutofthecrisisisaproblemfacingallcountries.Andtheemergingindustryseemstobetheproblemoffindingtheanswers,allcountriestothecultivationanddevelopmentofemergingindustriesas
6、thefocusofanewroundofindustrialdevelopment.Twointernationalanddomesticenvironmentbasedonthebackground,Chinaalsoattachesgreatimportancetothedevelopmentof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OnNovember3,2009,PremierWenJiabaoformallyputforwardtheconceptof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inOctober10,2010,theStateCounci
7、lformallyannouncedthe11decision11oftheStateCouncilonacceleratingthefosteringanddevelopmentof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aclearenergy-sav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newgener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biotechnology,high-endequipmentmanufacturing,newenergy,newmaterials,newenergyvehiclesinChinafortheseve
8、nemergingindustriesofstrategicimportance.Thedevelopmentof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toimproveChina*scomprehensivenationalstrength,promotetheupgradingoftheindustrialstructure,hasthevitalsignificancetoseizethecommandingpointofinter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Inrecentyears,theeconomicdevelopmentofDali
9、ancityhasmadegreatachievements,especiallythelargeconstructionsince2006,variouseconomicindicatorsofrapidgrowth,but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YangtzeRiverDeltaandPearlRiverdeltadevelopedareacomparedtothegapsignificantly,mainlyin:economicoutputsmall,industrialstructureisunreasonable,thecontradictionbetw
10、eenpopul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andeconomydevelopmentisincreasinglyprominent.ThecapitalcityofLiaoningProvinceDalianCity,shoulderingthefirstriseinthecentralLiaoning,theeconomicdevelopmentofLiaoningprovinceplaysagreatroleinpromoting,itseemsalongwaytogo.DalianCity,howtoseizethenTwelfthFiveYearPlannper
11、iodofgoldenopportunity,promotetheLiaoningeconomyforward,toachieveeconomicgrowth,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isagoodchoice.Development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promoteindustrialupgrading,speedupthetransformationofeconomicdevelopmentmode,asignificantmeasuretoachievetherapiddevelopmentofthe.Daliancityhasc
12、ertainadvantagesinthedevelopmentof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hasmadesomeachievements,buttherestillexistsomeproblems,Daliancityshouldstartintheinnovation,policyenvironment,financeandindustrialcluster,toseizetheopportunity,takeeffectivemeasurestopromotebetterandfasterdevelopmentofstrategicemergingind
13、ustries.Inthispaper,DalianCityasthebreakthroughpoint,thedevelopmentofadetailedanalysisofDalianCity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firstthroughtheliteraturetocomb,definesth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atthesametime,accordingtothenationalandLiaoningprovinceandDaliancityplanning,
14、clearDalianCityeight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eight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are:electronicinformationindustry,newenergyindustry,newenergyautomobileindustry,newmaterialindustry,energysaving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dustry,high-endequipmentmanufacturingindustry,biopharmaceuticalindustry,publicsecu
15、rityindustry.Secondlyanalyzesthestrategicsignificanceofthedevelopmentof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Daliancityandrealisticconditions,thatDaliancitywiththedevelopmentof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ofnaturaladvantages,andsignificant.Thenfromtwoaspectsoftheoryandempiricaldetail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grow
16、thforthepossibilityofleadingindustry,the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istheleadingforceofeconomicdevelopmentinthefuture,becometheleadingindustryisinevitable,butthereisstillalongwaytogo.Finally,shouldpayattentiontoseveralrelationshipstodevelopstrategicemergingindustriesDalianCity,andputforwardsomepolicies
17、andproposalsforDaliancity.Keyword: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leadingindustry;locationquotient目录第一章绪论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二、研究方法2(一)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2(二)文献分析法2(三)对比研究法2(四)计量分析法2三、研究内容3四、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3(一)创新点3(二)不足之处3第二章文献综述5一、主导产业综述5(一)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5(二)赫希曼基准7(三)筱原基准8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综述9(一)政府层面: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9(二)学者层面: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理
18、论架构10第三章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分析13一、战略意义13(一)壮大自身实力,加快融入海滨城市的迫切需要13(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13(三)提升经济效益,加速辽宁崛起的必经之路13二、现实条件14(一)经济实力一前提14(二)产业基础一优势14(三)开发园区一载体14(四)科技人才一支撑15(五)政策机遇一保障15第四章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理论和实践依据16一、理论依据16(一)主导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标准对比16(二)主导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特征16二、实践依据17(一)国家层面17(二)省级层面17(三)大连层面18第五章大连市战
19、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的实证分析19一、大连市主导产业的选择19二、大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20(一)上海市主导产业的选择20(二)南京市主导产业的选择21(三)广州市主导产业的选择22三、大连与上海市主导产业对比分析22四、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分析23第六章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建议25一、亟待理顺几大关系25(一)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25(二)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25(三)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26(四)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27二、对策建议27(一)规划引导,合理布局27(二)财税激励,金融支持28(三)培育市场,优化环境29(四)创新发展,重视人才30参考文
