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资发200361 号文件附件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二 00 三年四月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调查目的与任务 为了统一全国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技术标准,规范调查范围、内容、程序、 方法、深度和成果等技术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四条、中华人 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等制定本规定。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 简称二类调查 ) 是以国有林业局 (场) 、自然保护区、森林 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 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其主要任务是查清森林、林地和林
2、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 析与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利用意见。调查成 果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进行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 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第二条 调查范围与内容一、调查范围 森林经营单位应调查该单位所有和经营管理的土地;县级行政单位应调查县级行 政范围内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二、调查内容( 一 ) 调查基本内容包括:1. 核对森林经营单位的境界线, 并在经营管理范围内进
3、行或调整 (复查)经营区划;2. 调查各类林地的面积; 3.调查各类森林、林木蓄积; 4. 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 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 5. 调查森林经营条件、前期主要经营措施与经营成效。( 二 ) 下列调查内容以及调查的详细程度,应依据森林资源特点、经营目标和调查目的以及以往资源调查成果的可利用程度,由调查会议具体确定:1. 森林生长量和消耗量调查;2. 森林土壤调查;3. 森林更新调查;4. 森林病虫害调查;5. 森林火灾调查;6. 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7. 生物量调查;8. 湿地资源调查;9. 荒漠化土地资源调查;10. 森林景观资源调查;11. 森林生态因子调查;12. 森林多
4、种效益计量与评价调查;13. 林业经济与森林经营情况调查;14. 提出森林经营、保护和利用建议;15. 其它专项调查。第三条 调查会议制度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行调查会议制度。二、调查前,开展规划设计调查的经营单位由该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主持,县级 行政单位由上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县级人民政府共同主持召开第一次调查会议, 召集政府有关部门、经营单位、调查承担单位,以及与当地森林开发、经营、利用关 系密切的单位参加。组织、协调、确定规划设计调查的重大事项,落实调查经费,讨 论、审定调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明确调查工作中各部门、各单位的任务和责任。三、调查结束后,经营单位的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由该
5、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主持, 县级行政单位调查成果由上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县级人民政府共同主持,召开由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参加的第二次调查会议,对调查成果进行审核。调查成果经审核通 过后,按规定程序上报、批准后方可使用。第四条各省(区、市 ) 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 12 月份将本省 ( 区、市)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基本情况进行汇总, 上报国务 院林业主管部门 。第五条 调查间隔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间隔期一般为 10 年。在间隔期内可根据需要重新调查或进 行补充调查。第六条 调查承担单位资质 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必须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对非持证单位完成的调查成果,森林资
6、源管理部门不予承认。二、对林地面积在10万hvm以上,或者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基地 1万hva以上的单位,需委托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三、其它单位的调查应由具有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七条 采用本规定之外的调查新技术、新方法时,调查承担单位应事先提出实施细则 (或实施方案 ),并向所在省 (区、市 )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批并报送国务 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在调查中应用。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调查的成果应符合 本技术规定。第八条 跨行政区域和经营范围的各项林业工程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应参 照本规定执行。各省 ( 区、市 ) 可在本规定基础上,
7、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技术 规定(实施细则 ),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第二章技术标准第九条地类一、分类系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土地类型分为林地和非林地两大地类。其中,林地划分 为8个地类,见表1。林地分类系统表表1序号一级二级三级1有林地乔木林纯林 混交林红树林竹林2疏林地3灌木林地国豕特别规疋灌木林其它灌木林4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圭寸育未成林地5苗圃地6采伐迹地无立木林地火烧迹地其它无立木林地7宜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它宜林地8辅助生产林地、技术标准(一)林地1. 有林地: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有E闭度0.20以上、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 包括乔木林、红树林和
8、竹林。(1)乔木林: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其中,乔 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w 4m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10m以上;当林带的 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w 8m时按片林调 查。乔木林分为纯林和混交林: 纯林 : 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 占总蓄积量 (株数) 的 65%以上的乔木林地。 混交林:任何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 量(株数)不到 65%的乔木林地。(2)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海潮能够达到的河流入海口, 附着 有红树科植物和其它在形态上和生态上
