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男子形象的转变.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6140893 上传时间:2020-09-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男子形象的转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男子形象的转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男子形象的转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男子形象的转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男子形象的转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男子形象的转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男子形象的转变.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莆中国古代男子形象的转变袈这几年选秀节目的风行,也衍生出很多奇怪的现象,比如有些人调侃的:“超女选壮士,好男选美人。 ”确实, 看看那些进入前十甚至前五十的男生选手, 还真挑不出几个阳刚猛男,全是清一色的花样美男, 我见犹怜。 有人说这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现象。 其实不然, 花样美男的受宠,还要从历史上来找原因。袅秦汉至唐的尚武风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肁 我国中原民族一向以农耕为生,不如游牧民族尚武,不过任何民族在它的文明前期,筚路蓝缕, 开发自然,拓展疆域,社会的分工又不如后代那么细致,所以都会形成一种崇尚力量的文化, 即便像早期的儒生所研习的六艺, 也包括“御”即驾御战车、 与“射”即射箭

2、这样的基本武艺。 所以威武有力的大丈夫, 自然就成了男子的标准形象。 国家的宰辅大臣更要出将入相,既能率兵征战,又善于辅君施政。肇 在干戈纷扰的年代,一些统帅性的人物为全民所景仰,往往会成为男性形象的典范,像西汉率兵征伐匈奴的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英勇善战的大将就是。即便像东晋的谢安,虽然出身士族文人,但他运筹帷幄,以少胜多, 指挥东晋军队击败前秦大军, 取得淝水之战大捷,才声名鹤起,为人们所称颂。蚅因此, 若非才兼文武, 务实干练, 而只会夸夸其谈的书生,有时就成了无能的代名词。羃到了唐代,更由于受自魏晋以来民族融合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尚武风气依然很盛,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蒀文人士夫多向往到边

3、疆为国效力,建立军功,瑰丽多彩、激情豪放的边塞诗集中地体现了这种风尚。 早在唐代前期, 被列为初唐四杰的杨炯就写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样激情四溢的名句。到盛唐时期,更是奇篇纷出,群星灿烂。如自诩“男儿本自重横行”的高适,“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与高适齐名的岑参,更是豪气万丈:“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袇其实, 不仅是这些被后世归为边塞诗人的高、岑之辈有此壮怀激烈、气势雄浑的胸怀,可以说绝大多数唐代文人士夫,都曾写下让后世自叹不如的豪放诗作。诗仙李白曾有“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之叹。诗文向以空灵著称的王维,也有过“岂学书生辈,

4、窗间老一经”的豪放之句。 深圳激光焊接机http:/ ”诗人们当然并不是在空作豪语,他们这些被人们千古吟颂的诗作,正是当时社会风貌的体现,投笔从戎,也确实是建功立业的捷径。蚆肂两宋崇文抑武:文弱书生渐成历史主角到了两宋时期,社会风气开始有了很大的转变。衿公元 1048 年,北宋名臣韩琦出知边境重镇定州,狄青为当地统军主将。有一次狄青的旧部焦用带着一队士兵路过定州,狄青请他喝酒。这时焦用所率领的兵卒却向韩琦投诉,说焦用扣克了他们的钱粮。韩琦当即下令逮捕焦用,将依法处以死刑。 狄青闻讯大惊, 赶紧前去求情。 韩琦却并不给他面子, 不让进门。 狄青只好站在门外台阶下, 恳请韩琦法外开恩,说:“焦用有

5、军功,好儿。”韩琦不为所动,斥责道:“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也。此岂得为好儿耶!”当着狄青的面,下令将焦用斩首。狄青大气不敢出,也不敢回去。过了好一会,有人提醒韩琦:狄青在外面站了好久了,韩琦才示意狄青离开。薇这个故事,表面看当然是说明了韩琦治军有术,威武严明,但它的背后所反映的从唐代到宋代国家制度的变化,是十分深刻的。螈在唐代,作为一路主帅的节度使,多数是武人出身,文士投笔从戎,只能充任他们的幕僚,处于附属性的地位。后来藩镇坐大, 如五代实际主持中央政务的宰臣,也大多为武夫。到北宋初年, 宋太祖为防止前朝武人作乱的局面重演,主张“宰相当用读书人”,重文抑武,国家制度也不断调整,落实这

6、种治国理念。蒄 立国初期功高位显的宿将,大多被用高爵虚位的政策养了起来。后来不仅中央军政最高主管机构枢密院的长官都用文臣,就是作为地方各路“帅臣”的安抚使,也由文臣兼任。武将只有统军之任,而无军政之权。韩琦出知定州,兼任定州路安抚使,为当路帅臣。狄青虽为名将,一路军队总管,却是他的部下,自然只得服服帖帖。荿与重文抑武政策相应的最重要的一个措施,是科举制度的全面推行。莈通过考试录取读书人当官的科举制度始创于隋代,到唐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不过制度的变革是长期的,科举还不是唐代录用官员最主要的渠道。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对社会的影响极大,深圳激光打标机http:/ 唐代因此被后人称为最风雅的一个时代

