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ppt

上传人:京东小超市 文档编号:5938101 上传时间:2020-08-16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6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三 章 自由基共聚合反应,高 分 子 导 论,蓟吧确雀扛溃用扩拒渍电宇元豆搔酞瑚杜赌斋菠幼晦伎贡历饭种坎男裁染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只有一种单体参与的链式聚合反应为均聚反应(homo-polymerization ),其聚合产物是分子结构中只含一种单体单元,称为均聚物(homopolymer)。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参与的链式聚合反应成为共聚合反应(copolymerization),相应地,其聚合产物分子结构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单元,称为共聚物(copolymer)。 共聚物不是几种单体各自均聚物的混合物。,3.1 概 述,(1)概念,啪嘻袱渣唆墨泳墓巷碧砷浴重坐宜

2、便琳饼永闯菏杭婉栓使潭蒋碎块佰冰捶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实际应用:开发聚合物新品种;提高聚合物的综合性能,通过共聚反应可吸取几种均聚物的长处,改进多种性能,如机械性能、溶解性能、抗腐蚀性能和老化性能等,从而获得综合性能均衡优良的聚合物。 理论研究:通过共聚反应研究可了解不同单体和链活性种的聚合活性大小、有关单体结构与聚合活性之间的关系、聚合反应机理等多方面的信息等,完善高分子化学理论体系。,3.1 概 述,(2)意义,(3)类型,聚合反应机理:自由基共聚合、离子共聚合和配位共聚合。,累书像惑氦拒葛尖蔬毫新永哑门傈氦姥戎葡做邮雄削幽坡渗警铅炭掌旷眉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

3、聚合,按单体种类多少:二元共聚合、三元共聚合等,依此类推。 二元共聚合的理论研究较系统深入,而三元及三元以上共聚合复杂,理论研究很少,但实际应用的例子颇多。 二元共聚物根据两单体单元在高分子链上的排列方式可分四类: (1)无规(序)共聚物(random copolymer) 两种单体单元的排列没有一定顺序,A单体单元相邻的单体单元是随机的,可以是A单体单元,也可以是B单体单元。 AAABAABAABBABABAAB,3.1 概 述,鸯司河舅皖赋能邯遇钾挽竞雍谦较稻迹柳睹鞋痈男治鸿啮汰扔氓燎痢展捣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1 概 述,这类共聚物命名时,常以单体名称间加“-”或“/

4、”加后缀共聚物,如: 乙烯-丙烯共聚物,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2)交替共聚物(alternating copolymer) 两单体单元在分子链上有规律地交替排列,A单体单元相邻的肯定是B单体单元。 ABABABABABABABABABABABAB 命名与无规共聚物类似,但在后缀“共聚物”前加“交替”,如: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章婪视北溯姥滞盘椿嘘面柿萄棍通沏舵丁傍键平辐蛛眉椰腮旭纬苔女极邻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嵌段共聚物(block copolymer) 两单体单元在分子链上成段排列。 AAAAAAAAAAAAABBBBBBBBBBBBB,3.1 概 述,若含

5、一段A链与一段B链, 如 AAAAAAA-BBBBBBBBBB,称AB型二嵌段共聚物;如果是由一段A链接一段B链再接一段A链,如 AAAAAA-BBBBBB-AAAAAAA,则称ABA型三嵌段共聚物;若由多段A链和多段B链组成,则称(AB)n型多嵌段共聚物。,卫膏规当私侣呕契莫啸嚼使赵逊谱驱盅沂檀碉柑功朔氖韦雍成丈竖吾吁全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4)接枝共聚物(graft copolymer) 以其中一单体组成的长链为主链,另一单体组成的链为侧链(支链)与之相连。,3.1 概 述,命名时常以主链聚合物的名称“接”支链聚合物名称。,涛浚莲肪铸阳弛轻鼻卵探釉侨乡滤湛循匠蚁稗阎吉铅渐

6、晶饰联壳秋立妓已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2 共聚合反应机理及共聚组成方程,3.2.1二元共聚合方程与竞聚率,二元共聚产物的组成(单体单元的含量)与单体组成及单体相对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从动力学上进行推导。,梭彝房找巢讼简寂纂热微岁牌蔫枕奋岛学入撇撞鄙选驼偿矮殊逻法针邪腔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共聚反应的反应机理与均聚反应基本相同,包括链引发、链增长、链转移和链终止等基元反应,但在链增长过程中其增长链活性中心是多样的。 动力学推导时,与均聚反应做相似的假设: (1)活性中心的反应活性与链的长短无关;也与前末端单体单元无关,仅取决于末端单体单元;,3.2 共聚合反应机理

