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到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条1部分).docx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653120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到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条1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到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条1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到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条1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到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条1部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到 2020 年总体规划纲要(条 1 部分) 特征码 wTuzgTiDrackWzUTzJrN 目 录 前 言 6 一、编制背景 6 二、编制依据、流程与方法 7 三、重点研究内容 8 四、规划期限 8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条件 8 一、 “十五”发展回顾 8 二、主要问题 10 三、优势与机遇 11 第二章 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 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发展战略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发展战略 13 第二节 战略定位、发展目标 13 第 2 页 一、战略定位 13 二、发展目标 13 第三节 空间布局 14 一、空间发展模式 14 二、空

2、间开发总体格局 15 三、经济功能区的空间分布 15 第三章 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 16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 16 一、优化方向与目标 16 二、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17 三、功能区建设 17 第二节 推进新型工业化,集约发展主导产业 18 一、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18 二、推进重点工业功能区建设 19 三、承接外部产业转移,推进企业集团化重组 19 第三节 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 一、优化农业结构,建设川南绿色食品基地。 20 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20 三、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1 四、城乡统筹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

3、建设 22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2 一、巩固提升生活型服务业 23 第 3 页 二、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建设长江上游物流枢纽港 25 三、加快知识型服务业发展 26 第五节 经济增长方式 26 一、开放型经济发展 27 二、循环经济发展 27 第四章 人口聚居与城镇化 29 第一节 城镇体系 29 一、人口城镇化的战略与目标 29 二 、构建城镇新体系 29 第二节 中心城市发展 31 一、城市发展定位与目标 31 二、城市空间结构与拓展方向 32 三、城市功能分区与布局 32 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33 第五章 基础设施 33 第一节 综合交通体系 33 一、公路 33 二、水运

4、 34 三、客货运场站建设 34 四、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线路 34 第二节 电力网络 34 第三节 水利基础设施 34 第 4 页 一、骨干水利工程 35 二、小流域治理 35 三、农村人饮工程 35 第四节 信息基础设施 35 第六章 公共服务 35 第一节 教育事业 36 一、发展目标 36 二、发展布局 36 三、发展措施 36 第二节 文化事业 38 一、发展目标 38 二、发展措施 38 第三节 卫生事业 39 一、发展目标 39 二、发展布局 39 三、发展措施 39 第四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40 一、人口控制目标 40 二、人口控制措施 41 第五节 就业服务体系 41 一、发展目

5、标 41 二、发展措施 41 第 5 页 第六节、社会保障事业 42 一、发展目标 42 二、发展措施 42 第七节 体育事业 43 一、发展目标 43 二、发展布局 43 三、发展措施 43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44 第一节 生态建设 44 一、建设目标 44 二、县域生态体系 44 三、生态建设措施 44 第二节 环境保护 45 一、环境保护目标 45 二、环境保护重点 45 三、环境保护措施 46 第三节 资源开发与利用 46 一、土地资源 46 二、水资源 47 三、矿产资源 47 第四节 建设节约型社会 48 一、建设目标 48 第 6 页 二、构建节约型经济体系 48 三、

6、建设节约型机关 49 第五节 创新能力建设 49 一、发展目标 49 二、技术创新体系 49 三、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50 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50 第八章 社会管理 51 第一节 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51 一、民主与法制建设 51 二、精神文明建设 51 三、政治文明建设 52 第二节 维护社会稳定 53 一、社会稳定 53 二、安全生产 53 三、应急管理 54 四、移民安置 54 第九章 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54 一、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4 二、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55 第十章 实施和保障机制 56 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57 第 7 页 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

7、57 三、实施重大项目支撑 57 四、加强动态跟踪监测 57 五、强化规划法律效应 58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到 2020 年总体 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前 言 本规划是指导“十一五”及 2020 年远期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统筹安排县内各项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和动员 全县人民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是编制各项专项规划,制定各项 政策和计划的基本依据。 一、编制背景 “十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发展 目标全面完成,长江大桥、天原化工、城市化进程等取得重大 进展,标志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世纪头二

