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word版)历史地理学期末试题总结这两部分记录了古代对远方的地理知识,内容带有许多怪异和迷信的传说。西方学者也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古的旅行指南 ”。6、汉书地理志 :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第一篇历史地理著作,记述对象不限于西汉,而是考诗书,推表山川,上缀禹贡、春秋,下及战国、秦汉。7、制图六体:裴秀 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创立了“制图六体 ”: “分率 ”(比例尺)、“准望 ”(方位)、 “道里 ”(实际距离里数) 、 “高下 ”(因地形高下而道里有了远近) 、 “方邪 ” 和“迂直 ”(因道路的斜正曲直而道里有了参差)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8、唐宋以来,中国有哪些
2、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 舆地广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大元一统志圣朝混一方舆胜览9、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是什么?历史地理学的性质第一从属于地理学的观点历史阶段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卫生变迁及其规律, 这个地理环境即指自然地理环境, 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 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地理学的范畴,但就研究所依据的资料和方法而言,又具有历史学的属性。所以有人说它是“它是在两个母体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学科”。第二历史学分支学科的观点历史上, 地理著作一般都归入史部, 沿革地理自然地属于历史阶段学, 所以以前的学者将其作为治史的四把钥匙之一。第三种边缘论
3、或综合论观点早在六十年代的时候, 黄盛璋就提出了叶理是边缘学科的观点。近年来, 有年青的学者们则提出了历史地理是利用历史学的方法而非历史、 利用地理学方法而非地理, 它是一门关于有史以来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兼包并蓄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类。历史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由人类经济活动而导致的自然地理的变化。如气候的改变,植被的变迁,河道的迁徙,湖泊的涨缩,海岸的推移等。因为这些变化依旧是照自然规律进行的, 所以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其它有些不是因人的活动而发生的自然地理方面的变化,如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水文要素的变动,河道河口的变迁等,本
4、属于地貌学的研究课题, 但如果这些变化在人类历史时期发生比较显著的差异和影响,也属于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任务。历史人文地理,包括: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居民地理;历史区域地理,历史社会地理、历史商业地理、历史农业地理等10、在历史气候的研究中主要的贡献者是竺可桢,1972 年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奠基作品。11、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的变迁表现明显如:貘和象都是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现代的象目前在我国只能自然生存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亚洲现代的貘, 更局限于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这些喜暖的古动物遗骸,指示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湿润,山东龙山文
5、化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竹节。现代竹类大面积的生长大体上已不超过长江流域。竺可桢据此假设五千年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了1 3纬度,从而证实当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1 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 5唐代在河南设立过管理竹子的机构,宋代撤销, 元代又重新设置。反映了气候冷暖的变化。隋、唐到北宋初期,我国气候又进入温暖期,两宋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向寒冷期,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进入温暖期。12、中国近5000 年来气候变迁的总的趋势是?从我国温暖和寒冷气候交替变迁情况来看,历史时期气候波动总的趋势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从生物分布的变化上可以反映出这个趋势。
