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69004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十五五”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十五五”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十五五”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十五五”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区位审视1.制造业发展现状过去五年,我区制造业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通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步伐稳健。特别是2025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主要工业经济指标稳中有进,在全区技改投资、工业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区规上工业产值从2015年的336.24亿元到2025年438.29亿元,年均增长6%,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全区规上规下比例从2015的90.6%提高到93.5%,全区规上占比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截至2025年底,建成纺织鞋服产值超两百亿的产业集群;企业成长培育加快

2、产值超亿元企业达84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8家。202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8.08亿元,增长4.1%,增速高于市平均水平L2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多项指标排名市前列,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3%,增速今年来持续保持市首位。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显现。高新区聚集了全区90%以上工业企业。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创始园区,2010年11月升格为国家高新区,核准规划面积5.57平方公里。现入驻企业1200多家,其中上市企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规上工业企业150家,亩长41.1%,全市第20建立2025年重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滚动培育制

3、度,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施技术改造,推动全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16个总投资10亿元的省市级重点技改项目。推荐毫米电子”单层芯片瓷介电容器研发与产业化”等项目申报并列入2025年省级技术创新重大项目;培育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指导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做好年度中心建设评价工作,推荐7家企业列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名单。五是转型升级步伐提速。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持续在纺织鞋服、机械汽配等产业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大力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等智能制造项目实施,促进企业制造装备向智能化、特色化、成套化升级。推荐佰源机械等9家企业9个项目申报2025年度市加快机械装备产业和两化

4、融发展专项资金推荐佰源机械等5家企业6个项目申报市智能制造征集项目,新增七星电气1个省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新增汉威机械的HW-KZ-300型口罩生产设备1个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项目,新增众益太阳能的高效太阳能板数字化车间1个市级数字化车间。深入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推荐佰源机械的“数控单面纬编机、汉威机械的“全伺服妇女卫生巾生产设备”等5家企业13个项目被纳入2025年市数控一代示范产品项目。数字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扎实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累计推动35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六是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将5G建设作为新基建中最重要的面积小,发展空间有限,区政府在老旧工业区土地、用工成本等给予

5、持久政策扶持的可操作空间受限,不仅制约存量企业发展格局也影响新兴产业的入驻。城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现有企业经济发展空间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冲突。二基本思路(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届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做大做强我区主导产业,提档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前沿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全方位打造制造业新体系、培育制造新模式、塑造产业新生态,以更高水平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超越,全面推动全区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

6、高端。(二)基本原则1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我区制造业实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推动包括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引导省市创新资源向区制造业领域汇聚,培育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探索弹性治理新机制,构建保护创新、包容创新的社会氛围。2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制造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2;年营收超10亿元工业企业达10家以上,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增至1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15家、省级高成长企业15家、省级单项冠军6家、省工业龙头企业12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家;累计实施

7、20个省市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规上工业增加值率提高到全市水平,工业投资增长率年均达到8%;打造3个百亿级优势产业链群。三、重点任务(一)突出高端智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1 .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落实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重点专题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工程把智能化改造作为我区制造业企业提升的主要路径,重点发展壮大智能化专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业,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深入实施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每年推动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广应用4条数字化生产线、1个数字化车间、2个节能降碳项目、5个省、市级重导玄术改造项目、35家以JZ企业上云

8、上平台,到2030年,力争全区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以上、工业软件2项以上、“5G+工业互联网”项目1项以上、绿色制造项目1个以上。引导企业主动增加技改投资,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设备投资,应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等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及增长率分别为:403.7亿元、11%;441.04亿元、10.3%o虽然,受2020疫情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调整为1%,但随着未来2年的经济回暖有望恢复到先前的发展水平,按照7%的年平均增长率计算,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可达661.8亿元。22018年、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例,已分

9、别达到42%、40%o造的服务,着力发展面向服务的制造,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工业旅游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企业、平台),提升发展工业设计,积极培育建设工业设计中心。(二)突出结构优化,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1 .打造百亿级产业链群。依托创新驱动的强势动能,打造结构层次和集聚优势双提升”的现代都市产业。以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为通道,围绕企业、产业、兴业优化提升。全面实施主导产业链长制,扶持火炬电子、鸿星尔克、佰源机械等龙头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引领力的链主企业,辐射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产业链群,提升产业能级。整合纺织-服装-制鞋产业,推动上下游行业集聚发展,打