8、十年 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 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生产力欠发达,城乡发 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 第 8 页 放,资源、环境和就业矛盾突等问题,科学编制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及到 2020 年总体规划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对抓住战略机遇,有效实施“十一五”总体规划,促进经济社 会既快又好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 的现实意义。 二、编制依据、流程与方法 (一)编制依据 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条例 2、 国家关于“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3、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市县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9、系列文 件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5、国家城市规划法 、 土地管理法 、 环境保护法 6、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7、国家、省、市其它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 (二)编制过程与方法 1、编制过程。宜宾市作为全国六个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市县 之一,为配合全市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我县按照国家发改 委及省、市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及市县规划体制改革 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 20XX 年 1 月就开展了“十一五”规划 体制改革试点培训、实施方案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20XX 年 5 第 9 页 月,县委、县政府制发了江委发 20XX(33)号关于开展 “十 一五”规

10、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 ,成立了领导小组及规划编制 机构,全面启动规划前期调研工作。 认真调研、摸清家底。20XX 年组织县级有关部门开展了 18 个前期课题研究,并按时完成了课题调研任务。20XX 年 6 月, 县上相继召开了全县“十一五”规划动员大会及 “十一五”规 划编制工作人员培训会,明确了城镇体系、国土利用、交通、 教育、卫生、新型工业化、旅游、农业八个专项规划;县 “十一五”总体规划委托西南财经大学进行编制。西南财经大 学课题组于 20XX 年 6 月在全县开展了相关调研及资料收集工作,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供给与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区域发展战略

11、、发展目标 与发展重点,在此基础上县规划编制部门会同西南财经大学课 题组形成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 2020 年 远景目标规划的基本思路 ,并广泛征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 意见,经县委、政府审议确定后,规划编制组全面开展规划纲 要编制,形成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到 2020 年远景目标总体规划纲要文本、图册及规划说明等成果。 2、编制方法。编制过程中,采取了“政府组织、部门参与、 人大政协评议、专家研究论证、公众参与”的工作办法,运用 了系统分析、比较分析、数学模拟、地理信息技术、多方案比 第 10 页 选等先进技术手段辅助决策,通过规划宣讲、征求意见会、网 络公布等多

12、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同时,对县级专项 规划、乡镇规划进行了有机整合协调,与上级规划和周边县规 划进行了充分衔接,并组织专家对规划纲要草案进行了评估论 证,体现了依法规划、科学规划、民主规划。 三、重点研究内容 1、县“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及发展基础分析评价 2、县“十一五”面临的机遇与发展前景 3、县区域功能定位及空间布局 3、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及重点 4、县产业发展重点、循环经济与开放型经济 5、县人口聚居及城镇体系布局 6、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布局 7、县可持续发展能力、节约型社会建设 8、县规划期内重大建设项目 四、规划期限 1、规划基期:20XX 年。 2、重点规

13、划期:20XX-20XX 年。 3、展望期:20XX-2020 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条件 一、 “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全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调整、 第 11 页 促发展、保稳定,在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中不断巩固发展成果,为“十一五”及更长一段时期发展 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经济快速发展。20XX 年全县 GDP 达到 21.78 亿元,年均增 长 13%;人均 GDP 4462 元,年均增长 12.1%。地方财政一般预 算收入 3819 万元,年均增长 12%。 经济结构调整突显“工业因素”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 2000 年的 40.4:

14、29.4:30.2,调整到 20XX 年的 34.7:36.6:28.7;非农产业比重上升了 5.7%,其中,以工业 为主体的二次产业比重上升了 7.2%, 20XX 年规模以上工业实 现增加值 1.75 亿元,利税 2800 万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 110%;以硫化工为主体的双赢、金世界、鸿源等企业得到快速 发展。非公经济比重由 2000 年的 40 %上升到 80 %,20XX 年全 县个体、私营经济达 5730 户。天原化工、高金公司等企业的入 住,阳春工业功能区的全面启动以及兴福寺核电厂列入全省储 备项目,为经济发展蓄积了良好的后发优势。 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十五”固定资产投资年

15、均增长 31.0%,20XX 年达到 6.18 亿元,交通、能源、教育、卫生及农 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长江大桥、育江大桥及江长公路的开 工建设,江红路改造完工、水石建成通车将进一步提升在 川南的区位优势。 “农网”改造全面完成,新建 110 输变电站一 座,35KV 变电站二座, “城网”改造稳步推进。完成仁家坝等 第 12 页 病险水库整治 49 座,治理高洞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16.7 平方 公里。中学成功创省级示范中学,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 80 个项目建设,建成教学用房 51355 平方米。县人民医院成功创 国家二等甲级医院,疾控中心、传染病区即将建成投入使用。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