7、。但在国家制度的规定下,文人的政治地位仍然有限,社会全面崇文的风气还有待形成。薅到了宋代,一方面,科举制度本身有了很大改进;另一方面,科举取士第一次成了国家录用官吏最重要的渠道, 加上其它各种制度的配合, 读书应试的儒生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了全社会地位最高的群体,一个全民崇文的社会风气终于形成。薂南宋“考试型”社会:功名利禄令社会趋向文弱肂让我们举几个数字来说明这个事实。肈 北宋前期,读书应试士人的数量还是有限的,当时的制度,士人先参加州一级的选拔考试“发解试”,发解试以一定的比例(“解额”)录取合格者,称为举人。举人们第二年再到京城参加尚书省礼部的考试,称为省试。省试的录取率每年有高低,

8、大致在5%上下。据统计,北宋初年各地的解额,高的十取四五,低的也不下十取二三,全国的考生总数不过十来万人,与后来相比,竞争还不算太激烈。所以宋真宗还曾写过著名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赤裸裸地劝诱人们读书应举。实际上,应试中举,就能做官发财,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根本用不着皇帝来劝导,万民向学的社会风气很快就形成了。薆 科举考试的本义指“分科举人”,也就是设立不同的考试科目,以选拔不同的人才,所以除了最重要的进士科之外, 还有明经等等科目。 当时有一种神童科, 就是未成年的儿童,如果能通过考试,那就是神童,也给官

9、当。据记载,公元1085 年,江西饶州有一个叫朱天锡的小孩子,就考中神童科当了官,后来又有小孩考神童科得中,这下大家羡慕得不得了,都说江西出神童, 纷纷仿效。 家里有小孩子, 不管聪明不聪明, 五六岁起就让他读 五经 。怕小孩好动不听话,就用一个大篮子,将孩子装进去,挂到大树上,“绝其视听”,逼着背书。由此可见,读书从文的风气,渗透到了社会的角角落落。羅 所以到了南宋后期,各地读书应举的人数,差不多到了泛滥的程度。各地的解额,紧缩到了百里取一,乃至二百取一。一些考生人数多的州郡,如福州达到17000 人,温州有8000 人,这两州号称是天下解额最紧之处。这不能不说是极其惊人的数据。举福州例子来

10、说,公元 1182 年,全州共有32 万余户人家,合计约160 万人口。如果按成年男子占总人口20%计,为 32 万,则考生占其总数的5.6%。再加上那些没进考场但正作着准备的、多次失败不再应试的, 等等,人口中实际的“应试族”占全部成年男子的10%,恐怕不会失于夸张。再考虑到当时有大量极贫人口,根本无法供养孩子读书应举,这也就是说: 每一个稍为宽裕的家庭,都在打着科举的主意。蒂 由此可以想见,南宋是怎样的一个“考试型”社会。从绝对人数看,读书应举士人的总数也许不算骇人, 但是他们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 则是全方位的。 据说南宋的行都临安府,每一条巷子都有一两所家塾馆舍,“弦诵之声往往相闻”。

11、衿 白面书生成为南宋社会的“标准男子”形象莄但是,千万不要将这种读书声,直接比拟于现代以开发民智为宗旨的“教育”。读书应举有着非常直白的功利目的: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个“志”就是当官。当官, 当然是为了发财。这个“朝为田舍郎、夕登天子堂”的跳龙门捷径,对全社会各阶层产生了不可抗拒的诱惑力,起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导向作用。于是,不仅新科进士成了富贵之家挑女婿的最佳选择,科举考试中最成功的那一位(状元) 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全民景仰的对象, 成了全体女性的大众情人。只不过这位大众情人, 已非前代的威武丈夫,而是一个白面书生了。 宋人刘挚诗句“白面书生才缥缈, 世高台阁与省府”, 现在的白面

12、书生,已经是与君王“共天下”的角色了。肃比较直接反映社会心理这一变化的是文艺作品。一般认为产生于北宋末年的南戏,早期剧本以“负心”戏和“乱离”戏最多,这些后来差不多都被改造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富家小姐慧眼识英才,决意选择一位穷秀才为如意郎君,经过种种磨难,父兄的阻挠,或者是远去京城应试的秀才变心,最终大团圆,穷秀才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有情人终成眷属。每部戏里都少不了一位状元白面书生。袁到了元代,不管是被誉为传奇之祖、由高则诚根据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成的琵琶记 ,还是由王实甫创作的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都是这种郎才女貌的大团圆模式,成为中国近古戏剧的主流。蕿 戏剧为吸引观众,必须迎合大众心理,

13、所以它的内容总是能最直接反映民众的喜好。元代文人介入杂剧创作,虽然有回护文人阶层的立场以及美学旨趣等影响存在,但至少在“东华门外, 以状元唱出”这种典型情节设计上, 其所反映的自南宋以来的社会心情, 是十分真实的。蒅社会现象是人世间最为复杂的事物。南宋社会全民崇文的文化风貌之形成,还可以在许多因素中找到它的原因, 如国家的经济文化中心从粗犷的北方, 转移到了灵秀的江南, 如农业经济的精熟化, 如游牧民族持续的军事压力之所激起的汉民族凸显自身文化特征以与之相区别的心态, 等等,不过科举制度的影响无疑最明显。 有学者认为南宋以后中国文化趋于内向,指的也是这一文化风貌。膂 近代严复曾有名言:“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宋人对后世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文化日趋精致内敛,文质彬彬,自足自夸,与此同时,豪放包容之胸怀则显不足。莀明白了这些,今天的花样美男受宠也就不足为奇了。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