6、一、 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即距今8000 年至 5000 年左右的温暖期,为冰后期的最适期。二、约公元前3000 公元前 1100 年的温暖时期三、公元前1100 年 公元前 8 世纪中叶的西周时期,气温有所下降,是中国我国气候在长达几百年的第一温暖期之后,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四、春秋、战国、 秦、西汉时期 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初,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气温比现在要高1.5左右。五、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 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气温比现在要低1 2左右。六、从公元600 年到 1000 年的隋、 唐到北宋初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气
7、温比现在要高1左右。七、从公元1000 年到 12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向第三个寒冷期。八、从公元120年到 1300 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四个温暖期。九、从公元1400 年 1900 年的寒冷时期十、公元1900 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第一在时间上,大致以四十年代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 到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 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在这个时期, 气温总的趋势是升高的。第二是在地区上,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比中、 低纬地区明显)】13、中国近5000年来气温变化曲线图(如12 题所述)14、人口南迁、北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哪
8、里温暖去哪里,你们滴明白?比如吧气候寒冷了吧农业就会受影响, 中国是农业国吧,农业受影响了吧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接着就会引起社会动荡,社会动荡了吧就会形成大迁移啊大位移啊大战乱啊啊,所以请自行组织语言回答此问题)15、中国植被变迁趋势及原因变迁趋势:(一)在地带性总体格局不变的条件下,植被呈现不同程度的地域性变化。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历史时期植被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十分明显, 即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际, 呈现森林 草原 荒漠依次过渡的景观, 从北至南, 森林依次演变为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二)在历史时期发展过程中各地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 特别是人为活动的影响,
9、 其植被类型也随着不断发展和变迁。总的趋势是栽培植被的不断扩展和天然植被的逐渐缩小。(三)生物分布界线的推移, 历史时期以来,我国气候曾经发生过多次波动, 随之气候位置也出现相应的南北摆动, 这必然会影响到动植物分布界线和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原因和影响: 历史时期我国森林颁布的变迁是巨大的,森林变迁的原因与自然条件,与气候条件关系特别密切。同时,在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对森林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历代大兴土木、 军事行动、森林利用中的滥砍滥伐、农业开发中的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等对历史时期森林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变迁不是直线式的,而是经过多次反复的。16、进入历史时期(约6000、
10、7000 年来)我国现有植被带已经基本形成,即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的寒冷针叶林带,东北温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带,辽东以南、 秦岭和淮河以北的温暖带落叶阔叶林带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秦岭淮河以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带, 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季雨林、雨林带, 南海诸岛常绿矮林和灌丛带。在这些林带的西北为草原、荒漠地区。以后由于气候变化,植被群落和植被分布均有一定变化, 但总的来看,历史时期的变化幅度相对于地质时期并不是很大。17、唐北宋时期黄河流域仍为中华文明的中心之地。经济开发的强度加大,林地多被垦殖变为农田,而对森林的采伐规模也在增大,关中平原地区已经没有什么森林,洛阳则