16、镇化水平由 2000 年 14%提高到 19%; 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 5.58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 6.5 万人。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骨干街道基本形成,新改建竹都广场、竹 都大道、中心路、剧专路、信合路、东风路、竹苑路等;城市 交通突破“瓶颈”制约,长江大桥、育江大桥进展顺利;城市 环保能力大幅提升,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开工建设;城市 信息网络日趋完善,建成连接 19 个乡镇、68 个部门的党政计 算机信息主干网络体系,全县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 96% 和 99.9%,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 3 万余户,移动电话用户达 5.6 万余户,英特尔网络开通 2000 余户(未含集体用户),全县

17、移动 网络覆盖率达 95%;城市天然气、饮用水质量明显提高。水清、 底蓬、红桥等集镇建设速度加快,集镇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 及,城乡居民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 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 5%以内,城镇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人数达到 10025 人。20XX 年,全县人口控制在 54.5 万 人,人口自然增率 1.57,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 70.5 岁。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6632 元、 第 13 页 2644 元,比 2000 年分别净增 1532 元、702 元。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18、城市空气质量一直稳居国家一级 标准,全县城镇绿化覆盖率由“十五”初期的 27%提高到 20XX 年的 30%,森林覆盖率由 29.2%提升到 31.45%,工业废气废水 处理率分别达到 85%和 90%,工业固废物综合利用超过 70%。城 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 40 余平 方公里。人居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 业改革取得进展,财税、金融、投资、教育、社会保障和农村 税费等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政府对经济的 调控方式发生较大变化,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政务公开、 政府招标采购、国有资产公开拍卖出让制度全

19、面推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进一步完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增强, 区域内外交流更加密切,20XX 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 5.68 亿元。 初步预计, “十五”计划主要预期指标可以实现,GDP 年均 递增 13%,期末可达 24.6 亿元;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3650 万元,扣除政策调整因素外,年递增 12%;城镇化水平达 21%;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之内。 二、主要问题 1、市场化程度较低。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不健全,市场主 体发育不充分,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 第 14 页 用发挥未充分。具体表现为外销产品比重小、企业主体市场化 运作水平低、城乡消费市

20、场不活跃、橙竹矿等优势资源市场配 置水平低。 2、产业发展处于低端产业链。现有的“硫化工、食品 加工、竹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不仅规模小,产值仅有 10.25 亿元,而且均处于低端产业链,属初级加工,增长方式粗放; 产业关联度低,未形成产业链;产品档次低、成本高,缺乏应 有的竞争力;同时,主导产业方向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如化 工、竹浆纸等轻工、生物、食品、旅游业、林果业、畜牧业等 “多而杂、小而全” ,导致主导产业难以发挥关联效应。 3、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一是城镇化水平低,20XX 年 城镇化只有 19%,县城人口只有 6.5 万人,集镇人口超过 5000 人的乡镇仅有 3 个,城镇辐射功能

21、弱。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拉大,20XX 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镇的 39.8%,其消 费支出只有城镇居民的 31.6%,经济要素在城乡流动不畅,城 乡经济缺乏互动,城镇经济不能有效反哺农村地区,难以带动 乡村经济发展。 4、发展基础脆弱。一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相对落后,长 江把分割为南北二乡,300 个行政村,至今仍有 44 个村未 通公路;全县 1266 公里公路,水泥路不到 10%。能源严重滞后, 全县 11 万千伏输变电站仅有一站,22 万千伏及其以上输变电 站仅在规划之中。 第 15 页 二是财政税源点缺乏。实体企业对地方财政收入所占比重 仍然不高,产值上千万、纳税上百万的企业

22、屈指可数,无产值 上五千万、纳税上五百万的企业;镇乡非实体企业对地方财政 收入所占比重高达 90%以上。同时,政府负债高达 2 亿多元。 三是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突出表现在人地矛盾突出,人均 土地面积仅为 2.53 亩,工业、城镇、交通用地低于国家规定的 人均用地标准。用地偏紧,制约了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土地集约化底。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观念、模式陈旧落后,教育 质量亟待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师资和生源外流严重。 科技意识不强,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偏低。全 民健身组织不健全,全县体育组织没有形成网络。广播电视服 务体系负债较多,网络信号覆盖率低。公共卫生服务薄