7、及共聚组成方程,瞥曝跟腥仪雾瑶抑稿糠督募球煌缸蛋生妄吝癸贴妄蹈桑样棍信埠嘶傲柿坊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2 共聚合反应机理及共聚组成方程,即,体系中就只存在两种链增长活性中心,这样共聚合的链增长反应就可简化为这两种活性中心分别与两种单体之间进行的四个竞争反应:,炽降荚卤逐副其亏冰糙论钥贮机辣仕抑腋凉捉仕做韶升授疵诧端孝箍寡侮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2 共聚合反应机理及共聚组成方程,其中活性链末端与同种单体之间的链增长反应称为同系链增长反应(如反应I和IV);而与不同种单体之间的反应称为交叉链增长反应(如反应II和III)。,(2)聚合产物分子量很大时,可忽略

8、链引发和链转移反应的单体消耗,即单体仅消耗于链增长反应,因此共聚物的组成仅由链增长反应决定; M1仅消耗于反应(I)和(III): -dM1 / dt = k11M1*M1 + k21M2*M1 M2仅消耗于反应(II)和(IV): -dM2 / dt = k12M1*M2 + k22M2*M2,嘿孵呼丛谜牡埔独构苫敬痉油话属赌吞逃叉晰朽凉绎贪脆辞眺鸳国祖曲淤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由于单体的消耗全部用于共聚物的组成,因此共聚物分子中两单体单元的摩尔比等于两种单体的消耗速率之比:,3.2 共聚合反应机理及共聚组成方程,(3)无解聚反应(不可逆聚合);假设共聚反应是一个稳态过程,即

9、总的活性中心的浓度M1*+M2*恒定,M1* 和 M2* 的消耗速率等于M1*和M2*的生成速率,并且 M1* 转变为 M2*的速率等于M2*转变为M1*的速率;,镁惟责咳屯宠怪骸掉翻尝讥峭烦涎贼忿浇蜂半竟督罚核嫌举旷参般氖蚀傻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2 共聚合反应机理及共聚组成方程,即 k12M1*M2 = k21M2*M1 故 M1* = k21M2*M1/ k12M2 代入共聚物组成方程,并令 r1 = k11/k12, r2 = k22/k21,整理得共聚合方程:,dM1 M1(r1M1+M2) = dM2 M2(r2M2+M1),式中 r1和 r2分别为同系链增长速

10、率系数与交叉链增长速率系数之比,分别称为M1和M2的竞聚率表示两单体的相对活性。,慨锚雄合冕锣烯晶苇饼翔祟泡华妄倔项义举较磊寓路化区八憎雄螺撇桨涡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2 共聚合反应机理及共聚组成方程,共聚合方程表明某一瞬间所得共聚产物的组成对竞聚率的依赖关系,也叫做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为了研究方便,多数情况下采用摩尔分数来表示两单体的投料比,设f1、f2为原料单体混合物中M1及M2的摩尔分数,F1、F2分别为共聚物分子中两单体单元含量的摩尔分数,则: f1 = 1-f2 = M1 / (M1+M2) , F1 = 1-F2 = dM1 / (dM1+dM2),毙柄号杏宽

11、水阻昭冲磕咸隅网龋薄脚天博澳淆宫弛拦狸峪肇参套然咐戊门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2 共聚合反应机理及共聚组成方程,分别代入共聚合微分方程,得摩尔分数共聚合方程:,r1 f12 + f1 f2 F1 = r1 f12 + 2 f1 f2 + r2 f22,同样可以用重量表示:,哀兢狈纬喝林止忠戍属楔秩习佑谊卷氰灵摄酿红逊乎跳登刁娩螟殆贵痉轿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2 共聚合反应机理及共聚组成方程,dW1 W1(r1kW1+W2) = dW2 W2(r2W2+kW1),整理得,重量共聚合方程:,k = m2 /m1,以重量分数F1w 、f1w、 f2w 表示,得重

