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主体性负面效应.docx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664168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哲学主体性负面效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哲学主体性负面效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哲学主体性负面效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哲学主体性负面效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论哲学主体性负面效应 特征码 RpybqqNOPKMEoFtmJxXZ 【提要】认识主体性是指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人们可从不 同角度对这种自觉能动性进行考察。本文从功能上看待认识主 体性及其负面效应。如果说认识主体性的积极作用就表现为认 识主体的各项功能的发挥的话,那么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就 表现为认识主体在发挥各项认识功能时带来的主观随意性。这 种负面效应归根到底于实践的不完善性,但认识主体性的负面 效应并不否定知识的客观性,知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认识 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而走向新的客观性的无限的过程。 【关 键 词】主观性/客观性/认识的主体性 【 正 文 】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

2、弊,认识的主体性也是如此。人们在发扬认 识的主体性去努力达到知识客观性的同时,却发现它也带来了 第 2 页 不少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也着知识的客观性。 认识的主体性之所以会带来负面效应,是因为认识的主体性本 身就包含着主观性这一环节,这样,当人们发扬认识主体性时, 其中的主观性也往往随之进入了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中,并由 此造成了知识客观性的相对性。 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造成了许多人的困惑。有些人认为,既 然认识的主体性会带来主观性,那么知识就再无客观性可言, 有些人则由于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而否定认识主体性本身, 进而视认识的主体性为大敌,认为既然要坚持知识的客观性原 则,就应当限制、少谈甚

3、至取消认识的主体性。因此,怎样看 待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 何在?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是否意味着知识客观性原则的破 产?所有这些都成为不可回避的。我们在此也做一些探讨。 一、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的表现 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表现在:人们在发挥主体的各方面认识 功能时,也有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主观性、武断性、片面性。 认识的主体性意味着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即认识是主体有 目的的能动创造的过程。但是,这一有目的的创造过程同时也 潜伏着脱离客观性原则的可能。如果这里的目的缺乏客观基础, 那么这样的目的就有可能把认识引向主观性的误区;另一方面, 认识是主体能动的创造过程,但

4、是如果这里的创造不是建立在 尊重客观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而是不切实际的凭空创造,那 第 3 页 么这样的创造也会使认识脱离客观性。具体地说,认识主体性 的负面效应即由此带来的主观随意性至少有以下表现: 第一,随意性选择。如果选择不是建立在对对象的全面理解、 对主客体关系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而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 爱好和愿望作出的,这样的选择就是随意性选择。其结果是或 者把错误的逻辑起点、思想材料引入认识过程,或者把不合适 的加以运用,由此造成认识的主观性。 第二,随意性约定。不考虑命题、原理等是否具有客观有效性, 不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而只根据权力等方面的需要便把这些 命题、原理等约定为真,这

5、样的约定便是随意性约定。 第三,随意性抽象。不是从对象的全面的客观的关系出发来抽 取出它们的必然本质和共同属性,而只是从主观因素出发,抽 取对象的偶然特征,这样的抽象就是随意性抽象。 第四,随意性综合。只看到事物、要素的个别共同点,不考虑 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便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如“把鞋刷子综合 在哺乳动物的统一体中” ,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第 81 页。 )这样的综合便是随意性综合。 第五,随意性建构。不使用可靠的思想材料,不运用具有客观 有效性的方法,想当然地建立各种认识上的结构,这样的建构 便是属于随意性建构。 总之,认识主体在发挥各项功能时,既有可能增强认识的客观 性,

6、也有可能导致认识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便是认识的主体 第 4 页 性在认识活动中的负面效应。 二、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 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同各种差异性密切相关。具体地说,认 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主要由下列三种差异性的不良影响造成: 第一,认识主体的差异性的不良影响。主体的自然差异性与造 成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是有关的,尽管它的作用十分有限和 十分间接。主体的自然差异包括遗传上的差异性、身体素质上 的差异性、年龄上的差异性、性别上的差异性和由地理环境造 成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虽不能直接造成认识的主观性,但它 们会造成人们在个性、气质上的差异,造成人们在理解力、想 象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7、从而 间接地影响人们看问题的方式, 并由此影响人们在看待特定问题时所能达到的客观性的程度。 主体在发挥各方面认识功能时,情绪、性格、思维速度等都会 影响当时发挥的效果,其中有的产生了积极作用,有的则间接 造成了负面效应。 第二,认识主体的差异性的不良影响。认识主体的社会差异性 更多地妨碍着人们达到认识上的一致性,因此它所造成的负面 效应比自然差异性造成的要大得多。而且,由于自然认识主体 间更多地掌握着共同的逻辑思维工具,因此认识主体的社会差 异性在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中造成的主观性比起自然科学来又要 大得多。由于人们所在的社会群体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所属 的民族和国家不同,所在的年代不同,所处的当

8、时当地的社会 第 5 页 环境不同,因此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这样当 他们作为认识主体发挥各方面认识功能时,也往往按照他们个 人的风格、方式、特点各行其是,按照各自的方式去创造,其 结果是把各种各样的主观随意性、武断性、片面性带入认识过 程。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以主观有效性代替客观有 效性,由此造成了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 第三,实践发展的差异性的不良影响。这是认识主体性的负面 效应产生的终极根源。实践发展的差异性不仅表现为横向的差 异性,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实践发展水平上的差 异,而且更重要的表现为实践发展的历史性,即以往的实践发 展水平较之现在的实践发展水平、