23、弱,公 共卫生应急反应机制尚待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障水平低, 不适应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与全国、全省、全省发展水平相比,发展滞后、发展不足、 不协调仍是当前我县的基本县情。20XX 年我县经济总量占全市 比重仅为 6.2%。人均 GDP 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42.5%、全 省 59.1%、全市 66%水平。城镇化水平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 平均水平低 22 个、12 个、8 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 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特征评价, “十五”期间我县仍处于前工业化 时期、城市化初期和低收入地区。 第 16 页 三、优势与机遇 (一)优势 1、区位优势。位于宜宾、泸州、自贡三市

24、之交, “两 江三路”穿境而过,其区域中心地位及交通枢纽作用明显。 2、人文优势。县已经形成竹簧和竹雕工艺文化、古民 居民俗文化、国立剧专为载体的现代戏剧文化、长江奇石文化 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与的自然景观结合,构成独 有的文化旅游优势。 3、橙竹优势。甜橙面积达 8.6 万亩,年产量 4.4 万吨;竹 类植物资源品种多、分布广、面积大,其中成片成团竹林面积 达 15000 多公顷,现已初步形成竹类产业,未来产业化开发潜 力十分明显。 4、航运优势。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可利用水线较 长,具有建立大型码头的条件,有利于将逐步发展为川南 以煤、矿石、水泥、化建等运输为主的重要口岸,成为市内仅

25、次于宜宾的第二大货运港口。 (二)机遇 1、外部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机遇 区域经济一体化使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日趋加强,不 同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可能。宜宾及国内其它地区的劳动密集 型以及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向具有劳动力价格较低、软 环境好的地区转移。作为宜宾东部重要开放门户,在宜宾 第 17 页 市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宜宾天原化工为代表的外部产业 转移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阳春工业功能区建设,承接更 多的产业转移项目,带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2、区域一体化发展契机 地处成渝经济带的核心区域,随着川渝经济合作的加 强、川南城市群的初步形成以及成渝、川南高速公路环线的建 设,高速便捷的交通

26、网络,必将促进迅速并入成渝经济圈 的快车道,融入成渝经济圈人流、物流、财流的循环网络。同 时,川南旅游环线区是省委、省府确定的旅游优先发展的重点 区域,它的建设将极大地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3、水电资源开发机遇 向家坝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必将给带来重要的发展机 遇。尽管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在空间上远离,但 凭借独特区位、资源优势,完全可以成为三峡公司的后勤 支撑基地,为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提供后勤保障。 4、国家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 为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 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诸如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

27、业技 术引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县经济 发展提供了诸多政策机遇。 第二章 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 第 18 页 第一节 指导思想、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和谐为目标, 抢抓国家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建设、成渝区域经济开发和东部及 周边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突出沿江开发、以港立城、工 业强县、文明崛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实现既快又好发展,构建绿色、文明、开放、和

28、谐的“魅 力之港” 。 二、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实施可 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 2、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在经济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 根据县域各区域及产业优势,确定优先发展区域和产业,形成 区域内经济梯次推进的发展态势,实现全县经济有序、和谐发 展。 3、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川南交通枢纽 区位优势,着力推进工业发展,集约化、循环发展精细化工、 第 19 页 绿色食品、竹加工产业,以工业推动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4、城镇化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建立

29、以县城为中心,重 点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体系,以城镇化推动产业、 人口集聚,促进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城乡统筹、 南北联动、跨江发展战略。 5、人才开发战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推进千百万人才工程;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实用人才培养;引 进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加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第二节 战略定位、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川南地区二级中心城市 川南以化工、食品饮料、竹加工为主导的制造业基地; 川南以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名城; 长江上游物流次枢纽港; 宜宾东部重要开放门户;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

30、。 二、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经济发展速度保持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地 区生产总值(GDP)超过 130 亿元(2000 年价) ,在 2000 年基 础上翻三番,年均增长超过 12%;人均 GDP 突破 3500 美元,年 第 20 页 均增长 12%;城镇化率达到 45%;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 6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18000 元、 9000 元,将县建设成为人民富足、环境优美、文化先进、 社会和谐的现代化二级中心城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十一五”发展目标 到 20XX 年,实现由农业向工业化初级阶段转型,进入中等 偏下收入地区,建成川南