9、具有相似群落特性科属植物的林地。(3)竹林:附着有胸径2cm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2. 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0.067人卅、郁闭度在0.10-0.19之间 的林地。3. 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 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 2行以上且行距w 2m当林带的缺 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w 4m时按片状 灌木林调查。(1)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 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参加森林覆盖率计算灌木林的有关 规定执行
10、2)其它灌木林: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4. 未成林造林地(1)人工造林未成林地: 人工造林 ( 包括植苗、 穴播或条播、 分殖造林 ) 和飞播造林 ( 包括模拟飞播 ) 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分布均匀,尚未郁闭 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人工造林当年造林成活率 85%以上或保存率80%(年均等降水量线400mn以下地 区当年造林成活率为 70%或保存率为 65%)以上; 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hm2以上, 且分布均匀。(2) 封育未成林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尚未郁闭
11、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表2单位:年营造方式400mm年降水量以上地区400mm年降水量以下地区南方北方乔木灌木乔木灌木乔木灌木封山育林5-83-65-10(4-68-15丁5-8飞播造林5-74-75-85-77-105-7人工 造林直播3-82-64-83-64-10:4-8植苗、分殖2-52-42-62-53-83-6注:1慢生树种取上限,速生树种取下限;2、大苗造林、工业原料用材林由各省(区、市)自行规定;3、青藏高原参照北方地区。5. 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 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6. 无
12、立木林地(1) 采伐迹地:采伐后保留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 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 中等等级的林地。(2) 火烧迹地:火灾后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 中等等级的林地。(3) 其它无立木林地 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的林地; 造林更新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 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等需要 保留的土地。7. 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1) 宜林荒山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 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荒
13、 ( 海) 滩、荒沟、荒地等。(2)宜林沙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造 林可以成活,规划为林地的固定或流动沙地 ( 丘) 、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等。(3)其它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地的其它土地。8. 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和其它有林地 权属证明的土地,包括: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集材道、运材道;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设施用地; 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
14、二) 非林地 指林地以外的农地、水域、未利用地及其它用地。第十条 森林( 林地)类别 按照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森林资源分为生态公益林 (地)和商品林(地)二个类别。( 一) 生态公益林 ( 地) :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种质资 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 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1. 生态公益林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 ( 地) 和地方公益林 (地)。(1)国家公益林 ( 地) :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 并经国务院林业主 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国家公益林划分标准执行 林策发 20018
15、8 号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 (暂行) 。(2)地方公益林 (地):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划定, 并经 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2. 生态公益林按保护等级划分为特殊、重点和一般三个等级,划分标准执行 7GB/T18337.2-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国家公益林 (地)按照生态区位 差异一般分为特殊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地),地方公益林(地)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 为重点和一般生态公益林(地)。(二)商品林(地):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 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第十一条林
16、种一、分类系统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分为五个林种、二十三个亚林种,分类系统见表3。林种分类系统表表3森林类别林种亚林种一、 生态公益林(地)(一)防护林11.水源涵养林12.水土保持林13.防风固沙林14.农田牧场防护林15.护岸林16.护路林17.其它防护林(二)特种用途林21.国防林22.实验林23.母树林24.环境保护林25.风景林26.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27.自然保护区林二、商品林(地)(三)用材林31.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32.速生丰产用材林33. 一般用材林(四)新炭林41.薪炭林(五)经济林51.果树林52.食用原料林53.林化工业原料林54.药用林55.
