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党课”.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68932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党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党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党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党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党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一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党课”同志们: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共同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重要时刻。首先,我谨代表镇党委、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党员同志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104年前,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种;104年来,我们党从50多名党员的小党,成长为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104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更需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朴实心”守“为民志”,以“踏实劲”干“实在事”,做一名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基层共产党员。今天这堂党课,我不想照本宣科说“大道理”,想和大家聊聊三个“最朴实的问题”

2、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要往哪里去?第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一一读懂“红船”里的初心,才能守好脚下的土地去年冬天,我去镇里的老党员张大爷家走访。83岁的他翻出一个褪色的布包,里面是1972年他入党时的入党志愿书,字迹已经模糊,但最后一句“我是农民的儿子,要为村里的穷日子拼一辈子”却清晰如新。张大爷说:“那时候入党,不为别的,就想让乡亲们吃上饱饭、住上砖房J这让我想起,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写在旗帜上。革命战争年代,300多万名党员牺牲,平均年龄不到29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焦裕禄在兰考治沙累倒,王进喜”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3、改革开放后,“太行新愚公”李保国35年扎根山区,让140万亩荒山披绿;脱贫攻坚阶段,300多万名驻村干部吃住在村,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这些数字和名字背后,是一个朴素的真理:我们党从“人民”中来,最终要回到“人民”中去。就像咱们XX村的老支书XX同志,退休10年仍坚持每天绕村转一圈,哪家屋顶漏雨、哪户老人缺药,他比谁都清楚;就像去年洪水期间,党员突击队连续72小时守在堤坝上,用身体筑起“人墙”这就是我们的根,是刻在每一代共产党员骨子里的“人民基因”。同志们,我们常说“不忘初心”,什么是初心?初心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是张大爷布包里的誓言,是老支书脚下的泥印,是洪水来临时第一个跳下水

4、的身影。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更要记住:我们的“根”在泥土里,我们的“魂”在乡亲们的炕头上。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在哪里?一一看清“乡村”里的变化,才能找准奋斗的方向上周,我带着村“两委”班子去邻镇的示范村参观,有个细节让我触动很深:他们的村史馆里,挂着1980年的“缺粮户名单”、2000年的“外出务工登记册”,还有2023年的“返乡创业统计表”。从“吃不饱”到“能吃饱”,从“抢着外出”到“争着回来”,这不仅是一个村的变迁,更是我们党领导下农村发展的缩影。咱们XX村这十年,变化也不小:2015年修通了村主干道,2018年建起了光伏发电站,2021年引进了高山蔬菜种植基地,2023年成立了村集体

5、合作社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比十年前翻了两番。这些成绩,离不开在座各位党员的付出一一有的带头流转土地,有的义务当技术顾问,有的主动调解邻里纠纷。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乡村振兴的路上还有“硬骨头”要啃:比如,村里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35%,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比如,特色产业规模小、品牌弱,“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比如,部分群众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还没彻底扭转。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现在站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点上,既是“答卷人”,也是“出题人”。党员的先进性,就体现在“

6、群众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群众难什么,我们就解什么“。比如,针对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能不能发动党员牵头成立“互助小组”,帮留守老人种地、帮留守儿童辅导作业?针对产业短板,能不能组织党员“走出去”学技术、“请进来”引专家?针对“等靠要”思想,能不能用“党员示范田”“党员责任区”带动群众一起干?第三个问题:我们要往哪里去?一一锚定“共富”里的目标,才能干出群众的“幸福味”上个月,我在镇党委会上提了一个想法:今年“七一”,咱们不搞“开会发奖”的老套路,而是组织全镇党员开展“三个一“行动一一帮一户困难家庭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村里办一件民生小事、带一片群众发展一项增收产业。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因为我在走访

7、中听到了群众的“真心话”:有位老大娘说:“党员挂牌亮身份是好事,但更希望能看到党员上门修个水管、通个厕所。”有位返乡青年说:“想种高山菌菇,但缺技术、怕风险,要是党员能带头试种,我们跟着干就踏实了。”有位老党员说:“现在生活好了,但村里的红白事大操大办还没杜绝,党员要是能带头立规矩,风气肯定能转过来J这些“真心话”,就是我们的“方向标二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不在文件里,在田间地头;不在口号里,在群众的炕头。具体怎么干?我提三点希望:第一,做“泥土里的党员”,把脚印留在群众家门口。党员不是“官”,是“服务员”。镇里计划推行“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510户群众,每月至少上门1次,把“群众

8、需求清单”变成“党员服务清单”。比如,张家庄的李奶奶腿脚不便,党员就定期帮她买米买菜;东头的养殖场污水影响邻居,党员就牵头协调建沉淀池。记住:群众评价党员,不是看你说了多少,而是看你干了多少。第二,做“田壤上的专家”,把技术传到群众手心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咱们村的高山蔬菜、土鸡养殖有一定基础,但缺的是标准化种植、品牌化销售。镇里已经联系了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下个月来村里办培训I班。党员要带头学技术、试新苗,比如党员王大哥可以牵头建“示范大棚”,党员李大姐可以试试“直播卖货”,让群众“看得见、学得会、跟着干”。第三,做“风气的引领者”,把规矩立在群众心头上。农村要发展,既要“富口袋”,

9、也要“富脑袋”。党员要带头反对大操大办、封建迷信,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比如,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由党员任组长,制定“菜单标准”“随礼限额”;党员家庭要带头评“美丽庭院”“文明家庭”,让“讲文明、树新风”从“要求”变成“习惯”。同志们,104年前,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在动荡中选择了“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今天,我们这一代农村党员,同样要在平凡中选择“为乡亲们谋福祉二最后,我想用老支书张大爷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党员的党字,上面是小,下面是儿一一我们是人民的小儿,要一辈子为家里操心、为家人奋斗。”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小儿”,用一辈子的忠诚和担当,让党旗在乡村振兴的土地上永远鲜艳!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