9、现在的实践发展水平较之未 来的实践发展水平,总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实践发展 的差异性造成不良影响也即是实践发展的相对不完善性。实践 发展的这种相对不完善性决定了人们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 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上去从事认识活动,因此认识主体性也只 能在有限的水平上加以发挥,总是带有不完善性。随着实践的 不断发展,这种不完善性会越来越小,认识会越来越客观,因 此相对于未来的发展阶段来说,现在的认识总是带有某种程度 的主观性,现有水平的认识主体性总是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 而这正是由现在的实践发展水平与未来的实践发展水平的差异 性决定的。 三、承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并不否定知识的客观性 第 6

10、 页 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意味着认识主体在发挥各方面功能时也 会把各种各样的主观性带入认识过程,那么这对于知识的客观 性有何影响?是否意味着人们再也不可能达到知识的客观性了 呢?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对于知识客观性的 达到确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就在于:它造成了知识客观性的 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表现在知识的客观性只能是相对于一定的 历史时期而言的。知识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客观化的过程。从 总体上看,我们现在说知识的客观性,只是相对于以往历史时 期和现在而言的,随着实践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将更加客 观化,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还是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如此, 因此知识客观性的这种纵向的相

11、对性在所有知识中都存在。知 识的客观性同事物的其他性质一样,也有程度上的强弱之分, 即知识的客观性也有自己量的规定性。否定这一点,会导致把 知识的客观性绝对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客观性有一个 不断发展的过程,例如波普就曾提出“逼真度”这一概念;皮 亚杰则认为:思维和存在的一致是一个过程, “客观性是作为一 种过程不是作为一种状态开始的;客观性是通过逐步接近而困 难地达到的” 。 (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第 92 页, 商务印书馆,1990 年版。 )罗蒂也认为,主观性向客观性转化 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尽管他们对客观性的理解存在各种偏差, 但他们看到知识的客观性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2、这一点还是 第 7 页 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的。 知识客观性的相对性并不否定知识客观性本身,正如事物存在 的相对性并不否定事物本身的存在一样。知识随着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 越来越深化。因此知识不断达到客观性,其客观性越来越强, 这一点是绝对的。 因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造成了知识客观性的相对性,这一 点不应看作是对知识客观性的否定。相反,正是由于认识主体 性的负面效应的存在,才提供了知识发展的必要性,开放了知 识客观性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使知识的发展能够在不断超越认 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的过程中走向新的客观性。因此知识的客 观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这

13、种统一是知识的客观性在发 展过程中的动态的统一。 四、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的消除 知识可以在不断超越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中走向新的客观性, 这说明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是可以消除的。消除认识主体性 的负面效应,还得靠认识主体性本身,即依靠认识主体性的正 确的、有效的发挥。认识的主体性虽然造成了负面效应,但认 识主体性积极的、正确的发挥又有能力不断地打破和消除这些 负面效应。不过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的消除是一个无限的过 程,因此它归根到底要依赖于实践的。实践前进一步,人的认 识能力也提高一步,认识主体 性的负面效应也有可能消除一步。 因此在消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这一任务上,我们既要看到 第 8

14、页 它的必然性又要看到它的阶段性,既要积极地发挥自觉能动性 又不能陷入盲目性。 通过发挥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来消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有许 多途径,其中包括: 第一,正确运用认识主体的各项认识功能,力避主观性、片面 性和盲目性。认识主体的选择功能、约定功能、抽象功能、组 织功能和建构功能等等都潜伏着陷入主观性的可能,因此,必 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的统一,把主体的各项认识功 能尽可能地建立在客观性的基础上,如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从 事客观的调查,运用客观的实践检验标准,进行客观的比较等 等。要达到客观性的要求,必须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如坚持分 析和综合的统一、抽象和具体的统一等等。 第二,掌握行

15、之有效的和思维方式。正确的方法对于自觉消除 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主体掌握的方法 数量上越多,质量上越可靠,看也越客观,认识主体性带来的 负面效应也越小。认识主体各项认识功能的发挥本身也要使用 各种方法,如选择材料要有选择的方法,进行综合要有综合的 方法,进行建构要有建构的方法,这些所用的方法是否可靠和 是否得当,对于是否造成负面效应及负面效应的大小有着重要。 认识主体使用的思维方式是否可靠,往往制约着认识是否客观。 使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只能得出主观性的认识,造成巨大 第 9 页 的负面效应。而先进的思维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些负面 效应。许多在上卓有建树的人,都得益于

16、先进的思维方式的运 用,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它们。系统论、信 息论、控制论的兴起,冲击着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证明并丰 富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为人们进一步消除认识主体 性的负面效应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第三,扩大认识交往。认识交往对于消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 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认识主体接受的背景知识中的错误成 分,以及错误的思维方式、方法等,是造成认识主体性的负面 效应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因素,往往可以在认识交往中得以消 除或更新,通过认识交往的不断进行,人们可以获得一大批新 见解、新方法、新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着内化在头脑中的认识 工具,形成看问题的新角度,使认识不断趋于客

17、观,尤其是在 知识迅猛发展的,随着知识产品更新换代的不断加速,知识化 和社会知识化步伐的日益加快,认识交往的意义也越来越大。 认识主体性造成的许多负面效应都必须通过认识交往才能消除。 在这种情况下,扩大认识交往就越来越成为消除认识主体性的 负面效应、达到知识客观性的必要条件和迫切要求。 综上所述,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就表现在主体在发挥各项认 识功能时,也把各种各样的主观性带入了认识过程。而认识中 的主观性与主体的差异性,尤其是主体的社会差异性有很大关 系。这些差异性的不良影响造成了知识的客观性和认识的主观 第 10 页 性的相伴而生。而知识的客观性的形成和认识的主观性即负面 效应的产生,其最终根源都在于实践。实践发展的差异性造成 的实践发展的不完善性,是认识的主观性即认识主体性的负面 效应的最终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