10、造300亿级产业链群,建设省级纺织鞋服特色产业基地;围绕机械装备-工程机械一汽车配件基础,推动数字化赋能、智能化转型,打造100亿级产业链群,建设区域性重要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聚焦光电子-元器件-新材料”重点,推动构建高新产业生态圈,打造150亿级产业链群,建设先进电子技术制造基地。2 .培育未来先导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五大新兴产业,探索与我区发展定位和企业转型需要的契合战略部署。大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加快推动制造企业智能产品开发,加强智能制造产融协作,尽快形成集智能化改造服务、智能设备研制、智能产品生产为一体的智能制造产业

11、3 .突出园区产业引领。充分发挥高新区带动作用,重点布局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微园区,着力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机制。统筹十五五”发展布局,着力抓核心产业、核心园区、核心企业、核心项目等载体,重点支持两新一重”项目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等投资方向,瞄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建设领域,优化提升国家级高新区的功能布局。力争引进更多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足的重大项目和核心配套项目。各微园区围绕各自产业特色,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三)强化协同创新,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1 .强化要素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加大R&D比

12、重,构建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围绕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支持区龙头企业、优质平台参与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动区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着力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高峰企业。实施企业上市和上市企业倍增行动计划,通过现代金融助力和项目支撑,推动更多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2 .加快品牌质量提升。大力实施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行动,围绕我区特色的成熟的具有重点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建立“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优先升级电子信息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链串起来。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力争再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瞪羚企业,不断放大我区产

13、业在产业链条上的优势。筛选众益太阳能、七星电气等明星梯队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给予融资、“首超企业奖励、完善供应链奖励等政策支持,力争省工业龙头企业达到12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5家以上。开展质量管理提升、品牌植树育林、标准提档升级三大行动。发挥质量标杆引领作用,推进龙头企业争创省区域名牌,推动创建省级以上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示范试点。建立专精特新”导向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小微企业库,实施企业分层培育工程,打造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精通质量品牌管理的企业家、首席质量官和优秀工匠。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开展对标达标活动,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建设一批标准化试点示范企业。

14、四)注重资源集约,拓展实体发展新空间1 .推动“零地增长试点推进我区工业企业零地增长,鼓励现有企业在不增加用地指标的前提下,提高产出水平,增加产出效益。建立规划引领、土地集约、产出高效、基础设施、生活配套、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化体系。2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推进土地集约利用,重点盘活闲置用地、低效用地、边角土地,不断提升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持续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引导企业绿色高效发展,实现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全覆盖。开展绿色引领、能效领跑、循环示范三大行动,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落实一批节能技改项目。3 .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加快低端低效产能企业及产能退出

15、注重企业退出过程中腾退土地、节能减排等成效,通过腾笼换鸟”实现存量优化,为发展新兴产业腾出资源空间。开展工业集中区整治提升行动,优化园区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四重点工程(一)传统主导产业产业链跃升工程坚持运用长板理论,围绕纺织鞋服、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三大优势产业,加快实施制造业产业链跃升工程。纺织鞋服突出品牌化、高附加值发展,以产业集聚化、产线智能化、产品高端化为重点,提升拓展高端纺织品供给应用,重点提升产业用纺织品的战略地位,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材料研发、标准制定等对接。优先支持鸿星尔克建设儿童鞋服基地及智能物流集散基地落地,引导海天科技等纺织鞋服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新技术应用。电子信息产业

16、优先支持毫米电子、火炬电子等省市级重点技术改造立项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设备投资,扩建升级产能和产品种类扩展,细分门类、示范带动、分批推进。机械装备突出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壮大智能化专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业。推进汉威机械、田中机械汽车配件及工程配件配套铸件项目、众益太阳能共享智慧路灯项目、恒劲科博流量测量仪表生产项目、彩虹光电LED智能透明显示屏生产升级改造项目、高端卫生材料织造项目等实施进度。(二)战略性新兴产业;1页目培育工程提前统筹布局,培育前沿新兴产业。优先支持开展智能物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芯片研发,重点支持钧石能源公司新型太阳能技术工业研究院、一院+两中心(市光子技

17、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市超精密光学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市先进微纳工作技术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1区智慧照明服务改造项目、张工自动化设备公司研发AI节能智控系统”等项目落地。着力做大做优先进基础材料,加快研发光电材料、储能材料、石墨烯关键共性技术并产业化。依托高新区等既有园区优势,着力培育和引进新材料战略新兴项目落地我区,至2030年初步形成1-2个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小微园大力引进和发展光伏、氢能、智能电网和储能等新能源产业,突出高效、经济、创新发展,加快我区新能源在多领域的推广应用。重点引进和发展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和生物制造等产业,鼓励国内外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园)或技术功能平台等与我区相

