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公众演讲:全国特级教师韩军演讲摘录.docx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667860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演讲稿】公众演讲:全国特级教师韩军演讲摘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演讲稿】公众演讲:全国特级教师韩军演讲摘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演讲稿】公众演讲:全国特级教师韩军演讲摘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演讲稿】公众演讲:全国特级教师韩军演讲摘录.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公众演讲:全国特级教师韩军演讲摘录1 特征码 lGUYMSMfdUPLCKdqUSnk 语文之眼全国特级教师韩军演讲摘录 举三反一 大家对“举三反一”不是太了解,但对“举一反三”是比 较了解的。什么是“举一反三”呢?也就是我们讲一篇课文,比 如讲一篇春 ,讲完之后,就希望我们的孩子会写像春这 类文章的作文,会写春夏秋冬,这不就是“举一反三”了吗?学 了一篇背影 ,就以为我们的孩子能写像背影一样的文章, 写我的爸爸 我的妈妈这就叫“举一反三” 。 这个“举一反三”的思路,就是从小学到初中,甚至包括 高中语文教育的大思路。 按照这个思路,就必须抓牢这个“一” ,就这一篇课文进行 详细深

2、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什么要详细深人、全面系统呢?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反三” 。所以举“一”要讲细、 讲深、讲透、讲全,要求甚解,求深解。要做到这一点,我们 就需要花时间了。讲背影 ,一节课行么?一节课不行的,两 节课也不够,至少三节课吧。 小学的,我没有统计过,咱们算算中学的吧。中学,从初 一到高三,六年,我们能学多少文章呢?先看一个学期。一学期 第 2 页 最多学 30 篇,其实还学不了 30 篇。因为这 30 篇是分等级的, 有的是精讲的,有的是自学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老师只完成了 精讲的 18 篇文章。假设全国各地所有的小学、中学老师每学期 都教完 30 篇、每年都教完 60

3、 篇,6 年就是 360 篇。何为“举 一反三”?“举一反三”就是通过 360 个例子,让学生会读会写 远远超出 360 篇的语言。 我们的数学教学确实需要“举一反三” 。一道题,两节课讲 了 20 种解法,然后布置学生去做 50 道习题,一个半小时就完 成了,这就是举一反五十了。语文这样行吗?学了一篇背影 , 马上让孩子去写我的爸爸 我的奶奶 我的爷爷很 困难,吭哧吭哧一个半小时写五六百字。我看别说举一反三, 反一也很难! 其实,学语言与学数学正相反,应该是“举三反一” 。 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教学背影时,我曾经利用三节 课时间,让孩子学了 14 篇文章。怎么学呢?第一节课,精讲少 讲,剩下

4、两节课干嘛?自己看书。不看课本,我补充了与背影 类似的 14 篇文章,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讨论。结果呢,实验下 来,学生读得兴致勃勃,讨论得热热闹闹,从课上读到课下, 讨论到课下,欲罢不能,有的学生还为阅读过的所有文章都洋 洋洒洒写下了批语。 可见,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不是搞各种修修补 补的改革,而是要从根本上扭转思路:从“举一反三”调整到 第 3 页 “举三反一”上,把学生引入名家名作等语言精品的海洋,浸 润其中,长期熏陶,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慢慢提升上去。 关于背诵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特点是繁琐到无以复加的分析讲解。 我们能把一篇文章分析上几个课时,怎么就不能让学生利用这 个时间把文章

5、“吃”进肚子去呢?所谓“吃” ,就是背出它。巴 金能背出全部的古文观止 ,茅盾对红楼梦能够脱口而出, 这就是茅盾、巴金能够成为文豪的原因之一,没有古文观止 红楼梦垫底,他们的文字功夫不会达到这样炉火纯青的地 步。中小学语文教育不是培养作家,但是这种学语文的方法是 可以借鉴的啊。你问问巴金、茅盾,你们的语文老师是谁呀?都 不知道了,他们的老师就是书,就是经典,就是诵书、背书。 学语言有相通的地方,我们来看一个学生学习英语的例子。 有一个中学生,很少听英语老师上课,这是得到老师允许的, 因为他自己无论是上课、下课,无论放学、吃饭,都是录音机 不离身,一直在听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有时候一边听一边 默写

6、,有时候一边听一边跟着录音大声朗读。听多了,写多了, 两百多篇短文都烂熟于心了,高考前他扎扎实实做了四五十套 模拟试卷,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北大。到了北大,他继续背新 概念英语第三册、第四册,最后以极高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 的大学。到了美国,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作文,他写了一篇非常 第 4 页 精彩的文章,美国老师一看,说你是从哪里抄来的呀?这个孩子 没有直接回答老师的疑问,而是说:“我背过了新概念英语 二、三、四册的全部文章。老师你点吧,你点哪儿,我背哪儿。 ”结果老师无论点那篇文章,这个孩子都能倒背如流。美国老 师不禁惊呼:“背诵竟有这样大的功效!” 毛泽东说,学语言本无捷径可走,非下苦功不可。这个

7、苦 功就是指的背诵。邓小平对他女儿毛毛说,学语言没有别的法 儿,就一个字, “背”! 学语文有聪明法子吗?有。但无论什么样的聪明法子,都必 须有丰富的积累作基础。没有词汇的积累,没有语言的积累, 没有经典诵读的积累,你无论用多么巧妙的方法,孩子的语文 根基还是无法打牢固。 在座的各位,不但是老师,还同时是母亲、父亲,或者将 要成儿母亲、父亲,那么大家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好语文。 我是过来人,一个学语文、教语文的过来人,一个教孩子学语 文的父亲,我把自己的全部的经验和教训在这里整合起 起来奉献给大家:要想你的孩子学好语文,请牢牢抓住“一二 三” ,即 100 篇古文背过、20 篇现代文背过、3