20、献33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美国政府将节能环保、智慧地球作为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欧洲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和生物产业,日本强调发展新能源和环保新技术,俄罗斯则锚定核能和纳米技术为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在我国,伴随国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同时,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大连市经济中长期发展
21、来说,这些都是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大连市应该牢牢把握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损害能力之强都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均陷入经济发展的泥潭,全球经济形势异常严峻,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迈出危机、实现经济振兴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短短的世界工业化进程,使得少数发达国家迅速现代化,但是同时给资源和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发展中国家必须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资
22、源和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资源能耗高、环境污染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问题不断涌现。由传统依靠物质和能源投入的外生增长模式转变为以创新、知识为主的内生增长模式迫在眉睫。“十二五”是辽宁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连作为省会城市肩负着辽宁崛起、中部崛起的历史重任。十一五末,大连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甚至中部大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可以迅速壮大自身经济实力,缩小与其他发达城市差距的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经济辐射力,壮大大连经济圈,加快辽宁在中部的崛起,同时也符合大连工业立市,走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战略要求。大连作
23、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省内其它城市相比,拥有着无法比拟的条件和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后危机时代出现的一个全新术语,具有中国特色,目前学术界对其各抒己见,尚无统一定义。本文希望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从而达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进行界定,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特征和发展规律,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体系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目前,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仍然处在起步阶段,通常只是出现在规划和顶层设计层面,具体到地区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甚少,更别说具体到一个市,本文主要研究合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试图为大连市战略性
24、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二研究方法(一)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着理论必须结合实际的想法,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问题上,论文第三章通过理论分析,第四章则采用实证分析,理论和实证结合分析最终得出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潜质,但要真正成为主导产业仍然任重而道如。(二)文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论文题目的确定主要是导师指导外加个人兴趣,定题之前本人认真阅读了前人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热点和理论前沿,最终以大连为切入点,选择战略性新兴产
25、业作为论文研究题目。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时间较近,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尚少,这无疑给本文的写作增加不小的难度,所以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搜索购买或下载了相关书籍、研究报告、期刊论文。最终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归纳和总结,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三)对比研究法本文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者相结合。对比分析可以清晰的展示出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综合反映出问题的本身,而能够很好的针对问题而对症下药,避免因为主观认识而产生误区,对研究不利。对比研究法在本文中占有较大比重,主要是在大连与沪宁杭等长三角城市之间展开。(四)计量分析法由于本人对计量模型和方法不是很熟练,整篇论文都贯穿着大量的
26、图与表,这些图表都是通过公开的统计数据处理所得,能够直观地反应出相关问题,通过对图表进一步分析也可以得出深层次的结果。图表分析为本人的论文写作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同时也对文章的某些论点提供了有益的支撑。三、研究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对文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做出简单的概述,同时也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一部分是关于主导产业的概述,列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理论;另一部分是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综述,主要从政府和学者两个层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分析,先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大连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然后详细分析了大连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27、现实条件。第四章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其中理论依据部分主要从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出发,得到两者的共同特征;实践依据部分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大连市自身层面自上而下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五章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的实证分析,主要从工业着手,通过规模以上行业产值、从业人数和区位商三个指标,选择出了大连、上海、南京、杭州四个城市的主导产业,通过对四个城市主导产业对比研究,再结合大连市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际,得出了相关结论。第六章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建议,在提出对策建议之前,分析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
28、于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对策建议。四、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创新点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后危机时代才出现的全新术语,目前国内对其研究不多,成果颇少,基本都处在顶层规划层面,涉及到具体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很少。本文以一个比较小的区域一大连市作为切入点,详细研究了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力争为大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第二,各项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报告,都预示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关于为何会成为主导产业的研究偏少。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首先通过规模以上行业产值、从业人数和区位商三
29、个指标选择出当前的主导产业,然后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范围和发展实际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相关结论。(二)不足之处第一,由于全国统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缺失,导致目前没有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权威数据。本文主要从工业方面着手,数据来源于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可能在说服力方面有所欠缺。第二,鉴于本人研究水平的限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方面本文没有研究,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评价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等等,只能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第二章文献综述一、主导产业综述(一)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美国经济史学家、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罗斯托在学术上最重要的研究成