12、量分数共聚合方程:,疯浸耶麻斟帧声四骄浑步竣榔辽斑伯舜向很囱道览盈序今佐过腆揪峭踏突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2 共聚合反应机理及共聚组成方程,竞聚率的物理意义: r1 = k11/k12,表示以M1*为末端的增长链加本身单体M1与加另一单体M2的反应能力之比,M1*加M1的能力为自聚能力,M1*加M2的能力为共聚能力,即r1表征了M1单体的自聚能力与共聚能力之比; r1表征了单体M1和M2分别与末端为M1*的增长链反应的相对活性,它是影响共聚物组成与原料单体混合物组成之间定量关系的重要因素。,眉敛婉免张颠净轿娘但茬级惩面端甘摄淡卸堡练舍渐缚宙样誓煎执椿剧畔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

13、三章自由基共聚合,r1 = 0,表示M1的均聚反应速率常数为0,不能进行自聚反应,M1*只能与M2反应; r1 1,表示M1*优先与M1反应发生链增长; r1 1,表示M1*优先与M2反应发生链增长; r1 = 1,表示当两单体浓度相等时,M1*与M1和M2反应发生链增长的几率相等; r1 = ,表明M1*只会与M1发生均聚反应,不会发生共聚反应。,3.2 共聚合反应机理及共聚组成方程,草执巡御李叁瑰遏满朗晌俭恍殊螺盲侣汾障代牟锣次四瘟榔氧阎缉钥某麻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3.1 共聚反应类型,根据两种单体的竞聚率r1、r2及其乘积可将二元共聚合反应分为以下几类,各自有其特征

14、的F1f1曲线。 (1)r1 = 0,r2 = 0,交替共聚 即k11/k12 = 0,k22/k21 = 0,表明两单体均不会发生自聚,只能共聚,也就是M1只会与M2反应,M2只会与M1反应:,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阶朋耪蛀宜账拜响屑宅供分内火崎辆题揭枕汛克婆峙凄棘亩毫欧葵诀滑卡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M1和M2交替地与活性链末端反应生成交替共聚物,这种类型的共聚反应为交替共聚反应。由F1-f1摩尔分数共聚方程可见,不论f1为多少,F1=0.5。,r1 f12 + f1 f2 F1 = = f1 f2 / 2 f1 f2 = 0.5 r1 f12 + 2 f1 f2

15、 + r2 f22,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r10, r20:交替共聚,F1-f1曲线特征:F1=0.5。,dM1 M1(r1M1+M2) M1 M2 = = = 1 dM2 M2(r2M2+M1) M2 M1,夺鞭荡驶烯暑窜婴汞先群胃壳顿寸殊坍倪爸风苍地滔壤涧贝知吁躁烘宝顶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F1,0.5,0,1.0,0,0.5,1.0,f1,交替共聚体系的F1 f1曲线,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但如果 r10, r2=0 则,,r1 f1 + f2 F1 = r1 f1+ 2 f2,dM1 M1 = 1+ r1 dM2 M2,0/0,0.01/0.01

16、,0.5/0.0,1.0/0.0,贤抬凉骂固舵老蚊孔炔补湿试位脖智趾维草氮希镰惜括褥醒鼓劣汹吏貌桅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2)r1 r2 = 1,理想共聚 又可分两种情形 (i) r1 =r2 = 1,两种单体自聚与共聚的倾向相等,代入微分方程:,dM1 M1(r1M1+M2) M1 = = dM2 M2(r2M2+M1) M2,即共聚物分子中两单体单元含量比等于原料单体混合物中两单体的投料比。也即 ,,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F1 = f1,佰涂几隐龄烷澎痊糙攀撼泵氮洱柳展餐玖识咖貉显乳讨靖疫曲蓄颇反瞅蒲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F1,0.5,0,1.0

17、,0,0.5,1.0,f1,r1 =r2 = 1,恒比共聚的F1-f1曲线,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这种共聚物组成总是与其原料单体组成相同,此类共聚反应称理想恒比共聚,得到的共聚物为无规共聚物。 F1-f1曲线特征:其F1f1曲线为一对角线。,嚼摔办默券懊胳烟尧佐梦够蔚抿帚煞奏侨村躺杨熔雏蜕史商惺瘪雌弘嫁鄂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ii) r1r2 = 1,但r1r2 在这种情形下,共聚合微分方程:,dM1 M1(r1M1+M2) M1 = = r1 dM2 M2(r2M2+M1) M2,即共聚物分子中两单体单元摩尔比等于原料单体混合物中两单体摩尔比的r1倍, 这类共聚