11、一点也没有,但关中平原和洛阳地区、泌阳盆地还有许多竹林。18、植被变化的主要趋势:垦地、自然农田扩大,自然植被缩小。(从植被类型的变迁看: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不断缩减。从栽培植被的扩展来看: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19、黄土高原植被的变化自然地理的特征是什么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气候温暖干燥、变化剧烈河流水少沙多,暴涨暴落环境敏感脆弱,易受破坏20、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黄河流域的土壤、气候及黄河河道的坡度,是造成其下游经常决徙和改道的自然因素。历史上人类不合理的垦殖、樵采以及其他的活动。影响:首先,黄河的决口和泛滥,在北至津沽南达江淮的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广大
12、范围内,曾制造了无数次田园、城镇和人口被吞噬的惨剧。其次,黄河决口还带来严重的沙灾。由于每次决口都将大量的泥沙沉积于土地上, 水退沙留, 以至沙岗遍地。黄河的不断决口和改道,还破坏了黄淮平原上原有的水系面貌。21、黄河河探索的几种观点:先秦的“河出昆仑” 尚书 禹贡最早就有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山经 说:“昆仑之丘,河水出焉”。汉代的“伏流重”臆说晋、唐时期对青海河地区的初步认识元、明、清三代对河地区的考察与成就建国后对河的考察及其再认识,确认了黄河上的两湖应为“西扎东鄂”。22、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693 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26 次。清初
13、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后咸丰五年(1855 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 ”。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23、黄河变迁的特点总的趋势是决口改道越来越频繁。除第一、二两次大徙后,长达数百年间,决徙次数甚少,有一个较长的稳定时期外,庆历、明昌改道后,连三十年固定的河道都没有出现过,弘治改道后,入淮之水仍数股并存,流程紊乱,主流也时有变更。黄河改道以下游为主,但上、中游也有改道。上游主要发生于河套平原的后套地方。24、明末,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金沙江实际考察后, 写了溯江纪(一名江考),纠正了 “江于岷 ”的错
14、误认识。指出发于犁牛石的金沙江才是长江正。25、云梦与云梦泽“云梦 ”一词从广义说,它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范围广阔的春秋、 战国时期楚王的狩猎区, 而 “云梦泽 ”则是其中局限于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26、洞庭湖的变化 (新石器时代洞庭湖地区仍是河网切割的平原景观, 至东晋南朝时期开始,洞庭湖开始沉降扩展。从 3 世纪开始,由于荆江三角洲的扩展和云梦泽萎缩, 出现景口、 沦口两股长江水进入洞庭平原, 使沼泽平原逐渐演变为汪洋浩瀚的大湖。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洞庭湖开始淤塞萎缩。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湖区大量被壅塞成陆,洞庭湖逐渐被切割成为一些
15、大小不等的湖沼,除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外,其他湖沼多较小。)27、云梦泽的演变 (从全新世开始到先秦时期,由于长江与汉水所挟带的泥沙长期填充的结果,原始面貌已经大为改观。云梦泽已演变成平原 沼泽形态的地貌景观。这就是子虚赋中所说的 “平原广泽 ”。西汉时期,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江和汉江两内陆三角洲联为一体。扬水两岸的云梦泽区逐渐淤填分割成路白、东赤、船官、女观等湖,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华容附近。魏晋南朝时期, 江汉陆上三角洲和云梦泽变化较大。由于江汉地区新构造运动有着自北向南倾斜的趋向,荆江东岸分流夏、 涌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东南方伸展。随着云梦泽主体向东南部的推移,形成 “首尾七百里
16、的夏州。唐、宋时,随着江汉内陆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 日渐浅平的云梦泽主体, 已大多填淤成陆。唐宋志书已不见大浐湖的记载。北宋初期, 在今监利县东北六十里设置玉沙县, 管理和开垦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 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基本上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已为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 。明、清两代,由于荆江北岸穴口大多堵塞,荆江泥沙改向南岸排泄,江汉平原又开始出现了众多的湖泊群。原已消失的太白湖,明末清初已成为周围二百余里的浅水湖泊。清乾隆年间改称赤野湖,周围还有六十多公里。清末光绪年间, 已因泥沙的长期淤填被分割成若干较小的湖沼。与太白湖淤浅消失的同时,明嘉靖年间, 在今洪湖县境开始有洪湖的出现,清末光绪