18、关企业建设品牌联动合作基地。(三)智能制造智慧产业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机器换工,提升制造装备的数控化率和智能化水平。选择基础条件好和需求迫切的中织源网络、海天科技等骨干企业,围绕设计、研发、生产、物流、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企业数据采集整合应用,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和用户体验;实施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示范,鼓励参与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推动鸿星尔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深度开发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慧物流园区管理应用项目打造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产业模式变革,支持海天科技、鸿星尔克等纺织鞋服示范企业上云上平台,使智能制造成为我区推动产

19、业智慧化的主要引擎;推动产品与制造装备智能跃升,重点支持火炬电子、众益太阳能、立信换热等企业关键环节、关键工序数字化改造,试点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加快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促进制造工艺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四)服务型制造专项提升工程加快国家、省、市级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向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完善创新机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对企业创新的服务支撑能力。加快培育服务型制造项目、企业、平

20、台,支持大华捷通支付、金融、供应链服务建设项目,在我区建立大数据和清结算中心,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和供应链服务生态体系,为我区工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推进天地汇第四方物流淘宝交易平台项目第二阶段建设,打造成为我区特色大交通数据共享平台;引导国投商务总部针对区服务型制造方向的战略投资,重点支持开拓大型成套设备等总包业务、信息系统设计和集成、研发和设计、检验检测、节能和环保、供应链管理、再制造等领域的外包服务的总集成总承包;支持海天科技等纺织企业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建立在线采购、产品销售和综合服务平台;鼓励鸿星尔克、众益太阳能等发展制造即服务”业务,在设计、制造、认证、营销、维护等领域探索运营服务,

21、推动生产和消费、制造和服务、产业链企业之间全面融合发展;持续引导企业强化工业设计,培育推广“互联网+”工业设计云平台,探索全产业链综合设计服务,积极引导区内企业参与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推荐。(五)园区转型提升工程实施园区十大专项行动。依据省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引导和推进园区标准化试点建设。坚持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按照“一园三片(一个园区、三个片区)的空间布局和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资源共享产业共生各方共赢的思路,以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为主线,以土地重整、企业重置、环境重造为抓手,结合北、中、南三个片区的产业基础和空间容量,分别规划打造高端产业发展的示范区、传统产业升

22、级的承载区和新兴产业迭代的规划区三个功能分区,各个片区资源共享、相互配套,支撑驱动园区的标准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从北至南分别推动高新区转型升级,重点推动北部片区建设,接续推动南部片区、中部片区改造,把高新区打造成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标杆区。重点以科创中心示范项目为牵引,积极推动产业社区建设,加快布局学校、医院、社区廉租房等配套要素,打造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实现高新区的转型提质和能级跃升,争取成为我区经济新增长点。鼓励“零地增资”,支持企业在符合规划和安全要求、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工业土地,拓展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和单位面积产能及税收。突出园区错位发展,推广园中园发展模式,以一个园区一个主

23、导产业”为原则,加快实施优质企业退城入园政策,加快淘汰低效产能和业态,腾挪宝贵发展空间。(六)制造业循环畅通发展工程主动对接融入国内循环。加强与兄弟省市区产业战略合作,优先在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纺织鞋服、机械装备等重点行业,推动构建区域产业链共同体,加强产业链互补合作,开展园区共建、产业链协同,增进比邻协同,促进优势互补。积极扩大国际市场合作。引导火炬电子、钧石能源、鸿星尔克、海天科技等企业走出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开拓国际产品市场,主导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特色标准和具有特色的团体标准,提高标准促质量提升。以此为基础,探索和制定我区重点制造业企业对标战略,深化国际技术

24、联合攻关、人才培养、市场培育,提升外资利用水平。探索构建我区一套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降低外部制造业企业准入门槛,注重面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招商引资。(七)智能制造人才队伍打造工程建立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预测及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为我区智能制造多层次人才的选、育、留、用提供系统化支持。鼓励企业培养一批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高技能人才。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省内外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鼓励区内高校、院所、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开展多元制的智能制造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

25、系建设,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五政策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在区工信局。领导小组对照行动计划进行工作分工,将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具体分解、落实到年度计划,加强部门间合作与协调,确保行动计划顺利推进。高新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责任分工,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二)强化资金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出台区制造业发展专项支持实施细则,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推动我区制造业升级转型提供支撑。(三)强化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建设的首位意识,完善项目综合协调推进机制,全力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以投资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推进转型升级。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在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领域前瞻性布局等方面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四)强化督查考核各责任单位建立健全督查机制,组织开展督查考核,推动重点任务取得突破。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定期量化评估任务清单,把各责任单位和各街道(园区)业绩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确保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得到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电子 > 运营商及厂商资料

宁ICP备18001539号-1