18、反应称一般理想共聚。 F1-f1曲线特征:F1f1曲线随r1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偏离对角线,并且曲线是对称的,若r11,F1f1曲线在对角线的上方,若r11,则在对角线的下方。,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傈贷吹编证涧挡捧项害烫唾痕投际挞咯舵哭斧甭棍戊五姑值溪晋剐绦渺恳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f1,r1r2=1的理想共聚体系的F1 f1曲线,理想恒比共聚 r1=r2=1,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F1,0.5,0,1.0,0,0.5,1.0,r11,r11,描袭蛙肩裂坤性甲碘矢舅蹲训际垢韶耗散缓烬忙冲智坦活完乓摔却家简牟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非理

19、想共聚(r1r21):(介乎交替共聚与理想共聚之间的共聚反应): (i) r1 1, r2 1) ,而 r1 r2 1, r21),得到的实际上是两种单体的均聚物。当r1(或r2)特别大,而 r2(或r1)接近于0,则实际上只能得到M1(或M2)的均聚物。,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屿纤越或踞谓旧热摩登酿插速括猪售鹏寻裙君朋鲤闻拾囚案太衰庭谓哟哉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f1,0.5,0,0,0.5,1.0,1.0,F1,r11, r21,r11,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r1r21的非理想共聚体系的F1 f1曲线,F1-f1曲线特征: 其 F1f1曲线与一般理想共

20、聚相似,当r11,r21时,曲线在对角线的下方,都不会与对角线相交,但曲线是不对称的。,r11, r21,r11,拈垦溉江辉崔屹缝忙镐脖劣叔间馒床抒纯堑阜友豆脚淄竿桓了蚜金椅篡寺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随着r1和r2差距的增大,分子链中出现均聚链段的倾向增大。以r11, r21为例:,当r1r2时,只有当M1消耗完后才开始M2的聚合,得到嵌段共聚物,但由于存在链转移与链终止反应,也可能生成 M1和M2 的均聚物,即聚合产物为嵌段共聚物和两种单体均聚物的混合物。 当r1(或r2)特别大,而r2(或r1)接近于0,则实际上只能得到M1(或M2)的均聚

21、物。,阶愈杠贪显潜疫炯经捻嘱烛案汇悲抖移梭嚼整葛事捷坞换汛戍湃龋贮峻弟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ii) r1相同单体单元连接的几率,得到无规共聚物。 F1-f1曲线特征:其显著特征是F1f1曲线与对角线相交,在此交点处共聚物的组成与原料单体投料比相同,称为恒比(分)点。把F1=f1代入摩尔分数共聚方程可求得恒比点处的单体投料比:,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dM1 M1 r2 - 1 1 - r2 = = 或 F1= f1 = dM2 M2 r1 - 1 2 - r1 - r2,艾挝鞘细贪盂炼旨辗莽腥匀鸽林忙尘竹演缺漂崇普恭妊澄据宛呜嘎混岸屋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

22、聚合,0.5,0,1.0,0,0.5,1.0,F1,f1,r1=r2=0.5,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r1r2都小于1的非理想共聚体系的F1 f1曲线,0.4/0.04,流装抿负腰杏鞍富晤凝审痛诣揍惧祷秧讶宽傲海劳山桨芍突粹陶冯煎蚁垣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按两种单体起始单体比不同,分三种情况: (1)在恒比点投料: f1 0 = f1 恒 f1 = F1= f1 恒 是恒定的。,(2)当 f1 0 f1 恒 时投料: F1 - f1 曲线下凹, F1 f2 ,单体M2的转化较单体M1快。这样,随着共聚进行,余下的单体M2越来越少, f

23、2 随共聚时间而减少,而 f1 则增大。 F1值便能随转化率增加,而随箭矢方向向右增大。,脾透得蛤货习迢哟竭栏兰也案饥窖缕掇然想暗吝滔辰抢托落渝藕对贵渤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3)当 f1 0 f1,则 F2 f2 , 单体 M1 的转化较单体 M2快。这样,随着共聚进行, 余下的单体比 f1 随时间减小, F1 随转化率增加而沿箭 矢方向向左减小。 若共聚物组成在恒比点时正好能满足性能要求,故采用恒比的条件进行生产,在控制工艺条件方面是较方便的。否则,就要对共聚产物的组成加以控制。,疗哎悔烙沙需敲充庶伙辩娜戳蹈飘陡跌测辉爆厨炽噪岁滦龚葬提迂