30、果是提出经济成长阶段的理论。他试图用经济理论解释经济历史的进程,他用六个阶段的理论代替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他确信他的理论解释了西方各国已经历过的工业化过程,提示了一个国家在经济成长过程中所要遇到的一系列战略决择问题。(一)传统社会阶段。此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资源过多配置在农业,而非工业;在社会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家族和氏族;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均实际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牛顿学说以前属于这个阶段。(二)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这是从传统社会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此阶段,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金融业开始发展,并为新的投资提供资金;商业也随着交通运输业的改
31、进而正在扩大。农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既要提供更多的粮食来养活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又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和销售市场。所以,农业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着此过渡时期持续时间的长短。(三)起飞阶段。此阶段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罗斯托认为,一个区域一旦实现起飞,经济就可以“自动持续成长”了,因为较大的积累比例和较强的主导部门,会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技术不会感到不足,所需要的原料生产与供给、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等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起飞阶段大致为30年。(四)向成熟推进阶段。这是
32、起飞后经过较长期的经济持续发展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阶段。此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一般来说,铁路建筑、钢铁工业以及大量使用钢铁的通用机械、采矿设备、化工设备、电力工业和造船工业等部门的发展,是一国经济“成熟”的标志。在向成熟阶段推进的过程中,成长所依靠的是对供给方面的投资,也就是靠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五)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
33、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此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这些部门的特点是提供劳务,而非生产物质产品。居民追求时尚与个性,消费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人类社会将不再只以物质产量的多少来衡量社会的成就,而还包括以劳务形式、环境状况、自我实现的程度所反映的“生活质量”的高低程度。罗斯托认为,六个阶段中,起飞阶段最重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起飞阶段的开始通常源于一种特别锐利的刺激力量。刺激力量可能表现为政治革命的形式,也可能是技术革新所引起
34、的,或表现为新的有利的国际环境,或表现为国际环境不利变化所提出的挑战。从非经济方面来讲,起飞阶段则表明要使经济现代化的人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取得确定的胜利。罗斯托的现代化理论指出了“起飞”的条件最重要的有三个:1.资本积累率要占国民收入10%以上;2.建立起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3.通过变革,形成与起飞相适应的经济制度、社会结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这第三项在中国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在腐败严重的地区,司法也被腐败污染了,如此权力不受制约的政治法律制度将会使起飞过程夭折。私有制和法治是完成全部现代化六阶段的先决条件,而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加极权制度则必
35、然中途夭折。苏联由于当权者不受制于人民也不能反映人民的意愿,一味忙于扩军备战,使人民迟迟无法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中国先经历了大饥荒、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解体和经济改革,近年来刚开始进入起飞阶段,但已经由于缺少民主制度而问题成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民健康受损,社会公正缺位。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是基于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历史的抽象和概括,从它出发可以演生出许多重要推论。这一理论及由此生发的推论,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比如:罗斯托提出,不同发展阶段中存在不同的经济主导部门。主导部门是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形成主导部门的条件,是这个部门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
36、位;有技术创新和迅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有能够快速增长并带动其它部门增长的能力。罗斯托指出:传统社会的主导部门是农业;起飞前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铁路运输业;成熟阶段是重化工和制造业;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耐用消费品工业;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服务业部门。此外,根据罗斯托的主张,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政府,其经济职能也有所不同。如: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环境卫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及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在此阶段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这时政府主要倾向配置作用,政府的这些投入对于经济
37、与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进人发展的中期阶段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政府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投入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而在“大众消费”阶段,政府突出再分配的作用,维持公平的政策性支出会大大超过其他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也会快于GDP的增长幅度。政府职能着力点的转变,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它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未来几年的中国,处于走向成熟阶段的初期,我们可以预见先进技术将被广泛运用。伴随出现的,则是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的逐渐消失。由于中国社会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异,虽然整个中国
38、社会在未来几年将处于走向成熟阶段的初期,但个别区域可能提前进入大众消费阶段,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和服务业发达的区域,耐用消费品和奢侈品消费增长会成为一个常见的社会图景。虽然罗斯托在I960年出版的著作中把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仅仅定义为大众消费阶段,但十多年后,他马上补充了第六阶段一一超越大众消费的阶段。可见,罗斯托也在不断完善白己的理论。罗斯托把人类社会各个阶段进一步细化,这显然便于我们更好地审视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寻找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事实上,一些国家按照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确实较好地完成了经济发展各阶段的过渡。面临更广阔世界市场的中国,重读罗斯托,有助于我们根据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
39、更准确地进行战略决策。(二)赫希曼基准赫希曼基准又称关联效应标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O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具体是指某一产业的经济活动能够通过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的活动效应影响其他产业的经济活动。其实质是根据产业关联度一一产业之间相互联系和彼此依赖程度的大小一一来选择重点需要扶持的产业。关联效应较高的产业能够对其他产业和部门产生很强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并依次通过扩散影响和梯度转移形成波及效应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内主导产业只有与其他产业具有广泛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才有可能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关联效
