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麦粉、面粉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修订版).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62024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小麦粉、面粉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修订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5年《小麦粉、面粉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修订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5年《小麦粉、面粉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修订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5年《小麦粉、面粉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修订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5年《小麦粉、面粉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修订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麦粉/面粉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公司在小麦粉/面粉生产等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并有效消除事故隐患,激发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及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安委(2024)7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从事小麦粉/面粉生产、加工、包装及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班组及全体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各岗位人员,以及临时聘用人员和被派遣劳动者。第三条

2、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倡导“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鼓励员工积极发现并报告事故隐患,对报告人实施奖励,以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安全质量的良好氛围。第二章报告内容第四条公司鼓励员工重点报告以下事故隐患: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 .员工未取得有效健康证明从事直接接触小麦粉的生产活动,存在传播病菌污染产品的高风险。2 .员工在原料清理环节未按标准操作,导致小麦中泥沙、金属杂质未完全清除,影响产品安全。3 .员工未对生产设备进行每班次清洁消毒,残留油污或粉尘滋生微生物,引发产品变质。4 .员工在包装环节未检查内包装材料完整性,塑料膜碎片或油墨污染产品。5 .员工擅自关闭车间通风

3、系统以降低能耗,造成湿度超标,加速小麦粉霉变风险。6 .员工未定期校脸金属检测机灵敏度,导致金属异物漏检,危及消费者安全。7 .员工在有限空间作业时未检测有毒气体浓度,未落实通风措施,存在窒息或中毒风险。8 .员工未对运输车辆进行清洁验证,残留物质污染成品,造成交叉污染。9 .员工在冷藏解冻过程中未控制温度,导致原料变质或微生物超标,影响产品安全。10 .员工酒后上岗或疲劳作业,操作机械设备时反应迟缓,引发操作失误。11 .员工未对生产和检验记录进行真实填写,关键数据缺失或涂改,导致溯源困难。12 .员工在虫害防治时未佩戴防护装备,误用杀虫剂污染产品,导致化学性污染。13 .员工未执行设备清洁

4、SOP,残留清洁剂与小麦粉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物质。14 .员工在抽检环节篡改检验数据,掩盖镉、呕吐毒素超标问题,导致不合格品出厂。15 .员工在调配环节未合理计算添加剂比例,导致超范围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16 .员工未对废弃物油脂进行分类存放,误将工业油料混入食品原料区,造成污染风险。17 .员工在辅料仓库温湿度失控时未及时处理,导致包装材料受潮蒿变,影响产品储运安全。18 .员工未对车间顶棚冷凝水进行清理,滴落至裸露原料,造成微生物污染。19 .员工在设备维护时未检查密封圈完整性,导致润滑油泄漏污染产品。20 .员工在装卸过程中野蛮操作,造成小麦粉断裂或包装破损,引发质量投诉。21 .

5、员工未对来访人员进行登记和防护管理,外来污染物带入生产区域。22 .员工在应急演练中未按要求执行预案,延误事故处置时机,扩大事故后果。23 .员工未按规定穿戴工作服帽,毛发或杂物落入产品,造成物理性污染。24 .员工在原料运输中未覆盖防雨布,雨水渗入导致小麦霉变,影响原料安全。25 .员工在碧谷工序中未监控设备参数,导致小麦破碎率过高,影响产品品质等。二、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1 .干燥设备温控系统失效,未设置超温自动切断装置,存在起火或产品质量风险。2 .金属检测仪灵敏度不足,未能有效识别混杂的金属异物,导致产品安全隐患。3 .通风管道油污堆积严重,未定期清理引发火灾风险,且污染生产环境。4

6、 .蒸汽锅炉压力表未定期校验,超压运行导致爆裂风险,危及人员安全。5 .配电箱未安装漏电保护器,临时用电线路私拉乱接,存在触电或火灾隐患。6 .冷库密封条老化破损,温控设备失效,无法维持低温储存条件,导致原料变质。7 .输送带接口松动未及时修复,造成小麦跌落污染或设备卡阻停机。8 .空气净化系统滤网堵塞,微生物超标未及时处理,污染洁净区域。9 .工器具未分区使用,交叉污染风险高,可能导致产品掺假。10 .排水地漏未安装防鼠网,鼠类侵入车间,污染原料或成品。IL车间顶棚冷凝水滴落至裸露原料,造成微生物污染,影响产品质量。12 .燃气管道未安装紧急切断阀,泄漏时无法快速处置,加剧事故后果。13 .