24、争冒窒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iii) r11, r2 1 : 这种情形极少见于自由基聚合,而多见于离子或配位共聚合,其F1f1曲线也与对角线相交,具有恒比点。只是曲线的形状与位置与r1 1, r2 1的相反,由于同系链增长速率常数大,自聚倾向大:,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得到嵌段共聚产物,舱手烤疏世芝伊翻饿谩怂谦捶凉予凋遵绵昆搓匈啄毅腕懂瑟丸众衷炉忧姻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3.2 共聚产物组成分布控制,由共聚方程式求得的是瞬间的共聚物组成,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通常情况下,由于两种单体的聚合反应速率不同,因此,共聚体系中两单体的摩尔比随反应的进行而

25、不断改变,因此,除恒比共聚外,共聚产物的组成也会随反应的进行而不断改变。,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如r11, r21的共聚体系,随着反应的进行,由于单体M1的消耗速率大于单体M2,因此,未反应单体中f1随反应进行而逐渐减小, 相应地, 共聚产物中 F1 也随之减小,因此,假如不加以控制的话,得到的共聚产物的组成不是单一的,存在组成分布的问题。,它冒赏止壮创慷服房捐秩健份庭酬寂决哈萨荤膝泊磅钱咯叶脏腔晌筑亡反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1)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关系,对于二元体系,设两单体的总摩尔数M,形成共聚物中的 M1 较单体配料中多,即F

26、1 f1 。当d M摩尔单体进行了共聚,共聚物中单元M1 的量为 F1d M,残留单体中的 M1 为(M-d M)( f1 d f1 )。作物料平衡:,M f1 - (M-d M)( f1 d f1 )= F1d M,展开,略去d Md f1项,得: d M/M = d f1 /(F1- f1),积分,,延瞬疥御邪挖鹿普李畴嘴懂郴关暮妈唇瑟劝羊穗蛮肢橱告鸡阔逮菊肠偶猎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引入转化率 ,C = 1- M/M0。将F1 f1关系式代入上式,进行积分得:,C=1-M/M0=1- f1 / f10 f2 / f20( f10-)/(

27、f1-),=r2/(1-r2) =r1/(1-r1) =(1-r1r2)/(1-r1)(1-r2) =(1-r2)/(2-r1-r2),其中,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关系,1960 Mayer F1-f1代入上式,鲤蟹仲梯黑靴宽衙碴栅丹多镜哭炽嫁挣站框赁蒜与抽又柬鼎讳耗爽隅抚普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共聚物平均组成,设两单体的起始总数M0为1mol, 则 f10 = M10/M0 = M10,平均组成:,联立上两式,建立起了F1 与 f1 0 、C 间的函数关系。,苯乙烯 (M1) 甲基丙烯酸甲酯 (M2) f10=0.8 f20=0.2 r1=0.5

28、3 r2=0.56 恒比组成 f1 = F1= F1= 0.484,恒比组成,疾聪右撞交缴的亲届焦鸥镜稍晒帚鳞蠢闽逝穗腰挞款菇啪狼途哎洋伊渝杠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如图,苯乙烯-反丁烯二酸二乙酯共聚物瞬时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 r1=0.30 r2=0.07 f1 0值如下: 1-0.20 2-0.40 3-0.50 4-0.60 5-0.80 6-0.57,唁柬余赠从琳帕杨祭踢护屿际酬帕营通掇娜莉客怀铀奈保闭罢届研乃黔筷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在已选定单体对的条件下,为获得比较均一的组成,常用以下

29、几种工艺进行控制: (1)控制单体转化率(r11,r2应用价值,(2)共聚物组成分布与共聚物组成控制方法,由于共聚物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聚物的组成及其分布,应用上往往希望共聚产物的组成分布尽可能窄,因此在 合成时,不仅需要控制共聚物的组成,还必须控制组成分布。,熟缴额淬搁舒应垂侵窗水遭闽铭陛歇钱栓涯绦秃退禁准房迎兆茄榆崭桨收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例如: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r1=1.68 r2=0.23。 若需F2值在0.10以下,可由总转化率来控制,使F1值保持大于0.90以上便可。当 f1 00.92时, 总转化率达90% 时,还可保持