17、其它经济林二、技术标准1. 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 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有下列条 件之一者,可划为水源涵养林:流程在500km以上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主流与一级、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 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流程在500km以下的河流,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 响,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大中型水库与湖泊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m以内,小型水库与湖泊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 250m以内;雪线以下500m和冰川
18、外围2km以内;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2. 水土保持林: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 力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土保持林:东北地区 (包括内蒙古东部 )坡度在 25度以上, 华北、 西南、西北等地区坡度在35度以上,华东、中南地区坡度在 45度以上,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 因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 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塬面,侵蚀沟、石质山区沟坡、地质结构疏松等易 发生泥石流地段的;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3. 防风固沙林:以降低风速、防
19、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护耕地、果园、 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者,可以划为防风固沙林:强度风蚀地区,常见流动、半流动沙地(丘、垄)或风蚀残丘地段的;与沙地交界250m以内和沙漠地区距绿洲100m以外的;海岸基质类型为沙质、泥质地区,顺台风盛行登陆方向离固定海岸线1000 m范围内,其它方向200m范围内的;珊瑚岛常绿林;(5) 其它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94. 农田牧场防护林:以保护农田、牧场减免自然灾害,改善自然环境,保障农、 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农 田牧场防护林:
20、1) 农田、草牧场境界外100m范围内,与沙质地区接壤250-500 m范围内的;(2) 为防止、减轻自然灾害在田间、草牧场、阶地、低丘、岗地等处设置的林带、 林网、片林。5. 护岸林:以防止河岸、湖岸、海岸冲刷崩塌、固定河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 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岸林:(1) 主要河流两岸各200m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各50m范围内的,包括河床中的雁翅 林;(2) 堤岸、干渠两侧各10m范围内的;(3) 红树林或海岸50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6. 护路林:以保护铁路、公路免受风、沙、水、雪侵害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 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路林
21、1) 林区、山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 (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 )的山坡或 平坦地区各200m以内,非林区、丘岗、平地和沙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 (设有 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各50m以内;(2) 林区、山区、沙区的省、县级道路和支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各50m以内,其它地区1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7. 其它防护林:以防火、防雪、防雾、防烟、护鱼等其它防护作用为主要目的的 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二)特种用途林:以保存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于国防、森林旅游和科 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1) 国防林:以掩护军事设施和用作军事屏