8、00 首古诗背过。 第 5 页 有了这“一二三” ,再加上一些必要的应试训练,加上一些扎实 的读写训练,无论什么样的考试,孩子都不会差到哪儿去。而 且,不仅仅是考试,更重要的是这个“一二三”能够影响孩子 一生的语文修养。 山东有个李希贵(现在已经调到北京工作),他在一所乡镇 中学做校长时,有一个班的语文老师突然调走了,那时的乡镇 中学留不住老师啊,大家都千方百计地想走,老师奇缺,这个 班就没有人教语文了,到教育局去要老师,教育局也没有办法 马上派人过来。怎么办?李希贵大胆决定:没有语文老师,语文 课照样上,孩子们自己读教材;读完教材,就扩展阅读;作业按 时写,同学们互批互改;作文照样写,也是互

9、批互改。结果怎么 样?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样的语文课,无论原先成绩好还是差,现 在都愿意读书了,因为没有人逼他,是他们自己在阅读。半年 下来,期末考试,这个没有语文老师的班级,语文成绩反倒大 大超出了平行班!这说明了什么:语文素养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是孩子们读出来的。 语文之眼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永不过时。 推行新课改了,没有人敢说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 了,因为不符合人文性工具性结合的要求啦!语文教育要强调人 文性是谁提出来的?是我早在课改前提出来的。可我看语文课上 第 6 页 的“语言文字训练”永不过时。 有几位研究生,都曾当过老师,现在又专门研究语文教学 法,应该是既有实践,又

10、有理论。我去给他们上课,我提供了 一段文字(出示林语堂论趣片断:记得那时笔记有一段,说 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 来,或往北,或往南,颇为热闹。) 我问他们:“你打算怎么教学生这一段?” 几位研究生分别执教了这一段。怎么上呢?下面这个片断最 典型,基本代表了他们的教学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段文字。他写的人物是谁? 生:乾隆。(师板书:人物) 师:写乾隆什么事情? 生:游江南。(板书:事件) 师:什么时间? 生:有一天。(板书:时间) 师:什么地点啊? 生:在高处,在江南。(板书:地点) 我一看黑板: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几个要素齐全了。 我就问你讲这干嘛?假

11、如你不讲,孩子能看懂吗?他们回答:能 看懂,没发现生字。既然孩子都能看懂,何必再讲呢!那应该怎 么讲?我就教了一遍给他们看。我把林语堂的这段文字重新改写 一遍: 第 7 页 曾经记得在哪里看过一个笔记,那笔记里面有一段,说乾 隆皇帝到江南浏览,有一天他登到高处观看沧海,看见海面上 有几百条船舶,张开船帆来来往往,有的往北,有的往南,颇 为热闹。 我问:“孩子们看,韩老师写的这一段,怎么样?” 学生说:“韩老师写的差不多吧,嗯,挺好!” 注意,我是在学生感觉不到的地方切人。这就是一个语文 老师应该下功夫的,讲学生忽视的、忽略的,讲学生麻木的。 哪里麻木啊?林语堂的这段文字美在哪里,妙在哪里,学生

12、感觉 不到。在座的老师能感觉到这段文字的美妙吗?假如你感觉不到 美妙,你就是缺乏一种语文的慧眼。 我对学生说:大家再打开课文对照一下,看看是我写得好, 还是林语堂写得好?哎哟,这下发现了,林语堂写的比韩老师写 得好啊。你说说怎么好?韩老师,人家“记得那时笔记有一段” , 9 个字,你写了 21 个字:“曾经记得在哪里看过一个笔记,那 笔记里面有一段。 ”太啰嗦啊! 各位老师,明白了吗?我用我的啰嗦来显示原文的简洁。这 就是语文老师应该下功夫的地方。接着讲 生:韩老师的文字太“水”了,林语堂的文字简洁。 师:向谁学习啊? 生:向林语堂学习。 师:韩老师的作文“水” ,你们的作文呢? 第 8 页

13、生:我们的作文比你还“水” 。 师:是啊,既然“水” ,就要学会锤炼文字,过会儿删删自 己的作文。继续往下看。 生:人家说:“乾隆游江南”加上一个“说”才 6 个字, 韩老师你写的什么“说乾隆皇帝到江南浏览” ,你用了十来个字。 师:哪个应该删? 生:乾隆后面不必加“皇帝” ,谁不知道乾隆是皇帝啊? “游江南”多自在, “游” “江南”中国话就这样,谓语在,宾 语在,很大气,很朴素。韩老师你有点像英语,还“到江南浏 览” ,还“to”江南浏览。你受英语的影响太深。 师:看看报纸去。不仅韩老师这样写,很多比韩老师更高 级的知识分子写得也这么“水” ,这么洋化,没有中国文字的味 道,不自然,不自在。 生:“登高观海” ,韩老师,你写成了“登到高处观看沧海” ,韩老师你想赚稿费啊? 这就是在当讲的 第 9 页 地方讲,在孩子麻木的地方讲,培养孩子的语文眼光。不要动 不动就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什么论据、论证、方法关 键要抓精髓。假如这段文字很简练,你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发 现简练。如果你只发现人物、时间、地点,我不得不说一句话: 请你先来培养自己的“语文眼” ,首先学会用一双慧眼看文字的 表达、文字的风采,然后你才能教好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致辞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