31、长江出海货运港、特色化工城、文化 旅游名城和橙竹之乡,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加快城乡一体化 进程,实现川南二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6 亿元(2000 年价),年均 增长 16%以上;人均生产总值 1250 美元以上;产业结构实现从 “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三次产业比达 20:52:28, 非公有制经济达到国民经济的 6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 5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 1 亿元,年均增 长 20%以上。 社会发展:中心城市建成面积达到 9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10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3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以内,人口规模

32、控制在 56.5 万人;平均期望寿命达到 75 岁; 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9 年,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 7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5%。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0000 元,农民 第 21 页 人均纯收入 4100 元,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 35%、50%;逐步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完善的就业再就 业体系,抓好人才和劳动力两个市场建设,促进劳动力县内外 合理流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以内;万人拥有医生人数 20 人。 生态环境: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基本实现达标排放,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 60%以上;森林覆盖率 35

33、%, 城镇绿化覆盖率保持在 30%以上。 改革开放:行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教育卫生体制改革 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障碍取得新突破;招商引资、区域 合作、对外贸易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 第三节 空间布局 遵循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建立协调发展的空间功能分区和 合理有效的空间开发秩序,从整体上优化空间布局,构筑 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空间发展模式 空间发展战略模式是点轴开发模式和梯度开发模式有 机结合的模式。实施点轴拓展战略,以沿江、沿路为突破口, 推进“一城三群一带”辐射组群、 丰字型轴线拓展空间开发 模式,促进人口、经济向轴线和节点区域集聚,形成以线串点、 以点带面的空间

34、结构体系。实施梯度开发战略,逐步推进城区、 重点镇、远郊镇的发展。 第 22 页 二、空间开发总体格局 1、 “一城三群一带”辐射组群 “一城”:以中心城区、江北和小坝新区为主体,桐梓、 滥坝、怡乐部分区域为卫星区,加快中心城区组团式开发,辐 射带动卫星区域发展,加速二级中心城市建设。 “三群”:水清四面山江北城镇群,夕佳山底蓬 江南中部城镇群,红桥五矿江南南端城镇群三个辅助发展 区域,通过加强城镇间快速通道建设和产业分工协作,促进组 群内部节点城镇集聚发展,使其成为中心城区辐射两翼乡镇发 展的重要推动源。 “一带”:长江沿岸新兴产业经济带,以阳春坝工业功能 区、港口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新型

35、工业和现代物流业。 2、 “丰”字型轴线拓展 构建以县城为核心,长江沿岸与水红、宜泸、叙高公路 “一主三次”的“丰”字型发展轴线。 主轴线:以镇、桐梓镇、滥坝乡、怡乐镇、井口镇等 城镇组群为节点的长江经济带; 次轴线:沿宜泸公路,以江北水清四面山集镇群为节 点的农产品加工与商贸轴线;沿水红公路,以夕佳山底蓬 江南中部集镇群为节点的文化生态旅游轴线;沿叙高公路,以 红桥五矿江南南端集镇为节点矿产资源轴线。 3、空间开发战略 第 23 页 实施“中心提升、三群突破、两翼腾飞、协调发展”的空 间开发战略。 “中心”:县城,构成县域空间体系的核心,是辐射全县 的核心增长极;应着力提升城市辐射功能,迅速

36、形成极化效应。 “三群”:水清四面山集镇群、夕佳山底蓬江南 中部集镇群、红桥五矿江南南端集镇,构成县域空间开发 的二级轴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二级增长极。 “两翼”:宜泸与叙高公路两侧大面积区域,通过突破 “三群”发展,推动两翼腾飞。 三、经济功能区的空间分布 根据自然特性和经济适宜性,地域空间功能区可划分 为四大经济功能区: (一)长江沿岸综合经济区 以县城为核心,重点发展商贸、金融、信息、物流、教育、 文化旅游等城市现代服务业;城市郊区发展蔬菜、畜禽、水果 等副食品,花卉、观光农业等生态农业。以阳春坝工业功能区、 江北现代物流园区为重点,麻衣坝核电区、井口轻工园区、 至怡乐港口货运区为辅助的

