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人教版新课标.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6264017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人教版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人教版新课标.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论文 -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人教版新课标一、对语文教学本源的一点思考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 现行的语文教学已经越来越科学化, 越来越逼近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学形式由传统的偏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本的“能力学习”,这实在是语文教学最了不起的进步。 “知识传授”时代,学生从教师的口中获取大量与 “字词句篇、 语修逻文” 相关的死知识,导致学生只会应试不会运用,这固然不是语文教学的本源。那么,“能力学习”时代所倡导的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获取能力, 是不是就真的把准了语文教学的命脉,触及了语文教学的本源了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作更深层次思考的问题。语文,顾名思义

2、,就是语言文字 (文学),语文教学当然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文学)。就教育规律而言,运用必先理解,而理解的基础是学习 (这里的学习其实就是语言文字的积累) ,这一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因此,要想学生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首先必须让学生拥有能力依附的载体,那就是由丰富的汉语言文字构成的古今文学作品。 自科举以来, 我们习惯于把学习称为“读书”,就“读书”的内容而言,其实也就是现在的语文。换个角度看,古人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是靠 “读书”读出来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古训,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探究语文的本源, 笔

3、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 语文的本源正是我们祖先通过几千年总结出的规律“读书”。知识从哪里来?从读书中来;能力从哪里来?同样可以从读书中来。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很有必要拨开掩盖其本源的迷雾,少摆花架子,反璞归真,正本清源,从扎扎实实地读书开始。二、现行语文教学“非本源化”的主要倾向1、重“能力”而轻“积累”现行的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能力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这是很好的现象,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 不少语文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单纯地放在培养能力上,而忽略了引导并帮助学生拥有能力所依附的载体语言材料的积累,致使熟读、玩味、背诵袓宗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学作品相对于能力培养而言,可谓是少之又少。 新近修订的高中语

4、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把“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增补为语文教学目标之一(见互联网),但是不少教师受所谓单元教学目标的约束,不得不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为了培养所谓的“阅读能力”,不少教师的教学视点仅仅停留在或思考、 或分析、或阐释、或概括那些有利于培养能力的经典语句上,这样的阅读教学, 学生固然获得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但学生对这些经典的阅读材料本身却是读过即忘,很难说有所积淀。为了提高 “写作能力”,过多地注重基本的写作方法或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对写作内容本身的积淀(语言的积淀、 文学作品的积淀等等) ,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用满脑子的方法去驾驭一副空空的“皮囊”,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5、,学生未必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内在积淀而单纯地追求能力,那么,所谓的语文能力其实只是“投机取巧”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而言利少弊多,实不足取。2、重“训练”而轻“感悟”语文到底应该怎样学才是科学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到底应该从哪里来?这是一个经常让笔者感到困惑的问题。 如果说学生的语文知识可以从外界 (包括人与语文文本) 获得其实学生主观上接不接受、 能不能接受更为重要, 那么语文能力就只能靠自身的努力了。 因此,单靠教师通过各种语言材料的训练是培养不出语文能力的。 况且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 它除了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解决语言文字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外, 更

6、重要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去了解并领悟语文本身,那可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文化!然而,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虽然明白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 却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得不看重其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 为了追求各种所谓的语文能力, 让课堂教学充斥着各种形式的训练。 笔者无疑贬低“训练”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所起的作用, 只是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全部被“训练” 所霸占,应该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博大精深的语文本身。这才是语文教学真正为学生终身学习负责的明智之举。3、重“枝节”而轻“整体”能够根据特定的教材内容灵活多变地处理教材,是

7、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展示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而是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语文和学会学习语文。但是,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总能遗憾地发现: 不少教师的语文课堂, 教师对教材处理得太多, 取舍得太多,总习惯于就文章的某些重点、难点等“枝节”处设计问题让学生理解分析,而忽略了学生对一篇作品的整体把握。当然也有美其名曰“整体阅读”的,但那种分秒必争的速读也只是让学生浮光掠影地了解一下课文内容而已。一篇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之后, “枝节”处的价值由于脱离作品的整体,效果也是大打了折扣,这样的学习,在学生的记忆中能留下永恒的还会有多少呢?譬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

8、姆一文中,许多教师都会在“献给紫色的灵魂”处设疑“为什么诗人把大堰河的灵魂称为紫色的呢?”其实,我想只要学生真正用心去熟读并揣摩课文, 肯定能读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眷念, 这个问题便不再是问题了,又何必让学生挖空心思地去分析、去探究呢?4、重“应试”而轻“素养”“应试教育” 是各级考试制度的产物, 只要考试制度一天不取消, 应试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地从课堂教学中消失。 随着考试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考试的内容也正最大限度地逼近学生各种素质的考查。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一份书面语文试卷即使再好, 也只能以检测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为主, 根本无法全面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而,在考试指挥棒指导之下的语文教学, 在所难免地对应试能力的培养给予了更多地关注, 而对考试无法体现或无法很好体现的语文素养竟不无遗憾地有所忽略。 其实,笔者以为,提高应试成绩与其关注语文能力, 还不如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入手。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忽略了语文素养的积淀, 来追求语文能力的提高, 那其实只是舍本逐木的做法,并不足取。从长远角度来看, 素养比能力更重要, 有了一定的素养,能力不说水到渠成但至少还可以补救;但如果空有所谓的能力却无内涵的支撑,就如同无源之水总有一天会枯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