22、障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国防林: 边境地区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其宽度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划定; 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军事设施周围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科研试验林、教学实习林、科普教育林、定位观测林等。(3) 母树林:以培育优良种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包括母树林、种 子园、子代测定林、采穗圃、采根圃、树木园、种质资源和基因保存林等。(4) 环境保护林:以净化空气、防止污染、降低噪音、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有林 地,包括城市及城郊结合部、工矿企业内、居民区与村镇绿化区的森林、林木、灌木 林。(5) 风景林: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美化环境为主要目的,分
23、布在风景名胜区、森 林公园、度假区、滑雪场、狩猎场、城市公园、乡村公园及游览场所内的森林、林木 和灌木林。(6)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位于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 包括自然与文化遗产地、 历史与革命遗址地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以及纪念林、文化林、古树名木等。(7) 自然保护区林: 各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小区内以保护和恢复典型生态系统 和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或原生地,或者保存和重建自然遗产与自然景观为 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三 )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或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1. 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以生产纸浆材及特殊工业用木质原料为主要目的, 按照工程
24、项目管理,采取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2. 速生丰产用材林:通过使用良种壮苗和实施集约经营,缩短培育周期,获取最 佳经济效益,森林生长指标达到相应树种速生丰产林国家 ( 行业)标准的森林。3. 一般用材林:其它以生产木材和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产热能燃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五)经济林: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他副特产品为主要 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1. 果品林:以生产各种干、鲜果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2. 食用原料林:以生产食用油料、饮料、调料、香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 和灌木林。3. 林化工
25、业原料林:以生产树脂、橡胶、木栓、单柠等非木质林产化工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114. 药用林:以生产药材、药用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5. 其它经济林:以生产其它林副、特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三、林种优先级 当某地块同时满足一个以上林种划分条件时,应根据先生态公益林、后商品林的 原则区划。商品林按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公益林按以下优先顺序确定: 国防林、自然保护区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树林、 实验林、护岸林、护路林、防火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 场防护林。第十二条 树种(组) 、优势树种 (组)与树种组成一、树种
26、 组 )主要调查树种 (组) 原则上与“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一致。各省 (区、市) 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林木目录(第一批)等规定,根据需要增加 新调查树种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二、优势树种 ( 组) 在乔木林、疏林小班中,按蓄积量组成比重确定,蓄积量占总蓄积量比重最大的 树种( 组) 为小班的优势树种 ( 组) 。未达到起测胸径的幼龄林、未成林造林地小班,按株数组成比例确定,株数占总 株数最多的树种(组)为小班的优势树种 ( 组 ) 。经济林、灌木林按株数或丛数比例确定,株数或丛数占总株数或丛数最多的树种 (组)为小班的优势树种 ( 组) 。三、树种组成 乔木林、竹林按
27、十分法确定树种组成。复层林应分别林层按十分法确定各林层的 树种组成。组成不到 5%的树种不记载。第十三条 龄级、龄组、生产期与竹度 一、龄级与龄组乔木林的龄级与龄组根据优势树种 ( 组) 的平均年龄确定。各树种 (组)的龄级期限和龄组的划分标准见表 4。表 4 中未列出的树种 (组)由各省(区、市) 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过程及经营利用目的确定,速生丰产用材林、短轮伐期工业 原料用材林的龄级与龄组由各省 ( 区、市)依据相应树种 ( 品种) 的生物学特性和经营培27育方向确定,并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竹度竹林的龄级按竹度确定。一个大小年的周期一般为2年,称为一度。一度为幼龄竹,二、三度为壮龄