7、除尘设备滤袋破损,粉尘浓度超标引发爆炸风险,且污染生产环境。14 .叉车未配备防火罩,在原料库作业时产生火花,引发火灾爆炸风险。15 .压力容器未定期进行耐压试验,存在破裂风险,危及生产安全。16 .紫外线消毒灯安装高度不足,照射范围未覆盖关键区域,消毒不彻底。17 .水处理设备多介质过滤器未定期更换,导致水质不达标,影响生产工艺用水安全。18 .车间照明灯具未使用防爆型设备,电线裸露引发触电隐患,且不符合防爆要求。19 .储罐焊缝开裂未及时检测,导致批量产品泄漏或污染,存在安全风险。20 .润滑油使用非食品级产品,导致设备磨损及产品污染,违反食品安全要求。21 .空调系统过滤网未定期清洗,空

8、气循环污染生产环境,影响产品稳定性。22 .实验室检验设备未按期校准,检测结果偏差导致不合格品漏检。23 .碧谷机筛网破损未及时更换,稻壳、杂质混入成品,影响产品纯度。24 .碾米机砂辐磨损严重,未及时修复导致碎米率超标,降低产品品质。25 .仓储货架未设置防倾倒装置,堆放过高存在倒塌风险,危及人员安全等。三、环境的不安全因素:1 .厂区垃圾清理不彻底、不及时,造成虫害孳生,污染生产环境。2 .车间地面裂未修补,积水滋生霉菌及滑倒风险,影响作业安全。3 .通风口未加装防虫筛网,外部飞虫侵入包装车间,导致产品污染。4 .原料仓库与化学品库房未隔离,存在交叉污染风险,危及产品安全。5 .暴雨季节未

9、疏通排水沟,积水倒灌至加工区入口,造成原料浸水变质。6 .卫生间排水管直通加工区,污水溢流污染产品,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7 .厂区绿化距离原料库较近,吸引鼠类啃食包装材料,导致虫害侵入。8 .清洁工具存放区未分区管理,拖把与食品原料混放,造成交叉污染。9 .水封式地漏失效,排水系统滋生蚊蝇,污染生产环境。10 .车间顶棚冷凝水滴落至裸露原料,造成微生物污染,影响产品质量。11 .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未检测有毒气体浓度,存在窒息或中毒风险。12 .厂区周边存在污水池、暴露垃圾场等污染源,距离不足25米,引发外部污染。13 .通风口靠近垃圾处理区,吸入污浊空气影响产品质量,存在异味风险。14 .汤桶未

10、加盖或防鼠设施,老鼠通过设备跳入内部,造成产品污染。15 .排水沟残留异物未清理,有害生物通过管道侵入,引发虫害风险。16 .墙壁、地板存在缝隙,天花板孔洞未封堵,鼠虫孳生风险高。17 .厂区绿化植被吸引啮齿类动物,孽生虫害风险,威胁生产安全。18 .清洁作业区正压管理不当,空气污染洁净区域,导致交叉污染。19 .辅料仓库温湿度失控,包装材料受潮毒变,影响产品储运安全。20 .装卸区域未设置防雨棚,雨水渗入原料包装,导致原料变质。21 .车间内通风不足,粉尘积聚引发爆炸风险,且危害员工健康。22 .厂区外围未设置防虫害屏障,外部污染源侵入风险高,威胁生产环境。23 .原料晾晒场地面含沥青材料,

11、苯并花污染小麦,导致成品污染物超标。24 .车间排水系统未覆盖防鼠网,鼠类通过管道侵入,污染原料或成品。25 .仓储区域未安装温湿度监测设备,高温高湿环境导致小麦粉霉变或结块等。四、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和漏洞:1 .未建立小麦粉产品全程追溯体系,无法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精准追踪,影响问题溯源。2 .对承包经营企业疏于管理,存在“一包了之”思想,未落实日常抽查及责任追究。3 .食品生产许可证超期未延续或许可条件变化后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导致无证生产风险。4 .未制定虫害控制计划,未定期检查防鼠防蝇设施有效性,虫害风险失控。5 .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不完整,未按GB2760规定定量称量,存在超范围使用风

12、险。6 .应急预案未涵盖粉尘爆炸、燃气泄漏等专项处置措施,缺乏针对性应对方案。7 .员工培训未覆盖冷链管理、过敏原控制等关键环节,操作技能不足导致风险。8 .设备维护记录造假,实际维保周期远超规定时限,设备故障率升高。9 .未对供货商进行资质审核或定期评价,索证索票不全,原料质量把控不严。10 .留样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样品未分类存放或记录缺失,影响质量追溯。11 .未开展清洁消毒效果验证,仅依赖感官判断环境卫生状况,消毒不彻底。12 .安全检查流于形式,未使用快检设备抽查镉、呕吐毒素等关键指标。13 .危险化学品未专用贮存,标识不清,存在误用或泄漏风险。14 .经营模式变更前未评估食品安全责任