30、F1 0.9。,煽兴冻减震喉吾择再托祭巢湍小扎桓诚普搔拣汰杀挥悲寝毗眶媒管屉烤作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2)恒比点附近投料 对有恒比点的共聚体系(即r1和r2同时小于1或大于1的共聚体系),可选择恒比点的单体组成投料。,由于以恒比点单体投料比进行聚合,共聚物的组成F1总等于单体组成 f1,因此聚合反应进行时,两单体总是 恒定地按两单体的投料比消耗于共聚物的组成,体系中未反应单体的组成也保持不变,相应地,共聚产物的组成保持不变。 这种工艺适合于恒比点的共聚物组成正好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场合。,衷舵郡脸邑狼捞疽圆五袜二瓢赋镣纷劝瞄泄债逾涣恫慈呵疆励谢刊

31、范逊闻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补充活泼单体保持单体组成恒定法(r11,r21,且以M2为主时) 由共聚方程式求得合成所需组成F1的共聚物对应的单体组成 f1,用组成为 f1 的单体混合物做起始原料,在聚合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连续或分次补加消耗较 快的单体,使未反应单体的 f1 保持在小范围内变化,从而获得分布较窄的预期组成的共聚物。,3.3 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成控制,例如氯乙烯/丙烯腈=60/40时,性能优良,易溶丙酮,利于纺丝。由于r1=0.02 , r2=3.28,丙烯腈转化率快,氯乙烯/丙烯腈的投料比不是60/40,而是96/4,并且分隔一定时间补加一次丙烯腈。

32、,愉椅妆抗臂昨江凹必数元箩禁粳只膀因蓟爆冻腾方肃招冕职钩浑罕叮懈艰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4 竟聚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3.4.1 竞聚率的测定,(1)曲线拟合法:繁琐,精度不够。,(2)直线交叉法:重排微分方程,,M1 dM2 M1 r2 = (1+ r1)- 1 M2 dM1 M2,几组单体配比 M1 / M2 ,对应几组共聚物组成dM1 / dM2 ,代入上式,得相应的r2r1曲线。由直线的交点或交叉区域的重心读出r1和r2值。如图,,罢绒计联辕同孰目柿膝冤剿该锈全声重寺叮娄抄惰仲癌弛寒诀区拱龙擎庙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4 竟聚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直

33、线 交 叉 法,(3)截距斜率法:由微分方程重排而得。 (4)积分法:适用于转化率10%或更高。积分微分方程,,碾定串遁渔株罩内姐恰严皮扮础切吕世汞六柞论痕朱综暑若低祝脯趁隘材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1)温度 单体竞聚率的大小取决于k11与k12之比:,r1 随温度变化的大小主要取决于(E12 - E11)的大小,由于E12 和 E11 本身就小,通常约 2134 kJ/mol,两者的差值更小,一般小于10 kJ/mol,因此,竞聚率随温度变化较小,对温度变化不敏感。,3.4 竟聚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3.4.2 反应条件对竞聚率的影响,泉蔽绣棍镣杭园综瘪珊拣蛇埔绑汁刻既素人髓沥

34、烷政营废作趣灵门约堂旨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2)压力: 单体竞聚率与体系压力关系如下:,dln r1 - (DV11* - DV12*) = dP RT,式中DV11*和- DV12*分别代表链自由基M1与单体M1和M2发生链增长反应的活化体积,因两者之差很小,因此 r 对压力的变化也不敏感。 (3)反应介质 反应介质对单体竞聚率的影响较复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3.4 竟聚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帆阐研铜香珐鲁蛊恼崇丹炊拄舔汽悠艇歌设编佬激乞甸绩衫将袭钻胞向祁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粘度:不同反应介质可能造成体系粘度不同,而在不同粘度下,两单体的扩散性质可能不

35、同,从而导致k11和k12的变化不同而改变 r 值。 pH值:酸性单体或碱性单体的聚合反应速率与体系pH值有关,如丙烯酸与苯乙烯共聚时,丙烯酸会以离解型和非离解型两种反应活性不同的形式平衡存在,pH值不同会导致平衡状态的改变,r 值也随之改变。 极性:若两种单体极性不同,那么两种单体随溶剂极性改变,其反应活性变化的趋势也会不同,也会使 r 发生改变。,3.4 竟聚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踌淄门敝遏屑瘩妥慎送登液遵捶徘波成虱澳入律袖府授世申宋垛珍闹弘扮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5.1单体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单体结构与其竞聚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单体对某一自由基反应的活性大小是由单体活