28、竹,四度以上为老龄竹。三、生产期经济林划分为产前期、初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四个生产期。具体划分标准由各 省(区、市)制定,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主要树种龄级与龄组划分表表4单位:年树种地区起源龄组划分龄级期限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红松、云杉、 柏木、紫杉、 铁杉北部天然16120北部人工12120r南部1天然12120:南部人工8120落叶松、冷杉、 樟子松、 赤松、黑松北部天然14120r北部:人工6110南部天然12120r南部1人工6110油松、马尾松、云 南松、思茅松、华 山松、高山松北部天然8110北部人工6110r南部1天然6110南部人工5110杨、柳、桉、檫、楝、
29、泡桐、木麻黄、枫杨、 软阔北部人工315南部人工265桦、榆、木荷、 枫香、珙桐r北部:天然8110北部人工6110南部:天然7110南部人工5110栎、柞、槠、栲、樟、 楠、椴、水、胡、黄、 硬阔南北天然12120南北人工7110杉木、柳杉、水杉南部人工365注:飞播造林同人工林第十四条立地因子一、地貌极高山:海拔5000m含)以上的山地;高山:海拔为3500-4999m的山地;中山:海拔为1000-3499m的山地;低山:海拔低于1000m的山地;丘陵:没有明显的脉络,坡度较缓和,且相对高差小于100m平原:平坦开阔,起伏很小。二、坡度I级为平坡0-5度;U级为缓坡6-15度; 川级为斜坡
30、16-25度;W级为陡坡26-35度;V级为急坡36-45度;切级为险坡46度以上。三、坡向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及无九个方位确定坡向四、坡位分脊、上、中、下、谷、平地六个坡位。五、腐殖质层厚度和土层厚度(一)腐殖质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分三个等级:厚: 5cm;中:24.9cm;薄: 8060中层土40-7930-59薄层土4030第十五条其它标准一、权属权属包括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分为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 林木使用权林地所有权分国有和集体,林木所有权分国有、集体、个人和其他。林地与林木 使用权分国有、集体、个人和其他。三、起源天然林:由天然下种或萌生形成
31、的森林、林木、灌木林。人工林:由人工直播(条播或穴播)、植苗、分殖或扦插造林形成的森林、林木、 灌木林。飞播林:由飞机播种或模拟飞播造林形成的森林、林木、灌木林。四、天然更新等级天然更新等级根据幼苗各高度级的天然更新株数确定,见表6天然更新等级等级/高度 51cm良好500030002500中等3000-49991000-2999500-2499不良3000100070%60%50%90%80%70%250-69%40-59%30-49%70-89%60-79%45-69%350%40%30%70%60%45%七、可及度用材林近、成、过熟林可及度分为即可及、将可及和不可及即可及:具备采、集、运
32、条件的林分。将可及:近期将具备采、集、运条件的林分。 不可及:因地形或经济原因暂时不具备采、集、运条件的林分。八、径阶与径级组林木调查起测胸径为5.0cm,视林分平均胸径以2cm或4cm为径阶距并采用上限 排外法。径级组的划分标准为:小径组: 6-12cm;中径组: 14-24cm大径组:26-36cm;特大径组:38c m以上九、大径木蓄积比等级对本经理期主伐利用的复层林、异龄林,以小班为单位,将林分中达到大径木标 准的林木蓄积占小班总蓄积的比率,分为以下三级:I级:大径级、特大径级蓄积量占小班总蓄积量大于70%U级:大径级、特大径级蓄积量占小班总蓄积量为30-69%川级:大径级、特大径级蓄
33、积量占小班总蓄积量小于30%十、林层林层划分应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 各林层每公顷蓄积量小于 30m2;2. 相邻林层间林木平均高相差 20%以上;3. 各林层平均胸径在8cm以上;4. 主林层郁闭度大于 0.30,其他林层郁闭度大于 0.20。 十一、郁闭度、覆盖度等级( 一) 郁闭度等级高:郁闭度 0.70 以上;中:郁闭度 0.40-0.69 ;低:郁闭度 0.20-0.39 。( 二 ) 覆盖度等级密:覆盖度 70%以上;中:覆盖度 50-69%;疏:覆盖度 30%-49%。十二、群落结构类型完整结构:具有乔木层、下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 4 个植被层的森林。 复杂结构:具有乔木层
34、和其它 1-2 个植被层的森林。简单结构:只有乔木一个植被层的森林。十三、自然度天然林按照植被状况与原始顶极群落的差异,或次生群落位于演替中的阶段划为3级:I:原始或受人为影响很小而处于基本原始的植被;U:有明显人为干扰的天然植被或处于演替中期或后期的次生群落;川:人为干扰很大,演替逆行处于极为残次的次生植被阶段或天然植被几乎破坏 殆尽,难以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十四、散生木和四旁树(一)散生木生长在竹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上达到检尺径的 林木,以及散生在幼林中的高大林木。(二)四旁树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地栽植的面积不到 0.067hm2的各种竹丛、林木 十四、森