17、年间却已扩大成为周围二百里的大湖)28、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一个现代名称,除非疆域非常狭小,任何国家都要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将国土划分为有层级的区域,这一过程叫作行政区划,这些区域就是行政区域,简称行政区或政区。政区由国家立法创置或撤废,具有可变性的特点。政区还有承继性、延续性的特点,中国的政区是历史时期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行政区划的出现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的行政管理关系,这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中央与地方不存在行政关系,则无行政区划可言。克服两种误解:一是认为一个国家就一个行政区;二是认为中国从夏代起就出现了行政区划。29、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层
18、级(层级是行政区划中的核心要素)幅员(层级多,每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层级少,管理幅度就大)边界(两个政区间的界线。是人为划定的。政府根据管理需要随时加以调整)形状地理区位30、禹贡的政治地理思维九州(以名山大川为标志,划分天下为九个区域,取名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五服制(以王都五百里为甸服,而后每隔五百里往外增加一个支,形成了甸、侯、宾、要、荒五服的圈层结构)九州制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九州的分布是南三北六,表明了一方面是北方比南方开发程度较高, 另外是北方的政治单位比南方多。九州虽然是政治区域,但不能说是行政区划,因为周天子与诸侯只是一种政治关系,而没有行政统辖关系。五服制
19、所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理想关系,而九州制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如何进行政治分区以实现管理的实际体制,或者说是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的一种地理体现。秦汉以后,这两种结构就成为政治地理格局的两种基本形态,一直到近代。31、侨州郡县:永嘉乱后,晋室渡江南迁,暂处建康,中原人民大部分渡淮南迁,也有一小部分迁往辽东和河西地区。当地政府为了招抚流亡,安置世家大姓, 即就地按原来籍贯的州郡县名设置政区,给予不纳税的待遇,称为侨置郡县。侨置郡县多集中于两点三线:即长江中游的荆州和下游的扬州。三线是今汉中至成都、重庆;襄阳至江陵、武昌;当涂、扬州、镇江至常州。32、土断,即以土地为断,令北方流亡的士
20、民,就所居地作为土著,与南方土著同等待遇,东晋成帝咸和年间至陈天嘉元年( 360 年)共实行九次土断。土地断后流民和土著的差别逐渐消失,许多侨郡县被省并。33、投下军州:就是贵族、功臣将战争时俘获掠夺的人口,作为他们的私奴所建立的州县,这样的州大概有 30 余个。34、唐时府不分等,州则根据地位轻重,辖境大小、经济开发程度、人口多寡等条件,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县也有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等八等。35、论述循环中国行政区划的二三级制的郡县的设置始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郡县制已初具雏形,为秦的郡县制奠定了基础。汉代为了对日益增多的郡加强管理开始设立监察区。最初监
21、察区只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与郡并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州设刺史或州牧,也不是常设官。西汉末年,这种状况才有所变化,州的地位上升。在地方普遍 立郡 两 制,由于 初分封王国,在王国下又 有郡 ,便形成三 制。后期,州逐 成 一 行政区划,便形成州、郡、 三 制。魏晋南北朝 期, 的来看主要是 行州郡 三 制,但因分裂割据, 朝代更替 繁,地方行政制度和行政区划 化无常。晋开始 行“土断”,将 置州、郡、 并入土 。种行政区划的 和混乱状况一直延 到了南北朝 期。隋文帝 改州、郡、 三 制 州、 两 制, 除了郡,但后来郡与州的名称不断替 。唐代在行政区划上一个重要的改 是 立道。唐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
22、州 制。 安史叛乱,唐在全国遍 方 ,任命一批管 、管民的 度使。乱爆 初,全国已 置了44个方 。等 乱平息后, 些 区划就保留下来, 度使与道已融 一体, 凡 置 度使、 察使的地方,皆称 “道 ”。道已成 州(府)之上的行政、 事区域,地方制度又从唐前期的虚三 三 了。五代多 行州 二 制。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 立路, 上最初是一种 政收 区。后来路 上成 了一 行政区划,宋代便出 路、州、 三 制。(宋代地方行政区仍 行州 制,其特色是州一 行政区相 更复 ) 代 行道、府、 、三 制,但 保留部落、 下 州等制。元代推行行省制。元代行省下 行路、府、州、 四 制, 但在 运行中互有交
23、叉,十分复 。明代承元制,改行中 省 布政使司。清代上承元明之制, 行省、府、 三 制。民国前期一般 行省、道、 三 制。秦到民国初, 中国的政区 迁的三个 段:一是秦 魏晋南北朝 期,行政两 制 成三 制; 二是隋唐五代宋 金 期,重复了由两 制 成三 制的循;三是元明清 期及民国前期,从多 制逐步 化到三 制,以至短 的二 制。在近 20 年的 期内,中国行政区划出 郡 代、道路 代、行省 代三个 段,分 体 了秦到南北朝的郡 二 制、唐宋 期的道(路)州 三 制、元明清以来的省州(府、路) 三 制。上第一 段后期,作 察区的州已 有一 行政区的作用,仍三 制。史 期中国行政区划 化呈 由高降低和由虚入 两个 律。(基本内容如上 自行 言)36、二 制三 制混合各有哪些朝代采取 上 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