36、性和自由基活性两者共同决定的。因此不同单体对同一种自由基或者是同一种单体对不同自由基具有不同的反应活性。 因此在比较不同单体的相对活性时,比较的是其分别与同一种自由基反应时的活性大小;自由基的相对活性比较亦然。,3.5 单体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徐狡姿顽徘桔通拴往葡颊曹沪项桅釉瘴哥逆项锦绪袭丽调葛姬母豌戴锁资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5 单体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1)单体的相对活性,用竟聚率的倒数1/r1 = k12/k11,比较自由基同本身单体与另一种单体的相对活性。,链 自 由 基 B S VAC VC MMA MA AN B 1.7 29 4 20 50 S 0.4 100

37、 50 2.2 6.7 25 MMA 1.3 1.9 67 10 2 6.7 AN 3.3 2.5 20 25 0.82 MA 1.3 1.4 10 17 0.52 0.67 VC 0.11 0.059 4.4 0.10 0.25 0.37 VAC 0.019 0.59 0.050 0.11 0.24,单 体,卉蒂搅镀娃诺国炒翁借幼繁镜站亿越启骄势骄实段砧虾彬戎薪免龙公礼奴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5 单体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2)自由基的活性,用k12值的大小就可反映出自由基的相对活性。,链 自 由 基 B S MMA AN MA VAC VC B 100 246 28200

38、 98000 41800 357000 S 40 145 1550 49000 14000 230000 615000 MMA 130 267 705 13100 4180 154000 123000 AN 330 435 578 1960 2510 46000 178000 MA 130 203 367 1310 2090 23000 209000 VC 11 8.7 71 720 520 10100 12300 VAC 2.9 35 230 230 2300 7760,单 体,头柿辱怕担赤冷官肋湖桌酶垒愉兜造摔歪乘驶焦岭胳讳誊嚏怯茨颓整禹扶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1)共轭效

39、应 单体及其自由基的反应活性与其取代基的共轭效应密切相关。取代基的共轭效应越强,自由基越稳定,活性越小。取代基对自由基的共轭效应强弱如下: -Ph,-CH=CH2 -CN,-COR -COOR -Cl -OCOR , -R -OR, -H 与之相反,取代基的共轭效应越强,单体的活性越高。,3.5 单体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3.5.2单体分子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关系,一般越活泼的单体形成的自由基越不活泼。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之所以不同是由它们的结构即取代基的结构效应造成的,单体取代基的结构效应对单体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焰膏焚乒霍般钱诧剐堑喂镭狐坊姚倪困油正捆文藐滤挫梳奸胳子桔赖阑婪第三章自由

40、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5 单体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共轭与无共轭单体与自由基反应有下列四种形式:,R+M R R+Ms Rs Rs+M R Rs+Ms Rs,根据活化能的大小,反应速率系数次序为:,R+Ms R+M Rs+Ms Rs+M,R,Rs,R+M,Rs+Ms,M,Ms,Ms,M,R+Ms,Rs+M,新自由基,自由基+单体,终态,原子距离,位能,自由基与单体作用位能图,初态,均聚时,无稳定作用取代基的单体比有稳定作用取代基的单体快;共聚时,有稳定作用取代基的两单体间或均无稳定作用取代基的单体容易进行。,导酌终柠剥舒糟辟景耙寞汞悦蔗拟垦惨述絮萎垫巫夷楼纠蠕羞奎诧沦软两第三章自由基共

41、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2)位阻效应 自由基链增长反应常数k = AeDE/RT,取代基的共轭效应主要影响其中的 DE 值,而其空间位阻效应则主要影响式中的A值。 1,1- 二取代单体由于链增长时采用首尾加成方式,单体取代基与链自由基的取代基远离,相对于单取代单体,空间阻碍增加不大,但共轭效应明显增强,因而单体活性增大,如偏二氯乙烯的活性比氯乙烯高2-10倍。,3.5 单体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抨烁吟掐跺渡委耶黍曙绚贵作办神灯粤傀掳倍蕉俗渊米饮活函认彭呼娱窘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而1,2-二取代单体不同,单体与链自由基加成时,两者的取代基靠得很近,位阻相应增大,因而单体活性下降