35、林覆盖率与林木绿化率(一)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X 100%有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X 100%土地总面积 土地总面积(二)林木绿化率林木绿化率% =有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 100%灌木林面积土地总面积X 100%+ 四旁树占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 100%注:(1)四旁树占地面积按1650株/hm2 (每亩111株)计。第三章 森林经营区划第十六条 经营区划系统一、经营单位区划系统(一)林业局(场)林业(管理)局T林场(管理站)T林班;或 林业(管理)局一林场(管理站)营林区 (作业区、工区、功能区)T林班。(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管理局(处)T管理站(所)T功能区(景区)林班。二、
36、县级行政单位区划系统县f乡f村;或 县f乡f村f林班。经营区划应同行政界线保持一致。对过去已区划的界线,应相对固定,无特殊情 况不宜更改。第十七条 林班区划 林班区划原则上采用自然区划或综合区划,地形平坦等地物点不明显的地区,可以采用人工区划。林班面积一般为100-500hmL自然保护区、东北与内蒙古国有林区、 西南高山林区和生态公益林集中地区的林班面积根据需要可适当放大。林班区划线应相对固定,无特殊情况不宜更改。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业经 营水平较高的集体林区,应在有关境界线上树立不同的标牌、标桩等标志。对于自然 区划界线不太明显或人工区划的林班线应现地伐开或设立明显标志,并在林班线的交
37、叉点上埋设林班标桩。第十八条 小班划分一、小班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小班划分应尽 量以明显地形地物界线为界, 同时兼顾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考虑下列基本条件:1. 权属不同;2. 森林类别及林种不同;3. 生态公益林的事权与保护等级不同;4. 林业工程类别不同。5. 地类不同;6. 起源不同;7. 优势树种 ( 组) 比例相差二成以上;8. VI 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 VII 龄级以上相差二个龄级;9. 商品林郁闭度相差 0.20 以上,公益林相差一个郁闭度级, 灌木林相差一个覆盖 度级;10. 立地类型 (或林型) 不同。二、森林资源复查时,应尽量沿用原有的小
38、班界线。但对上期划分不合理、因经 营活动等原因造成界线发生变化的小班,应根据小班划分条件重新区划。三、小班最小面积和最大面积依据林种、绘制基本图所用的地形图比例尺和经营集约 度而定。最小小班面积在地形图上不小于 4mm,对于面积在0.067hm2以上而不满足最 小小班面积要求的,仍应按小班调查要求调查、记载,在图上并入相邻小班。南方集 体林区商品林最大小班面积一般不超过 15hm,其它地区一般不超过25hm。四、国家生态公益林小班,应尽量利用明显的地形、地物等自然界线作为小班界 线或在小班线上设立明显标志,使小班位置固定下来,作为地藉小班统一编码管理。五、无林地小班、非林地小班面积不限。第十九
39、条 森林分类区划 森林分类区划是在综合考虑国家和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后,依据国民经济 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林业区划等宏观规划成果进行的区划。森林分类区划以小 班为单位,原则上与已有森林分类区划成果保持一致。 国家公益林界线不得擅自变动; 其它类别如以往划分不合理、区划条件发生变化,或因经营活动等原因造成界线变更 时,应根据地方人民政府关于生态公益林划分的有关规定重新划分和审批。第四章 调查方法第二十条 调查数表准备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应提前准备和检验当地适用的立木材积表、 形高表 (或树高 -断面积-蓄积量表 ) 、立地类型表、森林经营类型表、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造林典型 设计表等林业
40、数表。为了提高调查质量和成果水平,可根据条件编制、收集或补充修 订立木生物量表、 地位指数表 (或地位级表 ) 、林木生长率表、材种出材率表、收获表 ( 生 长过程表 )等。第二十一条 小班调绘一、根据实际情况,可分别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小班调绘:(一)采用由测绘部门绘制的当地最新的比例尺为 1:10000-1:25000 的地形图到 现地进行勾绘。对于没有上述比例尺的地区可采用由 1:50000 放大到 1:25000 的地 形图。(二) 使用近期拍摄的 (以不超过两年为宜 ) 、比例尺不小于 1:25000或由 1:50000 放大到 1:25000的航片、 1:100000放大到 1:250
41、00的侧视雷达图片在室内进行小 班勾绘,然后到现地核对,或直接到现地调绘。(三)使用近期 (以不超过一年为宜 )经计算机几何校正及影像增强的比例尺 1:25000的卫片(空间分辨率10m以内)在室内进行小班勾绘,然后到现地核对。二、空间分辨率10m以上的卫片只能作为调绘辅助用图,不能直接用于小班勾绘。三、现地小班调绘、小班核对以及为林分因子调查或总体蓄积量精度控制调查而 布设样地时,可用GPS确定小班界线和样地位置。第二十二条 小班调查一、根据调查单位的森林资源特点、调查技术水平、调查目的和调查等级,可采 用不同的调查方法进行小班调查。二、小班调查应充分利用上期调查成果和小班经营档案,以提高小班调查精度和 效率,保持调查的连续性。三、小班测树因子调查方法( 一 ) 样地实测法 在小班范围内,通过随机、机械或其它的抽样方法,布设圆形、方形、带状或角 规样地,在样地内实测各项调查因子,由此推算小班调查因子。布设的样地应符合随 机原则 (带状样地应与等高线垂直或成一定角度 ) ,样地数量应满足第六章的精度要求。( 二) 目测法当林况比较简单时采用此法。 调查前,调查员要通过 30 块以上的标准地目测练习 和一个林班的小班目测调查练习,并经过考核,各项调查因子目测的数据80%项次以上达到允许的精度要求时,才可以进行目测调查。小班目测调查时,必须深入小班内部,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