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6012063 上传时间:2020-08-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英本一班姓名:马鹏程学号:1241051113内容摘要:环境是社会生产得以持续稳定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程度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如今人与环境不和谐的现象愈来愈多,愈来愈明显。愤怒的环境对人类的报复也日益增多,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等。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全球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承认环境问题,积极发现环境问题,正视环境问题,努力整治环境问题,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为进社会主义现进程强基固本。关键词: 环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一

2、、我国的环境现状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社会安定昌盛。但这繁华景象的背后却是一系列的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与人类永续发展息息相关,我们不应也不能忽视。环境问题是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的不当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如下。1) 森林锐减: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逐年递增。开垦荒地和开辟山地导致大 量森林被砍伐,植被破坏空前严重。森林是地球之肺!保护森林。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拒绝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等. 2) 耕地减少: 无土地,无粮食,无人类!耕地的减少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

3、因素所造成。如水灾等自然行为,但是毁林造田、围湖造田、过度放牧等人为行为,则是加剧灾毁耕地的诱因。19861996年,我国农村居民点(未建制镇和村庄)1985年用地面积为813.33万公顷,人均用地面积97.7平方米。1996年土地详查数字显示,村镇居民点用地已扩展到1645.58万公顷,为1985年用地面积的2倍多;而当期村镇人口约为8.6亿人,仅高于1985年人口数的3。同样,目前我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累计达1333万多公顷(2亿亩),这些废弃土地中6070为耕地。而我国目前土地复垦率不足10,与国外土地复垦率为50以上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大量耕地因未能及时复垦而废弃。1978

4、1998年间,我国每年受灾面积多在4500万5500万公顷左右,成灾面积多在2000万3000万公顷左右,主要为水、旱灾害,直接造成农业减产和耕地损毁。(摘于经济日报2001年3月6号)3) 酸雨严重、臭氧层空洞增大,水资源危机: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挺立起来,同时大量硫化物、氮化物等工业废气被肆意排放,危害着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的健康。近年来,作为地球上生命保护屏障的臭氧层薄,已经出现空洞,人类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4) 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大规模的捕猎及工业三废的乱排放等导致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令人惊骇的程度。据研究,人类进入文明

5、社会的2000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种鸟类灭绝。在短短的25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难再见到蛇和青蛙等的原因!这就是一些大型动物攻击人类的农作物和家禽家畜的原因!这也就是人类越来越孤单的原因!请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的朋友们!5) 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硫化物、氮化物等含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之中。除此之外,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也不可忽视。垃圾处理场受利益的驱动,为降低处理成本,往往不采取有成本的或采取成本极低的环保措施来处理生活垃圾,如就

6、地焚烧或地下掩埋等,然而回收利用的很少。由此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水是生命之源,空气同样不可或缺!二、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是偶然的,它和人类的某些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滥伐森林必然诱发水土流失,过度放牧必然促发沙漠化,大量围湖造田必然导致洪水泛滥等等。自然界没有奖惩,只有因果!第一,人口的急剧增长是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人口爆炸式的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生活垃圾大量产生的直接原因,它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削弱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各种污染层出不穷,污染程度也日益严重。控制人口增长是永恒的话题。第二,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造成环境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

7、用污染了河流,破坏生态环境,减少了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地膜很难腐烂,于是造成了令人无奈的白色污染。据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崇,99.9%的农药则进入了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这导致了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质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第三,经济活动的盲目扩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部分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合理发展,大量占用耕地或开垦山林建设楼房和其他一些基础设施。如修建马路,硬化了道路,阻碍水循环,不利于水体更新。同时,工业生产带来的工业“三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如物种的

8、减少灭绝,空气和水污染的加剧。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1987年联合国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同时,既满足人们当前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

9、发展中国家共同追求的理想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提出了“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需协调”的口号,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其核心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1994年3月,我国政府编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近年来,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分别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都是在不断的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享有优质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同时可持续发展绝对不是短期行为的发展,也不是人类以今天的利益

10、换取明天的发展,它是有利于生态资源的次需利用和永续发展。四、 解决措施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实践证明;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定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恩格斯说过,”实际上,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到惩罚的.对于一切理论思维尽可以表示那么多的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时候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坚决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

11、面前无所不能的思想。接着,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呼吁节能减排,整治工农业发展,从而促进环境问题的改善趋优。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力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综合治理环境问题。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污染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措施。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我们在治理某地环境问题时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其次,增

12、强人民环保意识,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呼吁人民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吸取人民的合理建议,鼓励和带领人民群众一起解决环境问题。然后,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作用。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发新型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现阶

13、段,我们仍然要坚持实施稳健的生育政策,实现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和谐发展,这是核心。参考文献:1.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1994版,第364页.2.第四卷,人民教育出版1995版,第300-301页.3.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1995版,第359页.4. 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1957版,第104页.5.6.陈国阶.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7.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8.刘富刚.环境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2001(4).9.陈景.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新西部,2006(24).10.何全先.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2002(3)77中国参1、1、陈国阶.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4、陈景.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新西7部,2006(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