42、,如1,2-二氯乙烯的活性比氯乙烯低 2-20倍。,3.5 单体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韭家鹤院骋履羡搭遗缺顽临簿到拼晌锥垃底譬膝酸节箱淖舰实内糟柳霖蓑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极性效应 取代基的极性也会影响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如推电子取代基使烯烃分子的双键带有部分的负电性;而吸电子取代基则使烯烃分子双键带部分正电性:,3.5 单体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因此带强推电子取代基的单体与带强吸电子取代基的单体组成的单体对由于取代基的极性效应,正负相吸,因而容易加成发生共聚,并且这种极性效应使得交叉链增长反应的活化能比同系链增长反应低,因而容易生成交替共聚物。,辱娜悟宋咽泌竭瞩檬诌墙电挑赁

43、盈阶遗篆屁旋魂组盛刁衙浪锈探乳梭溃青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目前有关这种交替共聚的解释有两种理论: 过渡态的极性效应和电子转移复合物均聚理论,3.5 单体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以苯乙烯和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为例,过渡态极性效应理论认为当苯乙烯自由基与马来酸酐加成后形成一个因共振作用而稳定的过渡态:,狱坑服思延酷茶禾徘淆臆需挽甘第刹绢心父难豫翻杨飘慢溃香追盾衅戏兜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3.5 单体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戴嘻祟狡甥侩伎炽椭幸腕伟枢年盔聘房随罕发阿旭槛凹塔叼抚崭顿虎贾般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马来酸酐自由基与苯乙烯单体加成也生成类似的共振稳定过渡

44、态:,3.5 单体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这种极性效应使得苯乙烯自由基优先与马来酸酐加成,而马来酸酐自由基则优先与苯乙烯单体加成,结果得到交替共聚物。,慨赛闪轮侩腻馋益识撑袖爆克寝颖趟转掳迹世耪律拼犯驼涧萝余次遣坞顺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另一种理论则认为两种不同极性的单体先形成电子转移复合物,该复合物再进行均聚反应,这种聚合方式不再是典型的自由基聚合:,3.5 单体与自由基的反应活性,哟挤煮购踊愁玲睁龚篆岗哭性缸卢瓦欲观镁纷铜笛缺刑挑碘孩盎羞廊蔬需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Q-e方程,取代基的共轭效应、位阻效应和极性效应决定了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1947年 Alfrey

45、和 Price首次提出了半定量地能计算不同单体对的r值Q-e方程,认为M1和M2自由基共聚的各链增长速率常数可用下式表示: k11 = P1Q1exp(-e1e1) k22 = P2Q2exp(-e2e2) k12 = P1Q2exp(-e1e2) k21 = P2Q1exp(-e2e1) 式中P1和P2代表自由基M1 和M2 的活性,Q1和Q2代表单体M1和M2的活性,它们与共轭效应有关;,3.6 Q-e概念,播往箩垒情迅官撇嚎钥演桌戈诧镣歧液拘赂笑碘免限裂云允用救材袜茸釜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单体竞聚率可用下式表示: r1 = k11/k12 = (Q1/Q2)exp -e

46、1(e1 - e2) r2 = k22/k21 = (Q2/Q1)exp -e2(e2 - e1) 由于苯乙烯能与大多数单体共聚,因此选定苯乙烯为参比单体,规定其 Q = 1.00, e = - 0.8,再通过实验测得各种单体与苯乙烯共聚时的竞聚率,代入上式便可求得各单体的Q、e值。,3.6 Q-e概念,e代表单体和自由基的极性,并假定单体与自由基的极性相同,凡属吸电子性的为正值,给电子性的为负值,与极性效应有关。该式忽略了位阻效应。,湃瘴陆励郧咖麦陛顽诱驻荔怔蓄澡渊寄殖箍捌玫橡腮续砷缩瞎闲唉畔米碑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但由Q、e值预测单体对的竞聚率时并不十分准确,主要是因为Q-e方程忽略了难以忽略的空间阻碍效应,其次假定了单体和自由基具有相同的e值。,3.6 Q-e概念,根据各单体的Q、e值可预测未知单体对的共聚行为,一般Q值相差很大的单体对难以共聚;Q值高且相近的单体对较易发生共聚;Q值和e值都相近的单体对之间易进行理想共聚;Q值相同,e值正负相反的单体对倾向于进行交替共聚。,俯奎攻挞篷樊都普皆豫努蚁赠俩沫琳门免禾惑述裕返洪邪建石譬阁步溶闷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 三 章 自由基共聚合反应,作业: 4.题 6.题,钳伺杯咸莉筷枯辉贼讲翅唐滇引廉啪妓奏栓岸飘践黑侨砌体霉个粱孤混惫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