37、沿江新兴产业经济区,重点发 展化工、轻工、生物等为主的新型工业和以航运港口为主现代 物流业。 (二)江南文化生态旅游区 第 24 页 以夕佳山镇、万里镇、大井镇、仁和乡、底蓬镇、蟠龙乡、 大妙乡、留耕镇、怡乐镇、镇为主体的区域,充分发挥自 然生态和文化底蕴优势,形成集观光、休闲、娱乐、特色餐饮、 购物服务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发展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基地, 特别是优质畜禽、竹笋基地,禁止发展污染类以及破坏生态环 境的产业。 (三)江北现代农业区 以桐梓、滥坝、水清、四面山、井口镇、铁清、迎安为主 体的区域,重点建设夏橙为主的甜橙、粮食、蔬菜基地和生猪、 黑山羊养殖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水清为核心,

38、推进农产 品流通中心的建设;建立以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的农业发 展区域。 (四)江南南端矿产原料经济区 以红桥矿、五为主体,开发硫、煤、石灰石等矿产资源, 加强矿区植被恢复,改变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实现该地区可 持续发展。 第三章 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精细化工业、现代物流业、旅游 业、食品加工业、特色农业等五大主导产业,搭建产业发展平 台,加速开放型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实现经济良性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 第 25 页 一、优化方向与目标 (一)优化方向 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产业结构优化 方向,突出重点、合理布局、集约循环、

39、递次推进,进一步强 化和提升主导产业, 加快主导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循 环经济,着力打造以精细化工、食品、竹加工为主导的先进制 造业,大力发展旅游、物流、社区服务、保险、信息等现代服 务业,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 (二)优化目标 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三次产 业比达 20:52:28,非公有制经济达到国民经济的 60%以上。 二、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一)主导产业。结合产业基础,着力发展精细化工业、 食品加工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现代物流业等六大主导产业。 1、精细化工业。重点发展以氯碱化工、硫化工、PVC 材料、 天然气化工为主体的精细化工。 2

40、、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长江岸线资源和深水港口优 势,大力发展长江货运物流业。重点加快以港口为轴心的区域 物流网络和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主体 。 3、食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果、酒、肉类、竹笋四大特色绿 色食品加工。 第 26 页 4、旅游业。着重发展“自然生态游、川南民俗游、名城文 化游”三大游;同时,大力发展竹、奇石、酒等旅游产品,完 善旅游交通网络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吃住行、游乐娱服务质 量。 5、特色农业。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前提下,着重发展甜橙、 竹(笋)和石峰七星椒、黄泥坝萝卜、怡乐大葱、留耕苦藠等 特色蔬菜;生猪、黑山羊等畜禽养殖、珍稀水产品养殖。 (二)支柱产业与产业集

41、群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集约化、循环式发展精细 化工、食品加工、竹加工三大支柱产业集聚链,提高产业融合 度。 精细化工产业链着力发展磷铵、硫酸、烧碱、二硫化 碳、PVC 等为主导的硫化工产业链与绿碱化工新材料产业链。 食品加工产业链突出发展粮食(酒、磕粉)产业链、 肉类(猪、羊)产业链、果品(果汁、果酒、橙花香精)产业 链、竹笋(笋罐头、笋片、笋丝、泡笋尖、五香笋干)产业链。 竹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以竹浆牛皮纸、竹胶合板、竹 装饰等为主体的竹包装(饰)业 ;以竹工艺为主体的竹旅游产 品;以竹制品为主体的家用产品。 三、功能区建设 第 27 页 (一)沿江新兴产业园区 1、阳春工业功能区。

42、园区规划建设规模 7 平方公里,重点 建设中国西部氯碱基地、川南竹类加工基地、川南食品生产基 地。 中国西部氯碱基地。集约化发展烧碱、PVC 材料、硫 化工,氯碱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 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产品品牌具有影响力,使氯碱成 为国内西部重要生产基地。 川南竹类加工基地。重点发展竹包装(饰)业、竹浆 生产、竹工艺产品、竹制品;同时,建立竹轻工(工艺)产品 研发中心,增强企业竹轻工(工艺)产品研发科技实力,使企 业拥有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先进技术,使成为川南 重要的竹轻工产品设计与创新中心。 川南绿色食品饮料业基地。重点加强果、酒、肉类、 竹笋四大特色绿色