40、应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一个重要标准,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选择那些产业延伸链较长,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赫希曼基准的理由是:1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资本投资能力差,产业间相互依存度低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2 .向前连锁不能独立形成发展的诱导机能,它要伴随累计“需求压力”同时出现,向后连锁的效果则要强得多,因此,在初级产品(原料等)、中间产品产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优先建立从国外进口原件进行组装的最终产品加工业,既可以积累资本,又可以对其他产业产生关联诱发作用,为中间产品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因此,只要国内市场稳定,进口就会被逐渐取代。赫兹曼指出,事实上许多国家的
41、工业化正是从发展“最后加工”阶段开始,继而从事中间产品制造,最后发展基本原料工业。显然,这是以需求劳动供给增长(后向连锁诱发)的非均衡结构的选择战略。赫希曼基准-赫希曼基准的相关概念产业关联度,即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方向和大小之分。产业关联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如果某一产业(如煤炭)的产品可作为另一产业(如钢铁)的中间产品,那么,该产业(煤炭)就是另一产业(钢铁)的后向关联产业,而(钢铁)另一产业是该产业(煤炭)的前向关联产业。在进行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研究时,主要是利用投入产出法中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衡量、分析和反映产业关联强度的。影响力系数:指某个部门生产一个最终产品时,对
42、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大于1,则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越大。感应度系数:指国民经济经济各部门每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大于L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即各部门所受感应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越大,表示该部门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越大。前向关联强的产业,由于来自各产业的需求多,中间产品率高,很易受需求拉动而增长,因而感应度高;后向关
43、联强的产业,由于来自各产业的原材料投入率高,其推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强,因而影响力较高。对于前后向关联均高的产业,其影响力和感应度都是很高的。根据赫希曼基准,主导产业应选择具有较大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产业,即“双高”产业,只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比较大的产业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三)筱原基准筱原二基准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选择主导产业的两个基准,分别是: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需求收入弹性指标: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一般用收入弹性系数进行测度。需求收入弹性系数=x/s公式中:X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
44、S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判断标准:如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则表示富于弹性;反之,则是非弹性的。主导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必须大于1。在此前提下,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越高的产业就越有条件成为主导产业。高生产率上升率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是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指标:综合生产率,包含了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术生产率在内的综合生产率。判断标准:对各产业的各个生产率上升率进行综合权衡,其中综合生产率上升率最高的产业就可以作为主导产业。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综述(一)政府层面: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详细回顾和阐述了国内外科技
45、发展规律以及经济危机对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正式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同时也指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条科学依据: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我国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目标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2011年8月,
46、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七大产业专项规划报交国务院,规划明确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目录,共有45个细分产业。根据规划,预计到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约4.3万亿元,2020年更是高达114万亿元,平均增速超过20%。类似规划的相继出台,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后,全国各省市积极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纷纷制定各种规划,并在各自的“十二五”规划中有所涉及,通过政策措施J下确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二)学者层面: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架构1、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的评述对战
47、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国内外文献中还没有统一界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还较为模糊。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可以发现共同点都是从“战略性”和“新兴性”两个方面来诠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国外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和研究更多体现在“新兴”上,侧重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新兴产业。国内学者则更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代表着国家未来产业的方向,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基础性影响。总体上来说,国内外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新的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上的理解,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有显著差别。国外学者更强调战略性新兴
48、产业的“新兴性”和产业技术特性,如技术的“非连续”、“分化性”、“随机性”,强调产业技术的需求特性;而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的论述较为全面,更多强调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联动性”、“引领性”等,更多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以及对相关产业的联动与辐射效应。正是因为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众说纷纭”,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与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区别,战略性新兴产业俨然就是一个“全能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标准的研究上,国外学者基本上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主导产业选择标准的方法,而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主要还是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并且借鉴了传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选择评价标准。然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刻理解,导致选择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区别,造成选择结果失真。随着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确定,其选择依据、判断标准、产业特征等都与以前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选择有很大的差异性,这需要我们全面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实,同时也要加大理论基础研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