13、许可手续未完善,导致合规性风险。15 .超许可范围生产专用小麦粉等类别,违反生产许可规定,存在法律风险。16 .未明确食品安全总监职责,管理人员能力不足,食品安全管理缺位。17 .自查制度未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记录不真实,风险隐匿。18 .废弃物处置协议不规范,未与资质单位签订收运合同,存在非法处理风险。19 .计量器具未按期检定或校准,工艺参数失准,影响产品质量稳定性。20 .风险监测项目不全面,未针对镉、呕吐毒素等专项监控,隐患未及时发现。21 .文件管理混乱,使用过期或非现行有效版本文件,导致执行偏差。22 .未建立产品召回模拟演练制度,预案可行性未验证,应急响应能力不足。23

14、 .未定期组织食品安全标准培训,员工对GB2760、GB14881等标准理解不到位。24 .仓储管理未划分合格区与不合格区,存在不合格品误出厂风险。25 .运输车辆未备案且未检查清洁度,外部污染源带入成品,影响产品质量等。第三章报告途径第五条为确保员工报告事故隐患的渠遒畅通,公司设立以下报告途径:1 .线下报告:员工可直接向所在部门的安全员或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安全员负责初步核实并上报至安全管理部门。2 .线上报告:公司开通了微信群、邮箱、电话等线上报告渠道,并在公司醒目位置公示报告方式和流程,方便员工随时随地进行报告。3 .匿名报告:为保护报告人隐私,公司设立了匿名举报箱和匿名举报电话,员工也

15、可选择匿名方式进行报告。第四章核查整改第六条对员工报告的事故隐患,安全管理部门应按以下程序组织核查:1 .初步核查:接到报告后,安全管理部门应第一时间联系报告人,核实具体情况,初步评估隐患的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2 .现场核查:经初步判断属于事故隐患的,须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赴现场复核,确保隐患识别准确、风险评估到位。3 .整改落实:(1)一般事故隐患应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并闭环处理;(2)重大事故隐患若无法即时整改,需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及应急措施,并全程跟踪整改进度,确保隐患彻底消除。4 .闭环管理:所有整改完成的隐患均需建立台账记录,实施销号管理,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关闭

16、流程。第五章奖励资金与实施第七条公司依据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设立事故隐患报告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激励员工主动报告安全隐患。第八条奖励标准根据隐患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小隐患奖励和大隐患重奖两类:1 .小隐患奖励:针对可快速整改、影响较小的一般隐患,给予报告人物质奖励(如小额奖金、便携式灭火器、安全头盔等)及通报表扬等精神激励。2 .大隐患重奖:对可能引发严重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重大隐患,经核实并完成整改后,对报告人给予高额奖金、晋升机会或福利待遇等奖励,并在公司范围内公开表彰。第六章正向激励与结果运用第九条公司对隐患报告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及个人实行正向激励:1 .在年

17、度考核、评优评先中优先考量并给予加分;2 .对隐患排查治理贡献突出者,在职务晋升、岗位调整时予以倾斜;3 .设立“安全生产之星”“隐患排查能手”等荣誉称号,定期表彰先进典型。第十条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定期主持召开安委会会议,分析员工报告隐患情况,举一反三排查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工艺技术等环节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第七章宣传引导第十一条公司通过以下方式加强隐患报告奖励制度的宣传引导:1 .利用内部刊物、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典型案例及奖励落实情况;2 .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员工隐患辨识能力与主动报告意识:3 .鼓励员工提出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营造全员

18、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第八章附则第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与修订。若公司其他规定与本制度冲突,以本制度为准。第十三条本制度每年开展有效性评审,每三年系统性修订一次,特殊情况下可临时调整。附表:1 .公司事故隐患排查记录表(整改通知单)2 .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登记台账3 .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整记表4 .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人员奖励台账公司事故隐患排查记录表(整改通知单)被检查部门:序号安全隐患隐患分级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间备注整改要求望你部门于上述规定时间对上述安全哙患进行整改处理,并及时将整改完成情况报检查部门验收.检查人员:日期年月口输人.,W;.i

19、三:第15页,共20页第16页,共20页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登记台账序号部门IM名称排查日期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整改负贵人t完成日期整改期间安制第IM分类S%情况时间赘改aux备注填表部门:填表人:日期:年月日第17页,共20页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登记表序号报告日期报告人姓名部门/岗位般患描述隐患位置/设备(-/1*)建议整改措施报告接收入接收时间第18页,共20页第19页,共20页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人员奖励台账序号奖励日期报告人姓名部门/岗位隐患等级(一三M)奖金金额(元)奖励形式(物质第神)备注备注:1 .奖金金额:根据事故隐患的严重程度和整改效果确定,可依据公司内部规定进行灵活调整。2 .奖励形式:物质奖励包括但不限于奖金、礼品等:精神奖励可包括表彰、颁发荣誉证书、通报表扬等。3 .备注:用于记录奖励过程中的特别说明或后续跟进情况,如是否参与表彰大会、奖金是否已发放到位等。小hong-shu:EHS安全教育交流第20页,共2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