43、食品加工基地建设,使成为川南城市群 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后勤基地。 2、江北物流园区。园区规划建设规模 5 平方公里,重点建 设江北物流港口区、物流中心、天原物流运作区,大力推广立 体仓库、托盘、货架、集装箱、机动工业车辆、自动拣选设备 等物流技术装备,实现物流技术装备配套化、机械化。 (二)夕佳山民俗文化园区 园区规划建设规模 4 平方公里,重点建设集体现川南民俗 第 28 页 民居风貌,融合竹工艺博物馆、奇石馆于一体的“夕佳山民俗 文化园区” ,促进自然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江北现代农业示范区 园区规划建设规模 3 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具有高科技含量 的包括品种繁育、无公害生产、速冻保

44、鲜的甜橙、蔬菜现代农 业示范区。 第二节 推进新型工业化,集约发展主导产业 加快传统产业高新技术改造力度,依托优势资源深度开发, 构建精细化工、竹产业、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基地,加 速发展新兴产业,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集约化实现规模化。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4%,到 20XX 年达到 23 亿元。 一、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做大做强优势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 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竹加工等优势产业和产品群的集约发展。 精细化工。以天原化工入住为契机,着力建设以氯碱化工、 硫化工、为主体的精细化工,重点新建 20 万吨 PVC、20 万吨烧 碱、24 万吨磷铵

45、、40 万吨硫酸、6 万吨二硫化碳。 食品饮料业。以故宫、华夏酒业、高精食品为龙头,充分 发挥“果、竹、畜、酒”等优势资源,规模发展白酒、果酒、 果汁、茶叶等绿色饮料,20XX 年分别达到 1 万吨、5 千吨、1 万吨和 700 吨生产规模;加快发展优质肉食品、竹类食品、水 第 29 页 果、磕粉、大头菜等绿色食品加工,创立一批有持久竞争力的 优质品牌产品。 竹包装(饰)业。新建 20 万吨/年竹浆生产线、10 吨/年 竹浆牛皮纸、2 万平方米/年竹胶合板。 硫铁矿。加大对现有硫铁矿企业重组,积极组建硫铁矿产 业集团,促进硫铁矿资源开发,力争 20XX 年全县硫铁矿生产规 模扩大 40 万吨,

46、为硫化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 能源。加强绵溪河小水电开发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 上开发小水电 3000 千瓦;加快清洁能源及生物能源开发,新建 一座天然气 CNG 配气站,沼气池 3 万口,全县沼气池总量 6 万 口,农户使用沼气率达到 50%,沼气普及率达 65%;推广省柴节 煤灶 10000 户;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力争 20XX 年达到 1000 户以上;年产 5 万吨 LZC20XX8 醇类聚合汽车环保燃料。 加快培育核电、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积极寻找开发 业主,加速推进兴福寺核电站前期可研工作,力争进入核电工程 初步设计阶段。依托果、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推进橙花香 精、竹叶绿素

47、、五倍子化工、生物质能等生物新兴产业发展。 利用天原化工,大力发展 PVC 发展新材料,同时,引进新技术, 推进现有橡胶企业的技术改造,生产新型塑胶产品。 二、推进重点工业功能区建设 按照各具特色、分工合理的要求,重点规划建设阳春工业 功能区、麻衣坝核电厂址保护区、矿产材料区、井口轻工区、 第 30 页 农产品加工区等一批的工业功能区,促进工业的区域重组和产 业整合。要特别加强天原化工新区的规划建设,提高规模效益 和产业聚集度,使其成为提升全县工业水平、外向型经济发展 的战略平台。要高度重视、高标准建设工业区公路、港口、水、 电、气、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为工业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三、承接外部

48、产业转移,推进企业集团化重组 承接外部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大中城市、东部发达地区 的劳动密集型以及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向具有劳动力价 格较低、软环境好的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制定承接外部产业 转移的优惠政策,为外部企业迁入提高技术创造宽松环境。同 时,以最优惠政策,促进城区污染化工企业向阳春坝工业园区 迁建,以改善城区环境质量。 推进企业集团化重组,走集约化发展之路。鼓励企业之间 的兼并与联合,推进企业重组。重点引进外部知名企业,对我 县规模较小、但又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经营基础的竹加工企业、 煤硫矿山企业、酿酒企业、商贸企业、餐饮服务业、房地产开 发企业、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等进行企业重组,促进我县企 业集团发展,集约化经营。力争 20XX 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达到 25 个,总产值 40 亿元,其中年税利上 1000 万元的企业达 到 5 个。 第三节 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